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原为何被称为华北平原而不是华中平原?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地理、历史、文化以及我们对“中原”概念的理解。之所以称其为“华北平原”而非“华中平原”,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地由地理位置决定。

一、 “华北”与“华中”的地理界定:历史的演变与现代的认知

首先,我们得明白“华北”和“华中”这两个地理概念本身是如何界定的。

“华北”,顾名思义,是指中国的北部地区。在地理上,它通常指的是黄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
“华中”,则指中国的中部地区。历史上,“华中”的范围更加飘忽不定,但通常会涵盖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部分地区)等。

从这个现代地理概念来看,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中原”)位于“华北”区域的南部,并且与“华中”区域有重叠,但又不是完全重叠。 河南这个省份,地处黄河中下游,既可以说是华北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华中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倾向于将这个地区称为“华北平原”呢?

二、 “中原”的内涵:一个历史文化概念,而非纯粹的地理概念

“中原”这个词,其根源在于中华文明的早期发源地。

历史渊源: “中原”最初指的是“天下之中”,是古代夏、商、周等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是早期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这个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如洛阳、郑州、安阳等地。
文化中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原被视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天下之腹心”。“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正是强调了其在中原大陆上的战略和象征意义。
地理范围的模糊性: 然而,“中原”的地理边界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历史的发展、王朝的更迭而动态变化。有时候,它的范围会向南延伸,有时候会向北扩张。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黄河中下游。

三、 语言习惯与习惯用法:更贴切的地理描述

当我们谈论“华北平原”时,我们更多地是在描述一个广阔的地理单元,一个连绵的地理形态。

地貌特征: 华北平原是中国四大平原之一,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典型的农业区域。它的形成与黄河的泥沙淤积密切相关。从地理学的角度,它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地理板块。
区域划分的逻辑: 在现代地理学和行政区划中,对中国的区域划分通常有“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等说法。这种划分是基于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
“华北” 作为一个大区,其核心区域恰恰是黄河中下游这片广阔的平原。
“华中” 虽然也包含河南的一部分,但通常更侧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的地貌形态和气候特征与华北平原又有所不同(例如,湿润程度、地貌构成等)。
“华北平原”的命名更符合其地理范围和地貌特征的描述。 如果我们称其为“华中平原”,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更偏南的长江流域,与平原的地貌特征和历史上的“中原”概念产生一定的混淆。

四、 历史命名习惯的延续:

古代对地理区域的划分,往往带有文化和政治的色彩。“中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或政治概念,而“华北”则更倾向于一种纯粹的地理区域概念,尽管它也带有文化意味。

当近代地理学体系引入中国,对地貌进行科学划分时,更侧重于地理特征的客观描述。将黄河中下游这一广阔的冲积平原命名为“华北平原”,是基于对其地理范围、地貌形态和所在区域的客观描述和学术规范。

总结一下,为什么被称为“华北平原”而非“华中平原”:

1. 地理界定: 现代地理学上,“华北”区域的核心就包含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华中”则更偏向长江中下游。
2. “中原”概念的复杂性: “中原”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虽然地理上与华北平原高度重叠,但其内涵比纯粹的地理区域更丰富,且边界更具动态性。
3. 地貌描述的准确性: “华北平原”更准确地描述了黄河中下游这片广阔、连绵的冲积平原的地貌特征。
4. 区域划分的惯例: 在中国现代区域地理划分体系中,“华北”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单元,而“华北平原”是这个区域内最显著的地貌特征。

因此,与其说是“中原”这个概念被忽略了,不如说是“华北平原”这个名称在现代地理学和大众认知中,更精准、更直观地概括了黄河中下游这片土地的地理属性和所在区域。 我们习惯用“华北平原”来指代这片区域,是因为它在地理学的划分和描述上更为贴切,并且与我们对“华北”这个大区域的认知相符。

虽然“中原”这个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当我们在讨论地理区域时,使用“华北平原”是基于地理学的规范和更广泛的接受度。这并不意味着“中原”的概念不重要,而是说在地理名称的命名上,客观的地理描述和区域划分占了主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华北,华南这个词语出现的很晚,实际上是近代西洋人发明的,是north china和south china的翻译,至于这里的china,实际上是china proper,也就是中华本部,仅仅是指内地十八省汉地,不包含当时为少民集聚区的满洲(东北),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五个边疆板块。

