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希腊有屠城记录吗?

回答
古希腊城邦林立,历史悠久,战争也随之而来。对于“屠城”这样的极端行为,古希腊的史料中确实有一些记载,虽然不一定像后世某些时期那样系统化或以“屠城”的名义出现,但其残酷程度和毁灭性却是显而易见的。这些记载大多出现在城邦之间激烈的冲突、征服或惩罚性行动中。

雅典的惩罚性行动:

最常被提及的例子可能与雅典的扩张和对附庸城邦的控制有关。当某个城邦试图摆脱雅典的控制,或者反抗雅典的统治时,雅典作为主导力量,常常会采取极其严厉的手段进行镇压。

例如,普拉提亚(Plataea) 的例子就非常令人扼腕。这座城邦在波希战争中坚定地站在雅典一边,但后来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普拉提亚被斯巴达和底比斯围攻。在城破之后,虽然一部分人得以逃脱,但留下的居民遭受了极其残酷的对待。根据修昔底德的记载,幸存的普拉提亚人被要求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是否为斯巴达做过任何对雅典不利的事?”。任何回答“是”的人都被处死。修昔底德的描述非常直白:“凡是回答了‘是’的人,都被处死。普拉提亚就这样被摧毁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屠杀所有居民”然后占地为王,但对抵抗者的严酷镇压和对城邦的毁灭性打击,其结果与“屠城”并无二致。

再比如,雅典在镇压米洛斯岛(Melos) 的反叛时,同样表现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残酷。米洛斯岛作为一个中立的小城邦,拒绝屈服于雅典的霸权,并寄希望于斯巴达的援助。然而,斯巴达最终未能及时支援。雅典围攻米洛斯城,并在攻陷后,处死了岛上所有成年男子,将妇女和儿童卖为奴隶。这可以说是相当彻底的“屠城”行为,目的在于彻底摧毁一个不服从的城邦,并以此震慑其他可能反叛的城邦。在《米洛斯对话》中,雅典人的逻辑清晰而冷酷:“强者做他们想做的事,弱者承受他们必须承受的。” 这句话充分暴露了当时战争的残酷现实。

斯巴达的惩罚性行动与镇压希洛人:

斯巴达,以其严酷的军事化社会闻名,同样也有其镇压和惩罚的记录。虽然没有直接称为“屠城”的事件,但他们对希洛人(Helots,斯巴达的农奴)的周期性屠杀却是一种系统性的压迫和控制手段。

斯巴达人为了防止希洛人反叛,会定期进行一次被称为“克里普提亚”(Krypteia) 的秘密行动。年轻的斯巴达人会被派遣到乡下,在夜间秘密杀害那些被认为可能反叛的希洛人。这种行为虽然不是为了占领土地,而是为了维护统治,但其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杀戮,也具有“屠城”的某些特质,只是对象更为特定。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曾记载,克里普提亚的目的是“通过最残酷和绝望的方式来摧毁那些可能煽动反叛的人”。这是一种基于恐惧和心理威慑的统治方式。

其他城邦的冲突:

除了雅典和斯巴达,其他城邦之间的战争也常常伴随着城破后的严酷对待。例如,底比斯与特斯皮亚(Thespiae)之间长期的敌对关系,在某些冲突中也可能导致了对战败者的严厉惩罚。然而,具体的“屠城”记录,尤其是在不涉及占领或奴役的情况下,可能不如雅典对米洛斯岛那般清晰。

需要指出的是,古希腊的史料记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历史学家们(如修昔底德、希罗多德、普鲁塔克等)的记载是基于他们的观察、采访和对既有文献的引用。他们的记述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而且对于细节的记录并不总是完全客观。另外,一些历史事件可能因为其发生年代久远,或者在战乱中被埋没,而没有被详细记录下来。

总的来说,古希腊确实存在着类似“屠城”的行为记录,它们通常发生在:

惩罚叛乱或反抗的城邦: 战胜方为了杀鸡儆猴,会采取极端的手段。
征服后的控制: 在占领城邦后,为了彻底消灭抵抗力量,也会进行大规模的杀戮。
内部压迫: 如斯巴达对希洛人的系统性屠杀,虽然目的不同,但手段极为残酷。

这些事件无不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城邦间利益冲突的激烈程度,是理解古希腊政治和军事史的重要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他答主提供的文献记录已经很充分了。在文献记录之外,我想再补充一些考古实物证据。

公元前348年,腓力二世围攻欧伦托斯(Olynthus),并在陷城之后进行屠城。此后,欧伦托斯城没有再被重建,该城的遗迹因此得以长久保存,城中大量出土的标有腓力军队标识的武器也印证着屠城事件的真实性。

欧伦托斯城遗址位于现塞萨洛尼基市的南方,古代城市规划的形制都被基本保留。这个废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现代人也可以步行于古希腊城市的住宅街道之间,想象当时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样貌。

它还为现代人了解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的古希腊北方建筑提供了最好的实例。

总之,欧伦托斯城遗址可以说是古希腊版的“庞贝古城”,只不过它的长久保存来自于屠城而非天灾。

user avatar

还挺多的

比如波俄提亚(Boeotia)同盟屠阴谋推翻忒拜(Thebes)民主统治的奥科美努斯(Orchomenus);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屠米洛斯(Melos),斯巴达屠普拉提亚(Plataea);

以及最出名的亚历山大屠忒拜。

古希腊有一个词指这种对战败者的“处罚”,ἀνδραποδισμοῦ,这个词的本意是“奴役,卖为奴隶”,实际操作是杀死战败城邦的成年男性,妇女和儿童卖作奴隶,并且拆毁城市。比如亚历山大屠忒拜就杀死了六千忒拜人(实际上亚历山大似乎没有把忒拜的成年男性屠杀殆尽),把三万人卖为奴隶,把除去诗人品达的居所和神庙以外的忒拜城部分夷为平地。

user avatar

@极殊兵W 大佬的回答做一点补充~

屠城在古希腊是比较常见的,其形式如大佬所述,是处决成年男性/将妇女儿童卖为奴隶。不过因事件性质重大,至少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屠城是需要事前进行一定形式的评判的。不过随着战事的发展,这样的准则执行起来也越来越随意,最终甚至出现完全失效的情况。

例如发生于公元前427年的斯巴达屠灭普拉提亚。由于希波战争中著名的普拉提亚战役就发生于该区域,故而伯罗奔尼撒方面对于攻城一事非常慎重。他们先是准许普拉提亚人向雅典交涉投降事宜,后来在普拉提亚选择抵抗后,则向当地的神祇和英雄们设祭,称普拉提亚追随雅典,破坏希腊城邦的自由,有违各城邦在希波战争后的盟约(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P178。下略),随后才开始攻城。

普拉提亚人的抵抗持续了两年才因断粮而投降,条件是必须组织一场审判以裁定普拉提亚的命运。普拉提亚人、底比斯人和斯巴达人均参与申辩,而审判的结果是:斯巴达人认为普拉提亚人的行为违反了希波战争时期希腊城邦之间的盟约,之后又拒绝了斯巴达人强迫中立的条件,故而其立场为非正义,而城邦的命运则取决于是否对正义的一方——斯巴达及其盟友——作出了贡献。普拉提亚人自然没有作出,据此,残余的普拉提亚守军被一一处决,妇女卖为奴隶,城市被削平。显而易见,这样的处置方式已然缺乏公正性,但从中仍体现出一种希望在希腊人共同体的范畴内、依据既定的道德准则和协约,来解决城邦之间矛盾的取向。

