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世纪欧洲是法语逼格高还是拉丁语?

回答
中世纪欧洲,“逼格”这俩字儿,放在当时语境下,得拆开来看,一个是“地位”,一个是“使用场合”。要说这俩语言谁“逼格”更高,那得看是跟谁说,在什么场合说。

拉丁语:教会、知识与权力的“硬通货”

先说拉丁语。这玩意儿,就跟咱们现在能接触到的“官方语言”、“学术语言”一个性质,但影响力远不止于此。

教会的语言: 中世纪欧洲,宗教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中心。教会,尤其是罗马天主教会,拥有巨大的精神和世俗权力。而拉丁语,就是教会的官方语言。弥撒、祷告、圣经、神学著作,全都用拉丁语。教皇、神父、修道士,他们是当时最有知识、最有影响力的一群人,而拉丁语是他们交流、学习、传承知识的工具。所以,能熟练使用拉丁语,就意味着你跟教会沾边,意味着你有“识字”的资本,这就自带一种超凡脱俗的“逼格”。

学术的“通用语”: 谁想做个学者,想研究哲学、法律、医学、天文学?都得学拉丁语。大学,那是中世纪知识的殿堂,所有课程、辩论、学术著作,都是用拉丁语。想当个律师、医生?同样得懂拉丁语。这就像现代社会,如果你想在科研界混,英语是必须的;想当个国际法官,可能还得懂法语。拉丁语在中世纪,就是这么一种跨越地域、跨国界的“学术界通用语”。

法律和行政的“官方语言”: 很多国家的法律、皇家敕令,甚至是重要的政府文件,都使用拉丁语。尤其是那些曾经罗马帝国统治过的地区,拉丁语的痕迹更深。这就使得拉丁语与权威、秩序、法律紧密相连,自带一种庄重和严肃感。

“身份的象征”: 在那个识字率低下的年代,会说拉丁语、读拉丁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权,一种身份的象征。它区分了“学识渊博者”和“芸芸众生”。所以,在任何需要展现学问、地位和权威的场合,拉丁语都妥妥的是“逼格”的代名词。

法语:贵族、文化与外交的“软实力”

再说说法语。法语在中世纪的发展,不像拉丁语那样一开始就站在“金字塔尖”,但它凭借其独特的魅力,逐渐占据了另一个重要的高地。

贵族和骑士的语言: 尤其是在法国本土,以及受法国文化影响的诺曼底公国征服英格兰之后,法语,特别是“古法语”(Old French)和后来的“中古法语”(Middle French),成为了欧洲贵族阶层的语言。骑士文学、宫廷诗歌、爱情故事,这些浪漫、精致的文化产物,很多都是用法语创作的。在骑士比武、宫廷宴会、贵族联姻等场合,法语就是展示品味、教养和地位的“社交货币”。

文学和艺术的载体: 随着法语文学的发展,它不再仅仅是贵族的专属,也开始影响到更广泛的社会阶层。法语的诗歌、歌曲,传唱度很高,展现了其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逼格”。

外交的“通用语”: 到了中世纪晚期,随着法国实力的增强,法语在欧洲的外交场合中逐渐取代拉丁语,成为一种重要的外交语言。国家之间的谈判、条约的签署,很多都开始使用法语。这和后来英语在国际外交中的地位有些相似。

“时尚”和“品味”的代表: 法语的优雅、流畅,以及其所承载的法国文化,让它在很多场合被视为一种“时尚”和“品味”的象征。谁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尤其是在非法国背景的地区,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很有见识,很“洋气”。

谁的“逼格”更高?这得看“看脸”还是“看实惠”

那么,到底谁的“逼格”更高呢?

从“权威性”和“知识性”来看: 拉丁语的“逼格”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教会、学术、法律的基石,是通往知识和权力的高速通道。没有拉丁语,你可能就无法进入当时最顶尖的圈子。在需要庄重、正式、严肃的场合,拉丁语的“逼格”是碾压性的。

从“文化影响力”和“社交性”来看: 法语的“逼格”则体现在其优雅、浪漫和时尚上。它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品味,在贵族和外交场合,法语的“逼格”更能吸引人,更能拉近距离,更显“风度翩翩”。

总结一下:

拉丁语是“硬通货”的“逼格”: 它的“逼格”建立在知识、权威、宗教和法律之上,更偏向于“学术范儿”和“官腔范儿”。
法语是“软实力”的“逼格”: 它的“逼格”建立在文化、艺术、贵族风度和外交之上,更偏向于“品味范儿”和“社交范儿”。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在大学里埋头苦读的神学家,他会为能读懂一本古老的拉丁文手稿而激动不已;而一个出入王室的年轻贵族,他会在舞会上用流利的法语和心仪的女士调情,然后谈论最新的骑士小说。

