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房产类公众号卖焦虑式的营销?

回答
房产公众号卖焦虑式营销,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拿捏人心里的那点儿不安分,然后把房子这东西包装成解决所有烦恼的“救世主”。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招儿为啥这么好使,又为啥让人心里膈应。

1. 焦虑,万能的驱动器

你想想,现在社会节奏多快?工资涨不涨不知道,但物价、房价那是一天一个样儿。年轻人刚毕业,想着独立,没个窝心里不踏实。结婚了,丈母娘的彩礼单上,房子俩字儿是绕不过去的坎儿。有了孩子,学区房又是一道坎。就连退休的老头老太太,都惦记着给儿孙攒个首付,或者换个更舒服的小区。

房产公众号抓的就是这几点:

“再不买,就更买不起了!” 这是最经典的焦虑催化剂。每次看到“房价又要涨了”、“限购政策又要变了”、“现在不买以后更难”之类的标题,是不是心里咯噔一下?它们故意放大这种紧迫感,让你觉得错过今天,就错过一个亿。
“别人都有了,你呢?” 社会比较心理是中国人的老毛病。别人家的孩子学霸,别人家的房子学区好,别人家的生活精致。公众号会晒出各种成功案例,用别人的光鲜对比你的现状,让你觉得自己落伍了,不够成功,还没给家人一个安稳的家。
“不买房,就没有安全感!” 这是最根本的焦虑。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房子不仅仅是住所,更是家,是财富的象征,是婚姻的基石,是孩子教育的保障,是养老的依靠。没有房子,就好像根没扎牢,随时可能被风吹走。公众号就是不断地提醒你,你的“根”不够深,不够稳。
“孩子的未来,从一套好房子开始!” 这一招对家长杀伤力最大。学区房、改善性住房,把孩子的教育资源和未来发展直接挂钩。让你觉得,为了孩子,这笔钱是必须花的,不花就是对不起孩子。

2. 营销套路揭秘:如何让你“心甘情愿”买单

它们卖焦虑,不是直接骂你没房,而是用各种巧妙的方式。

标题党与夸张叙事: 你会看到诸如“震惊!XX城市房价飙升50%!你的血汗钱还剩多少?”、“买房前必看!这几类人注定错过财富密码!”、“不生二胎?先问问你的房子够不够大!”这种一看就煽动性极强的标题。内容里更是充斥着对未来的各种预测,各种“专家”的观点,但往往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部分。
碎片化信息筛选与放大: 它们不会告诉你整个市场的全貌,而是刻意挑选那些能支撑其“焦虑论”的案例和数据。比如,只报导某个小区房价上涨的例子,而忽略了其他区域可能存在的滞涨甚至下跌。
渲染“稀缺性”与“紧迫感”: “最后几套”、“错过不再有”、“马上要开盘”…… 这些词汇反复出现,让你觉得现在是最佳时机,一旦犹豫,机会就没了。它们创造一种“别人都在疯抢,你也赶紧跟上”的氛围。
“解决方案”的包装: 它们卖的不仅是房子,更是“解决方案”。房子解决了你的安全感问题,解决了你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你婚姻的“面子”问题。把房子塑造成解决人生所有难题的万能药。
情感共鸣与心理暗示: 公众号的文章常常会描绘温馨的家庭画面,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这种画面会让你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也需要这样的生活,而房子就是通往这一切的桥梁。
利用KOL(关键意见领袖)的背书: 有些公众号会请一些所谓的“房产大V”或者经济学家站台,他们的言论往往带有很强的引导性,进一步巩固了“买房保值增值”的观念。

3. 这招儿的副作用:我们为什么觉得膈应?