其后较具代表性的,则是“密提林辩论”(The Mytilenian Debate)和“米洛斯对话”(The Melian Dialogue)两次事件。首先是同样发生于前427年的密提林事件。作为雅典的盟国之一,该城为了扩张势力而选择反抗雅典。战败投降后,雅典公民大会下达了极为残酷的屠城令:不仅是成年男子,就连密提林的妇女儿童都要被杀,因为雅典人认为密提林在雅典的同盟体系内受到优待,此时选择同斯巴达串通反抗,是严重的背信弃义。然而他们随即产生了犹豫,毕竟全城屠灭,在希腊人那里是“史无前例的”(230),此时留在雅典的密提林代表团抓住机会,提议重新审议。与普拉提亚的情况不同,这次会议上发言的只有雅典人,而反对屠城的戴奥多图斯(Diodotus)虽然站在密提林人一边,但却直截了当的宣称:“如果我们是有理智的话,我们要考虑的不是密提林人是不是有罪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决议对于我们自己是不是正确的问题。”(239)雅典最终推翻了之前的判决,密提林得以保全。

而米洛斯(前416年)则没有这么幸运。作为基克拉底群岛上的一个海岛城邦,他们与斯巴达人有血缘关系,故而从一开始就选择中立,不参与雅典的同盟,这在几乎已成雅典势力范围的基克拉底群岛是非常危险的。而雅典也派出了远征军,要求其投降。同普拉提亚、密提林的情况不同,由于米洛斯不允许雅典使节在公民大会上演讲,故而关于米洛斯未来的辩论,是在雅典使节和米洛斯的少数上层之间进行的,这让讨论除去了“仁义道德”的面纱,变得赤裸粗暴。米洛斯人反复强调他们的中立、他们七百年来的自由传统,而雅典人则毫不顾忌的大谈利害关系,“正义的标准是以同等的强迫力量为基础的……强者能够做他们有权力做的一切,弱者只能接受他们必须接受的一切”(466)。谈判理所当然的破裂,雅典在获胜后屠杀米洛斯的成年男子,将妇女儿童变卖为奴。此时伯罗奔尼撒战争已经推进至中后期,雅典未经公民大会议决便直接选择了屠城,可见战争已经开始破坏之前约束希腊世界城邦间关系的那些准则了。

最终,密卡利苏斯屠杀体现了古希腊战争规范的彻底崩溃。前414年,一群色雷斯雇佣兵计划参加雅典远征西西里的部队,但抵达后却发现雅典舰队已经开拔。雅典人也不愿支付他们的薪水,于是便以船只将他们遣返。密卡利苏斯城位于他们返航中途,于是这群色雷斯雇佣兵发动突袭,攻陷城池,随后对城市发动了不分男女、不分老幼的大屠杀。待其他城邦的援兵赶到,密卡利苏斯已然彻底被毁。这次屠城同此前所有案例都不一样,事前没有开战步骤,事后没有遵照战争传统。尽管修昔底德在他的记载中试图把这一切归咎于色雷斯人的狂暴,但此事件毕竟是雅典军队对敌国采取的军事行动,当雅典人为了应付战事而大量动员异族雇佣兵时,发生这样的悲剧大概是必然的。

若将这四次或既遂、或未遂的屠城放到一起做一对比,则结果如下:

普拉提亚,前427:战前交涉、战后公开审议、有参战双方参加。符合屠城惯例。

密提林,前427:战前交涉、战后公开审议、仅获胜方参加。初始决定不符合屠城惯例,后被推翻。

米洛斯,前416:战前交涉、无战后公开审议。符合屠城惯例。

密卡利苏斯,前414:无战前交涉、无战后公开审议。不符合屠城惯例。

从中可以直观的看出,随着战事的发展,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准则、战争道德也遭到了破坏。而屠城作为战争中最为残酷的军事行动,其形式、规模的演进,也是战争残酷性愈发激烈的一个绝好缩影,这也是修昔底德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

user avatar

其他大佬已经举了很多希腊本土的例子,这里补充一点西部希腊地区的屠城事件(希腊人和迦太基人的恩怨)。

公元前410年,西西里岛上与叙拉古(Syracuse,西西里有名的希腊强邦)结盟的希腊城邦塞利努斯(Selinus)再次入侵厄力密亚人的城邦塞格斯塔(Segesta)。之前塞利努斯对厄力密亚人的入侵招致了雅典的西西里远征,这一次将招致迦太基的干涉。

