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安俩 9 岁女孩 4 天徒步穿越 108 公里戈壁沙漠,如何看待带孩子旷课参加课外活动的教育方式?

回答
西安俩 9 岁女孩徒步穿越 108 公里戈壁沙漠,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儿童课外活动以及旷课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是一种非常规的教育方式,其利弊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支持方观点:将孩子置于极端环境中进行历练的积极意义

1. 挑战极限,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身体上的磨砺: 戈壁沙漠环境恶劣,温差大、风沙多、水源稀缺。徒步 108 公里,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更何况是 9 岁的孩子。这一过程将极大地考验她们的耐力、体力和生存能力。在克服生理上的痛苦和极限时,她们会深刻体会到坚持的意义,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如何应对疲劳和不适。
心理上的淬炼: 在长时间的孤寂、艰苦环境中,孩子们需要面对内心的恐惧、孤独和想要放弃的念头。成功完成挑战,能够极大地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这种经历是书本知识和室内活动无法提供的,能够帮助她们形成积极乐观、勇于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
独立自主能力的提升: 在野外环境中,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如何在团队中合作,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她们可能会参与到装备的整理、水源的分配、行程的规划(在成人指导下)等环节,这能够极大地锻炼她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2. 丰富的实践体验,拓展视野,深化认知:
真实的世界是最好的课堂: 课本上的知识是抽象的,而戈壁沙漠的经历是具体的、生动的。孩子们可以通过亲身经历,直观地了解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生态系统,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类的生存方式。这比任何地理课本都来得深刻。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独特的体验可能会激发她们对自然科学、历史文化(如果行程中包含历史遗迹)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去探究相关的知识。当她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体验相结合时,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如此艰苦的行程中,团队合作至关重要。孩子们需要学会与同伴互相扶持、鼓励,共同克服困难。这种集体活动能够培养她们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 亲子关系的增进:
如果这次活动是家长组织的,那么共同经历的艰辛和喜悦会极大地拉近亲子关系。家长在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支持,以及与孩子一起克服困难,会成为宝贵的共同记忆,加深情感连接。

二、 反对方观点:旷课参加风险性极高的课外活动的担忧

1. 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潜在风险:
生理风险: 戈壁沙漠的极端环境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9 岁的孩子可能因为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难以承受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消耗、脱水、中暑、晒伤、风沙侵蚀等风险。即使有成人组织和保障,意外的发生概率依然存在。
心理风险: 虽然挑战极限能培养坚韧,但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过度的压力和恐惧可能会对其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比如产生长期的心理阴影,甚至对户外活动产生畏惧心理。
安全保障的考量: 即便有专业的户外组织,戈壁沙漠地广人稀,一旦发生突发状况(如迷路、受伤、装备故障等),救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都面临巨大考验。这种活动对组织者的专业性、经验和应急预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 对正常学业的影响:
“旷课”的性质: “旷课”本身就意味着缺席学校安排的正常教学活动。尽管家长可能声称是为了“更重要的学习”,但学校教育是系统性的、阶段性的,短期内的缺课可能导致孩子在某些知识点上落下,影响后续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的连贯性。
教育的整体性: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社会性、规则意识、集体生活等多个方面。学校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系统的、全面的教育环境。以一次极端的课外活动而牺牲学校的正常学习,是否符合教育的整体目标,值得商榷。
“矫枉过正”的可能: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非传统的教育方式。然而,过度追求“与众不同”和“超前”的体验,可能会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其他同样重要的阶段性和基础性需求。

3. 教育理念的偏差和功利性:
功利性驱动: 这种活动是否带有一定的“炫耀”或“网红”性质?家长是否希望通过这种“不寻常”的经历来塑造孩子的“独特”人设,或者满足自身某种成就感?如果教育的目的变成了一种追求外在标签和功利回报,那就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尊重儿童发展规律: 9 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需要规律作息、稳定生活环境、与同龄人平等交流发展的阶段。将他们置于一个如此高风险、高强度的环境中,是否真正尊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

三、 如何看待这种教育方式?

这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但需要极其谨慎和专业评估的教育方式。它不是适用于所有孩子,也不是可以轻易模仿的。以下几点是关键的考量:

1. 孩子的个体差异:
身体素质: 两个女孩的身体状况、体能基础是否适合如此严苛的挑战?她们是否经过了前期的专业体能训练?
心理承受能力: 她们是否具备应对极端环境的心理素质?是否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兴趣和意愿: 这是孩子自愿参与的,还是被迫参与的?孩子的兴趣和意愿是教育的重要驱动力,强制性的参与可能会适得其反。

2. 活动本身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组织方的资质和经验: 是否有专业的户外探险团队、经验丰富的领队和医护人员?他们是否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完善预案?
装备和后勤保障: 是否有充足的水、食物、医疗设备和通讯工具?徒步路线是否经过充分勘测和评估?
全程监控和保护措施: 在整个过程中,是否有成人全程陪同和监护,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3. 家长责任和教育理念:
风险意识: 家长是否充分了解并接受了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他们是否为孩子购买了相应的保险?
教育目的的清晰度: 家长带孩子参加这类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真正的历练和成长,还是出于其他原因?
平衡与取舍: 家长如何在孩子的成长需求、学业安排和特殊经历之间找到平衡点?旷课的代价是否能够被这种经历所弥补?