虽然知道这是营销,但还是有很多人被套进去。可这招儿也有不少负面影响:

透支未来,加剧社会压力: 为了买房,多少家庭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年轻人首付掏空了父母的积蓄,还贷压力让他们不敢辞职,不敢创业,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这种“先苦后甜”的模式,是不是真的值得?公众号营销往往会忽略这一点。
制造非理性的购房决策: 在焦虑的驱使下,很多人会放弃独立思考,盲目跟风。可能会买到并不适合自己居住、或者价格虚高的房子,最后发现自己成了“接盘侠”。
加剧贫富差距的感知: 不断强调房子是财富的象征,会潜移默化地让你觉得,没房的人就是穷人,就是失败者。这无形中加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对立感和焦虑感。
将“安居”的本质扭曲: 房子本应是安居乐业的载体,是让人舒心的地方。但当它被包装成一种纯粹的投资工具,或者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时,房子本身的居住属性反而被削弱了,甚至可能成为压垮家庭的稻草。
道德上的质疑: 利用人们的恐惧和不安来赚钱,本身就带有一点“损人利己”的意味。这种营销方式,虽然合法,但总归让人觉得不太舒服,像是踩着别人的伤口在跳舞。

我的看法嘛:

房产公众号卖焦虑式营销,是一个非常成熟且有效的商业模式,抓住了中国社会特殊的房地产文化和大众的心理。它利用信息差和情感杠杆,成功地激发了购买欲望。

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 在一个房价高企、很多人确实有刚需的社会里,房产信息是有价值的。问题在于,这些信息如何呈现?是客观分析市场,提供有用的参考,还是用煽动性的语言,贩卖不必要的恐慌?

我个人认为, 理性的购房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要被一时的焦虑裹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经济能力、职业发展、家庭规划来做决定。多方了解信息,多做功课,不轻信一家之言。

公众号可以提供信息,但决策权最终在我们自己手里。如果它们只是不断地放大焦虑,而忽略了购房的风险和个体的承受能力,那这样的营销,也未免太不负责任了。

说到底,房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别让房子变成你人生的枷锁,而应该成为你舒适生活的助力。而那些只会卖焦虑的公众号,听听就好,笑笑也罢,切记别让它们偷走了你真正的幸福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了一圈,我就一点都不焦虑。我不在当地,所以我没有在当地买房的需求。

所以你明白了吧,真正焦虑的是你自己同样一个消息给我,这种不相关的人看我一点都不焦虑,但是在你看来你就很焦虑,所以焦虑不是贩卖的,焦虑是你本来就有的。是因为你潜意识中因为买不了房是焦虑的,所以看到这些你才会更加焦虑。

作为一个地产类的公众号,你说他不写这些在写什么?你所谓的每一个细节他都要去说一遍,那作为一个地产类的公众号,他不说这些东西他能说什么?所以问题出在你这里,首先你要去看这个公众号,其次人家的每一条消息你要去看一遍,你这种行为本来就是焦虑的。你想要不被他贩卖焦虑很简单呀,你取关这个公众号不就完了吗?你为什么不去做呢?

