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主观的。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曾经在学校音乐教室,因为临时停电,大家等待来电无聊,我邀请所有同学配合我做过盲听实验:
我把一个D调作品转调到C#去演奏,绝大多数听众是听不出有什么区别的,两者音色情感方面基本一致。
但是把一个C调作品转调到E调去演奏,则绝大多数听众都会说出两者的情感有了明显的区别。
也就是说移动一个半音其实绝大多数普通听众并无感知,移动四个半音则大多数普通听众有明显感知。
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当调之间的音高差异比较大的时候,听众能感知到明显的音色区别。甚至有人觉得曲调变得更加忧郁或者柔和。
至于什么调式会慷慨激昂?我个人认为这纯粹只是作者的主观选择。
也就是说,作者选择了偏好某些特定的调式上写作特定风格的曲目,导致了更多的人形成对某些调式风格的刻板印象。但同为大调的调式本身并无本质不同。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大概是因为:乐器并非按照十二平均律调律的吧。
如果使用纯律或者相生律调律,但运用平均律去转调,那确实每个调的调性都会听起来不同。不过这似乎就是另外一个领域的问题了。
在精确的十二平均律下,各个调的感觉不会有任何的不同。所谓“氛围”是在十二平均律普及之前,主要乐器按照纯律或者五度相生律调节的副产品。
举个例子:纯律下,一个八度内12音的频率比是:
这时,不同调的音阶的频率比就会有一些微小的偏差:
在这个例子里,相对于C大调的音阶来说,F大调的VI级音偏高一点,而D大调的II级和V级偏低,VII级偏高……这种偏差应该就是导致“各个调感觉不同”的主要原因。
感觉大家都没有答到点子上。
本身同为大调,音程关系一样色彩感觉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会有不同氛围?为什么作曲家写一个曲子要定在某个调而不是另外一个呢?
这里最核心的关键是,乐器/人声的音色,在不同调上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唱歌,不同的歌手唱同一首歌,很可能需要定不同的key,因为每个人的音域不一样。比如梅艳芳的中低音区很漂亮,她唱<女人花>的key比较低,是Eb大调。如果换那英唱,就不能用同样的key。如果说梅艳芳唱的<女人花>就像一杯醇酒,那么那英也用Eb大调的话,可能会唱出大碴子味。想让那英唱得好听,起码升到G大调,然后我们可能听到了一杯威士忌味的女人花。
那么,我们能说Eb大调是醇酒,G大调就是威士忌了吗?
不能。这只是两个特定歌手在唱某首特定的歌曲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色彩。
人声如此,乐器也是如此。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个音,音色是不同的。
比如大提琴在它的高音区,色彩华丽。可是同样的音区让小提琴演奏,感觉就是暗淡,阴郁了。
再比如,钢琴是全音域乐器,理论上它可以用任何调演奏同一首曲子。但是一首曲子始终会有一个最适合它的调。
比如说肖邦的夜曲,肖邦写了Eb大调,那就是这个调最美。你如果移调演奏,哪怕只移一个key, 听感也是不一样的,很多色彩会丢失。但这不是Eb大调本身的特性,而是钢琴音色的特质,就像人声一样,总有最适合的key。如果把肖邦的夜曲改编成别的乐器,例如小提琴或者吉他来演奏的话,那么可能要换调。
所以,笼统地说什么调是什么氛围,这完全是扯淡。什么氛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曲子,用什么乐器演奏,这就是配器法要学习的内容。一个高超的作曲家,总是能发挥出每个乐器最美的色彩,蹩脚的人哪怕写出来的旋律完全一样,也会搞得一团糟。
写一些零碎的想法和经验。
(非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证明,各位看官权当故事一读即可。)
令我无比惊奇的一件事情:
有一次给一个学生上课,突发奇想,就问了一下学生对不同调的看法,以及如果非要说一个调有颜色,她觉得会是什么颜色?
Q:D大调? A:金色;
Q:F大调? A:绿色;
Q:A大调? A:蓝色;Q:什么样的蓝色?A:像天空的那种天蓝色,浅浅的?
Q:降E大调? A:红色;
Q:C大调? A:纯白色。
问这个问题时这位学生跟我学了有两年多,小学五年级。我非常非常确信,此前上课中我从未跟她提过任何关于调性色彩的问题,但是她给出的答案竟跟我心里的想法分毫不差,着实让我惊讶了一阵。
虽然理论上说在平均律中不同个调式的不同调性不存在差异,但在我的古典音乐认知中,不同的调性带给我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调性的色彩也存在。
我觉得升号调和降号调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用语言来描述,升号调更清晰、更透明、更亮、更直接;降号调更圆润、更醇厚、更温暖。升号调得感觉更像是英文字母“i”的读音的感觉;降号调更像是“o”或拼音“ü”。
说说调性的特点和色彩,我能够感知到不同调性的特点和色彩,曾经我也回溯过这种感觉源于何处,然后我发现,我对大部分调性的特点那种“固定感受”来源于贝多芬,或是说,贝多芬的作品直接确立了我对一些调性的认识。另外的一部分则来源于莫扎特。每次别人说起一个调性,很快的我的脑子里就会对应出相应的一些作品。
例:(先列举几个调性的感觉和色彩,下滑看对应的作品)
降E大调:熟悉古典音乐的朋友可能首先想到英雄性,我觉得像是大红色;
D大调:金黄色,非常辉煌的感觉;
A大调:天蓝色,清澈舒服;
F大调:绿色,如晴朗天气下的青草地,充满田园风味;
c小调:悲、愤、紧张;
d小调:哀伤、悲痛、眼泪;
对应作品:(此处列举作品仅为对应上述感觉的更具典型的作品,并非作曲家的全部作品,其实也存在反例)
降E大调: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英雄变奏曲”、第四钢琴奏鸣曲Op.7、第26钢琴奏鸣曲“告别”Op.81a;
D大调: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第一乐章;
A大调: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钢琴奏鸣曲Op.2 No.2、第28奏鸣曲Op.101;
F大调: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贝多芬第八交响曲、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
c小调: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第一乐章、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Woo80;
d小调:莫扎特《安魂曲》、莫扎特幻想曲K39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