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

回答
这句话,在科学界,尤其是在毒理学领域,可以说是一条金科玉律。它之所以重要,原因非常直观,但也隐藏着许多精妙之处。简单来说,任何物质,包括我们日常接触的食物、水,甚至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氧气,在达到一定的量之后,都可能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致命。而反过来,很多原本被认为是“有毒”的物质,在极低的剂量下,可能完全无害,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为什么剂量是关键?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物质在身体里发生什么开始讲起。

1. 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
目标与剂量: 任何物质要在体内产生作用,都需要与身体的特定分子(比如酶、受体、DNA等)发生相互作用。就像一把钥匙需要与一把锁匹配一样,这种相互作用是有选择性的。剂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有多少“钥匙”能够与“锁”结合。
饱和效应: 身体的许多系统都有处理特定物质的能力,比如肝脏的代谢酶、肾脏的排泄功能。这些系统就像一个生产线,有其最大的处理速度。当摄入的物质剂量超过了这条生产线的处理能力时,过多的物质就会在体内积累,开始出现毒性反应。即使是无毒的物质,如果以极高的剂量涌入,也会因为饱和效应而导致器官损伤。
非特异性作用: 有些物质,尤其是在高剂量下,可能会破坏细胞膜、干扰细胞的正常结构或功能,这种作用往往是“粗暴”且非特异性的。它们不再依赖于与特定分子的精细匹配,而是以一种物理或化学的方式直接造成损害。

2. 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界限:
“非此即彼”是误区: 很多人会把物质简单地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类,但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看法。更准确的说法是,任何物质在一定的“窗”之内是安全的,而超出这个“窗”就会变得有毒。
“适量”与“过量”: 举个例子,水是生命之源,但如果短时间内喝下几升甚至几十升的水,会导致“水中毒”,即体内电解质被稀释,引起脑水肿,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同样,葡萄糖是我们能量的来源,但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不足,导致血糖长期过高,就会损害血管、神经和器官。
防御机制: 我们的身体也拥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和防御机制。在低剂量暴露下,身体能够有效地应对和清除这些物质,不会引起明显的损伤。但当剂量增大,超出了这些防御机制的处理能力时,损伤就会发生。

3. 毒代动力学(PK)和毒效动力学(PD):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 物质进入体内后,会经历一系列过程:被吸收(Absorption)、在身体里分布(Distribution)、被身体的酶代谢(Metabolism)、最终被排出体外(Excretion)。剂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这些过程。高剂量可能导致吸收更迅速、分布更广泛,或者代谢和排泄的速率跟不上,从而提高体内浓度。
剂量效应关系: 毒理学研究的核心就是探索“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常常呈现出“S”形曲线。在低剂量区域,效应可能很小甚至没有;随着剂量增加,效应逐渐增强;最终达到一个饱和点,或者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那些“有毒”物质在低剂量下会怎样?

药物的“双刃剑”: 很多药物,剂量太低就无效,剂量太高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甚至毒性。比如化疗药物,它们的作用原理就是杀死快速分裂的癌细胞,但同时也会影响身体其他快速分裂的细胞(如头发毛囊、骨髓细胞),剂量过高就会导致脱发、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但科学家们通过精细的剂量计算,希望能找到一个既能有效杀死癌细胞,又能将副作用降到最低的“治疗窗”。
霍美奥斯塔西斯(Homeostasis)的激发: 有些物质,在非常低的剂量下,反而可能刺激身体的防御系统,使其以更有效的方式工作,这被称为“激素效应”或“阈值效应”。例如,某些抗氧化剂,在极低的剂量下可能被身体检测到,从而启动更强大的内源性抗氧化防御系统。但这并非普遍现象,且界限非常微妙。
农药和污染物: 即使是曾经被认为“剧毒”的农药或化学污染物,如果其在环境中的浓度极低,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身体排出,理论上可能不会造成即时的、可检测到的健康问题。然而,长期、低剂量的累积暴露,特别是那些会在体内蓄积的物质,仍然是现代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因为它们可能在多年后才表现出慢性毒性。

