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军事理论课明显的数据漏洞?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大学军事理论课“数据漏洞”的讨论,说实话,这个问题挺值得说道说道。我不是军事专家,也不是教育学研究者,只能从一个普通大学生的角度,谈谈我在这门课上以及围绕它的一些观察和感受,希望能说得细致些,也尽量抛开那种生硬的、AI味儿的说法。

首先,我们得承认,军事理论课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当下国际形势下,让大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防知识、军事常识、国家安全理念,这本身是有意义的。可问题就出在“怎么讲”以及“讲什么”上,这直接导致了所谓的“数据漏洞”的出现,或者说,是大家普遍感受到的“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

“数据漏洞”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信息源的单一性与滞后性:

教材内容: 大学军事理论课使用的教材,很多时候是经过层层审批、修订的,这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尤其是在信息战、高科技战争方面。教材里的很多内容,可能在出版时就已经无法完全跟上最新的发展趋势。比如,讲到信息战,教材里可能还在强调网络攻击、电子干扰,但现在,无人机集群、人工智能在战场上的应用、太空武器系统等等,这些前沿的东西,教材里可能覆盖不足,或者只是泛泛而谈。这就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军事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授课教师的知识更新: 很多军事理论课的老师,可能并非直接的军事从业人员,或者即使是,也可能脱离一线多年。他们可能依靠现有的教材和一些公开的资料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自身不主动去关注最新的军事动态,不去阅读前沿的军事分析,那么课堂上呈现的信息自然就会显得“旧”或者“不够全面”。学生们通过网络、通过其他信息渠道了解到的最新军事动态,可能比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还要新、还要具体。

2. 缺乏具体、可验证的数据支撑:

“理论”多于“实证”: 军事理论课,顾名思义,讲的是理论。但好的理论,应该是建立在扎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之上的。然而,在很多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一些宏观的、概括性的论述,比如“我们国家的军事实力很强”、“某某武器系统性能优越”,但这些论述背后,往往缺乏具体的、可公开的数据支持。
保密性造成的鸿沟: 很多军事数据 inherently 具有保密性。这是理解的。一个国家的国防实力、武器性能、战略部署,不可能完全公开。但是,正是这种保密性,在教学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鸿沟。当老师在课堂上说“我们的新型战机拥有先进的雷达系统”时,学生们只能点头,因为他们没有数据可以去对比,去验证。而当学生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其他国家军事装备性能的详细分析和对比数据时,很容易产生一种“我们是不是被骗了”或者“我们了解到的信息不够真实”的感觉。
“官方宣传”与“民间认知”的差异: 官方在宣传军事实力时,通常会侧重于正面和优势,这是宣传的需要。但民间(学生)更容易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更广泛、更复杂的信息,包括一些分析、评论,甚至是带有负面解读的内容。当官方的宣传语境与民间接收到的信息出现偏差时,就会让一些学生对“数据”产生怀疑。

3. 教学方式的单一与互动性不足:

灌输式教学: 很多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灌输式。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引导,也没有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探究。
回避敏感话题或浅尝辄止: 军事领域很多话题本身就比较敏感,比如国家的军事开支、武器出口、国际军事合作中的具体细节等。老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可能会选择回避,或者只是点到为止,不再深入。这就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也无法建立更完整的认知。
缺乏实践模拟与案例分析: 理想中的军事理论课,应该会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甚至是一些模拟演习的介绍,让学生能够理解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理论的罗列,而缺乏深入的案例剖析,更不用说实际的模拟了。

那么,这种“数据漏洞”是怎么产生的,又带来了什么问题呢?

产生原因:

教育体系的惯性: 大学教育,特别是理论课,更新迭代的速度相对较慢。
信息发布的限制: 军事信息本身的保密性和敏感性,限制了信息的公开程度。
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 可能对于军事理论课教师,在知识更新和教学方法上的培训和激励机制不够充分。
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这些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容易让他们发现课堂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差异。

带来的问题:

学生认知偏差: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可能导致学生对国家军事实力、国防政策产生不准确的认知,甚至出现怀疑和不信任。
削弱课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当学生觉得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老套”、“不接地气”或者“不够真实”时,对课程的投入度和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信息茧房效应的反噬: 学生习惯于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如果军事理论课无法提供有价值、有深度、有说服力的信息,他们很可能就转而去信奉网络上那些未经证实、甚至是有偏颇的信息。

如何看待呢?

