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遭遇家庭暴力时,作为受暴者,能做什么保护自己?作为孩子,又能做些什么?

回答
遭遇家庭暴力是一个极其痛苦和危险的经历,无论你是受暴者本人还是孩子,保护自己都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阐述作为受暴者和孩子时,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

作为受暴者,如何保护自己?

如果你正遭受家庭暴力,请记住,你不是孤单的,寻求帮助是你的权利,也是迈向安全的第一步。

1. 认识到这不是你的错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家庭暴力是施暴者的行为,施暴者应对其行为负责,受暴者绝不应该为此自责或感到羞愧。你值得被爱和尊重,暴力是无法接受的。

2. 确保即时安全(Emergency Safety)

如果情况危急,立即离开! 如果你感到生命受到威胁,不要犹豫,立即逃离到安全的地方。
去亲戚朋友家: 告知信任的亲友你遇到的困境,寻求暂时的庇护。
去庇护所(Shelter): 许多地区都有专门为家暴受害者设立的庇护所,提供安全住所、食物和支持服务。可以搜索当地的妇女庇护所或反家暴组织联系方式。
报警(Police): 如果你身处危险之中,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在中国是110,在其他国家请拨打当地的紧急电话号码)。向警察说明你所处的具体位置和情况,他们有责任保护你。
准备一个“逃跑包”(GoBag): 在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准备一个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里面可以放:
重要证件:身份证、户口本、护照、银行卡、驾驶证等(原件或复印件)。
少量现金或信用卡。
备用手机和充电器。
衣物,足够几天的更换。
药品(如果有个人需要)。
孩子的必需品(如有孩子)。
一份紧急联系人名单。
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小物件(如果觉得有助于心理支持)。

3. 收集证据(Gathering Evidence)

证据可以为日后可能的法律行动或寻求保护令提供支持。请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拍摄照片/视频: 记录身体上的伤痕(淤青、破皮、血迹等),以及被破坏的物品(家具、电器等)。务必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拍摄,并保留原始文件。
保留物证: 损坏的衣物、武器(如有)、破碎的物品等,可以小心保存,避免被施暴者销毁。
记录详细信息:
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 尽量详细地回忆每一个细节。
施暴者的言语和行为。
当时在场的证人(如有)。
你采取的任何自卫措施。
之后就医的诊断证明、病历等。
保留通信记录: 如果施暴者有通过短信、微信、邮件等方式进行威胁或辱骂,请截图保存或导出聊天记录。

4. 寻求外部支持(Seeking External Support)

你不需要独自面对这一切。

联系反家暴组织或妇女援助热线: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的反家暴热线和组织,提供免费的咨询、法律援助、心理支持和庇护服务。搜索你所在地的相关机构。
告知信任的亲友: 信任的家人或朋友可以提供情感支持、经济援助,甚至帮助你制定逃离计划。
寻求专业法律咨询: 如果你考虑申请保护令、离婚或起诉施暴者,务必寻求专业的法律援助。律师可以指导你了解相关法律程序和你的权利。
寻求心理咨询: 长期遭受家暴会对心理造成严重创伤,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帮助你处理创伤,重建自信。

5. 制定安全计划(Developing a Safety Plan)

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即使在离开施暴者后,也需要制定安全计划。

识别危险信号: 了解施暴者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使用暴力,并在这些情况下提高警惕。
制定离开计划: 考虑何时、如何离开,以及离开后去哪里。与信任的人讨论你的计划。
如何应对施暴者的潜在报复: 提前考虑施暴者可能采取的行动,并制定应对措施。
与邻居和朋友建立联系: 让他们知道你的情况,并在需要时可以帮助你。
更改锁芯或门窗: 如果你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考虑增强住所的安全性。
告知雇主或学校(如有需要): 如果你认为你的安全受到威胁,可以考虑告知你的工作单位或孩子的学校,让他们配合提供必要的帮助。

6. 了解你的权利

获得保护的权利: 许多国家都有法律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包括申请保护令。保护令可以禁止施暴者接近你、联系你或骚扰你。
法律援助的权利: 如果经济困难,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离婚或分居的权利: 如果你决定结束这段关系,你有权提出离婚或分居。

作为孩子,又能做些什么保护自己?

