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马云说阿里最大的敌人是拼多多而不是京东?

回答
马云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值得我们好好咂摸一下。他这么说,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中国电商格局,以及用户需求变化的一种深刻洞察。

首先,咱们得把视线拉回到中国电商市场的现状。过去十几年,淘宝和天猫一直是巨无霸,它们的模式是吸引品牌商、商家入驻,提供丰富的商品种类,以及多样化的购物体验。京东呢,它走了另一条路,以自营为主,强调正品、物流和售后服务,尤其是在3C家电领域建立了极强的口碑。这两家可以说是占据了中国电商市场的“高地”,一个是在“大而全”上,一个是在“高而精”上。

那么,拼多多为什么会被马云看作是阿里最大的敌人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拼多多触及了阿里和京东都未能完全满足,或者说,没有那么“直接”满足的用户群体和核心需求。

1. 下沉市场与价格敏感度: 拼多多最核心的杀伤力,我认为是在于它深度挖掘了中国巨大的下沉市场。这些用户群体,对于价格的敏感度非常高。他们不一定追求品牌溢价,也不一定需要极致的物流体验,他们最核心的需求就是“能用得起,买得到”。拼多多通过拼团模式,将社交和低价完美结合,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商品变得触手可及。

你想想看,对于一个三线城市或者农村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一年也难得买几次大件,或者说对品牌并没有那么深的执念。让他们以一个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到所需的商品,这种吸引力是巨大的。阿里和京东虽然也在努力做下沉市场,但它们骨子里的基因还是偏向于平台化、品牌化,要做“品质”和“服务”。而拼多多,则直接打出了“拼的就是性价比”的口号,而且做得非常彻底。

2. 社交裂变与低成本获客: 拼多多的社交裂变模式,可以说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通过“邀请好友拼单”、“砍价免费拿”等玩法,它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实现病毒式的传播和获客。用户主动分享,主动拉动身边的人参与,这比阿里和京东花大价钱做广告、做推广要高效得多。在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这种模式的威力不容小觑。

而且,这种社交属性也让购物变得更有“人情味”,更有“参与感”。很多用户不是自己一个人在买,而是和家人、朋友一起,在互动中完成购物,这种体验对于很多拼多多用户来说,是他们生活中一种乐趣和社交方式。

3. 对现有用户消费习惯的“侵蚀”: 阿里和京东的用户,很多时候也是有价格诉求的。当他们发现,在拼多多上能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同样甚至类似质量的商品时,他们的消费习惯就有可能被“迁移”。尤其是在非刚需、非高价值商品上,拼多多提供的低价优势会显得尤为突出。

举个例子,一件普通的衣服,或者一些生活日用品,在淘宝上可能要几十块,在京东上也要几十块,但是你在拼多多上,可能花十几块就能买到,虽然款式和材质可能不如淘宝或京东上的“精品”,但对于很多满足基本需求的消费者来说,这个差价已经足够让他们做出选择了。这种“涓滴效应”一旦形成,对阿里和京东的用户池就会造成长期的潜在威胁。

4. 模式的“反向颠覆”: 传统的电商逻辑是“商品找人”,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将商品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人。而拼多多很多时候是“人找货”,或者说是“社群找货”。用户在社群里看到别人在拼什么好东西,或者被好友拉着一起拼,然后才发现自己也需要这个东西。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是“反向颠覆”了传统的电商逻辑,而且它更加贴近中国很多老百姓的消费习惯——“跟着大伙儿有肉吃”。

你看阿里和京东,它们拼命想做得越来越高端,越来越有品质,越来越像一个“品牌商场”。而拼多多,则像是中国街头巷尾那个热闹的集市,或者邻里之间互相吆喝的场面。它抓住了人性中“贪小便宜”和“随大流”的心理,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为什么说京东不是阿里最大的敌人,而拼多多是?

