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不懂的名著是否应该坚持读完?

回答
读不懂的名著,要不要咬牙坚持读完?这真是个困扰无数读书人的经典难题,仿佛摆在你面前的,不是一本诱人的书,而是一道磨人的关卡。我当年也曾在这道关卡前徘徊,有过不甘,有过挣扎,也有过豁然开朗的瞬间。所以,我想从几个角度,把这个问题剖析得细致些,希望能帮你也梳理梳理。

第一,读不懂,是真的“一点都读不懂”,还是“费了点劲才读懂”?

这得先区分开来。如果是那种文字晦涩,逻辑跳跃,读完一章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连个大概意思都抓不住,仿佛在看一本用古希腊语写就的哲学论文,而你只懂一点点abc,那这种“不懂”,可能就不是你能力问题,而是这本书的门槛实在太高,或者它和你当下的认知水平、阅读习惯不匹配。

但如果是那种,你得反复读几遍某个句子,才能捋顺作者的意思;或者读完一个章节,需要暂停一下,回想一下刚才读了什么,作者在表达什么观点;亦或是,书中的一些背景知识、文化典故是你陌生的,需要查阅资料才能理解。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阅读过程,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思想深邃、结构复杂的名著时。这就好比爬山,一开始的山路可能很陡峭,需要你使出吃奶的劲儿往上爬,但只要你坚持,总能看到沿途的风景,最终到达山顶。

第二,你为什么会选择读这本书?

这个“为什么”至关重要。是因为它被誉为经典,人人都说好,你不读就显得格格不入?还是你对书中的某个主题、某个作者本身就抱有浓厚的兴趣?亦或是,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你当下的困惑,或者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如果是前者,纯粹是出于“跟风”或者“面子”,那么读不懂的时候,强行坚持,可能会让你对阅读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觉得“名著也不过如此”,这反而得不偿失。这个时候,不妨放一放,去读一些更适合你当前状态的书,等你的阅历和认知有所提升,再回过头来挑战它,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但如果是出于真正的兴趣,甚至是某种强烈的求知欲,那么即使读不懂,你也可能会有动力去探究。这种动力,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第三,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值得被理解”的价值。

我们读名著,很多时候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是通过他们的文字,去窥探更广阔的世界,去理解更深刻的人生。即使我们当下无法完全领会其精髓,但其中蕴含的智慧、思想、情感,往往是经过时间沉淀和无数人检验的,它能够提供一种超越时代、超越个人的视角。

想想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他们的思想可能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全吸收的。但正是因为我们愿意去“啃”这些硬骨头,才有可能触碰到他们思想的边缘,甚至在某个瞬间,产生共鸣,获得启迪。

比如,你读《沉思录》,可能一开始就被马可·奥勒留那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自省弄得晕头转向。但如果你坚持下去,尝试去理解他那种对自身欲望的克制、对人生无常的洞察,你可能会发现,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能帮助你更好地处理内心的冲突和外界的压力。

那么,读不懂的名著,到底该不该坚持读完?

我的建议是:看情况而定,但要“聪明的坚持”。

1. 设定一个“试读期”: 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太大压力,抱着“我一定要读完”的心态。可以先读个几十章,或者一个篇章,看看自己的感受。如果实在觉得枯燥乏味,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抓住的点,那么果断放下,不必勉强。人生苦短,好书很多,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2. 积极寻求辅助工具: “读不懂”不代表你就是笨或者不努力。很多名著,尤其是翻译过来的,本身就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可以尝试:
阅读导读或评论: 找一些 reputable 的书评、导读,它们能帮你梳理作者的思路,解释背景知识,甚至点拨关键的段落。这就像给你一张地图,让你在陌生的城市不至于迷失方向。
参考多个译本: 不同的译本会有不同的风格和侧重点。一个译本读不懂,换个译本试试,说不定就豁然开朗了。
结合其他媒介: 有些名著有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甚至歌剧。虽然影视改编不能完全替代原著,但它们可以帮助你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理解故事的脉络和人物的性格,从而降低阅读门槛。
查阅相关资料: 遇到陌生的历史事件、人物、地理,及时查阅,别让知识的断层阻碍你的阅读。