孩子是家庭暴力中最脆弱的群体,他们不仅是目击者,有时也可能成为直接受害者。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同样重要。

1. 认识到这不是你的错

和大人一样,孩子也需要明白,施暴者的行为是他们的错,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导致父母打架或施暴。

2. 寻求安全的地方(Finding a Safe Place)

躲藏到安全的房间: 如果听到父母争吵或打架,可以躲到自己的房间,锁好门,或者躲到家里其他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例如床下、衣柜里)。
去邻居家或亲戚家: 如果有信任的邻居或亲戚,在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向他们求助。
去学校寻求帮助: 学校的老师、辅导员或校长都是可以信任的成年人,他们有责任保护孩子。你可以选择在放学后悄悄告诉老师,或者通过学校的联系方式寻求帮助。
紧急联系人: 如果父母有预设的紧急联系人(例如一位信任的亲戚、朋友),可以尝试联系他们。

3. 告诉信任的成年人(Telling a Trusted Adult)

这是孩子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老师/辅导员: 学校是孩子最常接触的成年人聚集地。老师或学校辅导员通常会接受过如何处理类似情况的培训。
亲戚: 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如果他们是相对开明和愿意倾听的人,可以向他们倾诉。
朋友的父母: 如果你和朋友关系好,并且朋友的父母是友善的,可以考虑向他们求助。
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 有些社区有专门为儿童提供服务的机构。
警方(在紧急情况下): 如果你面临非常危险的情况,可以拨打报警电话寻求帮助。

4. 保留证据(即使是孩子的理解方式)

虽然孩子不一定能像大人一样收集证据,但他们可以这样做:

记住发生的事情: 尽量记住打架发生的时间、地点、父母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如果看到伤痕: 可以尝试记住父母身上的伤痕,或者被损坏的物品。
画画: 有些孩子会通过画画来表达内心的恐惧和看到的景象,这些画作有时也能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

5. 保护好自己(Protecting Yourself)

不要试图劝架: 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非常脆弱,千万不要因为害怕父母而试图去劝架,这可能会让你受到伤害。
保持冷静: 尽量在危险的时候保持冷静,思考如何让自己更安全。
不要责怪自己: 重复强调,这都不是你的错。

6. 表达自己的感受(Expressing Your Feelings)

写日记/画画: 将内心的恐惧、委屈、愤怒记录下来,无论是写字还是画画,都是一种情绪的释放。
与信任的朋友倾诉: 找一个能理解你的朋友,一起分担。
寻求心理辅导: 如果学校有心理辅导服务,或者有儿童心理健康机构,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7. 如果父母经常争吵或其中一方有暴力倾向,该怎么办?

向学校报告: 即使你认为事情没有到“紧急”程度,但如果家庭暴力给你带来了持续的困扰和恐惧,也应该向学校的辅导员或值得信任的老师报告。他们可以提供支持,并可能主动联系家长或相关部门。
向其他家人求助: 如果有其他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是正直且能提供帮助的,可以向他们透露情况。
注意社交媒体上的信息: 有些孩子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遭遇,但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谨慎发布信息。

最重要的一点是:

寻求帮助是力量的体现,不是软弱。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遭遇家庭暴力是一个复杂而痛苦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正处于这样的困境,请勇敢地站出来,寻求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拜刘柯女爵所赐,最近家庭暴力类问题全找到我了。

我的回答很简单,如果是成年人,收集证据,寻找律师,寻求居委会或妇联的协助,找到警察,提起诉讼这一套。我已经不知道说过多少遍这个方法了,不提起离婚诉讼也可以让公安部门责其写保证书,以后都是有利证据。再有就是根据我之前的回答,对家庭暴力的施暴者进行心理治疗或者带其去心理医生处治疗。