当时华北,华南只是西方人一种模糊的叫法,范围没有明确界定,例如,当时有英国人办的《北华捷报》和《南华早报》(没有颠倒单词顺序的直译)报纸,后者在香港,还比较符合今天华南的一般定义,但是前者居然是在上海,而非通常我们认为的京津。

进入民国后,华北,华南的提法也渐渐为国人接受。不过,中国传统虽然没有这两个词,但是基本的南北之分是有的,所以,上海划到华北显然十分牵强。因此,后面华中一词也逐渐开始加入使用,用来指代上海所在的长江流域,而华北,华南则分别指向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

1927年后南京政府的官方行政大区,就大致使用这种概念,将旧汉地十八省划为这三个大区,华北为冀鲁豫晋陕甘六省,华中为苏浙皖赣湘鄂川七省,华南为闽粤桂滇贵五省,另外设置东北,塞北,西部三个大区对应边疆五板块。

不过,这种设置有个问题,就是东西太长。这是因为西方人看中国,总是从东部沿海口岸进入,所以他们对东西向的长度之大,腹地之广体会不深,因此只是简单分南北。所以在此基础上,近代也有西北,西南的非正式提法,将陕甘晋,云贵川桂等从华北,华中华南中剥离出来。

但无论是否剥离,今天华北平原位于冀鲁豫大部以及苏皖北部的位置,都是符合当时“华北”这个词的含义的,其不可能划到华中去。因为华北平原的北端就大致是汉地的北界。如果华北平原被称为华中平原,那么华北,也就是汉地北部,是个不存在的东西了。