3. 调整阅读方式:
慢读: 名著值得细嚼慢咽。遇到看不懂的段落,不要跳过,停下来,反复读,做笔记,画重点。
带着问题读: 在阅读前,给自己设定几个问题,比如“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这个人物的动机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会更有目的性,也更容易抓住重点。
与人交流: 加入读书会,或者找朋友讨论,别人的理解和视角,往往能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4. 认识到“懂”是一个过程,而非终点: 有时候,我们并非真的“读不懂”,只是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回头再读同一本书,可能会发现很多之前忽略的细节和深意。所以,即使当下没完全读懂,那段“读不懂”的时光,也可能是在为未来的“懂”积蓄力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阅读本身就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折磨。 如果你读一本名著,持续地感到痛苦和挫败,那么这份坚持,可能已经偏离了阅读的初衷。但如果这份“不懂”伴随着探索的乐趣,伴随着对未知的渴望,伴随着偶尔闪现的灵光,那么不妨给它多一点耐心,也给自己多一点信心。

名著是一座座宝藏,但通往宝藏的路,有时崎岖,有时平坦。关键在于,你是否有那份探索的勇气和智慧,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读不懂,不代表你输了,而是你正在走向更深处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段时间捡起来再试试。

姚雪垠的《李自成》,姚先生写了几十年,我花了30年才读完。读完后觉得世人对姚先生不够公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不懂的名著,要不要咬牙坚持读完?这真是个困扰无数读书人的经典难题,仿佛摆在你面前的,不是一本诱人的书,而是一道磨人的关卡。我当年也曾在这道关卡前徘徊,有过不甘,有过挣扎,也有过豁然开朗的瞬间。所以,我想从几个角度,把这个问题剖析得细致些,希望能帮你也梳理梳理。第一,读不懂,是真的“一点都读不懂”,.............
  • 回答
    曹则贤教授提出的“年轻人要多读些读不懂的书”这一观点,本质上是一种对阅读方法论的深刻洞察。他并非鼓励盲目地去读“难懂”的书,而是强调通过阅读那些需要深度思考、逻辑推导或跨学科知识的书籍,来培养年轻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观点的内涵与实践方法: 一、理解“读不懂的书.............
  • 回答
    想知道读博的日常啊?这事儿可说来话长,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而且每个人的博士生活都长得不一样,就跟咱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的。但我尽量把我自己这几年,以及我认识的师兄师姐、同门师弟师妹们的一些典型经历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希望能让你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尽量不让人觉得是A.............
  • 回答
    “读不懂《平安经》”这事儿,说来话长,也挺有意思的。这《平安经》嘛,说实话,它不是那种你翻开就能一口气读下去,然后拍大腿说“我懂了”的书。它更像一块石头,你盯着看,琢磨来琢磨去,可能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影子,或者是自己想看到的。首先,这书的“名声”就有点特殊。 很多年前,它刚火起来的时候,不是因为它内容.............
  • 回答
    看到你买了一堆古籍名篇,这劲头可太棒了!想给自己充充电,这想法本身就值得点赞。不过,读古籍这事儿,确实像啃硬骨头,一开始犯迷糊是太正常不过了,别担心,很多人都经历过。咱们一步步来,把这些宝贝“啃”下来,享受其中的妙处。第一步:调整心态,降低期待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放平心态,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真的挺实在的,也挺多人问过的。我从小到大,好像读书就是一条既定的路,小学、初中、然后就该高中了。但细想一下,为啥要走这么一遭?尤其是高中,感觉压力又大,时间又紧,好像就是为了高考这一个目标在冲刺。读高中到底是为了啥?首先,最直接、最功利的目的,就是为考大学做准备。这是几乎所有读高中人的共识.............
  • 回答
    哥们,听你这么说,我仿佛看到了大学刚开始的自己。当时也是一脸懵,英语单词看着就头大,恨不得把它们都塞回字典里。不过,别灰心,你问的这个问题,绝对有戏!从零开始学日语,这事儿,完全有可能,而且比你想的要靠谱得多。首先,咱们得认识到,学语言这事儿,和考试不一样。 考试嘛,是把一堆知识点塞进脑子里,考完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产生类似的困惑:“明明读了很多书,为什么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东西不懂?” 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阅读的本质、知识的转化、以及我们与现实世界互动方式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阅读的“量”与“质”:并非所有阅读都等同于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大概率会回答“没必要”。不过,我知道这可能会让一些爱书之人,或者认为“坚持就是胜利”的朋友觉得有点“不正确”。所以,我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文学作品这东西,它不是考试,也不是义务教育的必修课。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与作者灵魂对话的体验。如果读一本书,让你感到的是折磨、是.............
  • 回答