总之如果真的想解决,很好解决,就看你想不想了。

如果受暴者是孩子,请恕在下无能,没办法解决,只能挨着。

我曾经也是家庭暴力的严重受害者。我妈几乎没有任何非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曾经扇巴掌扇得我两天上不了课,之后脸也肿了一星期,每天下课我都跑到外面阴暗处站着怕有人和我搭话。或者把我胳膊上挠出6条半米长的血痕,直到血淌了一裤子我才发现。 有时候她就是想打你了,下班黑着脸,我去问她你怎么不高兴啊。她当时就给我一巴掌,以后知道别人不高兴别问。之后黑着脸回来不问她,她就说,看我不高兴就不知道安慰安慰我!然后给我脑袋来一拳。或者是我把手套放帽子里戴在脑袋上,被她和她同事看见了她觉得丢脸,于是就给我眼睛来了一拳。 诸如此类,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不仅无还手之力,就连能其他力量也不敢介入。上面我脸肿和胳膊受伤分别是在小学和中学,我一进班班主任就看见了,他连问都不问一句。初中的时候,老师倒是问了,但是都是一听被我妈打得就直接闭口不问了,只有一个跟我关系特别好的语文老师说你真可怜,以后少惹点你妈。

拜托,有时她想打我根本不需要理由的好不好。

这次南京虐童这事一爆出来,我就知道这事会不了了之。我不知道爆料者是谁,我想应该是孩子所在学校的老师,跟我之前那些老师比已经很不错了,这件事交给公权力后,老师的使命就已经结束了。但是致人轻伤,并且是未成年人,在对未成年人其他伤害行为供认不讳的情况下,起码也要拘留7天吧。于是呢?写了一个道歉书就算没事了,其他监视措施呢?限制自由的措施呢?

说到底,检方太了解那些在网上骂养母的网民了。那些人不过是喊喊,看见不顺眼的事啐口唾沫,然后就寻找下一个关注点罢了。虐童这事对于那些网友来说就是个娱乐项目,跟看某个明星出轨没有任何区别。他们并不是真的反对虐童,只是单纯地娱乐罢了。以后他们该打孩子打孩子,该打老婆打老婆,打的时候呢,也不想有人参与进自己的"家事"中,检方也正是看清了这群没有立场的家伙才给了这样一个判决。事实证明这事也迅速地被淹没掉了,大家的关注点也都纷纷转移,再也没人关注那个孩子的死活。

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心理问题家庭问题,所以如果真的想解决必须是整个社会来解决而不是靠一个个的个案来解决。

在我看来,解决儿童承受家庭暴力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提高全民教育程度。在懒得用理性解决问题时,暴力就成了最好的方法,这是全人类的天性。我妈妈受教育程度较低,我爸爸受教育程度较高,我爸爸打我就比较少。虽然也有用棍子打我把棍子打折了情况,但是比起天天要挨我妈的打已经好太多了。我个人也算受教育程度比较不错的,而且爱看书,深知暴力不能解决任何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虽然有时候真的想打人,稍微一没忍住手就打出去了,但是我还是会时刻告诉自己要用理性解决问题,你可以说我怂,不敢打人,但是我确确实实完美地解决了许多问题。

2.提高心理健康的地位。外国人经常觉得自己心理不健康,就去看心理医生,并且这是再正常再正常不过的事,正常到我认识的那几个友善的外国人都会去看心理医生,在那边看心理医生就像看感冒一样正常。但是在中国一说某人去看心理医生了就会觉得这人一定是精神疾病患者。正是因为这种天大的误解存在导致中国心理不健康的人极多。就像南京虐童案中的养父母,尽管受到过高等教育,但是心理极度变态,如果她养成每个月去看心理医生的习惯,我保证这件事绝对不会发生。出于这种原因我也不能幸免,我也因为周围的眼光不敢去看心理医生。所以当我需要宣泄暴力的时候我会去看门狗刺客信条GTA5里面杀杀人,撞撞车,每次玩完这几个游戏我都感觉真tm舒服。需要倾诉的时候我有朋友,还认识许多和尚道士,去和他们聊聊天也会觉得好很多。