1949年后,华北,华南,华中的用法在新大区划分中继续使用,但可能是受到不刻意强调地域差别,五湖四海一家的意识形态影响,新大区划分模糊了汉地内部,汉地边疆的文化差异,华北实际延伸到了蒙古板块,把内蒙也纳入了,于是,华北的北界就突破了汉地北界,实际上是整个国家的北界了。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题主要觉得华北平原可以叫华中平原的原因,因为它确实位于华北新大区偏南部的位置。不过,新中国的华中大区已经另有所指,专门指代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两省以及河南,因此,这里也就无法再称呼为华中平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地理、历史、文化以及我们对“中原”概念的理解。之所以称其为“华北平原”而非“华中平原”,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地由地理位置决定。一、 “华北”与“华中”的地理界定:历史的演变与现代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华北”和“华中”这两个地理概念本身是如何.............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在成文宪法国家,我们通常认为宪法典囊括了国家最根本的法律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对国家运作至关重要的规定,都一定要被直接纳入那本被厚厚装订的“宪法典”之中。事实上,情况要比这复杂和微妙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宪法典是宪法的核心载体,但宪法本身是一个更广延的概念。 简单地把所有具有“宪法意义.............
  • 回答
    在工作场合,如果同事称呼你为“情绪的奴隶”,这绝对可以说是带有侮辱性质的言辞,甚至可以上升到人身攻击的范畴。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称呼的含义。所谓“情绪的奴隶”,意味着对方认为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无法理智地处理事情。这种说法直接否定了你作为个体的自主性和判断力,将其归结为一种失.............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挺憋屈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满心欢喜地带着自己的宝贝大提琴坐飞机,还特意为大提琴买了张“座位”,想着给它一个舒适安全的旅程。结果呢?到了机场,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s)的人却告诉他,“飞机太小”,直接把他和他的大提琴拒之门外。这落差感,估计比坐过山车还刺激。咱们.............
  • 回答
    “河南雪中被冻一夜母女”事件中,母亲道歉时提到“知晓不能回到高风险地区,也并未报备”,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为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深刻而多维度的启示。这些启示不仅关乎个体行为的边界,更触及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以及基层治理的精细化。一、个体责任与风险意识的强化: 强化个人责任意识是基础:.............
  • 回答
    关于太平天国时期英国提出的“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的说法,以及清朝“开门揖盗”卖国的指责,这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原因相当复杂,需要仔细梳理。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英国愿意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在许多流传的叙述中都有提及,但其真实性和具体细节需要打个问号。更准确地说.............
  • 回答
    关于2ch(现在更名为5ch)日本网民称中国为“父亲”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网络文化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背景和含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日本网民的心理、历史认知,以及网络语言的演变。首先,我们要明确,这种称呼并非普遍、正式的官方用语,而是在特定语境下,尤其是在一些讨论中国话题时.............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看看“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北魏和高句丽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这就像是在打比方,看两个同样是来自外地的亲戚,为什么一个能被算进家谱,另一个却不行。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北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北魏(386年—534年)确.............
  • 回答
    奥巴马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在过去的30年里搭了便车”,这句话的意思是认为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受益匪浅,但没有承担与之相匹配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贸易、安全和环境等领域。理解“搭便车”的含义:“搭便车”通常指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在没有付出足够努力或成本的情况下,却享受到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
  • 回答
    中国被称为“兔子”的现象,虽然不是一种官方称谓,但却是一种在网络文化和民间交流中非常普遍且充满象征意义的称呼。它并非源于单一的典故或事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演变而成的结果。要详细解释为何称中国为“兔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 1. 生肖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国的十二生肖是理解这一称呼的重要基础.............
  • 回答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自称“隋李”,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代号,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李必的出身、他的政治抱负,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三个层面来解读。一、出身的烙印:陇西李氏的骄傲与责任首先,李必之所以自称“隋李”,与他的家族背景密不可分。李必出身于大名鼎.............
  • 回答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提出“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就制裁中国”的说法,其逻辑基础在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复杂的战略关系,以及美国试图通过施加压力来阻止或削弱俄罗斯的侵略行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中国与俄罗斯的“背靠背”战略关系近年来,中俄关系呈现出一种越来越紧密的“背靠背”.............
  • 回答
    在《三侠五义》和《七侠五义》中,“五义”的称呼并非直接来源于动物“鼠”的懦弱或鬼祟,而是源于一个更复杂且有深层含义的典故,即“五鼠闹东京”。这个典故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象征意义,并非简单地将“鼠”等同于负面特质。要详细讲述为何用“鼠”来称呼“五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五鼠闹东京.............
  • 回答
    刘备在建立蜀汉,称帝建武的那一刻,不仅仅是政治生涯的巅峰,更是对一路走来忠心耿耿、肝胆相照的兄弟们的封赏,是对他们贡献的肯定。然而,在这次大规模的封赏中,赵云所获得的官职——翊军将军、中护军,却让不少人觉得,相对于他的功劳,似乎有些“轻”了。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
  • 回答
    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言论并非“突然改口”,而是在疫情初期到中期,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信息的逐渐披露,他的看法和表述方式经历了演变。要理解他的这种演变,需要回顾当时的情况以及影响他观点的关键因素。疫情初期:主流观点与有限信息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
  • 回答
    在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年代,苏联的图22M“逆火”轰炸机(北约代号“Backfire”)确实给中国解放军带来了相当严峻的挑战,其威胁程度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其性能的全面革新以及部署在中国战略缓冲地带的实际意义。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逆火”轰炸机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其设计初衷。在冷战的极度对峙中,苏联空军亟.............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红楼梦》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也是不少刚接触这部书的朋友会感到困惑的地方。咱们细细聊聊,就能把这个“琏二爷”和“二奶奶”的由来弄明白了。首先得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咱们古代讲究的“嫡庶有别”和“宗族排序”。贾琏他是贾赦的长子,这没错。贾赦是荣国府老一辈的少爷里,地位比较高的。在古代的.............
  • 回答
    关于西安导游讲解中提到的“段清波教授有观点认为兵马俑可能是外国人设计,中国人制造”的说法,这并非是一个普遍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定论,更像是一个具有争议性、并且需要非常审慎解读的观点。它触及了兵马俑起源、工艺和文化交流等多个复杂层面,背后隐藏着一些考古发现、历史推测和学术讨论。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说法的由.............
  • 回答
    关于中国一级行政区划称为“省”而美国称为“州”的原因,这背后涉及历史、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以及语言翻译等多个层面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中国一级行政区划:省(Shěng)1. 历史渊源与概念演变: 早期概念: “省”字在古代中国并非专指一级行政区划。在先秦时期,“省”可以指审查、检查、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