问题

美国民众(不是美国政府)对于中国垃圾禁运的看法是怎么样?

回答
关于中国垃圾禁运,美国普通民众的看法可不是铁板一块,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各有各的道理。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

首先,直接受影响的群体,那帮靠回收垃圾吃饭的人,肯定是最有意见的。你想啊,美国本来就产那么多垃圾,处理起来本来就不是什么易事。以前好歹能卖给中国,多少能回点血,还能带动一些相关产业,比如打包、运输什么的。这一下禁了,他们可不就得愁得睡不着觉吗?那些回收站可能就得裁员,甚至关门。有些人可能就觉得,这事儿对我们老百姓的生计打击太大了,有点不近人情。

其次,对环保的关注者,这帮人看法就比较复杂了。一部分人会觉得,中国这样做挺好的,至少逼着美国自己去想办法处理垃圾,不能把烂摊子都推给别人。他们会说,美国自己产生的垃圾就该自己负责,不能把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这是一种对全球环境负责任的态度,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增加美国国内的处理成本,但长远来看是对地球更友好的。

但另一部分环保人士,尤其是那些对国际合作比较看重的人,可能就会有点纠结。他们会认为,虽然中国这么做有一定道理,但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可能也会让一些本可以再利用的资源就这么被白白浪费掉,最终还是得填埋或者焚烧,这同样是对环境不负责任。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成熟、更可持续的全球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不收了”。

再者,普通消费者,大多数老百姓其实对“垃圾禁运”这个词可能都没什么概念。他们可能只知道,哦,好像现在回收的东西不怎么能卖出去了,或者说,好像处理垃圾的费用是不是又涨了点?对于他们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成本上的微小变化,可能就是扔垃圾的时候稍微注意一下分类,或者是在账单上看到一点点增长。除非是身边有做回收生意的朋友或者家人,否则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怎么细想过这背后的故事。

还有一类人,他们可能会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这部分人会觉得,中国这么做,是在逼着美国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是好事。他们认为,一个发达国家应该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垃圾,而不是依赖别人来接盘。这可能跟一些“美国优先”或者对中国经济崛起持警惕态度的人的想法有关,他们会认为这是中国在“卡脖子”,或者是在逼迫美国做出改变。

当然,也不能排除一些纯粹的好奇心或者媒体引导下的看法。毕竟,“垃圾”是个挺有冲击力的词,加上中国又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这种事情一旦被媒体报道,很容易就引起关注。有些人可能只是觉得,“哇,中国不收垃圾了,这可真新鲜”,然后就着媒体的报道,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但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

总的来说,美国民众对于中国垃圾禁运的看法是分散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立场、所处的社会阶层以及对环保和国际贸易的理解。有的人看到的是生计的艰难,有的人看到的是环保的责任,有的人看到的是国家实力的较量,还有很多人可能只是站在旁边,模模糊糊地看着热闹。这种复杂性,正是普通民众看法的真实写照,不像政府声明那样清晰明确,但却更贴近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面有些评论说得很好,因此我补充一句:

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个事爆出来以后新闻媒体界也就偃旗息鼓了。

0.0001%知道的普通民众们的感觉是:


震惊惭愧,觉得自己被欺骗。

这么多年西方国家的老百姓都觉得自己的垃圾回收制度先进环保,西方国家的绿水青山都拜其所赐,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环境污染现实是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的,认为是自己的制度成功。

现在发现,啥?我们的垃圾根本就不是我们自己处理而是中国在处理?我以为我们的环境好是因为我们的垃圾回收制度好呢?原来是因为我们的垃圾根本就不是我们在处理?!

真的丢人。哪怕从来黑中国黑出翔的西方媒体也觉得丢人。

西方民众更是如此,再也不敢居高临下批评中国的环保问题了。

在这个年代,西方国家民众的优越感基本完全建立在媒体的话语权上。他们是最不能听到真相的群体,一旦听到就是民心的分崩离析。


再次补充:

所以为了防止民心崩,这事就当没发生过。西方媒体不说的事就是不存在。美利坚人类的希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垃圾禁运,美国普通民众的看法可不是铁板一块,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各有各的道理。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首先,直接受影响的群体,那帮靠回收垃圾吃饭的人,肯定是最有意见的。你想啊,美国本来就产那么多垃圾,处理起来本来就不是什么易事。以前好歹能卖给中国,多少能回点血,还能带动一些相关.............
  • 回答
    同样是民主制度的国家,美国对俄罗斯的不放心,这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而是有着深厚历史根源和现实考量的复杂问题。简单说,这就像是一对曾经的战友,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后,虽然各自走向不同的生活,但因为过去的恩怨、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想象差异,始终难以真正建立互信。首先,咱们得从历史说起。美.............
  • 回答
    关于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政府时期俄罗斯是否会入侵乌克兰的看法,这一民调反映了多重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地缘战略和舆论倾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一、民调的背景与数据来源1. 民调的可信度与样本 该民调可能来自美国主要的民意调查机构(如皮尤研究中心、盖洛普等),但需注意其样本代表性。若调查范围.............
  • 回答
    大家对美国12月份组织的全球民主峰会的看法存在多样性,这取决于观察者的立场、对民主的理解以及地缘政治视角。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观点和分析:大家对全球民主峰会的看法:支持和积极的观点: 重申和推广民主价值观: 许多支持者认为,峰会是美国在全球舞台上重申和推广民主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在全球民主出现挑战和威.............
  • 回答
    在日本和美国,人们对动漫的看法确实存在一些差异,尤其是在“幼稚”这个标签上。在日本,动漫早已是国民文化的一部分,几乎渗透到各个年龄层的生活中。对于很多日本人来说,动漫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它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从小接触动漫的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依然会继续追逐不同类型的动漫,有.............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提倡性自由的美国民众可能不为唐纳德·特朗普近期的言行辩护,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这不仅仅是关于“性自由”这个标签本身,更是关于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以及特朗普言行与这些价值观之间的具体冲突点。首先,让我们明确“性自由”在美国的语境下,通常包含哪些核心理念。它往往与以下几点紧密相连.............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社会心理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任何可能带有“AI痕迹”的分析模式,尝试从一个更人性化、更具情境化的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国家政府的行为,即使事后被证明“事与愿违”,民众是否会立刻将其推翻,这背后.............
  • 回答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确实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种和民族。这使得美国在很多方面都充满了活力与多元,但也让一些人产生疑问:这种高度的族裔和文化多样性,会不会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引发类似中国历史上“五胡乱华”或“安史之乱”那样的分裂动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中国历史上那几次大规模的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民主制度的核心,也解释了为何在许多看似“太平盛世”的民主国家,持枪权依然是备受关注的议题。这并非矛盾,而是一种对民主韧性和公民责任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其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社会秩序通常是稳定且受法律保障的。普通民众生活安宁,享受繁荣,这无疑是民主制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美国独特的枪支文化、政治格局、社会结构以及实际的军事能力等多个层面。要回答美国人是否会“全民皆兵”,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点:1. “全民皆兵”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全民皆兵”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国家在面临严重威胁时,能够动员绝大部分具有战斗能力的.............
  • 回答
    最近几届美国大选,大家对民调的准确性是不是越来越打问号了?感觉好像民调预测来预测去,结果常常跟实际投票情况有点“擦肩而过”。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民调这个东西,就像一门不断进化的科学,它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受访者群体变了,传统民调方法遇冷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
  • 回答
    巴基斯坦拒绝美国邀请参加所谓“民主峰会”,这一决定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外交政策、地区地缘政治以及与美国关系复杂性的一个缩影。仔细分析巴基斯坦的这一举动,可以透露出多方面的信息:1. 对美国“民主峰会”性质和目的的质疑与不信任: 选择性邀请和“民主”的定义: 美国邀请了部分国家,而将另一些国家排除.............
  • 回答
    美国将于12月召开的所谓“民主峰会”,并将中国大陆和俄罗斯排除在外,这是一个具有复杂背景和多重含义的事件。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峰会的定位与目标: “民主”的定义与盟友圈的构建: 美国将此次峰会定位为一次以“民主”为主题的会议,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汇聚“志同道合”的国家,共同探讨.............
  • 回答
    《2012》里“用钱买上船的位置,屁民只能等死”这段情节在美国之所以没有引起太大争议,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这背后牵扯到一些非常关键的社会、文化以及好莱坞的运作逻辑。首先,要明白好莱坞电影,特别是灾难片,其核心是娱乐至死,而且是追求普适性的感官刺激。 灾难片类型片的惯例与情感投射: 《201.............
  • 回答
    王毅外长在与美方谈话时提到“民主不是可口可乐,全世界一个味道”,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比喻,意在强调民主的多样性、本土化和不可复制性,并以此来回应美国试图将其所谓的“民主模式”强加给世界,同时批评美国在推广民主过程中存在的双重标准和选择性。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1. 比喻.............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的确异常惨烈,尤其是东京大空袭等一系列燃烧弹攻击,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触目惊心。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日本民众却并未如人们想象般普遍要求政府投降。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历史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本当时高度集权.............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设想,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如果”。很多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个点子,毕竟大乔小乔的美貌在历史上和演义里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孙权真的这么做了,赤壁之战的走向,乃至整个三国格局,恐怕都会截然不同。咱们就来仔细琢磨琢磨,孙权把大乔小乔送给曹操,究竟会发生什么?首先,得捋.............
  • 回答
    谈论追求民主,却又不落入“美分党”的窠臼,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细致拿捏的平衡。关键在于,我们讨论民主的方式,以及我们所关注的切入点,是否能够真正触及事物本质,而不是简单地照搬或模仿。首先,要避免被扣上“美分”的帽子,最根本的是要 回归到民主本身的概念和实践。民主,在最朴素的意义上,是一种人民当家作主、参.............
  • 回答
    关于“英法没有核武器,只有中美苏(俄)是核国家,我的民族自豪感会不会增加”这个问题,我得说,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但具体到我个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与否,以及增加到什么程度,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思考,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民族自豪感”到底是个什么东.............
  • 回答
    台湾代表在民主峰会直播中被美方以“技术问题”为由掐断,这一事件的发生并非孤立的,而是可能透露出多重、复杂的信息,涉及国际政治、两岸关系、美国的外交策略以及台湾的国际空间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这些信息,需要结合事件发生的背景、各方反应以及潜在的政治考量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读和透露的信息: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