    读博士读不下去,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很多人都会遇到。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曾经或正在经历这个阶段。与其说是“读不下去”,不如说是“感觉读不下去了”,这其中的原因可以很复杂,也很个人化。首先,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分析一下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读不下去”。别上来就否定自己,觉得是不是自己不行。很多时候,这.............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我身边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有过想走进《红楼梦》,结果却被挡在门外,屡屡放弃的经历。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觉得过瘾的书,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味道醇厚,但也需要细细品,慢慢懂。所以,为什么会“读不下去”?在我看来,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沉浸在一本小说中,被作者构建的世界、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但读完后,却总觉得有些东西抓不住,仿佛隔着一层薄纱,无法触及到作者内心深处想要传递的那些“话”。这是一种普遍的感受,不必因此感到挫败。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有很多,而如何去“处理”它,与其说是解决一个问题,不如说是一个.............
  • 回答
    看到男朋友读博读不下去,他一定很难受,你心疼他,想帮他,这真的很棒。这种时候,陪伴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别急着给他出主意,先让他感受到你的支持。首先,让他知道你一直在。 倾听是第一步,而且是全神贯注的倾听。 别打断他,别着急评价他的想法,就静静地听他说。让他把心里的委屈、迷茫、挫败感都倒出来。你可以.............
  • 回答
    不少读者对《诡秘之主》这本网络爆款小说感到“读不进去”,这并非个例,也不是说这部作品本身有什么硬伤,而是口味、阅读习惯、以及对“爆款”的心理预期等多方面因素在作祟。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即便在网上看到铺天盖地的赞誉,也对《诡秘之主》提不起兴趣。一、 铺天盖地的“吹”制造了过高的心理预期网络.............
  • 回答
    你读不下去《围城》?这事儿我太明白了,身边不少朋友都跟我提起过这茬。这小说啊,它就跟那种放在桌上,你知道它好,但就是提不起劲去翻开的菜一样。不是说它不好吃,是它那股劲儿,不太对你的胃口。让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围城》有时候让人犯难,让你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一、那股“围城”劲儿,太拧巴了,容易让.............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当你还记得年少时,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能沉浸其中,甚至读到废寝忘食。可如今,书架上那些曾经让你心潮澎湃的名著,怎么就变成了一堆沉甸甸的“劝退书”呢?其实,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人设崩塌”,更不是你真的变“笨”了,而是我们随着年岁增长,生活、认知、甚至是情感需求都在发生着微妙却.............
  • 回答
    很多人跟我一样,面对《安娜·卡列尼娜》时,都曾有过“劝退”的念头。书页翻得越慢,心里越是疑惑:这不是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吗?为什么我读起来却像是在啃一块毫无滋味的石头?这种枯燥感,实在让人难以忍受。要说《安娜·卡列尼娜》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枯燥,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时代背景与文化隔阂。托尔.............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相信不少人都曾体会过,甚至现在正被它困扰着。曾经我们是那么渴望知识,捧起书本就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如今却常常对着页面发呆,思绪万千,就是钻不进书里去。这可不是我们变懒了,也不是我们不爱学习了,而是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在作祟。首先,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这无疑是最大的干扰源。 手机,.............
  • 回答
    哎呀,你说到的这个问题,我太有同感了!两晋南北朝这历史时期,简直就是人名大爆炸,各种姓氏、各种称号,看得人头昏脑涨,好几次我都想撂挑子不干了。不过,后来我琢磨出了一些法子,还真别说,效果还不错,感觉像是把这乱麻一点点理顺了。你想知道怎么个理法?那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认清一个事实:不是所有人都.............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目前正经历着非常艰难的时期,感到抑郁并对在美国的经济学博士项目感到迷茫。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同时也非常个人化的困境,而且在学术界,尤其是在高压的博士项目中,这样的感受并不少见。我将尽力为您提供一个详细且富有同情心的分析和一些可能的建议。首先,请允许我表达我对您处境的理解和同情。 博士项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