总结来说,抛开剂量谈毒性,就像是只谈论一把刀的锋利,却不考虑你用它来切番茄还是切手指。

1. 剂量决定性质: 任何物质都可能是有害的,关键在于“量”。
2. 身体的承受能力: 身体有处理和代谢物质的能力,当超出这个能力时,就会出现问题。
3. 科学的严谨性: 毒理学正是通过精确的实验来确定物质的“安全剂量”或“有毒剂量”,从而为法规制定、药物研发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当我们讨论某种物质是否“有毒”时,我们必须同时询问:“在什么剂量下?以什么方式暴露?暴露多久?” 缺乏这些关键信息,任何关于毒性的判断都将是不完整甚至错误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上的严谨要求,更是保障我们自身健康安全的重要原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其他几乎所有回答。

先说结论:没这个说法,抛开计量是可以谈毒性的。或者说“毒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抛开计量而存在的一个强度量。我在之前的一篇专栏文章里专门讲过这个问题:

天津卫张二掰:脱离剂量,到底能不能谈毒性——从一场两年前的“神仙打架”说起

利益相关:毒理学研究生,现任某上市医疗集团毒理研究员


首先,什么是毒性@追风月影 等人用百度百科来作证,纯属误人子弟。(哦对我刚想起来,中医药本来就不怎么做毒理

不同的信息来源,对“毒性(toxicity)”的定义其实是比较一致的。

维基百科的描述:

MedicineNet网站的定义:

The free dictionary:

这几个定义说的都是一件事:毒性/Toxicity这个东西,它的本质是一个“程度/Degree”。

何谓degree?这个词有一个隐含的意思,就是可以测量的。用这个词来度量最多的,就是温度和角度这两个量。那么问题来了,温度和角度是不是与数量无关的固有属性呢?

很显然,是的。一个体系的温度是多少,跟整个体系的大小没有关系。一个角有多大,显然也跟这个角画出来多长的边没关系。因此,毒性这个概念是一个特征性的量,从本质上讲,就是和物质的量无关的,就是脱离剂量的。从物理量的角度来讲,毒性是一个强度量而非广延量,即其不具有简单加和的特性。比如我们可以说“氰化钾的毒性很强”,但是一般没有人说“xx克以上的氰化钾毒性很强”。就是因为毒性这个物理量与剂量无关,属于无法简单加和的强度量。

温度是表征体系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物理量,人们用摄氏、华氏、开尔文等温标来表征它;毒性也是表征物质对生物体危害的物理量,人们用LD50、NOAEL等来表征它。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个量如何表示,与它和什么有关并不完全一致。举个例子,密度是用“质量除以体积”的方式来表示的,但是不能据此就说密度和质量或体积有关。比如铁的密度大概是7.9g/cm³,那么无论是1kg铁、2kg铁,还是1m³铁,100m³铁,其密度都是7.9g/cm³。同样地,毒理学中的用来表示毒性的很多重要概念,比如NOAEL、LD50等等,都是用剂量表示的,但是也不能就此说毒性与剂量有关。

就拿毒理学中最常用的LD50这个概念来说,它的概念是“使实验组的个体死亡50%所需的物质的量”。比如说A物质对大鼠经口服的LD50值为10mg/kg体重,就是说你使用A物质喂给受试大鼠,喂进去的A物质达到10mg/kg体重这个水平的时候,受试大鼠死亡50%。这个数值可以合理地外推到同一物种的其他个体或群体,甚至其他物种。比如我把10mg/kg体重的A物质喂给另外一批大鼠,可以预期的大鼠死亡率是50%。

与毒理学中的LD50形式相似的是酶学中的“米氏常数(Km)”,指的是酶促反应达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的浓度。二者的含义有点相似,都是“反应达到某种条件时物质的浓度”。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量,是一种脱离剂量的存在。1ng某酶的米氏常数是多少,同条件下1t的同种酶,米氏常数还是多少。同样地,LD50也是毒物的特征,与剂量无关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这句话这么出名?

