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耿如杞兵溃和袁崇焕瞎指挥是否有关系?

回答
耿如杞兵溃和袁崇焕瞎指挥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明末辽东战局的一个关键节点,也牵扯到两位关键人物的战略和用人。要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关系非常微妙且复杂,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

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把时间线拉回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看看当时辽东是个什么情况。

耿如杞的兵溃:一次惨痛的教训

耿如杞这个人,是明熹宗时期的一员将领。在辽东战场上,他算是比较早期的将领之一。不过,他的运气和能力似乎都不太对,留给后人的印象更多的是一场灾难性的失败。

耿如杞的兵溃,最主要的战场是在萨尔浒之战之前。当时后金(也就是后来大清)的努尔哈赤正在崛起,对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明朝为了应对后金的攻势,也一直在进行各种军事部署和反击。

耿如杞的军队曾经奉命驻守在辽东的一些重要城池,比如抚顺。然而,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耿如杞的部队遭到了后金军队的猛烈攻击。具体的原因有很多说法,但核心在于他的指挥失误和部队的准备不足。

情报的缺失与误判: 在战前,对于后金军队的动向和兵力,耿如杞方面的情报可能出现了严重偏差。战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军事行动中最致命的弱点之一。
战术的僵化与低效: 面对后金军队灵活机动的战术,耿如杞的部队可能采取了比较传统的、缺乏应变能力的战术。比如,在不利地形被包围,或者在缺乏支援的情况下强行作战。
军队的士气和训练: 明末的军队,由于长期欠饷、军纪败坏等问题,战斗力普遍不高。即使是精锐部队,在缺乏有效激励和严格训练的情况下,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而言之,耿如杞的兵溃,更像是一次由于多方面因素叠加导致的指挥官个人能力不足、情报失误、战术失当以及军队战斗力低下的综合性失败。这场失败让明朝在辽东的局势进一步恶化,也暴露了当时明朝军事体系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

袁崇焕的崛起与他的“胡萝卜加大棒”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袁崇焕。袁崇焕真正的威名大振,是在他接手辽东防务之后。他以其强硬的姿态和独特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明朝在辽东的颓势,尤其是他提出的“五年复辽”的口号,曾一度振奋人心。

袁崇焕与耿如杞的时代,虽然有重叠,但更多的是后者失败的背景衬托了前者的崛起。袁崇焕是在经历了前线将领的频繁失败之后,被寄予厚望的。他吸取了许多前任的教训,并且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那么,袁崇焕的“瞎指挥”之说从何而来?这其实是历史评价中一个比较有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他后期的一些决策上。

宁远大捷的辉煌: 袁崇焕最出名的战绩是宁远大捷。在那场战役中,他凭借坚守城池、利用火器、加上当时后金军队的轻敌和指挥失误,成功击退了努尔哈赤的进攻。这无疑是他军事才能的证明。
后来的战略调整: 然而,在宁远大捷之后,随着皇太极接替努尔哈赤,后金的军事实力和战略水平都在不断提升。袁崇焕后来的战略,比如他主张主动出击、利用火器优势,在一些人看来是正确的,但也有人认为他过于冒进,或者在某些关键时刻没有采取最稳妥的策略。
“十年磨一剑”的争议: 有一种观点认为,袁崇焕在策略上倾向于保守和防御,希望“十年磨一剑”,积蓄力量。但也有人认为,他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去消灭后金的有生力量。这种关于“守”与“攻”的辩论,贯穿了他的整个军事生涯。
关键时刻的判断失误: 比如在崇祯二年(1629年)的己巳之变中,后金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草原进攻北京。袁崇焕奉命回师救援,但在某些环节的指挥上,确实有其争议之处,比如未能及时击溃围困北京的后金部队,以及对一些战机的把握不够精准。

耿如杞兵溃和袁崇焕瞎指挥的关系:

现在回到核心问题:这两件事有没有关系?

