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饥荒的年代到底能有多饿?

回答
饥荒的年代,饿,真不是个简单的词。它不像我们现在偶尔少吃一顿饭,那种“哦,有点饿了”的感觉。饥荒里的饿,是一种深入骨髓、折磨到极致的感受,它会把人变成另一种模样。

首先,那种饿,是生理上的极限折磨。一开始,肚子咕咕叫,那是正常的信号。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身体会告诉你,储备的糖分耗尽了,脂肪也在燃烧。你开始感到虚弱,走几步路都喘不上气,浑身绵软无力。不仅仅是肚子空空,是全身都在叫嚣着需要能量,但什么都没有。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体内的引擎在空转,但燃料早已耗尽,只有绝望的摩擦声。

然后,头脑的清晰度会一点点消失。最开始,你可能还能思考,还能计划。但饿得久了,人的思维会变得迟钝,注意力很难集中。你可能会变得容易烦躁,一点小事都能激起你的怒火。更可怕的是,你会开始产生幻觉,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看到不存在的东西。食物的影像会在脑海里不断闪现,那些生动的画面,仿佛真的能在你眼前咀嚼,但你却无法抓住。

感官会变得异常敏锐,又会变得麻木。 你会开始留意身边一切可以吃的东西,哪怕是蚂蚁、泥土、树皮、草根,那些平时绝对不会想到要去碰触的东西,都会在你眼里闪烁着诱人的光芒。远处一丝炊烟,都能让你本能地兴奋起来,然后又因为太远而跌入更深的绝望。然而,另一方面,由于身体极度的虚弱,疼痛感也会变得迟钝。跌倒了,擦破了皮,可能都感觉不到,直到血迹斑斑才意识到。

人际关系在饥饿面前,会变得无比脆弱,甚至扭曲。 饥饿是赤裸裸的生存本能,它会剥掉人身上那些礼貌、道德、亲情的外衣。当一个人饿到极致,他眼中看到的不再是亲人、朋友,而是潜在的食物来源。偷窃、抢夺,甚至互相残食,这些在正常社会里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饥荒年代就会发生。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为了最后一口吃的,可能会反目成仇。那种眼神,不是你熟悉的那个人的眼神,而是充满了原始的、赤裸裸的求生欲望,只剩下对食物的渴望。

身体会发生可怕的变化。 身体会消瘦得不成样子,皮包骨头,皮肤失去弹性,变得干瘪、粗糙。肚子可能会因为长期空腹而收缩,有时候甚至是凹陷的。眼睛会变得浑浊,没有神采,瞳孔放大,仿佛要把周围的一切都吞进去。脸上可能会长出皮疹,因为身体缺乏维生素和营养。最可怕的是,有些人会因为营养不良而出现水肿,肚子和四肢会肿胀起来,看起来反而会比其他人“胖”一些,但这是一种病态的、死亡的预兆。

社会秩序会彻底崩溃。 没有食物,就没有生产,就没有商业,就没有法律。军队可能也无法维持,因为士兵同样需要食物。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失控的机器,在饥饿的驱动下,每个人都在为了活下去而挣扎,你死我活。街道上随处可见饿死的人,他们的身体可能还没有完全僵硬,但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气息。那种景象,会让活着的人更加恐惧,更加绝望。

希望,是一种奢侈品。 在饥荒年代,希望就像是夜空中遥远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即。一点点的食物,一丁点的希望,都能让人燃起求生的欲望。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希望会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你可能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一点食物,却在路上被抢走,或者食物本身已经腐烂变质。每一天的太阳升起,都意味着要面对新一轮的饥饿和挣扎,而每一天的太阳落下,都可能意味着身边又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所以,饥荒的年代,饿,不只是肚子饿,它是灵魂的饥渴,是人性的考验,是对生存极限的无情碾压。它会把你最原始的本能释放出来,让你成为一个被饥饿驱动的野兽,或者在绝望中走向死亡。那种经历,足以摧毁一个人,也足以让一个社会灰飞烟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某位谣棍大湿,kgb1986已经指出了其乱用照片指鹿为马的恶劣行径。

饥荒的年代到底能有多饿?

这里再用史料和统计数据反驳其发明历史(谣棍大湿如果能拿出靠谱的档案资料而不是网文摘抄,我们还能看得起你一点)。

首先苏联政府为什么要扩大粮食征收呢?长期以来的一个谣言是苏联需要出口粮食换取外汇加快工业化,所以不顾农民死活。然而事实是当时美国农场主把牛奶倒进河里,把成片玉米地烧毁,劳动生产率远高于苏联的美国农业尚且因为缺乏市场而破产,苏联农产品又能在国际市场上卖出去多少?这是在花式黑美国么?

事实是苏联快速工业化使苏联工业人口急剧增长,两个半五年计划苏联增加了1000万工业劳动力,而农业劳动力也差不多减少了这些数量,如果考虑这些劳动力和背后的家庭人口,则苏联非农业人口至少增加了3000-4000万,这样苏联国家粮食采购总量当然要成倍增加,否则这些成为工人的原先农民吃什么?