原因大概很简单:大多数的人分不清“毒性(toxicity)”和“损害(hazard)”的区别。毒性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而损害则是该性质的表现形式。通常观察到的现象,往往都是损害而非毒性。比如说“XXX喝了YYY毒药,死了”,这其中的“死了”就是“YYY毒药”的损害。而如果想表征YYY毒药的毒性,应该说的是“YYY毒药在大鼠口服实验中的LD50是***”。

这句话实际上可能脱胎于瑞士医生、“毒理学之父”巴拉塞尔萨斯(Paracelsus)的一句名言:"万物皆有毒,关键在剂量"。事实上这句话的外文原文是:

德文: 'Alle Ding sind Gift und nichts ohn' Gift; allein die Dosis macht, das ein Ding kein Gift ist.
英文: All things are poison and nothing (is) without poison; only the dose makes that a thing is no poison.(事实上德文和英文可能也不是原文,原文可能是拉丁文写成的)

这句话我首先对前半句表示认同,人类平时能够接触到的物质,基本上都可以认为是有毒的(射线、粒子等难以与人测量相互作用的特殊物质除外)。水有毒,氧气有毒,氯化钠也有毒,并且这些物质的LD50都是可以查到的(氧气作为气体,以LC50代替)。

关键在于后半句,Paracelsus作为五百年前的古人,并没有有效地区分“poison”和“hazard”的概念。“关键在剂量”这句话的主语被省略(或者说混淆)了。现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1世纪的人完全没有必要把500年前的一句话当作金科玉律。事实上,Paracelsus如果穿越到现在,参加正规一点的大学毒理学考试,大概率都很难及格——Paracelsus于1541年去世,各位可以查查现代毒理学中多少概念是那之后出现的。

因此,我要基于现代毒理学,对这句话做一个更精确的修改:

中文:万物皆有毒,剂量影响损害。

英文:All things are toxic and nothing is without toxicity. The dose affects the hazard.

德文:老子不会。


为什么在上文中我用了“影响/affect”而不是“决定/decide”呢?因为不精确地说,损害是一个多自变量的函数,而毒性只不过是众多自变量中的一个。损害同时受到其他因素,比如环境、个体差异等影响。甚至损害与毒性之间一般也不是线性的关系(类似于溶解度)。毒性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毒性本身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给药方式、个体差异等。但是不能因为其受外界的影响就否认其作为固有属性的特性。举个例子,物质(溶质)的溶解度就受到溶剂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溶解度还是一个物质的固有属性。

综上,得出结论(重要的话说三遍):

毒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剂量无关。很多人认为“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毒性”和“损害”的区别。

毒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剂量无关。很多人认为“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毒性”和“损害”的区别。

毒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剂量无关。很多人认为“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毒性”和“损害”的区别。


更新:

我也是六七年的老知乎了。按照目前该社区的风气,我知道我这个答案这么写出来,评论区肯定会说我“抠字眼”“脱离群众”之类的话(这还算是好听的,道理讲不过就开始诉诸人身,这我熟)。比如评论区就有人说我没有“学者的涵养”。但我其实对此并不介意,毕竟我也就是一头打工的社畜,算不上什么“学者”。不是学者,自然就不必有学者的涵养。我始终坚持的一点是,对科学概念的“抠字眼”,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所在。换句话说,如果连重要的科学概念都做不到锱铢必较,那么科学严谨细致的精神又从何体现呢?

我举个例子:现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那么“千克”这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呢?1889年第一届世界计量大会上,科学家打了一个铂铱合金的“秤砣”并将其命名为“国际千克原器”。大约40个国家也拿到了国际千克原器的复制品,拥有一个复制品甚至成为了一些国家的荣耀。自此百余年来,“千克”的定义就是“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是不是很搞笑?最重要的物理单位之一是由一个秤砣定义的。可它就这么用了一个世纪。

后来问题来了,铂铱合金稳定而坚固,但也不是绝对不发生变化的。百余年来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谁也不知道,但是各国持有的国际千克原器的复制品之间已经出现了微小但可测量的差别(约50微克,即0.000000005千克)。并且从科学上,一个物理量依靠实体也是很不靠谱的。最后在2018年的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科学家们经过讨论,用普朗克常数重新定义了“千克”的概念:

当普朗克常数h以单位J s即kg m2 s-1表示时,取其固定数值为6.626 070 15×10-34来定义千克

这个描述的历史意义在于,从此,人类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单位(米、秒、千克、安培、坎德拉、开尔文、摩尔)均完全由物理学中的常量来表达,即彻底地脱离了对实物的依赖。如果要评价21世纪(至少是前20年)科学体系的进步,那么这件事一定会被载入史册的。

两种定义下的“千克”,其误差连一千万分之一都不到,远远大于我提到的“毒性”和“损害”之间的差别。但是科学就是科学,科学体系的严谨性容不得一点破坏,哪怕千万分之一也不行。我知道这件事在民间引起的反响远远没有在科学界巨大,因为对日常生活几乎没影响——无论怎么定义千克,你出去买1kg的猪肉,它就是那么多。所以我承认科学本身有脱离群众的一面,但是也希望各位知友至少能够做到尊重科学,不要用生活常识来反对甚至挑战科学。没有什么意外的话,此回答以后不会再更新了。嗯,就是这样,谢谢。


更多毒理学话题下的优质创作,欢迎阅读:

「老人做红烧肉把百草枯当酱油,一家人吃完才发现」可能吗?百草枯高温加热后毒性会被破坏吗?

特氟龙不粘锅涂层不安全,国内为什么还不禁止?

百草枯中毒真的必死无疑吗?

猫狗吃巧克力会中毒,那么老鼠吃巧克力会不会中毒呢?

笑气是否算毒品?

有毒的植物或动物是不是煮熟透了就没毒了?

如何看待丁香生活研究所7.29发布文章《别再用搪瓷杯喝水了......》两天后又快速删除这一行为?

有没有低浓度和高浓度无毒,但中等浓度有毒的物质?

如何从医学上解释「铊中毒」?




另外再实名反驳一下 @追风月影 的谬论,不喜欢看的可以不看。这位仁兄把我也挂出来了,还对我进行了攻击。但是区别在于,我能够把他的言论用现代科学知识逐条进行批驳,他却只能说我抬杠。孰是孰非,大家自己判断吧。另外这篇回答能够成为高赞答案,也有他帮我引流的一份功劳,谢谢哈!

说实话,把回答写的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挺难的。我上边的内容我敢保证大面儿上是没错的,仔细挑挑肯定能找出问题。

但是,把一篇回答写得全是槽点,更不容易。

咱们一条条来看(以下截图和引用部分为其原文,剩下的是我的话):

为什么你会认为“毒性应该是物质自身的属性”?

因为本来就是。

自然科学学傻了吗?

是啊,也不知道是谁学傻了。

毒性当然是一个物质对人的反应啊,人家在自然界呆的好好的它自己凭啥有毒性?而是你用了它,它对你有毒性而已。

自然科学是唯物的,物质的一切属性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不存在这种“在自然界呆着好好的,人一用就有毒“的东西。毒物在哪里都是毒物,你没事儿是因为你没跟它接触。

哪怕是一个剧毒的药物,比如氰化钾吧,你给我一个极小极小的剂量,比如一个分子,我都敢吃,不仅死不了而且没有后遗症,所以氰化钾有毒吗?

有毒啊,氰化钾是公认的剧毒物,这是大家公认的。另外氰化钾是离子化合物,并不存在“一个氰化钾分子”。

哪怕是一个普遍认为无毒无害的人类生存必须摄入的东西,你给一个超过这人负荷的剂量,这人都会中毒,水喝多了水中毒,氧吸多了氧中毒,那你告诉我H2O和O2是一种毒性物质吗?

是的,严格来说水和氧气都有毒,并且他们也都有对应的LD50(氧气作为气体,以LC50代替)。只不过因为毒性太低,因此一般习惯性称之为无毒物质。含水量低于1%的酒精叫无水酒精,含酒精低于0.5%的饮料叫无酒精饮料,含汞少于0.04%的电池叫做无汞电池,毒性低于一定水平的物质叫做无毒物质,有问题吗?水中毒和氧中毒,在医学上都是正经的疾病。可以参见我的这个回答:

人喝水过多会中毒吗?