直接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但有深刻的“背景关联”和“经验借鉴”关系。

1. 背景关联: 耿如杞的失败是明朝辽东战局早期糟糕状况的一个缩影。他的兵溃,以及之前其他将领的失败,共同构成了一个“前车之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失败,像袁崇焕这样的将领才有机会被推到前台,并被寄予厚望去改变局面。袁崇焕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前人失败的废墟之上的。
2. 经验借鉴: 理论上,袁崇焕作为一名指挥官,肯定会了解和学习之前战役的经验教训。他能否从耿如杞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是评价他能力的重要方面。比如,他吸取了那些指挥失误、情报缺失的教训,在自己的战略中尽量规避。
3. “瞎指挥”的评价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袁崇焕的“瞎指挥”之说,很多是事后诸葛亮的评价,而且很多评价还带有政治斗争的色彩(比如他最后被崇祯皇帝冤杀)。将袁崇焕的某些争议性决策直接等同于耿如杞那种明显能力不足、准备不周的兵溃,是有些不公平的。袁崇焕的许多决策,即使在当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是在复杂的战场形势下,或者受到政治干扰,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更详细地分析:

时间点不同: 耿如杞的失败发生在他活跃的年代,而袁崇焕真正成为辽东的擎天柱是在稍晚的时期。虽然他们都在辽东战场上活动过,但耿如杞兵溃的直接原因很难说是由袁崇焕的“指挥”造成的,因为那时袁崇焕还没有达到那种能影响整个辽东战局的地位。
性质不同: 耿如杞的兵溃,更多的是 “低水平的失误”,是由于缺乏应有的军事素质和准备。而对袁崇焕“瞎指挥”的指责,更多的是对他在“高水平博弈中的某些战略判断和战术执行”的质疑。比如,崇祯皇帝认为他拥兵自重、救援北京不力,导致京畿失陷,这就是一种“指挥不力”的指责,但其性质与耿如杞的兵溃是不同的。
历史评价的演变: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对袁崇焕的评价也越来越趋于客观。许多学者认为,袁崇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许多策略,如坚守宁远、收复锦州、招抚降将等,都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取得的成就。而对他“瞎指挥”的批评,更多地集中在一些他与崇祯皇帝的沟通不畅、以及在关键时刻的战术执行上。

总结一下:

耿如杞的兵溃,是一个发生在袁崇焕崛起之前的,明朝辽东战场上低水平指挥失误的典型案例。它的发生,表明了明朝军事体制和部分将领的不足。

而对袁崇焕的“瞎指挥”的评价,则更多地出现在他成为辽东主导者之后,是对其高难度战略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争议点的讨论,其中很多评价与政治因素纠缠不清。

所以,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导致性的关系。耿如杞兵溃的原因是其自身指挥能力和军队状况,而不是袁崇焕的“瞎指挥”。但是,耿如杞的失败为袁崇焕的出现提供了历史背景和教训,让人们更加渴望出现一个能扭转乾坤的领导者,而袁崇焕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寄予厚望并试图吸取前人的教训来施展自己的抱负的。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耿如杞就像是学校里的一个差生,他的失败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基础不牢。而袁崇焕则是一位努力学习的优等生,尽管他在某些难题上可能也有解题思路不完美的时候,但他的整体水平和努力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失败,更多地暴露了教育体系的某些问题,而后者则是在这个体系下努力探索出路的代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虽然没有确切证据,但还真不好说跟袁崇焕没有关系……


首先,山西总兵张鸿功和山西巡抚耿如杞所带的是两批人,所以十二月那些都不用看。按兵部十一月初一的调令(明档472号),对宣府、大同、山西三个总兵是同时发出勤王令的,宣府总兵是侯世禄,大同总兵是满桂,这两人在十一月十二日之前就到了蓟镇,山西镇虽然稍远,也绝没有迟到十二月的道理。按《明档》476号,兵部在十一月初十即已表示“山西宣大援兵已将到蓟”。又按《后督师纪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止,“大同五千以战亡……侯世禄五千……溃无一人……张鸿功五千劫良乡,鸟兽散。”可见山西兵马在十一月底前就溃散了。另外也可以参考《明档》501号,兵部十二月初六责成侯世禄戴罪立功的行稿中也提到“张鸿功业已削职戴罪”,说明张鸿功兵溃肯定是十一月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兵部非要把山西兵先调通州,明日又调昌平,后日又调良乡?这三个地方离得不是一般地远,兵部脑子有病吗?还真不是,这个显然是跟袁崇焕把蓟州的援兵一一调回来有关。本来按兵部的意思,满桂、侯世禄、尤世威全都是调到蓟州防御的,结果袁崇焕说辽兵足够守蓟州,让侯世禄去通州防御,这是十一月十一日或者十二日左右的事(参见明档478号,600号。当然,后来因为通州也不开城门,所以侯世禄不得不跑到了顺义,跟满桂合兵一处去了)。那么,既然有了侯世禄守通州,张鸿功就不用再去了,所以兵部临时决定把山西兵改调昌平。