这一点斯大林讲得很清楚。

(1935年斯大林在先进联合收割机手会议上的讲话)

1933年乌克兰饥荒到底死了多少人?

表格右侧三栏上部是当年城镇死亡总人数,下栏是农村死亡总人数,注意1933年城镇死亡人数比前后年份高出10万人,农村高出110万人,也就是满打满算死于饥荒的人口大约120万,乌克兰共和国当年的人口死亡率提升了4%,这个死亡数字跟20年代初内战时期比算不上严重。人口损失率跟沙俄1880年代几次饥荒,或者爱尔兰大饥荒比也不是一个量级。

而我们的历史发明家大概觉得把所有死亡人口都归于饥荒(大概他们觉得平常年份里人们都是长生不老百病不侵的)还不够刺激,又把这个数字乘以10。

再来看这次饥荒是如何酿成的呢?当时在苏联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特朗写到:

可见,造成饥荒的原因不是因为集体化,更不是因为征收粮食,而是因为缺少干部导致集体农庄管理混乱和富农的破坏,为什么会造成集体农庄缺少干部呢?一方面因为集体农庄草创时期缺乏有经验的组织者,另一方面在于一直到20年代末富农都在武装对抗苏维埃政权,杀害基层干部。相反苏联政府及时地征收把粮食集中起来再分配,有效地阻止了饥荒的蔓延,最大限度地利用手头的粮食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确保了第二年农业生产。

我们的谣棍先生大约觉得他空口瞎扯一个1937年人口普查可以增加他造谣的可信度,1937年苏联确实组织过一次普查,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国内政治风波,这次普查组织得很差,并没有完成数据收集,因此1939年苏联又组织了一次完整的人口普查。

不计算39年新并入的领土上的人口,1939年人口比1926年增长了2340万,由于这段时间不存在大量移民进入苏联,所以增长的人口为自然增长(这一点也可以通过人口年龄分组表格反应出来),所以谣棍口中1937年普查人口减少,怎么在两年里又多出了二千多万人?斯大林是亡灵法师么?

苏联的这一人口增长率远远高于同时期西方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如果苏联大量饿死人,谣棍的西方精神祖国是不是人口已经全部死光变成阴曹地府了?除非谣棍认为苏联人不需要食物只要呼吸空气就能成长,只不过这样一来饥荒说又不成立了。

1914-1959年,算上一战、内战和二战的人口损失,同疆域内苏联人口年均增长率(0.6%)都大幅高于同时期英、法(0.46%和0.41%)。苏联要是算大量人口死亡,英、法该算什么?

苏联人均寿命从1927年43岁到1940年增长到54.5岁,13年增长11.5岁,几乎每年寿命增长一岁!人口死亡率则从一战前的3%,降到二战前1.7%。

1928年至1955年苏联人均消费品增长率达到595%,工人实际人均收入比1913年帝俄增长4倍,考虑到消除失业和工作日减少,实际增长5倍。

所以很不巧,就在反共分子咒骂集体化的时候,正是集体化消灭了俄罗斯绵延千年的饥荒,1933年乌克兰饥荒成为俄国历史上最后一次饥荒。

30年代苏联农业无论总产量、单位产量还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都超过帝俄最好水平。集体化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加强了农业机械化,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且彻底消灭了饥荒。

