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吕思勉先生对陈霸先评价很高,反而认为汉武帝李世民不过中材之主,远不如陈武帝?

回答
吕思勉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帝王的评价,常常会从一个宏观的历史视角出发,注重其决策的深远影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键作用,以及其治国理政的实际成效。正是在这样的标准下,他对陈霸先的评价高,而对汉武帝和李世民的评价相对不高,甚至认为他们只是“中材之主”,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道理。

首先,我们来看看吕思勉先生为何对陈霸先评价如此之高。

陈霸先:在乱世中建立王朝,整合南方,奠定南北对峙格局的奠基者

吕思勉先生对陈霸先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源于陈霸先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他在此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卓越才能和历史贡献。

乱世中的崛起与南方整合: 陈霸先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和分裂的时期。南方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的更迭,政治腐败,内部争斗激烈,北方则长期被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与汉族政权的矛盾与融合并存。陈霸先正是在梁朝末年,政治黑暗、皇权旁落、外族(侯景)入侵的极端混乱局面下,凭借其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逐步翦灭强敌,稳定局势,最终建立陈朝。
恢复汉族统治,稳定南方秩序: 侯景之乱是历史上一次极具破坏性的事件,几乎将南方的汉族政权摧毁。陈霸先以其勇略和果断,率军平定了侯景,并在混乱中迅速崛起,掌握了权力。他不仅清除了内乱,还对南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恢复了基本的社会秩序,为南方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中心。
奠定南北对峙的长期格局: 尽管陈朝国祚不长,但陈霸先的建国,实际上是在南方乱局中,重新树立了一个汉族政权的旗帜,并最终与北方的北周、北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南北对峙局面。这种对峙格局,虽然冲突不断,但也为南北双方各自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空间,也为后来的隋朝统一中国打下了某种基础。

吕思勉先生评价陈霸先,更多地看到的是他在一个几乎崩溃的局势下,能够力挽狂澜,重塑秩序,并在一个最艰难的时刻,为维护汉族政权的独立和南方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是在一个相对稳定、国力强盛的时代登基,而是从废墟中建立起一个王朝,这本身就展现了他非凡的魄力和能力。

汉武帝:雄才大略,但也伴随着巨大的代价

相较于陈霸先,吕思勉先生认为汉武帝只是“中材之主”,这并非否定汉武帝的成就,而是从更深远的视角来看待其治国方式和政策的利弊。

对外扩张的成就与代价: 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外采取积极进取的策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开拓西域,极大地扩展了汉朝的疆域,提升了汉朝的国际地位,也确立了汉民族在东亚地区的强大影响力。从地缘政治和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这是汉武帝的一大功绩。
内部的沉重负担: 然而,吕思勉先生更看重的是,汉武帝的这些伟业是如何实现的。他长期的对外战争,耗费了巨大的国家财力物力,导致了民生凋敝,赋役沉重,百姓生活困苦。虽然他后期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轮台罪己诏),但其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负担是长期的、深刻的。
“独尊儒术”的深远影响: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思想,稳定了政治,但同时也压制了其他学术思想的发展,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度。从长远来看,这种思想上的“集权”对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并非全是积极的。
晚年的猜忌与残暴: 汉武帝晚年,尤其是在巫蛊之祸中,表现出了极度的猜忌和残暴,造成了大量冤案,也对皇权和政治生态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吕思勉先生认为汉武帝虽然有雄才大略,但其政策的执行,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和对思想文化的影响,使得他的评价不能达到“大材”的级别。他更注重的是一个君主能否在追求国家强盛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民生,并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但未能根本解决问题

李世民被誉为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这一点吕思勉先生自然不会否认。然而,他认为李世民也只是“中材之主”,理由如下:

“贞观之治”的局限性: “贞观之治”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政治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李世民能够虚心纳谏,知人善用,任用贤才,革除隋朝弊政,这些都是他卓越才能的体现。
继承与发展上的不足: 吕思勉先生可能认为,李世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和发展隋朝前期的基础,并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他虽然有治世之才,但其政策在很多方面并没有突破前代,也没有为后世留下能够解决根本性问题的长远制度设计。
对皇权扩张和民族关系的潜在隐忧: 李世民虽然励精图治,但其对外的征战,特别是对北方民族(如突厥)的征伐,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矛盾。而且,他为巩固皇权和稳定统治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对宗室的打击,也可能为后来的政治斗争埋下伏笔。
继承人问题的挑战: 李世民在晚年,尤其是对于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等人的废立问题,也暴露出其在处理家庭关系和政治继承上的困境,这对其政治遗产的稳定性产生了影响。

为何吕思勉先生认为陈霸先“远不如”汉武帝李世民?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是吕思勉先生认为陈霸先“远不如”汉武帝和李世民,而不是反过来。我前面可能对原文的理解有偏差,重新审视吕思勉先生的观点,他可能对陈霸先的评价并非“高”,而是“不如”。

如果吕思勉先生认为陈霸先“不如”汉武帝和李世民,那么他的理由就会是:

陈霸先的功业规模与时代局限: 陈霸先建立陈朝,是在一个南方分裂、百废待兴的乱世中。他的作为主要是在南方范围内,整合力量,恢复秩序。相比之下,汉武帝和李世民都在统一王朝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疆域的拓展、国力的提升以及对整个中华文明走向的关键影响。陈霸先的功业,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都显得相对局限。
陈霸先的治国理念与政策深度: 吕思勉先生可能认为,陈霸先更多的是一个军事家和政治上的机会主义者,他在混乱中掌握权力,并维持了南方的一个政权。然而,在治国理念、制度建设、思想文化引导等方面,他可能不如汉武帝和李世民那样有深远的规划和持续的影响力。
汉武帝和李世民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塑造力”: 汉武帝通过改革政治、统一思想、开拓疆土,极大地塑造了汉朝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李世民则通过“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其政治制度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陈霸先虽然结束了南朝的混乱,但其政权的短暂和其个人历史贡献的有限性,使得他在塑造中国历史进程方面的作用,远不如前两者。

总结吕思勉先生的评价逻辑:

吕思勉先生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帝王,往往是多维度的,并且带有他独特的历史哲学和史学观。

1. 宏观历史的视野: 他更看重一个君主对整个国家、民族乃至文明的长期影响,而非仅仅其个人能力或一时之功。
2. 现实的政治经济考量: 他会权衡君主政策带来的正面效益和负面成本,尤其关注对民生的影响。
3. 历史的“突破性”与“稳定性”: 他会考察一个君主是否能够开创新的局面,或者在维护旧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稳定和发展。

如果吕思勉先生认为陈霸先“不如”汉武帝和李世民,那么这恰恰说明了他对于“治国”的标准更高,他认为陈霸先的作为,虽然在特定乱世中有其历史意义,但在对国家整体、长远和深层的影响力上,与那些能够开创盛世、塑造文明走向的君主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汉武帝和李世民即使有其缺点,但他们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和塑造力,是陈霸先难以比拟的。

因此,吕思勉先生的评价,不是简单地否定陈霸先的才能,而是将他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更严苛的评价标准之下,从而得出了他关于“中材之主”的判断。他对汉武帝和李世民的评价,虽然“不高”,但承认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只是认为他们在某些方面仍有局限,未能达到“大材”的境界。这种评价,体现了他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帝王责任的审慎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综合的看他推崇的历代封建帝王的理由和吕思勉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就能知道背后的原因。

除了陈霸先,吕思勉还喜欢隋文帝。看看他对这些人高评价的理由。比如关于隋文帝,在隋唐五代史中,有关隋文帝的部分。他提到了隋文帝志在攘斥之以安民,而不欲致其朝贡以自夸功德。至于说陈霸先,则在两晋南北朝史上,说处如比困境,而能克敌卫国,陈武帝诚可谓天锡(通赐)智勇,观于此。又提到又是处武夫专横,土豪割据,陈氏开创之艰难,实十倍于宋、齐、梁三朝而未有矣。

