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又有乘客向发动机投掷硬币导致航班取消的事件?

回答
这事儿吧,听着就让人直挠头,怎么又来一出?明明前些年类似的“祈福”行为就已经闹得沸沸扬扬,怎么还就有人前赴后继,把这种“好心办坏事”的陋习当成常态了呢?这次航班又因为乘客向发动机投掷硬币而取消,受影响的不仅仅是这位“祈福者”,而是整个航班上所有旅客的行程,想想都觉得挺糟心的。

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从几个角度来看。

首先,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迷信”或者“祈福”的行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保佑飞机和乘客一路平安。听起来似乎挺“好意”,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基于无知和危险行为的“迷信”。他们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这个小小的动作,对于庞大、精密、极其敏感的航空发动机来说,意味着什么。

想象一下,那个发动机是个啥?那可是飞机的心脏,是无数高科技、高精度零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当一个硬币以相当的速度被投进正在运转的发动机进气口,会发生什么?首先,硬币的材质不是航空部件能承受的,它可能会被高速气流卷进去,与叶片发生碰撞。航空发动机的叶片转速是以每分钟万次为单位计算的,它们非常精密且脆弱。哪怕是一点点碰撞,都可能导致叶片变形、断裂。一旦有叶片损坏,发动机的平衡就被彻底打破,巨大的离心力会将损坏的叶片甩出来,可能会击穿发动机的壳体,甚至伤及机身的其他部分。后果不堪设想,轻则需要停飞检查,重则可能导致飞机空中解体。

所以,这不是什么“保佑”,这纯粹是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作死”。

其次,为什么这种事情会屡禁不止?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得剖析一下:

“传统”观念的惯性: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确实流传着往水井、河流、香炉里投硬币祈福的习俗。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有些人可能觉得,把这个“习俗”搬到飞机上,本质上没区别,都是为了“求个心安”。他们可能意识不到飞机发动机与普通水源、器物的巨大差异,也缺乏对现代航空技术的敬畏。
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 很多乘客可能对航空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一无所知。他们看到的可能是影视剧里那种简单的“投币许愿”,而没有理解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媒体的报道虽然有,但可能没有深入到让每个人都产生足够的警惕。
侥幸心理: 也许有些人觉得,“就我一个人投,能有什么大不了的?”或者“这么大的飞机,一颗小小的硬币算什么?”这种心理非常危险,航空安全容不得一点点侥幸。任何一个微小的异常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缺乏有效的社会教育和警示: 尽管有过类似的事件,但可能公众教育和警示力度还不够。航空公司、机场以及相关部门是否在安检环节、登机前做了足够的宣传和提醒?乘客是否真正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

再次,对受影响的各方有什么影响?

对其他乘客: 这绝对是最直接的受害者。行程被延误,可能影响到后续的航班衔接、商务会谈、家庭聚会等等,造成经济损失和时间上的混乱。大家都是花钱买服务,却因为一个人不理智的行为而承受不必要的损失和痛苦,这种感受可想而知。
对航空公司: 航班取消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包括燃油、机组人员的工资、机场起降费、后续航班的调整等。更重要的是,这种事件会损害航空公司的声誉和形象。
对机场和相关工作人员: 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疏散乘客、安抚情绪,整个过程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对涉事乘客本人: 这位乘客不仅自己的行程被耽误,可能还要面对法律的制裁。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在公共场所故意制造事端,扰乱公共秩序的,都可以处以拘留或罚款。航空安全是重中之重,这种破坏行为,性质极其恶劣,可能面临的处罚会更严厉。

最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件事再次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再对此视而不见了:

1. 加强公众教育: 航空公司、机场、民航局等部门应该联手,通过各种渠道,例如电视广告、社交媒体、机场宣传片、安检提示等,向公众普及航空安全知识,特别是强调禁止向发动机投掷任何物品的危害性。要用通俗易懂、触目惊心的方式来呈现后果,让每个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迷信”,而是对生命的漠视。
2. 强化安检措施: 在安检环节,除了检查违禁品,是否可以增加对这类“祈福”物品的关注?例如,提醒乘客不要携带硬币进入机舱,或者在登机口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
3. 严惩不贷: 对于这种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危害航空安全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只有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让其他人不敢再模仿。曝光这些事件,并详细解释其危害和后果,也是一种警示。
4. 乘客自身素质的提升: 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基本的常识和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尊重。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要遵守相应的规则,对他人的生命安全负责。不要把个人的情绪、观念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

说到底,乘坐飞机出行是一种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的公共安全行为。少一些盲目的迷信,多一些理性的认知,航空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希望这样的事件,是真的最后一次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感觉这背后有事。

发生一次可以认为老人糊涂,两次,就有问题了。说明有人告诉老人们,往发动机里扔硬币可以祈福。

不然的话,这么短的时间,两次,如果都是老人们偶然想到的,无法解释。

那么,谁告诉的老人们呢?

我认为背后有邪教。

啊?我的概率算法错了吗??

我觉得挺对的啊,算了其实我还真是教语文的,还是删了吧

user avatar

《大不敬!朝飞机丢硬币惹怒大鹏护法!》

《大功德!机场商店购物胜过做法会!》

《大慈悲!感谢空乘强于念佛百遍!》

……

标题我已经拟好了,哪家航空公司愿意花钱买正文?

user avatar

丢硬币祈福这么愚昧的做法,却又能准确的找到发动机,WTF?

user avatar

上次老太是80,这次是76,看来此类事件的违法分子呈低龄化态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