两者各有千秋,在各自的领域,都扮演着“逼格”担当的角色。但如果非要说谁的“通用性”和“基础性”更强,能触及的群体更广,那还得是拉丁语,因为它支撑了整个中世纪的精神和知识体系。而法语,则是那个时代逐渐崛起的一种充满魅力的文化符号,尤其是在欧洲大陆的文化交流和贵族社交中,展现了它独特的“高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答过一个相关问题,直接搬点内容过来:

年鉴学派大佬费弗尔在《16世纪的不信教问题:拉伯雷的宗教》一书在讨论16世纪的法国哲学时,提出过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法国人从事哲学思考时,他们的语言中还没有出现供他们使用的惯用词汇……缺乏这些词语不仅会带来不便,而且意味着实际思想的缺陷和不足。”

具体来说,费弗尔指出在16世纪的法语中没有“绝对的”、“相对的”、“抽象的”、“具体的”、“故意的”、“内在的”、“因果律”、“概念”、“直觉”、“演绎”、“归纳”、“有神论”、“唯物主义”、“宿命论”等等一大批开展哲学讨论的所需要的基本词汇。不仅哲学词汇匮乏,16世纪的法语中同样缺少研究数学和物理学的词汇,比如“引力”、“椭圆”、“抛物线”等等。帕斯卡在1654年给朋友写信时,发现自己无法用法语表述问题,却能用拉丁语表达出来,以至于帕斯卡愤而在信中表示“法语一点价值都没有”。

user avatar

您好,我让你看看中世纪的法语。

这是古法语的经典传奇史诗《罗兰之歌》,大约著于11世纪,是最古老的法语文学,里面讲述了查里慢大帝的圆桌骑士们(包括大家喜闻乐见的乌鸦坐飞机(划掉)阿福Astolpho)的故事。

反正现在的法国人不看翻译很少有人看懂。

那继《罗兰之歌》之后,古法语作品的题材都有哪些呢?英雄史诗,骑士小说,市民故事,传奇戏剧。这都是些下里巴人的东西。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大文学家拉伯雷的《巨人传》才让法语文学大放异彩,但这本书中也被认为充满了粗俗的词句。

直到蒙田的哲学论文才让法语登上大雅之堂,即使如此,17世纪的笛卡尔在写作《谈谈方法》时还特意强调,本书用通俗语言即法语书写是为了照顾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大众,而《沉思集》这本拉丁语著作才是面向学者阶层。