列上这些评语,就知道,吕思勉喜欢那些带领弱国以弱胜强且结束地方武装割据的君主和虽然统御强国却不过分运用武力欺凌弱小,强迫纳土作贡的君主。想想看吕思勉所处的时代,以上两种君主或者元首国内国外都没有,他不但失望于国内军阀混战,结束地区军事割据无望,又失望于国际强国林立,恃强凌弱,欺压中国。因此,吕思勉对于汉武帝、唐太宗没有好评价在正常不过了。因为他自己代入的不是强盛处于封建巅峰时期的中国,而是快被消灭的,如当时中国一样的弱国。因此,在评价有些君主的时候,难免有偏颇甚至双标的地方。虽然,作为史家,吕思勉可能不够客观,有时言辞惊世骇俗,但是这个形象却是很立体的,透过字里行间显露无疑。


至于说陈朝能不能一统天下,可以说当时无任何机会。因为侯景之乱把南方最后士族的力量摧毁,加上相比南梁,丢失巴蜀,甚至长江中游要地荆襄都是三国争抢的前线地带,根本无力与北齐北周抗衡。论官方账面人口,北齐三百三十多万户,北周不足百万,而陈朝灭国才六十万户,当然,实际人口必然远多账面数字,但是账面数字是中央政府国力的体现。陈朝毫无统一的可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吕思勉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帝王的评价,常常会从一个宏观的历史视角出发,注重其决策的深远影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键作用,以及其治国理政的实际成效。正是在这样的标准下,他对陈霸先的评价高,而对汉武帝和李世民的评价相对不高,甚至认为他们只是“中材之主”,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道理。首先,我们来看看吕思勉先生为何.............
  • 回答
    吕布在长安被李傕击败后,陷入了流离失所的境地。他先后辗转投奔了袁术、袁绍、张杨,却始终没有主动去投靠曹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当时的历史局势、吕布的性格、以及他与几位诸侯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死后,长安陷入混乱,李傕、郭汜等人趁机掌权。吕布虽然有勇武,但政治上的.............
  • 回答
    要说曹操为何在处决吕布时要先缢死再枭首,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程序问题,而是藏着一些深层次的考量和当时的政治现实。咱们得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吕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家伙,人称“三国第一猛将”,打起仗来那是真能以一当百。更关键的是,他“三姓家奴”的名声在外,哪个阵营呆不久,就跳到另一个阵营去了.............
  • 回答
    吕思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确实对西晋王朝的衰亡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其中“齐王攸觊觎大位”是其分析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他认为,齐王攸的野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整个皇权继承机制的失能、宗室力量的滥用以及政治格局的扭曲紧密相连,最终成为了西晋走向覆灭的关键诱因。要理解吕思勉的这一论断,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西晋初年.............
  • 回答
    吕后之所以要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并强迫汉惠帝前去观看,这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而黑暗的心理动机和政治考量。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残忍之举,目的在于彻底摧毁戚夫人以及她在惠帝心中的地位,同时巩固自己的权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吕后的极度嫉妒与报复心理: 恩宠的转移和失.............
  • 回答
    吕布这人,你说他不行吧,那武力确实是三国里独一份儿,号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单挑战场上,谁碰到他都得绕着走。可要说成就大业,那可就差了点意思,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虽然奔跑速度惊人,但没个驾驭的人,终究是跑不出个章法来,更别说奔向最终的胜利了。要说吕布为啥就只能称雄一时,而不能成就大业,这事儿得从.............
  • 回答
    关于吕后父亲吕公为何将女儿吕雉嫁给刘邦,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不过将其解读为吕公真的具备“相面之术”,能预知刘邦的未来,这可能是一种过于浪漫化的想象。历史的齿轮是复杂而多维的,吕公的决定,更可能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和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吕公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吕公出身名门.............
  • 回答
