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后世王朝没有以“商”命名的了?

回答
后世王朝之所以没有以“商”来命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轨迹:

1. “商”字本身的负面含义与历史包袱:

末代君主的残暴与荒淫: 商朝最后一个君主商纣王以其残暴、荒淫和宠幸狐狸精(妲己)而闻名。他宠信谗臣,不听劝谏,导致民怨沸腾,最终被周武王推翻。这种负面形象在中国历史的集体记忆中根深蒂固,“商”朝因此与暴君、亡国划上了等号。
“商”的“商鞅”联想: 在后来的历史中,“商”字还会与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变法家商鞅联系起来。商鞅变法虽然对秦国强大至关重要,但其严酷的法律和残酷的刑罚,以及他本人被车裂的悲惨结局,也给“商”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联想。虽然这不是直接导致后世王朝不以“商”命名,但在潜移默化中可能加深了对这个字的顾虑。
“商”的“商业”本义的淡化与误解: “商”字的本义是“商朝”,但后来也引申出“商业”、“商贾”等含义。然而,在政治权力至上的古代王朝,以“商业”相关的字眼来命名国家,容易被视为缺乏尊严和历史厚重感,甚至被认为过于市侩,不符合统治阶级的身份定位。虽然这可能不是主要原因,但也是一个潜在的考虑。

2. 周朝的政治合法性构建与对“商”朝的否定:

“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政治哲学: 周朝推翻商朝,宣扬“天命”转移的理论,强调商纣王失德导致天命转移到周朝。他们需要构建一套新的政治合法性,而将新王朝命名为“商”会直接挑战这一合法性基础,甚至暗示周朝是商朝的延续,而非新的开端。
“正商”与“灭商”的历史叙事: 周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对商朝进行了大量的负面叙事,将其描绘成一个黑暗、腐朽的王朝。“正商”即为商朝的罪恶辩护,与周朝的“德”形成对比。“灭商”则是周朝革命的必然性。“商”朝的负面形象被周朝的史官和思想家们有意强化,以衬托周朝的合法性与正义性。
“周”字的象征意义: 周朝选择以“周”命名,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周”字有周全、圆满、无所不包之意,寓意着周朝统治的合法性和其所开创的礼乐文明的博大精深。这种积极的象征意义远胜于使用一个带有沉重历史包袱的“商”字。

3. 汉朝及后世王朝的命名逻辑与文化惯性:

对周朝政治叙事的继承与发展: 自汉朝以来,虽然朝代更迭,但很多政治哲学和历史叙事都继承了周朝的思想。尤其是在对前朝的评价上,往往会延续对“德不配位”王朝的批判。如果以“商”命名,可能会被解读为对商朝的某种认可,这与历代王朝“革故鼎新”的王朝逻辑不符。
命名方式的多样化与政治考量: 后世王朝在命名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祖先的封地或爵号: 如汉高祖刘邦出身于汉中地区,封为汉王。
政治理念或象征意义: 如“唐”寓意着光明,“宋”有安宁之意。
族群的特点或起源: 如蒙古族的“元”寓意着大元。
避讳与吉祥: 避免使用前朝已有的国号,以及选择带有吉祥寓意的字眼。
“商”字在这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商”字的民族与地域局限性: “商”朝是夏商周三代时期的一个特定王朝,其统治范围和民族构成与后世王朝可能存在差异。以一个带有特定历史地域和族群色彩的字眼来命名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国家,可能存在不适宜性。

4. 历史的惯性与文化传承:

“商”朝的“灭绝”历史: 与夏朝不同,商朝是被一个明确的政权(周朝)直接推翻并取代的。虽然商朝的文化和一些宗室可能延续下来,但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它被“消灭”了。这种“灭绝”的记忆,使得以其命名显得不合时宜。
文化符号的替代与演变: 尽管后世王朝没有以“商”命名,但商朝的文化符号,如甲骨文、青铜器等,仍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被后世所研究和传承。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延续,而非政治上的命名。