我认为,面对这种“数据漏洞”,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学生不懂事”或者“年轻人浮躁”。这更应该是一种对教育方式和内容更新的警醒。

理解与包容: 首先,我们要理解军事信息确实有其特殊性,不是所有信息都能公开。对于课堂上无法回避的保密内容,学生也应该有基本的认知。
呼吁与改进: 但同时,也应该积极呼吁教育部门和学校,关注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应该被鼓励和支持去接触最前沿的军事动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适当地、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前提下,用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来呈现信息。
培养批判性思维: 更重要的是,大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学生如何去辨别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如何获取和分析信息,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面对不完整的信息,他们也能形成相对理性的判断。
拓展信息渠道: 学校也可以尝试引入一些更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比如邀请现役军官或退役专家来做讲座,组织参观军事博物馆或相关展览,或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经过授权的军事训练和装备的片段,让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军事的现实。

总而言之,大学军事理论课的“数据漏洞”,更多地反映了在信息快速发展时代,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更新、信息呈现和互动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既包括教育体系的改革,也包括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更包括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希望这门课能真正成为一座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而不是一道信息孤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斯大林格勒的轴心国损失兵力,这个还是按照苏勋宗时期的吹水数据宣传呢,问题是毛子自己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都纠正了。

斯大林格勒的轴心国(注意我没说只有德军)实际损失应该是:

德国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30万

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第4集团军≈23万

意大利第8集团军221,875人

匈牙利第2集团军204,334人

合计约95万人

图里的数据显然是照搬《朱可夫回忆录》,一个字都不差。


诺曼底登陆我没具体研究过,但一些简单的数据我还是知道的。


D日当天唯一参加反击的德军装甲师,第21装甲师总共有98辆长管四号、6辆短管四号,正在接收的14辆长管四号,再加上七七八八的缴获法军坦克,总计150多辆坦克+40辆突击炮,就算拉满也是200辆坦克。

击毁坦克21,174辆,约等于全歼了106个21装,而诺曼底地区只是有三个德军装甲师。


到7月25日,美军损失了7万人,英加军损失了4.6万人,德军损失了11.7万人。

德军总共部署了1,869辆坦克(650辆黑豹+138辆虎式),到7月25日,损失了450辆。

例如,第101重型坦克营,在7月1日有10辆虎式,在8月11日只有5辆被击毁

盟军总共在诺曼底投入了6300辆坦克和坦歼,双方加起来也不过8,169辆坦克和坦歼(突击炮)