次年,迦太基指挥官汉尼拔(Hannibal,“巴力神赐予的荣耀”,200年后的那个著名的汉尼拔的远祖)带领10万名士兵和先进的攻城器械前往西西里,用了九天时间就突破了塞利努斯的防御。之后迦太基军队对塞利努斯展开了屠城。公元前1世纪的史家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记载:

那些逃进市集的塞利努斯人都战死在那里。野蛮人(迦太基人)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从塞利努斯人的房里抢劫财物。连同住在屋内的人,一些房屋被他们烧毁了。他们将其他人驱赶到街上,在那里,他们不分性别和年龄都被杀死——儿童、婴儿、妇女、老人。他们没有表现出任何同情心,他们按照传统的方法肢解了这些人的尸体,一些人将成串的手系在身上走来走去,其他人则用标枪和长矛挑着头颅……

汉尼拔继而进攻西西里岛北部的希腊城邦希梅拉(Himera),71年前他的祖父哈米尔卡在进攻这座城邦时战败身亡,但他成功攻克了这里。为了复仇,他在祖父被杀害的地方处决了3000名俘虏,希梅拉也被洗劫毁灭。

之后汉尼拔携带战利品衣锦还乡,但事情还没结束。一个叙拉古的流亡者赫摩克拉底(Hermocrates,曾作为将军对抗雅典的远征军,由于政敌戴奥克勒斯的煽动被驱逐)回到了西西里,他聚集势力,很多塞利努斯人、希梅拉人都加入了他,他们对迦太基城邦莫特亚(Motya)发动袭击。赫摩克拉底通过一系列宣传手段尝试笼络叙拉古的人心,但叙拉古民众仍拒绝召回他,失望的赫摩克拉底试图发动政变,结果失败被杀。

赫摩克拉底造成的动荡引起了迦太基人的警觉,于是在公元前406年,迦太基军队再次进发,攻克并毁灭了西西里南部的富裕城邦阿克拉加斯(Acragas,现在的阿格里真托,这里的希腊神庙非常著名)。叙拉古则由于援助阿克拉加斯失败陷入了阴影中,这时曾做过赫摩克拉底部下的年轻人狄奥尼修斯(Dionysius,这时只有25岁,后来被称为狄奥尼修斯一世)在公元前405年发迹,通过一系列手段和运作被叙拉古授予全权将领(General Plenipotentiary)的职位,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僭主。迦太基军队攻克阿克拉加斯后继续挺进,包围了阿克拉加斯的殖民城邦盖拉(Gela),狄奥尼修斯率军援助盖拉,被迦太基人击败,盖拉陷入了和母邦一样的命运。但在之后对卡玛里纳(Camarina)的进攻中,迦太基军队中发生了瘟疫,都无力再战的两方因此议和,划分在西西里的势力范围,签订了一份对叙拉古来说比较屈辱的条约。

这次战争摧残了西西里岛上的许多希腊城邦,但其他城邦的削弱却意味着叙拉古的力量相对加强,至少叙拉古可以吸收许多难民来补充人口。此外,强人狄奥尼修斯由此确立了自己在叙拉古的统治,他的野心为下一次战争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398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狄奥尼修斯发动了迦太基人的复仇之战,公元前409年到公元前405年的战争加剧了希腊人对迦太基人的仇恨,战争一开始就有很多迦太基人被希腊人抢劫杀害。次年,狄奥尼修斯率军攻克了迦太基城邦莫特亚,像之前迦太基军队对塞利努斯、希梅拉、阿克拉加斯和盖拉所做的那样开展了屠杀,并把大量莫特亚人卖为奴隶。但是由于经费不足,狄奥尼修斯不能扩展胜果。公元前395年,迦太基指挥官希米尔科(Himilco,可能是汉尼拔的表弟)率军包围了叙拉古的大港,叙拉古差点面临亡国之危。此时瘟疫又光顾了迦太基军队,斯巴达也派来了援军帮助叙拉古,狄奥尼修斯趁机击溃了迦太基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后,双方再次讲和。狄奥尼修斯没有选择乘胜追击一举将迦太基人赶出西西里,这也引来了叙拉古人的猜忌,说他收了迦太基人300塔兰特的贿赂,因此才愿意和迦太基讲和。