所以,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中世纪的法语比拉丁语low到不知哪里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世纪欧洲,“逼格”这俩字儿,放在当时语境下,得拆开来看,一个是“地位”,一个是“使用场合”。要说这俩语言谁“逼格”更高,那得看是跟谁说,在什么场合说。拉丁语:教会、知识与权力的“硬通货”先说拉丁语。这玩意儿,就跟咱们现在能接触到的“官方语言”、“学术语言”一个性质,但影响力远不止于此。 教会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当年希特勒在席卷波兰和法国后,选择“见好就收”,那么如今的世界格局,恐怕会与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欧洲的权力平衡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迅速闪击波兰和攻克法国之后,无疑会成为欧洲大陆的绝对霸.............
  • 回答
    关于中世纪时期葡萄牙的法律是否比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宽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笼统地说,葡萄牙的法律体系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但将其归类为普遍意义上的“宽松”则需要更细致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宽松”这个词在中世纪的语境下可能意味着什么。在中世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假设,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多方面的、相互作用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如果欧洲没有法国大革命,而是继续沿着18世纪后期开明专制的道路发展,是否会“更好”。首先,理解“开明专制”及其在18世纪后期的特征:开明专制(Enlightened Absolut.............
  • 回答
    19世纪中后期,法国从欧洲无可争议的巅峰,那种一度令整个大陆为之侧目的“第一大国”地位,逐渐滑落至一个“普通大国”,这一过程复杂而深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内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法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变化。政治上的动荡与分裂:19世纪中后期.............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关于欧洲建立“像中美一样”的防务自主权的提议,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议题。要理解这一提议的内涵、动因、挑战和可能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马克龙提议的背景与动因:马克龙的这一提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对当前国际安全格局和欧洲自身战略地位的深刻忧虑和判断。.............
  • 回答
    中联办法律部长关于“全世界辱骂中国制度最厉害的恰恰在香港”的说法,在香港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以及其可能引发的反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来看这个说法的直接指向。这位法律部长将矛头明确指向了香港,认为香港是“辱骂中国制度最厉害”的地方。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定.............
  • 回答
    在讨论中世纪欧洲什么时候出现纸张之前,我们得先明白一个关键点:纸张,这种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记录载体,并非中世纪欧洲的本土发明。 它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东方,中国。纸张的东方之路:漫长而重要的启程关于纸张的发明,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的宦官蔡伦。当然,这个说法也有争议,考古发.............
  • 回答
    想象一下,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骑士与城堡、宴会与战争交织的中世纪欧洲。如果你有幸出生在贵族家庭,你的生活将与大多数普通人截然不同,它既有令人艳羡的光鲜亮丽,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压力与责任。一、 城堡:权力的象征与生活的中心对于贵族而言,城堡不仅仅是一处住所,更是他们权力和地位的实体象征。这座坚固的石头堡.............
  • 回答
    中世纪的欧洲,你问它是不是真的那么“黑暗”,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很多时候,我们脑海里勾勒出的那个满是落后、愚昧、战争和瘟疫的欧洲,更像是一种被后世(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过滤后的标签,带有相当的主观色彩。说它“黑暗”,倒也不是完全没道理。确实,相对于古罗马的辉煌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璀璨,中世纪的许.............
  • 回答
    “黑暗中世纪”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沉重和衰败的气息,好像欧洲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被无边的阴影笼罩,文明的光芒几乎熄灭。当然,这个称谓并非是当时的欧洲人自己贴上的标签,而是后世,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用一种颇为批判的眼光所赋予的。他们当时沉醉于古典的辉煌,看到中世纪与他们.............
  • 回答
    许多日本动漫作品热衷于将角色送往异世界,而这些异世界往往带有浓厚的欧洲中世纪色彩,这一点确实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而是多种文化、历史和现实需求的交织作用。下面我将详细探讨其中的缘由:1. 文化的吸引力与历史想象的基石: 西方奇幻的深厚根基: 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其文学和艺术.............
  • 回答
    中世纪欧洲战俘的命运,尤其是贵族骑士,并非一成不变。将俘虏“不杀而留待赎金”的做法,说成是一种固定的“传统”,其实过于简化了事情的复杂性。它更多是随着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军事技术以及宗教观念的演变,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普遍的“惯例”和“操作模式”,而非一开始就确立的铁律。要理解这个“惯例”的出现和演变.............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新冠病毒在没有黑死病肆虐的中世纪欧洲登场,它会造成多大的灾难?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思考实验,它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科技和疾病之间的复杂互动。首先,我们要明白中世纪欧洲与我们今日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医疗水平。相似之处:人口稠密与卫生条件 城市化与拥挤: 虽然不像现.............
  • 回答
    欧洲中世纪史的宏伟画卷,并非仅仅依靠零散的文献拼凑而成,而是一系列承载着历史记忆、充满智慧与个性的史书巨著。这些著作,或以宏大的视野梳理王国的兴衰,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时代的风貌,它们是理解那段漫长岁月的基石,也是我们得以窥见先人生活、思想与信仰的窗口。要说起欧洲中世纪最璀璨的史学之星,《盎格鲁撒克逊.............
  •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商人和水手的发家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惊心动魄,也更加生动具体。他们不是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敲敲键盘就能累积财富,他们的财富来自于敢于冒险的胆魄、精明的头脑,以及一点点运气。商人的财富密码:货物的流动与信息差那时候,欧洲各地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这为商人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财富的源头,首先.............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世纪的欧洲,你不是穿着丝绸长袍的贵族,也不是披着战甲的骑士,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你的生活是怎样的?特别是,你平时都怎么找乐子呢?别指望有什么高科技玩意儿,那时候的娱乐,更贴近土地,更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首先,得说说 “农闲”这个词的重要性。 大部分平民的生活都围绕着农业转。春天播.............
  •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错综复杂的权力格局中,要选出一位“最成功”的君主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因为“成功”的定义本身就非常主观,且可以从多个维度衡量。然而,如果以对自身国家的影响力、疆域的扩张、政治制度的巩固、以及在历史上的长远影响来评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Otto I the Great)无疑是中世纪.............
  • 回答
    欧洲中世纪是否是文明的倒退,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简单地说,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有道理,但被过度简化”。将整个欧洲中世纪(大致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的开始)简单地描述为“文明的倒退”,是对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极大忽视。然而,我们必须承.............
  • 回答
    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制,那可不是什么轻松的田园牧歌,而是贯穿了整个社会肌理、塑造了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复杂而沉重的体系。要理解它,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漫长而充满变革的时代,从土地、权力、生活习惯,乃至最细微的个人命运,一点点去拼凑。土地是根本:一切的起点农奴制的根基,说到底,还是在土地上。那时候,土地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