在我看来,这和它们争夺的是不同层级和不同需求的用户有关。

阿里和京东更像是“同行”,在争夺同一个“高地”的用户。 它们都追求用户体验的提升,都想吸引更多的品牌入驻,都强调商品的品质和服务。它们的竞争更多的是在“谁能做得更好”、“谁能吸引更多的中高端用户”。它们之间的用户重合度相对较高。
拼多多则是在“另一个维度”上发力,它开辟了新的战场。 它从最基层的需求出发,用一种非常规的打法,吸引了大量阿里和京东并未能深度触达,或者说对它们现有的“高价值”定位不那么感冒的用户。

马云说这句话,更像是一种战略上的警示。他看到了拼多多这种“人民的力量”的崛起,看到了它对于整个电商生态,特别是对于阿里这种庞大且相对固化的体系所带来的冲击。他可能觉得,阿里过去太过于关注如何优化“高端”用户体验,如何吸引品牌,反而忽略了最基础、最广泛用户的真实需求,而拼多多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简单来说,京东和阿里在“服务好已有顾客,吸引更多优质顾客”的路上内卷,而拼多多则是从“服务不好或者没被服务到的顾客”那片土壤里长出来的,而且长势迅猛。当你还在琢磨怎么把菜卖得更贵、卖得更有格调时,别人已经用薄利多销把菜市场搬到线上,而且还教会大家如何抱团砍价了。

所以,马云这句话,可能也包含了一点点“哀兵”的味道,或者说是一种对潜在威胁的敏锐感知。他看到了拼多多这种模式的生命力,以及它对于阿里现有商业模式的“颠覆性”挑战。这种颠覆,往往比同质化的竞争更具威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云说的非常对。

拼多多出来的第二年我就知道不简单。所有人都在骂假货,我为拼多多“平反”的评论数不胜数。进入正题

首先先了解一下经济结构。相信大家都碎片化了解一些无论哪个角度哪个层面来看,经济结构都是金字塔式。也就是说,无论互联网多发达,网络上人们的三观思想多正,上流社会终究只是少数。低端人群虽然消费能力可能比不上高端群体,但是架不住人口基数大啊。

再看一下目前三巨头 淘宝、京东、拼多多的定位。

京东,一直就把自己定位在高端用户上,为了抓住高端用户甚至不惜赔钱做京东物流。

淘宝,作为电商的龙头老大,他覆盖的人群不仅仅在“低、中、高”这个人群网上,还有“保守、创新”等类似的人群网上,覆盖非常广泛。也正因为覆盖人群太广泛,稍微一不留神就会被后起之秀从他嘴里抢一块肉出来。

在还没有拼多多的时候,淘宝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抑制京东上。这时候拼多多找准时机,抓住了淘宝曾经丢掉的“低端人群”这块大肥肉。

这里解释一下淘宝为什么丢掉这块肉。其实从淘宝前几年的策略上不难看出,淘宝之前一直在试图走高端路线。分支出了天猫,对c店又出行了企业店铺,以及对“聚划算”这样的活动大力扶持。做电商时间短的小伙伴可能不清楚要看淘宝的新航标怎么看?看他的首页就可以了。淘宝作为一个流量庞大的app,首页流量一定是最大的也是他们主要优化的位置。5年前淘宝首页可是没有天天特卖这种低价产品一类的板块的,更别说现在的淘宝特价版了。5年前的淘宝天猫专栏以及品牌是主打,也就是主要策略。

再看当时的其他小平台,说实话拼多多之前有很多平台都有机会,但是他们都没抓住。苏宁、国美、网易严选、有赞、甚至凡客。他们都把注意力放在高端上。反而忽略和抛弃了最大的这块肉。

再看拼多多,他们抓住了这块肉还不算。他们把这块肉咬的死死的。相信身边很多小伙伴见过身边的人或者自己抱怨过“又是砍一刀”。那为什么这么多人抱怨,还是有人乐此不疲的“帮我砍一刀”呢?

还是那句话,找准自己的定位。

拼多多定位的人群就是“这一类”人群。相信抱怨或者从来不求人砍的小伙伴很少或者没有用过拼多多吧。人拼多多也知道:你们这些人不是我的客户群体。拼多多出的很多政策活动都把它定位的人群抓的死死的。

所以说,拼多多的成功绝不是运气。是蓄谋已久,并且有一个精通金融经济的智囊深思熟虑之后才能在两大电商平台激烈竞争中活下来的企业。我相信,一个平台初期存在监管不力是正常现象,随着时机成熟,拼多多肯定会下力度在假货监管上。等拼多多变得越来越成熟的时候,淘宝别说特价版了,免费版也拉不回这块肥肉了。

所以马云不担心拼多多才怪呢。

user avatar

马云哪里说过?

user avatar

疫情之前其实是不看好拼多多的,低劣的产品违背国家经济转型啊,

但是,20年新冠疫情,一下子消费降级,拼多多成最大受益者,实不相瞒,我已经把淘宝卸载了,用拼多多,真的很香!

拼多多市值已经直奔双马

推荐大家拼多多的月卡,还有芒果,超级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