总结来说,后世王朝之所以没有以“商”命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商朝末期昏君的恶劣名声,使得“商”字本身带有强烈的负面历史包袱。
周朝为了确立统治合法性,刻意否定商朝,并构建了不利于“商”朝的政治叙事。
后世王朝的命名遵循政治合理性、象征意义和吉祥寓意的原则,“商”字在这些方面并不占优,反而可能带来负面联想。
历史的惯性,以及对前朝“革故鼎新”的王朝逻辑,也使得以“商”命名变得难以接受。

因此,纵观中国历史,虽然“商”作为朝代名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它并没有成为后世王朝的国号选择,而是被其他更符合时代需求和政治考量的字眼所取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主要是因为没巧合。

中国王朝理论上是一脉相传,以诸侯而有天下。也就是三代以降,除了明以外,其余王朝都是以原先的封国受祚的。所以王朝国号的第一个来源就是皇室没称帝之前的封国名称。秦朝是周朝的秦国,汉朝是楚的汉国,新朝王莽之前是新都侯,魏朝是汉的魏国……包尾的宋朝也附会了一个赵匡胤任职的宋州,西夏是因为开国君主任职地是夏州。

国号的另一个来源是“继承”,为了宣示自己的合法性而和历史上的某个王朝扯上血缘关系。比如东汉仍然沿用汉,十六国夏国的王室自称夏的苗裔,匈奴汉国的开国君主自称和汉朝有亲缘关系。以至于五代姓个李就叫唐,姓个刘就叫汉。