诺曼底登陆的具体数字我是没有的,只能说个大概,反正你老师是挺能胡说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大学军事理论课“数据漏洞”的讨论,说实话,这个问题挺值得说道说道。我不是军事专家,也不是教育学研究者,只能从一个普通大学生的角度,谈谈我在这门课上以及围绕它的一些观察和感受,希望能说得细致些,也尽量抛开那种生硬的、AI味儿的说法。首先,我们得承认,军事理论课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 回答
    作为一位见证了电子科技大学那场中秋暴雨军训的学生,我对那段经历的感受,至今仍旧清晰。与其说是“看待”,不如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一年,我们刚入学,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所有憧憬和一点点初来乍到的忐忑。中秋佳节,本该是月圆人团圆的日子,我们却在学校的操场上,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暴雨。一切的开端:毫无预兆的.............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言论,我首先会感到一种强烈的错愕和不安。这种说法,用“讲道理”来形容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军人,并且淡化战争中的死亡,在我看来是极其不妥当,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愤慨的。让我们逐点来剖析这句话:1. “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军人是很讲道理的”这句话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将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军人描述为“讲道.............
  • 回答
    国内中学、大学的军训,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每年都有那么一群学生,顶着烈日,学着踢正步,喊着口号,进行着那为期一两周甚至一个月的“锻炼”。说实话,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复杂,不是一句“好”或“不好”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军训这玩意儿,它确实有一些“初心”和“理论上的好处”。 磨炼意志,.............
  • 回答
    对于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在21届军训中发生的一件事——让一千余名学生冒雨陪同校长观看爱国电影,且近半小时不解散的情况,这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件事,看看其中有哪些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说,安排军训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本身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军训嘛,除了体.............
  • 回答
    .......
  • 回答
    《大军师司马懿》这部剧,在司马昭“背锅”这块的设定,我个人觉得是相当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尤其是在处理司马懿和司马师的“功过是非”上,把一些比较棘手的、甚至可以说是政治上不太干净的账,一股脑地推到司马昭身上,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编剧的考量,也反映了一些历史现象和电视剧创作的逻辑。咱们先从“背锅”这.............
  • 回答
    大疆,这个名字如今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它以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的绝对霸主姿态,在全球无人机市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大疆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很多人开始讨论一个让其品牌可能有些“尴尬”的标签——“军火公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大疆.............
  • 回答
    大疆无人机被美国军方禁止,这件事儿可不小,背后牵扯的利益、技术以及地缘政治博弈,都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件事儿的背景和起因得先捋清楚。大疆,这家中国公司,在无人机领域可以说是“一骑绝尘”,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都占有统治性地位。无论是在航拍爱好者手里,还是在专业影视制作、农业植保、测绘勘探等领域,.............
  • 回答
    德国大幅增加军费,这个消息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它,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一个孤立的事件。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俄乌冲突。这场自2022年初爆发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几十年的和平格局,也让德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在德国,长期以来,对军事实力.............
  • 回答
    如何看待雷军发问「大家真的需要 D8100/D9000 版本的小米 12 吗」?雷军在小米12发布前夕,在社交媒体上抛出“大家真的需要 D8100/D9000 版本的小米 12 吗?”这个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市场调研,而是一次 策略性、前瞻性且富有深意的沟通和试探。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雷军此举.............
  • 回答
    雷军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大家真的需要 D8100/D9000 版本的小米 12 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当下手机市场一个非常微妙的定位和用户需求层面。要理解雷军这句话的潜台词,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知道小米 12 的“官方”定位是什么。作为小米数字系列.............
  • 回答
    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大一新生军训期间,发生了一件让不少同学感到错愕和不满的事情:学校校长一行视察,结果迟到了一小时,而在这一个小时里,学生们却被安排在了烈日下等待,甚至影响了他们正常用餐。这事儿传开来,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首先,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暴露了学校在活动组织上的一个明显不足。一场.............
  • 回答
    姚守岗导演拍摄《犬王》时,炸死军犬一事,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轩然大波。 这件事触及了多方面的议题,从艺术创作的边界,到动物福利的伦理,再到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冲击,可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社会性讨论。事件回溯与起因:姚守岗作为一位颇有争议的导演,以其大胆、前卫甚至有些“惊世骇俗”的创作风格著.............
  • 回答
    俄罗斯官方电视台首次披露二战苏军阵亡失踪人数高达1260万,这无疑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在俄国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和讨论。 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历史背景与数字的演变首先,我们要知道,关于二战苏军的伤亡数字,在俄罗斯(以及之前的苏联)一直是一个相当敏感且复.............
  • 回答
    2016年,小米公司创始人兼CEO雷军以107亿美元的身家,荣登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国第六大富豪的宝座。这个成就无疑是雷军个人创业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也反映了中国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小米公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要全面看待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雷军的个.............
  • 回答
    雷军在亚布力企业论坛上关于小米“国货被看不起”以及小米被定位为“中低端”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他的这番话,需要结合小米的品牌定位、市场表现、以及中国品牌在全球的普遍认知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雷军的“郁闷”从何而来?首先,理解雷军的“郁闷”是关键。他所说的“郁闷”并非是简单的个人情绪发泄,而是.............
  • 回答
    经济学家刘胜军“抨击”任泽平,称其“忽悠”了许家印,恒大的激进受其影响,这一事件在财经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双方的观点、恒大事件的背景、对经济学界和市场的影响等等。一、 刘胜军“抨击”任泽平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刘胜军的主要论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任.............
  • 回答
    小米股票再次跌破发行价,引发部分网友涌入雷军微博下要求“还钱”,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投资者对小米股价表现的普遍失望情绪,以及部分投资者在面对浮亏时的情绪化反应。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股价表现与发行价的意义: 发行价: 2018年7月9日,小米集团(HK:1810)在.............
  • 回答
    关于BBC报道称俄罗斯将由南部军区司令亚历山大·德沃尔尼科夫(Alexander Dvornikov)大将负责乌克兰战争的指挥,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消息。它不仅仅是军事调动的讯息,更可能预示着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局上策略的调整,以及对战事走向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将战争指挥权集中到一个高级将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