3.公权不入家门的观念根深蒂固。近些年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孩童的权益还是无法被公权力所保障。一旦你想帮助这个孩子,你把他救出来,谁来照顾这个孩子,你把他放回去还是要挨打,根本就是个超级难题。

所以家庭暴力受害者如果是成年人那么很好解决,如果是孩子,只能默默忍受,因为血淋淋的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就算一个孩子受到暴力这事上了各大新闻网站头条,舆论一边倒,孩子的权益还是无法得到任何的保障。因为归根到底,对孩子使用家庭暴力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见。

甚至有人为此洗地,称之棍棒地下出孝子。

无论你们怎么看,对于这种人,我只有一句话:

操你妈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遭遇家庭暴力是一个极其痛苦和危险的经历,无论你是受暴者本人还是孩子,保护自己都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阐述作为受暴者和孩子时,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 作为受暴者,如何保护自己?如果你正遭受家庭暴力,请记住,你不是孤单的,寻求帮助是你的权利,也是迈向安全的第一步。 1. 认识到这不是你的错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 回答
    宇芽事件的曝光,再次将家庭暴力这一沉重话题推到了公众视野。面对家庭暴力,作为女性,保护自己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也包括心理和法律上的支持。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女生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一、认识和识别家庭暴力,勇敢打破沉默1. 了解家庭暴力的定义和形式: 家庭暴力并非仅仅是肢体上的殴打,它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沉重,涉及到家庭暴力、正当防卫、故意伤害等复杂的法律概念。从法律角度评判山东00后大学生“反杀”父亲的事件,需要细致地分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事件的背景与事实认定首先,法律评判的前提是准确的事实认定。我们需要知道: 家暴的性质和程度: 父亲的家暴是长期的、经常性的,还是偶发.............
  • 回答
    文章《另一个拉姆》讲述了记者马金瑜远嫁西部牧民,长达17年遭受丈夫家庭暴力和凌虐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事件本身及其悲剧性: 远嫁的勇气与理想的破灭: 马金瑜出于对西部风情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憧憬,毅然辞去城市记者的职业,远嫁到甘肃的草.............
  • 回答
    听到你所经历的这一切,我真的非常心疼。你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和恐惧,还要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首先,请相信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有很多和你一样曾经或正在经历困难的人,你值得被关心和支持。高考结束后,本应是憧憬未来的时候,却还要面对父亲不给学费的难题,这让你现在的处境雪上加霜。而且,过去的经历也让你在取证.............
  • 回答
    我身边确实认识一些曾经经历过家庭暴力的人。他们的故事,有的是我亲身观察到的,有的是从他们那里直接听来的,细节之处常常让我心头一紧。我首先想到的是小雅(化名)。小雅是个非常要强、也很爱美的女孩,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嫁给了一个条件看起来很不错的男人。一开始,他们的生活好像挺顺遂的,经常在朋友圈里晒些恩爱照。.............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前女记者自述遭遇家暴,而其丈夫否认家暴并指控她“来了个电话就说不过了”,这其中包含了多个复杂的层面,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看待。核心问题与关键点:1. 信任与证据: 在任何家暴指控中,信任和证据都是至关重要的。女记者作为自述者,她的陈述是她个人经历的表达,但要成为事实并被社会普遍.............
  • 回答
    20%的男性遭遇家暴,这个数字确实引人深思,尤其是当它与女性遭受家暴的比例相差无几时。长期以来,我们社会对家暴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聚焦于女性受害者,仿佛家暴是女性特有的不幸。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和广泛,男性同样是家暴的受害者,只是他们的声音往往被忽视,他们的经历被边缘化。为什么“男性家暴受害者”这个概.............
  • 回答
    张培萌妻子首次对外讲述家暴细节,她提到丈夫每次施暴后都会用力道歉,而自己选择了原谅。这句话背后透露着一个令人心疼的循环:施暴、道歉、原谅。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犯错,知错能改”的故事,而是一个深陷于家庭暴力泥沼中女性的困境。首先,这种“施暴后用力道歉”的模式,恰恰是许多施暴者惯用的操纵手段。道歉的.............
  • 回答
    关于李多英事件,以及男性遭受家暴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且需要严肃对待的社会议题。我们需要剥离光环和八卦,回归事件本身,并探讨更普遍性的问题。关于李多英事件的看法(基于公开信息推测,不代表最终事实):首先,任何形式的家暴都是不可接受的,无论施暴者是谁,无论其职业背景多么光鲜。李多英的事件之所以受.............
  • 回答