那么为什么没有国家再用“商”做国号呢?因为武王灭商后,已经直接把商的遗民之国改成了“宋”。所以后来再也没有人能碰巧遇上“商”这个名称了,就算刚好供职于商人故地,也只会是称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后世王朝之所以没有以“商”来命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轨迹:1. “商”字本身的负面含义与历史包袱: 末代君主的残暴与荒淫: 商朝最后一个君主商纣王以其残暴、荒淫和宠幸狐狸精(妲己)而闻名。他宠信谗臣,不听劝谏,导致民怨沸腾,最终被周武王推翻。这种负面形象在中.............
  • 回答
    .......
  • 回答
    北齐的覆灭,与其说是高纬一人之过,不如说是一个庞大帝国走向衰败的必然结果。即使在高纬下台后,北齐的宗室王们奋力图存,但积重难返,加之自身的一些局限性,最终未能挽狂澜于既倒,令人扼腕叹息。要深入探讨为何他们未能成功光复北齐,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政治根基的动摇与离心离德北齐自高欢时期起,就存.............
  • 回答
    秦始皇一统六国,这在当时的天下绝对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扫六合,并四海,功绩卓著,足以青史留名。但话说回来,一个王朝的建立,光靠武力征服是不够的,更需要如何治理这刚刚统一的庞大帝国,并且如何处理旧日的统治者,这同样是件关乎长远的大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秦始皇既然如此强大,既然已经灭了六国,那自然要对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大家对于明星光鲜外表和背后故事的好奇心。杨超越和王楚然作为新生代女演员,确实因为她们出众的外形和人气,常常成为话题的中心。而“家庭背景”这个词,大家在谈论时,往往会联想到那种从小被精心培养、有艺术世家渊源,或者家境优渥能够提供各种资源的背景。我们先分开来看杨超越和王楚.............
  • 回答
    晋灭吴,孙吴政权也就此终结。仅十年后,也就是公元291年,中国就迎来了“八王之乱”这个政治大动荡。按理说,国破家亡的孙吴宗室,应该会有一些血性十足的后裔,趁着西晋内部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试图复国雪耻。但事实却并未如此,一个孙吴的复兴势力都没有站出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绝非仅仅是“没有人.............
  • 回答
    亨利四世和玛戈王后离婚这件事,对于他们俩以及整个法国的王位继承而言,都算得上是一场高明的政治博弈。简单来说,亨利四世没丢王位,是因为他的婚姻状况根本就不是继承王位的障碍。而之所以要离婚,更是为了扫清进一步继承王位的道路,巩固自己的统治。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回到当时法国的政治大环境,以及法国王室继承的.............
  • 回答
    关于王朗和华歆为何未能在东吴任职,以及假若他们未被曹操招揽,在东吴建立后可能获得的地位,咱们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王朗和华歆这两人,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曹操的势力是深度绑定的。他们都是扬州人,早年都在各自的家乡或郡县任职,但随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们的命运之轮便开始向曹操那里倾斜.............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辽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为何不被普遍认可,即使它灭亡了后晋王朝。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考量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辽朝的性质及其对中原政权的统治方式: 契丹民族的王朝: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辽朝是一个由契.............
  • 回答
    战国时代的大战动辄几十万人,而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军队规模却相对较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经济、军事和政治原因。这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战国时期大规模战争的驱动力与基础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动员起如此庞大的军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 兼并战争的残酷性和必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萨菲王朝之后,波斯(伊朗)为何走向了世俗统治,恺加王朝和巴列维王朝又是如何实践的,以及这背后深刻的时代变迁。萨菲王朝,一个在16世纪建立的强大波斯帝国,它的一大鲜明特征就是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作为国教,并赋予宗教领袖(乌里玛,即教士阶层)极大的权力。萨菲王朝的统治者们,为了巩固自身合法性.............
  • 回答
    关于北方沦陷后,南方汉人王朝重建政权抵抗时间越来越短的现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北方沦陷”和“南方重建”这个历史背景。通常我们谈论这个现象,主要指的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以及更晚.............
  • 回答
    为什么王朝中期和后期鲜有赫赫名将?——一个多维度深入剖析王朝的兴衰如同一场宏大的史诗,而名将则是这史诗中最耀眼的角色之一。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历史的进程,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相比于王朝的开创初期,中期和后期往往鲜有能够名垂青史的将帅之才涌现。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
  • 回答
    话说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里,邬思道这个人,那叫一个精明强干,鬼点子多得数不清。他辅佐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十八件要案,一件件都打点得服服帖帖,把个雍正皇帝推上了皇位,这功劳簿上,邬思道的名字绝对是头一份儿。可按理说,这君臣二人,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恩情可谓是.............
  • 回答
    你说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观众津津乐道,也让我挺感慨的。都是刘和平老师的剧,都是历史正剧,《雍正王朝》当年那叫一个火遍大江南北,连我妈都能跟着我一起看,那时候可没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传播,完全是靠口碑和电视播出的力量。可《大明王朝1566》呢?当年首播的时候,感觉就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只激起.............
  • 回答
    《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都是中国历史剧中备受赞誉的经典之作,但从豆瓣评分以及观众的普遍反馈来看,《大明王朝1566》似乎更胜一筹。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为何《大明王朝1566》评分 8.7 而《雍正王朝》为 7.9。核心差异:叙事重心与历史厚度 《大明王朝1566.............
  • 回答
    如果我穿越回明末,并且有幸能建立自己的王朝,我会在国号的选择上花费很多心思。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承载着我治国理念的初心,以及我对未来江山的期许。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国号,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质:1. 寄托某种美好寓意: 能够体现我希望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例如和平、繁荣、统一、安定等等。2. 易于传.............
  • 回答
    魏安釐王死后,魏国之所以迅速走向崩溃,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事件引发的断崖式下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安釐王在位期间魏国就已经存在的深刻问题,以及在他死后这些问题如何被进一步放大和激化。首先,安釐王在位期间,魏国的国力已经江河日下,基础已经不牢固。虽然他并非完全无能,但其政.............
  • 回答
    王传君退出《爱情公寓》的决定,以及之后的一些言论,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要说他“骂”可能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更多的是一种不认同和对过往的割裂感。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一个大背景:《爱情公寓》对于很多观众来说,确实是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它承载了很多欢笑和陪伴.............
  • 回答
    赵武灵王,一位极富远见和魄力的君主,他留给后世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胡服骑射”这一划时代的改革。这项改革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军事体制,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军事发展。他凭借这股革新之力,南征北战,灭楼烦、灭林胡、吞并中山,将赵国的疆域向外拓展了千里,为赵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