然而,到了十二日晚上,袁崇焕又给北京发了一封塘报,这封塘报虽然不见正文,但《长编》记载了崇祯对此的回复,所以很容易判断其内容。显然,袁崇焕决定把刘策派回密云,把尤世威派回昌平,把满桂派回北京。这样一来,昌平也有人守了,张鸿功又不用去了,所以兵部又临时决定把他转派良乡(同时决定把满桂派到顺义)。这大概就是十三号的事情,就在这天,后金“潜越蓟州”,大大打乱了明军的部属,整个北方一片混乱。袁崇焕不敢迎敌,绕着圈子向南跑到河西务去“绕出敌前”,满桂和侯世禄莫名其妙地同时跑到顺义,不久又接到兵部指示去北京防守,而同时又遇到后金一支分部的突击,一片溃乱。张鸿功部三日三调,沿途抢掠,最终溃散良乡。事情的整个过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耿如杞兵溃和袁崇焕瞎指挥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明末辽东战局的一个关键节点,也牵扯到两位关键人物的战略和用人。要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关系非常微妙且复杂,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把时间线拉回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看看当时辽东是个什么情.............
  • 回答
    耿爽履新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这无疑是中国外交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意味着在多边舞台上,中国将继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对这件事,我脑子里有很多想法,想说得详细一些。首先,耿爽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 毕竟,他曾长期担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以其沉稳、清晰、有力的发言风格给无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那个平台上,他不.............
  • 回答
    .......
  • 回答
    耿爽卸任外交部发言人一职,这确实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备受关注的外交人事变动。从一个公众的视角来看,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对耿爽本人的一个总结和评价。 耿爽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大约有六年时间,这在发言人的岗位上算是一个比较长的任期了。在这六年里,他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次数非常频繁,几乎成了中国外交部.............
  • 回答
    耿冠军先生的离世,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他因新冠肺炎去世,这无疑给他的家人、朋友以及所有认识他的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震惊。在这样一个时刻,任何对他的评价,都应该带着一份深切的哀悼和对生命的尊重。首先,我们无法回避的是,耿冠军先生是在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中离开了我们。这场疫情席卷全球,给无数家.............
  • 回答
    耿爽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那句“别了,德国代表”,确实是当时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瞬间。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影响,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发言的语境以及其背后可能传递的信号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2019年12月19日,安理会正在审议关于叙利亚跨境人道援助的决议草案。当时,德国作为安理会成员国,积极推.............
  • 回答
    手工耿视频制作恶搞刑具“木驴”引发争议并道歉删除视频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事件的起因:手工耿,以其“无用”且充满创意的发明而闻名,通常以一种幽默、夸张的方式来恶搞生活中的物品,制造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科技产品”。在一次视频创作中,他将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刑具——“木驴”——进行了一番“改.............
  • 回答
    耿彦波在太原再次重建城墙的行动,无疑是近年来太原乃至中国城市建设中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注目的事件。要评价这一行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具体成效、以及引发的争议和深远影响。一、 历史背景与行动的动因首先,理解耿彦波重建城墙的动因至关重要。这并非一个凭空而来的想法,而是与.............
  • 回答
    耿彦波是一位在中国政坛具有争议性的地方官员。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基层,逐步晋升至省会城市太原市市长。在公众视野中,他以其大胆的城市改造魄力、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以及引发的广泛关注而闻名。正面评价: 城市改造的推动者: 耿彦波最突出的成就在于他大刀阔斧的城市改造项目。他任职期间,太原市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