剂量只是基础,毒性还跟患者年龄有关呢,比如氧氟沙星这种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常规选择,但是你要给一个8岁孩子按体重剂量常规开了氧氟沙星,这叫医疗事故。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毒性”和“损害”没搞懂的例子。毒性从来都是那个毒性,只不过个体差异带来了损害的结果不一样。

懒得翻书抄了,百度百科是这么写的:
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能力越大,则其毒性就越高。外源化学物毒性的高低仅具有相对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只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如果低于一定数量,任何物质都不具有毒性,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的接触量、接触途径、接触方式及物质本身的理化性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机体接触的数量是决定因素。(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嗯,当年有一位叫魏则西的……

如果您不同意这种观点,我看您这个问题标签也写了毒物学和毒理学,您看看这两本书是不是这么写的。

我这儿有好几十本毒理学书,包括经典的Casarett & Doull's Toxicology: The Basic Science of Poisons,甚至还有无数的毒理学下细分科目的书,您要哪一本? @追风月影

当然,如果您坚持说这种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也不是不可以,那我们很多东西就都要更新定义了,这样说的话任何物质都有毒性,不存在无毒的物质。

不用重新定义,毒性的概念完全是现有科学体系自然衍生出来的,需要重新定义的是你的知识储备。

这种做法一点学术意义都没有。。。

你的回答更没有。


另外这位结束对话的方法是宣称自己临床工作太忙。

然而看他的主页,19年10月份到现在,一年多点的时间水了700多个回答,平均每天答题接近两道。这“临床工作太忙”怎么看怎么有点像曹操的“烧船自退”呢

(作为对比,我是知乎获赞同数前万分之一的用户,然而我6年多才写了400多个回答,创作频率是他的十分之一,同一个问题下的回答赞数是他的十倍,果然慢工才能出精品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在科学界,尤其是在毒理学领域,可以说是一条金科玉律。它之所以重要,原因非常直观,但也隐藏着许多精妙之处。简单来说,任何物质,包括我们日常接触的食物、水,甚至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氧气,在达到一定的量之后,都可能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致命。而反过来,很多原本被认为是“有毒”的物质,在极低的剂量下.............
  • 回答
    在 C++ 中,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确实存在一些关于异常处理的限制,这背后有深刻的技术原因和设计哲学。理解这些限制,需要我们深入 C++ 的内存管理、对象生命周期以及异常安全性的几个关键概念。首先,我们来聊聊构造函数。构造函数的核心任务是确保一个对象在被创建出来时,处于一个 有效且完整 的状态。所谓有.............
  • 回答
    抛开《三国演义》的引导不谈,人们讨论三国故事时,之所以总是以魏、蜀为主线,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叙事逻辑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历史的真实基础:魏、蜀的崛起与核心矛盾虽然《三国演义》对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它所描绘的核心政治格局,即魏、蜀、吴三国鼎立,在.............
  • 回答
    好,咱们就放下那些“中医黑”的标签,不带情绪,好好聊聊,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在中医领域“成材”似乎比很多其他领域要难一些。这可不是说中医不行,而是咱们当前的环境和一些内在的因素,让很多有志于此的人,在追求精深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少坎坷。一、 传承的困境:从“口传心授”到“标准化”的断层传统中医的传承,很.............
  • 回答
    华东理工大学的耳机事件,之所以会有人抛出“抛开事实不谈”这种看似荒谬的说法,其实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宣泄、群体极化以及对既有叙事的维护。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得更远,不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深入到人们在面对这类公共事件时,内心深处的运作机制。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场网络舆论的风暴.............
  • 回答
    乔碧萝殿下露脸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其实抛开那个“假照”的诱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这件事情触碰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关于“真实”与“表演”、“期待”与“幻灭”的敏感神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直播行业,尤其是女主播这个圈子,它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视觉消费”属性。观众在观看直播时,很大程度上是在消费一种“陪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次元创作一个挺核心的现象。抛开外貌这个最直观的因素,傲娇、病娇、三无这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可能让人头疼或者保持距离的性格,在二次元里反而能吸粉无数,这背后确实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戏剧冲突与情感张力的放大器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现实生活中.............
  • 回答