结论:

将 9 岁女孩置于 108 公里戈壁沙漠进行徒步穿越,是一种非常规的教育方式。如果能确保绝对的专业性、安全性,并能有效弥补因此耽误的学业,且孩子是自愿且具备相应能力,那么它可能成为一次极其宝贵的成长经历,培养孩子非凡的意志力和生存能力。

然而,“旷课”这个标签本身就代表了对常规教育秩序的某种挑战。在没有充分保障孩子身心安全、并且对学习影响可控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存在巨大的风险。

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赞扬或批评。关键在于评估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过程的专业程度、风险控制能力以及最终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实际影响。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合,而且成本和风险都非常高。更现实和稳妥的方式是在保证学业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更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勇气和能力。

或许,这个事件更像是一个引发思考的案例:在现代教育中,如何平衡“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帮助孩子获得适应未来生活所必需的素质,同时又不失童年的快乐和安全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夏令营中的较量2021》

user avatar

9岁、女孩、徒步、沙漠、4天、108公里、终点、感动说不上,这些对大人来说的磨砺,对孩子而言就是折磨。

足弓劳损,膝关节劳损,累积性损伤,更何况还是各项身体机能都不成熟的bb。

你觉得她是挑战了自己,可能已经超越了宝宝的极限,甚至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你只看到孩子超龄发展所能够获得的优势的东西,却很容易忽视其中的错失。

你怎么就知道这4天的徒步带给孩子的就全是正面的呢,难道就不会让孩子从此厌恶旅行?讨厌沙漠?

你的方法可能只教育了自己,却害了孩子。

苦难,如果不能转化为你的资产,转化为你未来人生的幸福,那这些一点意义没有,就是单纯的痛苦而已。

user avatar

你干脆买根棒子,上面刻上“精神注入”几个字,孩子不听话就敲一下。

平时命令孩子只准说是,不是两种回答,必须要很有精神地回答。

长此以往,比你去什么戈壁滩有用多了。

user avatar

第一,9岁孩子我不觉得会有什么主见,要求去这种地方。

第二,绝大多数成年人都很难完成单日28千米的行走,我大概十六七岁的时候尝试过一次,就算是在城市内的道路上,这种级别的长度也需要六到七个小时的行走,还是基本上不停止的。

日32公里,早上6点到下午6点(12个小时)要跑30多公里这是一个非常离谱的数据……

离谱在什么地步呢?

特战分队组织急行军行进训练,副小队长韦世纪率队执行任务。负重25公斤行进30公里是训练大纲的要求,可对于特战分队来说,30公里仅仅是入门,60公里才是他们的标准[1]

健壮的成年军人,训练大纲也就是25公斤行进30公里,我军轻步兵巅峰时代创纪录的速度是多少?

我志愿军38军113师强行军14小时,疾进72.5公里,穿插到三所里切断美第9军[2]

这是“健壮的”“成年的”“军人”的“记录”。

然后要一个9岁的孩子(小学3年纪)一天戈壁行走32公里——差不多得了。

四天108公里,基本上是军队的标准,2~3天能跑100公里的,就已经算是精锐部队了,我军历史上那么多记录,一天强行军极限也就是70~90,大多数情况下30~40水平。

如果这是是真的,别祸祸孩子了,如果这事是假的,那就更没意思了。

第三,我也不觉得这是什么“童年必要经历”或者说“需求”。

真正的“不内卷”或者“快乐成长”是在什么年纪就去做什么年纪的事情,或者在孩子有想法以后听一听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就是9岁就该和小伙伴一起玩,青春期差不多了就该谈恋爱,年轻人就该活出年轻人的气息。

最后再说一句……

这段话——难道去戈壁滩就不是透支吗?

我查了一下说这话的人。

然后我翻了一下这个人的著作。

参考

  1. ^特种部队 http://www.js7tv.cn/video/201904_177920.html
  2. ^三所里战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9%E6%89%80%E9%87%8C%E6%88%98%E6%96%97/7515327
user avatar

你搁这PLA强行军呢?

四野强行军9岁也没你这么虎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