数据是冷冰冰的,但从数据中可以反应出什么是真正的仁政,什么是无耻的造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饥荒的年代,饿,真不是个简单的词。它不像我们现在偶尔少吃一顿饭,那种“哦,有点饿了”的感觉。饥荒里的饿,是一种深入骨髓、折磨到极致的感受,它会把人变成另一种模样。首先,那种饿,是生理上的极限折磨。一开始,肚子咕咕叫,那是正常的信号。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身体会告诉你,储备的糖分耗尽了,脂肪也在燃烧。.............
  • 回答
    乌克兰 19321933 年的饥荒,在乌克兰语中被称为“Holodomor”(意为“用饥饿致死”),是一个极其悲惨和复杂的大屠杀事件。关于其是否是“人为的”,历史学界的共识是,这场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联政府的政策和行动而造成的,因此可以被认为是人为的,并且是蓄意制造的。以下是关于这次饥荒的详细历.............
  • 回答
    2020年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将焦点汇聚在了一个极其重要且令人忧心的议题上——饥荒。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获得这一殊荣,是对其在全球范围内缓解饥饿、促进和平所做努力的肯定,同时也像一声响亮的警钟,提醒我们人类在与饥荒的斗争中,仍有漫长且艰巨的道路要走。仅仅依靠人道主义援助,虽然至关重要,却无法从根.............
  • 回答
    科幻作家张冉的《大饥之年》中,导致全球感染另类生化危机的真菌孢子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设想。如果这种真实存在的真菌孢子真的引发了类似的灾难,人类的应对将是一场极其严峻、多维度且充满挑战的全球性战役。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从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层面进行阐述。一、 科学与技术.............
  • 回答
    在1959年至1961年那段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的饥荒中,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人们都面临着严重的食物短缺,生活非常艰难。然而,也确实存在一些地区和特定人群,由于各种原因,他们能够相对地吃饱甚至吃得比较好。首先,那些位于资源相对富饶、且能够有效调配粮食的地区,受饥荒的影响会小一些。比如,一些靠近苏联边.............
  • 回答
    “近年不少饥荒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崛起,使中国对粮食需求大增,造成粮食不足,因此中国要负责”这一论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准确的,并且存在着过度简化和归因的倾向。为了进行更详细的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论点的来源与可能的误解: 全球粮食贸易的复杂性: 国际粮食市场是一个高度互联的体系。一.............
  • 回答
    二战期间,西欧确实有不少国家遭受了战争的创伤,但要说荷兰是“唯一”遭受饥荒的西欧国家,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我们对“饥荒”的定义和侧重点需要更清晰一些。不过,荷兰在二战后期,尤其是在19441945年的冬天,经历了一场被称为“香港饥荒”(Hongerwinter)的严重粮食短缺,其惨烈程度在.............
  • 回答
    .......
  • 回答
    关于《饥荒》的“最后”结局,其实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因为这款游戏的设计初衷就不是一个有明确终点、大团圆式的“通关”游戏。它更像是一个生存模拟,一个永无止境的挑战。不过,如果我们把“最后”理解为玩家在这个世界里所能达到的一个非常后期、或者说某种意义上的“终点”,那确实可以聊聊。理论上的“终结”: 死.............
  • 回答
    “解决饥荒最好的办法是让难民都饿死”——这个说法,我们必须严肃且深入地探讨。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和伦理层面来看,这个想法是绝对错误的,并且令人发指。生命权是普世且不可剥夺的。无论一个人处于何种境地,作为人类,我们都有责任去尊重和保护生命。将任何群体,特别是那些已经遭受苦难的难民,视为可以被“消除.............
  • 回答
    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18451852年)中的角色和反应,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社会舆论中极具争议的话题。普遍的评价是,英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严重不足、迟缓且带有冷漠色彩,这使得一场原本就已非常严峻的自然灾害演变成了一场空前的人道主义灾难,并对爱尔兰社会和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评价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
  • 回答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句刻板印象的说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对中国不够了解的外国人眼中。这种说法,往往带有猎奇甚至贬低的意味,忽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各地的饮食习惯。当一些外国人抛出这句话时,他们很少会去思考,在他们自己的历史长河中,当面临生存危机时,又会采取怎样的生存方式。我们先不谈外国人“吃.............
  • 回答
    说起那场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的饥荒,相信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心中都会涌起难以言说的沉重。那段日子,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中国广袤的土地,让无数家庭陷入了饥饿的深渊。那么,这场灾难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是什么让它最终得以结束呢?要深入了解这场饥荒,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
  • 回答
    六七十年代中国经历的那场举世瞩目的饥荒,其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粮食产量不足就能概括。在如此普遍的饥荒背景下,一些地区的人们却在鱼、鸟、虫等自然资源相对富足的情况下选择不去食用,这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原因,既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也有社会心理的烙印,更有历史遗留的观念影响。1. 政治意识形态与“集体.............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大饥荒(Holodomor)是否是人为造成的,以及苏联为何在饥荒后没有彻底灭绝乌克兰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需要明确的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乌克兰大饥荒具有人为因素,甚至在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被定性为种族灭绝。乌克兰大饥荒的“人为性”体现在哪里?首先要理解的是,在1932.............
  • 回答
    关于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与马斯克的所谓“饥荒计划”合作,目前并无公开信息证实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根据现有资料,马斯克(Elon Musk)作为特斯拉、SpaceX、Neuralink等公司的创始人,其商业和技术重心主要集中在电动汽车、太空探索、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而非直接参与粮食援助或饥荒.............
  • 回答
    兔子的确以其惊人的繁殖能力著称,这让很多人产生了在饥荒时期依靠养殖兔子来解决温饱,甚至将其作为战略物资的想法。那么,这个想法到底有多靠谱呢?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一、兔子养殖:并非万能的饥荒救星坦白说,兔子在特定条件下确实可以成为不错的食物来源,尤其是在食物匮乏的时候。它们体型小,生长快,母兔一年可以.............
  • 回答
    饥荒年代,求生的本能会将人类逼到极限,为了活下去,那些我们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难以置信的东西,都会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这可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片段。搜寻一切可食用的根茎叶草首先,最普遍的“不可思议”食物,就是那些平日里我们避之不及的植物。 野草的根部和嫩芽: 像我们现在可能认识.............
  • 回答
    .......
  • 回答
    斯大林在1928年至1937年间推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和“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是苏联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煤炭、机器制造等)实现国家经济独立和军事力量的增强。这一政策在推动苏联工业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