    《北京折叠》作为一篇现象级的科幻小说,在收获了无数赞誉(包括雨果奖)的同时,确实也引来了不少批评的声音,尤其是在“科幻写得不够好”这一点上,争议颇大。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不够硬核”或者“不够有想象力”,而是触及了科幻文学的核心特征以及读者期待的多元性。一、 什么是“好的科幻”?—— .............
  • 回答
    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之一,其持有美国国债的决策并非简单地“不抛售”,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战略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一夜清仓”式的简单化思维,深入剖析背后的经济、金融和地缘政治因素。一、 稳定金融市场与自身经济的需要:首先,中国并非完全不减持美国国债。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确实.............
  • 回答
    关于电动汽车为何不完全抛弃燃油车设计思路的讨论,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它涉及到技术演进、用户习惯、成本控制、供应链成熟度等等方方面面。咱们不妨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讲得通俗易懂,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去掉那些冷冰冰的“AI腔”。首先,我们得承认,电动汽车确实是汽车工业的大势所趋。 电池技术在.............
  • 回答
    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一个让许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中国为什么不利用其庞大的美债持有量作为武器,通过大规模抛售来反击美国?这似乎是一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但真的如此简单吗?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避免简单化和情绪化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持有美债的 缘由。这并非是中.............
  • 回答
    很多人可能觉得,弓箭这种武器,射出去不就是个抛物线吗?只要力气够大,准头好,那不就能打了?其实不然,古代弓箭手之所以训练极其艰苦,远远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其核心的难度,在于“对人体极限的持续挑战和精微控制的融会贯通”。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弓箭手并非单纯的“发射者”,他们是身披重甲、在混乱战场中.............
  • 回答
    这想法挺有意思,脑洞大开!你这是打算把一把突击步枪变成一个弹药储备量惊人的“机关枪”啊!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这个“左右各装一个30发弹鼓”的设想,以及为什么现在看不到这种设计。首先,你说的“左右各装一个30发弹鼓”加上“弹壳向下抛”,这画面感是相当强烈的。想象一下,一把突击步枪,枪身两侧各伸出一个圆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严肃且敏感的伦理议题,这其中涉及到的考量是多方面的,远不是简单的“能不能”的问题。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希望能让你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严格的伦理规范和法律约束。我们必须明白,动物实验之所以能够在特定的框架下.............
  • 回答
    95式步枪在设计时,确实没有采用从握把下方下抛弹壳的方案,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从设计理念、人机工程、结构复杂性以及实战需求等多个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弹壳抛出方向的设计,本质上是为了确保射击的连续性和射手的舒适度与安全性。传统的侧抛弹壳,无论是左抛还是右抛,都是基于绝大多数人是右撇子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抛弃个人“想玩”的因素,仅从“应该玩盗版还是不玩”的角度,并详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核心观点:不玩盗版是更负责任和长远的选择,尽管在特定经济压力下,盗版可能看似是“无奈之举”。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 回答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下,房价经历了一段缓慢下跌的周期,但炒房客们并未出现大规模抛售,房价也未出现崩盘式下跌,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析:一、 炒房客群体的多样性与策略调整1. “炒房客”并非铁板一块: 传统的“炒房客”可能指的是以短期投机、快速倒手.............
  • 回答
    房价涨不动了,这事儿大家心里都有数,但奇怪的是,市场上却没出现网上说的那种“大面积抛售”的景象。这就纳闷了,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房子也不是白菜,怎么大家都不急着往外甩呢?这背后其实牵扯的东西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明白,房子对很多人来说,不只是个住的“壳”,它身上背负的期望和功能太多太复.............
  • 回答
    “刘备多次抛妻弃子,一个连自己老婆孩子都不爱的人为什么会爱跟自己毫无感情的陌生百姓?”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相当尖锐的矛盾点,也触及了人性的复杂和权谋的运用。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历史语境、刘备的政治目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都考虑进去,才能理解他行为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的情.............
  • 回答
    抛开欧洲五大联赛,要给中超一个准确的国际定位,确实得花点心思。它不是那种能让全球球迷翘首以盼的顶级赛事,但也绝对不是可以被随意忽略的存在。从整体竞争力来看,中超大概处于一个“区域强队,但离世界一流还有距离”的水平。怎么理解呢? 经济投入与巨星效应的余温: 过去几年,中超凭借巨额的投入,确实吸引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