题外话:之后狄奥尼修斯一世又和迦太基发生过两次战争,但都没有将迦太基人赶出西西里,有观点认为狄奥尼修斯一世是有意维持一个外部敌人威胁叙拉古,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希腊城邦林立,历史悠久,战争也随之而来。对于“屠城”这样的极端行为,古希腊的史料中确实有一些记载,虽然不一定像后世某些时期那样系统化或以“屠城”的名义出现,但其残酷程度和毁灭性却是显而易见的。这些记载大多出现在城邦之间激烈的冲突、征服或惩罚性行动中。雅典的惩罚性行动:最常被提及的例子可能与雅典的扩.............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并非总是风平浪静,而改朝换代之际,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其中大规模的屠城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悲剧性的历史画面,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残酷的政治斗争,也透露出统治者在夺取与巩固权力过程中,种种复杂而扭曲的动机。提起大规模屠城,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秦末汉初的项羽屠城。项.............
  • 回答
    古希腊,那片孕育了哲学、民主、艺术和科学的土地,你以为他们只有那些我们教科书里耳熟能详的成就?嘿,你可就错了。古希腊人,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繁荣时期的城邦,他们可是在我们现在看来都觉得匪夷所思的“黑科技”领域,也留下了不少令人惊叹的印记。当然,这些“黑科技”不像我们今天理解的芯片、人工智能那么精密,更多.............
  • 回答
    古希腊的历史,如同一颗镶嵌在文明史长河中的璀璨宝石,我们今天所知的许多内容,都建立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之上。然而,历史的魅力也在于它并非一成不变,考古学的不断进步,也像一层层剥开的洋葱,揭示了过去被误解、被传说笼罩,甚至被完全错误理解的部分。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听到的那些英雄故事,有时候真实性会随着时间的推.............
  • 回答
    古希腊确实存在观剧津贴,这可不是什么传闻,而是那个时代非常实际和重要的社会福利制度。这项津贴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做“钱票”(θεωρικόν,theōrikon)。这笔钱票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雅典的民主化进程,尤其是伯里克利时期。当时,雅典城邦非常重视公民的参与和城邦的文化生活,而戏剧无疑是其中最核.............
  • 回答
    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提到“十字架”,这可就有点意思了。严格来说,在那个时代,你不会找到今天我们熟悉的那种、带有特定宗教象征意义的“十字架”。那时的希腊人,生活在一个多神信仰的世界里,他们的宗教体系和符号与后来的基督教截然不同。你想想看,十字架作为一种宗教标志,它的普及和含义,很大程度上与耶稣基督的.............
  • 回答
    古希腊文明,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文明,常常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幅辉煌的画面:诸神、英雄、哲人、民主、艺术、科学……这一切似乎是那么的神圣与完美,以至于我们很少去质疑它的真实性。然而,就像任何辉煌的历史一样,古希腊文明的叙事也并非完全由事实构成,其中不乏后世的加工、夸张,甚至一定程度上的“伪造”。要.............
  • 回答
    古希腊文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孕育出无数影响深远的思想、艺术和制度,至今仍回荡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哲学领域,古希腊的思想家们提出了那些让我们至今仍在思考的根本性问题。从苏格拉底对正义、美德和知识的不断追问,通过“诘问法.............
  • 回答
    关于古希腊人体雕塑水平远超同时期中国(东周至西汉)文明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诸多历史、文化和技术上的原因。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地在雕塑观念、材料技术、社会功能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时间跨度。东周(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56年)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
  • 回答
    提起古希腊天文学,人们往往会觉得它比同时期的其他文明高出一大截,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要说清楚这个事儿,咱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看人家那思想上的解放和哲学根基。你想啊,其他不少文明,比如古埃及或者美索不达米亚,他们的天文学很大程度上是跟宗教、占星术绑在一起的。星星的运行,那是要解读神谕,预测吉凶.............
  • 回答