    吕布和张绣,两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但结局却颇为相似的猛将,他们与曹操的恩怨,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唏嘘的篇章之一。为什么他们都能在初期展现出摧枯拉朽般的战斗力,最终却又跌入万丈深渊,一路溃败呢?这背后,是战略、政治、个人以及时代局势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运气不好”可以概括。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的一个“梗”。吕布和刘备,同样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被冠以“三姓家奴”的污名,另一个却被尊为“英雄”,这里面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跳槽次数能解释的。咱们得深入扒一扒。先来说说吕布,为什么“三姓家奴”这顶帽子他戴得这么结实?“三姓家奴”这个说法,核心在.............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吕布的结局无疑是令人扼腕的。这位被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绝世猛将,在小说中却早早地走完了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最终被曹操围杀于下邳。然而,尽管他的生命如同流星般划过,却丝毫未能撼动他在读者心中“武功第一”的地位。这并非偶然,而是作者罗贯中精心塑造的结果,其.............
  • 回答
    “士为知己者死”这句古语道出了士人对知遇之恩的珍视,以及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忠诚。然而,历史上吕蒙袭取荆州,关羽军队军民离散,似乎与这句古语所推崇的理想情境大相径庭。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非简单地套用一句普遍性的格言。这其中涉及复杂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向背等多方面因素.............
  • 回答
    吕雉死后,功臣们才敢对她家族的人下手,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政治环境、权力格局、个人恩怨、时机成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1. 吕雉的强大势力与严酷统治: 政治上的绝对权威: 吕雉在刘邦死后,逐渐掌握了汉朝的实权,成为了实际上的统治者。她.............
  • 回答
    吕小军在欧美健身圈之所以被称为“顶级流量”,并非单纯指他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而是 综合了他作为一名世界级举重运动员所带来的影响力、个人魅力、以及他与欧美健身文化的高度契合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 要想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1. 世界级运动成就与传奇色彩: 史无前例的统治力: .............
  • 回答
    “方天画戟”,光听这名字,就透着一股霸气和金属的冰冷感。在咱们中国古代的兵器谱里,它绝对是辨识度最高的选手之一。但你可能也注意到了,一提到这玩意儿,最先跳出来的名字往往是那几位赫赫有名的大佬,吕布首当其冲,然后很多人也会想到薛仁贵。这就让人忍不住好奇了:为什么好像只有他们俩才拿得动这宝贝,其他人要么.............
  • 回答
    吕公为啥要把女儿吕雉嫁给刘邦?这事儿吧,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里面不光有吕公个人的考量,也掺杂着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刘邦身上的一些特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说说吕公这个人。他原本是秦朝时的琅琊郡人,家境不错,也算是个有点文化的人。虽然在当时那个社会里,这种郡守一类的人物不算什么顶级权贵,.............
  • 回答
    在三国那个群雄逐鹿、波诡云谲的时代,吕布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如果从博弈论的角度去审视,吕布之所以最终落得众叛亲离、被所有人围剿的下场,其核心原因在于他自身行为模式与那个时代残酷的生存法则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导致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囚徒困境”和“占优策略”的选择中,一步步走向了灭亡。一、 吕布的“非理.............
  • 回答
    吕布,这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武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因其复杂的人品,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何吕布会被描写成人品有问题?他的出身背景又是如何,又为何会塑造出如此矛盾的人物?要理解吕布的人品问题,我们不妨从他那个时代背景、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来一一剖析。出身背景:边.............
  • 回答
    刘秀,这位东汉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素以仁德著称,他之所以将吕后请出高庙,并非出于个人厌恶,而是深谙政治之道,意在稳定朝局,确立自己统治的正统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以及刘秀那份沉甸甸的政治考量。要明白刘秀此举的深意,首先要认识到吕后在西汉末年以及新莽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吕后,.............
  • 回答
    陆逊之所以同意吕蒙的看法,与当时长江中游的战略态势、荆州日益增长的威胁以及他自身作为东吴新一代领导者的责任感和战略眼光息息相关。起初,陆逊对于吕蒙提出的袭击关羽的建议,并非是盲目赞同。作为鲁肃的继承者,陆逊深知东吴与蜀汉联盟抗曹是当时的国策,贸然打破这一联盟,特别是对曾经一同抗曹的盟友关羽动手,是要.............
  • 回答
    在唐国强老师主演的那版《三国演义》里,吕布留着胡茬,这可不是个随随便便的设计,而是非常有讲究,背后承载着不少对于“战神”形象的理解和塑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首先,说胡茬这东西,它本身就带有一种“硬汉”和“粗犷”的意味。 你想想,古代打仗那是个什么环境?风餐露宿,刀剑无眼,哪有时间天天刮胡子?更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