  • 回答
    耿彦波是一位在中国政坛相对特殊的人物,他的职业生涯和个人风格,尤其是与“明星市长”这个标签的关联,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要评价耿彦波,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他的政绩、执政风格、引发的争议以及公众认知等。一、 耿彦波的政绩与执政理念:耿彦波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在大同市的任期,以及在此之前在榆次市(.............
  • 回答
    想当年,伊耿征服维斯特洛的时候,北境的实力可不是盖的。史塔克家坐镇临冬城,那是老牌贵族,家底厚实得很。伊耿带着他的龙,那可真是横扫六合,谁挡杀谁,一路杀到君临城,简直是无人能敌。但北境的态度,说实话,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服服帖帖的。伊耿北上,史塔克家也不是没抵抗过。只是,伊耿的龙,那可是无敌的存在啊!.............
  • 回答
    说起手工耿,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不走寻常路”的劲儿。他那些脑洞大开的发明,一个比一个离谱,却又让人看了忍俊不禁。这次他给自己那匹“旋转木驴”道歉,事情本身嘛,挺有意思,也挺能看出一些东西。首先,咱得回忆一下那个“旋转木驴”。那玩意儿,乍一看还真有点儿意思,就跟老式的旋转木马一样,只不过规模小了点.............
  • 回答
    耿美玉诉饶毅名誉侵权案一审宣判,驳回耿美玉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这起案件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要深入理解这一判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案件的起因、争议焦点、法院判决的理由,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案件的背景与起因:学术争议的公开化这场名誉侵权诉讼,其根源在于两位知名科学家——耿美.............
  • 回答
    《后汉书·耿弇传》记载了耿弇在攻打临邑时,城中百姓“婴城拒守”,而耿弇“遂尽屠之,无少长皆死”,可见其确实有过屠城的行为。然而,关于“屠城三百”以及“谥号愍侯”的说法,在《后汉书》原文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这可能是一些后世的解读、衍化或者与其他历史人物的混淆。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耿弇其人及其功绩:耿弇.............
  • 回答
    关于耿冠军“诈死”这件事,这绝对是个相当复杂且值得说道的事件。要评论这件事,咱们得从好几个角度去剖析,不能简单地一句“他诈死”就带过了。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小数目。首先,咱们得说说他为什么会选择“诈死”。一般人走到这一步,绝不是一时兴起。很可能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比如: 逃避责任: 如果他.............
  • 回答
    征服者伊耿不直接称“皇帝”,而是将七大王国原本的国王降级为公爵,这背后蕴含着一套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旨在确保他刚刚建立的统一王朝能够稳定运行,并避免触发不必要的抵触。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刚刚结束百年分裂、统一初定的瓦雷利亚时期。首先,我们得明白伊耿征服的并非一个“王国”,而是七个相互独立、拥.............
  • 回答
    耿美玉与饶毅的争论,源于耿美玉一篇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的论文,饶毅对其研究提出质疑,认为其研究存在知识储备不足、方法论上的错误等问题,并称之为“荒谬”。耿美玉则在同一期刊上撰文回复,回击了饶毅的质疑,并表示其研究是基于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严谨的科学方法。这场争论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有以.............
  • 回答
    耿彦波在大同的五年,留下了相当复杂且深刻的印记。评价他的执政,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剖析他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拆”与“建”:城市面貌的巨变耿彦波在大同最显著的标志,无疑是其对城市进行的“拆”与“建”。他上任之初,大同这座以煤炭工业为支柱的城市,面.............
  • 回答
    快手红人“废材爱迪生”手工耿,可以说是一位现象级的手工创作者,他的爆红不仅仅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评价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核心价值与独特之处: “无用之用”的极致体现: 手工耿最核心的魅力在于他制作的“没用的”但充满创意和趣味的机械装置。这些发明往往在实用性.............
  • 回答
    王成思在《赘婿》里饰演的耿护院,在我看来,绝对是整部剧的一大亮点,甚至可以说,他是少数几个能让我在看剧时,能脱离剧情本身,单纯因为角色的魅力而会心一笑的存在。首先,耿护院这个角色,他身上最鲜明的特质就是那股子“执拗”。你看着他,就能感觉到他身上一股子“认死理”的劲儿。他认定的事情,谁也别想劝动他,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