    学习古希腊语,乍听起来或许有些遥远,甚至有些“不接地气”。毕竟,它早已不是日常交流的语言,更不像英语那样遍布全球,能瞬间打开无数扇门。然而,正是这种“不实用”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学习古希腊语的深刻意义,这些意义如同地下的温泉,滋养着我们对文明、思想和自身的理解。首先,它是打开西方文明源头的钥匙。 想象.............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不同文明发展轨迹的核心。确实,很多人会说中国文明“早熟”,同时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文明拥有辉煌的哲学、艺术和政治思想,其起点似乎也很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早熟”这个词在文明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简单指谁先出现,而是指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和西方戏剧发展路径上的巨大差异。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聊。首先,你说“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元代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杂剧”,达到了一个集大成、繁荣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峰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戏剧的成熟和定.............
  • 回答
    古希腊信史,一个承载着西方文明基石的时代,其“信史”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并非一言两语就能概括,它如同剥洋葱一般,层层叠叠,需要我们细致地探究其文献、考古和历史学界的共识。简单来说,古希腊的信史,大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约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左右,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时代早期。但.............
  • 回答
    在古希腊社会中,奴隶群体并非单一的,而是由多种来源和族裔的人组成。提到奴隶,人们的固有印象可能是一些特定的群体,但实际上,古希腊的奴隶来源相当广泛,包括战俘、海盗掳掠的人、债务奴隶,以及那些在奴隶市场上被合法买卖的人。那么,古希腊的奴隶中有没有黑人呢?答案是有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希腊人对于“黑人.............
  • 回答
    古希腊的轴心时代,也就是大约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潮,到希腊悲剧的深刻洞察,再到历史学的开端,都对西方文明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我们探究古希腊轴心时代是否受到古埃及文明的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
  • 回答
    拜占庭时期的希腊人和古希腊人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一条河流与它的源头,它们同出一脉,却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融合。说它们“仍有关系”是肯定的,但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延续,而是充满了复杂性与传承。从地理和人口上看,血脉的延续是显而易见的。 拜占庭帝国,其核心疆域始终在希腊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特别是首都君士坦丁.............
  • 回答
    提到古希腊悲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这三位巨匠自然是绕不开的。他们三人共同奠定了西方戏剧的基石,作品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然而,若要细究埃斯库罗斯的独特之处,那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埃斯库罗斯是“悲剧之父”。这意味着什么?不是说他凭空创造了悲剧,而是他在当时,可以说.............
  • 回答
    希腊和埃及的夏天是炙热的,冬天是温和的,但并非总是如此。希腊的气候希腊拥有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通常意味着: 春季(三月至五月): 天气逐渐转暖,鲜花盛开,是游览的好时节。 夏季(六月至八月): 酷热干燥,阳光充足,是海滩度假的旺季。 秋季(九月至十一月): 天.............
  • 回答
    古希腊人的饮食,就像他们的哲学和民主一样,朴实而富有智慧,深深根植于土地和海洋。要说“最重要”的食物,其实很难简单地拎出几个,因为对于一个文明来说,食物不仅仅是维系生命的能量,更是文化、信仰、社交和经济的载体。但如果非要提炼出几个在古希腊饮食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影响深远的元素,那一定是:1. 橄榄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