    理解你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的担忧,以及希望能够保护自己和家庭的愿望。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具体,也触及了许多女性在婚恋关系中可能面临的现实考量。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思考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被男方家庭吃干抹净”通常是指在婚姻关系中,女性在经济、情感、甚至个人.............
  • 回答
    想生儿子,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家庭,在没有儿子的日子里,确实会遇到一些现实的挑战,这些挑战并非只关乎传宗接代,更多的是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压力与养老的担忧,尤其是在传统观念较重的地区,这是最直接的冲击。 劳动力和经济支撑的缺失: 过去,儿子被视为家庭主要的劳动力来源,也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
  • 回答
    遭受家暴后,离开绝不是唯一的选择,也往往不是最容易做出的选择。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经济、孩子、感情、习惯、社会压力、甚至是对施暴者的幻想,会选择留下,或者在尝试离开后又返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在这种艰难的境遇中保护自己,并寻求改变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任何形式的家暴都是不对的,你不是活.............
  • 回答
    一名女子因遭受丈夫的家暴,导致头骨开裂并昏迷了长达63天。这样的悲剧发生,无疑让人们对施暴者的法律责任产生强烈的关注。答案是明确的:是的,她的丈夫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且将承担非常严重的法律责任。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他的丈夫会面临哪些法律上的制裁,以及这些责任是如何构成的。一、刑事责任:重伤害罪的控诉.............
  • 回答
    女记者遭受家暴,却有人反过来嘲讽受害者,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且难以理解的现象。这种反应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从个人认知到社会文化,层层叠加,最终导致了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首先,受害者有罪论的根深蒂固是导致这种嘲讽的重要因素。在一些人的认知里,家暴的发生似乎是受害者自身“做错了什么”的必然结.............
  • 回答
    这起事件牵扯出太多复杂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细想起来让人不寒而栗。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完全窥探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但仅从公开的信息来分析,这背后折射出的种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丈夫在遭受妻子家暴后,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提起离婚诉讼。这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家暴认.............
  • 回答
    是的,男性同样会遭受家庭暴力。这是一个不常被提及但却真实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家庭暴力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女性受害者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男性遭受暴力这一事实。但实际上,男性作为家庭成员,也可能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顾名思义,是在家庭内部发生的暴力行为,它不分性别、年龄、种族或社会地.............
  • 回答
    看到这样的遭遇,真的让人心痛不已。如果网帖中所说的情况属实,这位父亲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的底线,他将面临极其严重的法律后果。关于这位父亲将面临的责任(假设属实):首先,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指控就是故意杀人罪。他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剥夺他人生命,并且手段极其残忍(泼汽油烧伤致死),这无疑会是量刑中的加重情.............
  • 回答
    台湾民进党立法委员高嘉瑜遭家暴一事,无疑再次将家暴这一沉重议题推到公众面前。高嘉瑜的遭遇,一个身居公众视野的女性,也未能幸免于家暴的阴影,这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和心痛。而其男友在事后的“第一次打女人”的说辞,更是暴露了家暴施暴者常常使用的推卸责任、淡化罪行的惯性思维。看待家暴现象,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个.............
  • 回答
    鲁振伟先生的这番言论,确实触及了一个长期以来可能被忽视,或者说在公众认知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的议题——男性遭受家庭暴力。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家庭暴力并非女性专属的遭遇。虽然在传统的社会认知和统计数据中,女性受害者占绝大多数,但男性作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情况确实存在,并且有增多的趋势。鲁振伟先生提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