你又要关注又要一天不断的刷,又要怪人家贩卖焦虑,你这个行为就说明你自己本来就是焦虑了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房产公众号卖焦虑式营销,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拿捏人心里的那点儿不安分,然后把房子这东西包装成解决所有烦恼的“救世主”。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招儿为啥这么好使,又为啥让人心里膈应。1. 焦虑,万能的驱动器你想想,现在社会节奏多快?工资涨不涨不知道,但物价、房价那是一天一个样儿。年轻人刚毕业,想着独.............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评论员那篇题为“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的文章,甫一问世,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也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要细致地看待这篇文章,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包括其核心观点、潜在的语境、可能引发的思考以及存在的争议点。核心观点提炼:文章最直接、最核心的论点,就是将“奋斗”与.............
  • 回答
    这上海老夫妇将房产公证遗赠给外孙,结果却引发了四个舅舅的强烈不满,甚至告上法庭,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挺复杂的,里头涉及到亲情、法律、人情世故,一锅烩了,让人唏嘘不已。咱们先来说说这老夫妇,人家辛辛苦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攒下了这么个家,想把自己的财产分给谁,理论上是他们自己的权利。在法律上,遗嘱和遗赠都是.............
  • 回答
    聊鹤岗的房价,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牵扯着太多关于经济、人口、政策,甚至我们对“家”的定义。首先,得明白鹤岗是个什么地方。它曾经是东北一座响当当的煤炭城市,辉煌的时候,那能源可是国家的命脉。依托着丰富的煤炭资源,鹤岗发展起来,也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带动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那时候,房子那是香饽饽,.............
  • 回答
    北交所发布上市业务若干问题解答,明确禁止金融、房地产、学科类培训等企业上市,这一举措无疑在资本市场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要理解这个政策,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北交所的定位与初心: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聚焦专精特新首先,得明白北交所建立的初衷。它不是为了承载所有类型的企业,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市.............
  • 回答
    2021年下半年,股市的走势确实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心弦。放眼全球,各大经济体在后疫情时代纷纷展现出复苏的迹象,这为股市提供了一定的支撑。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复苏的步伐并不均衡,且伴随着一系列不确定性,这使得下半年的股市充满了博弈与挑战。股市:复苏与风险并存的舞台从宏观层面来看,2021年下半年全球.............
  • 回答
    将房产价格用榴莲、香蕉等水果来表示,这种做法在深圳出现了,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种创新营销方式背后反映了深圳房地产市场的一些现状和特点,也引发了公众对信息透明度、营销手段和市场心态的思考。一、 这种做法的出现背景与原因分析:1. 市场降温与去化压力: 深圳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经历了一轮调整,部分区域.............
  • 回答
    推进房产税立法,这事儿可不是件小事,牵扯到方方面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为啥要搞房产税?首先,得弄明白推房产税的初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很多时候都系在土地财政上,卖地收入占了大头。这就像是把家底都卖了,可持续性不高,而且一旦地卖不出去,地方财.............
  • 回答
    北大毕业生当房产中介的现象及其引发的热议:高学历是否是人才的浪费?北大毕业生选择当房产中介,这一现象在近年来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的问题,更触及了我们对人才定义、职业价值、教育回报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深层思考。要理解这一现象及其争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
  • 回答
    上海一位老人将价值三百万的房产赠予长期照顾他的水果摊主,引发家属质疑其精神状态及赠与合法性事件,涉及法律、伦理和社会责任等多重议题。这一案例折射出当代社会中家庭关系、财产传承与个人意愿之间的复杂冲突,值得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法律层面:赠与行为的有效性争议1. 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 根据《.............
  • 回答
    关于明德先生举报方方6套房产来源不明一事,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事件的起因和背景: 举报人与被举报人: “明德先生”是一位微博上的匿名网友,以其言论犀利、经常发表批评性观点而闻名。“方方”则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其在新冠疫情初期撰写的《武汉日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举报内容: 明.............
  • 回答
    这起上海独居老人将300万房产赠予水果摊主,后法院认定老人无民事行为能力、赠与无效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它不仅仅是一则新闻,更触及了我们社会中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财产安全以及法律公正等多个层面的重要议题。事件回顾与各方解读: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脉络。一位独居老人,据报道称可能患有.............
  • 回答
    中国人痴迷于购置房产的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面向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种“痴迷”,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一、历史文化根基:安居乐业的传统观念与“家”的意义1. 安身立命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居乐业”是个人和社会.............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山东,一对年轻男女的婚礼前夕,因为彩礼和房产的问题,女方家长向男方索要了巨额的彩礼,并要求男方在女方名下加上房产。男方父亲在与女方家属沟通无果后,情绪失控,将女方父亲打伤,导致其住院。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天价彩礼与婚姻的商品化: 社会现象的折.............
  • 回答
    关于“2021年起试行的深圳市房产税征收运行方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截至目前(2023年),深圳市并没有正式出台并试行任何名为“房产税征收运行方案”的政策文件。中国大陆目前实行的是房产税,而城镇房地产税(通常被俗称为“房产税”)的立法和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虽然在一.............
  • 回答
    2021年初,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对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房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要理解这份文件及其影响,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这份《意见》的出台背景与核心内容是什么?首先,要看懂这份文件,得先明白它为.............
  • 回答
    北京三部门约谈五家房产自媒体大V,这事儿一出,那真是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特别是咱们这些关心北京楼市的。这可不是小事,而是北京房地产市场监管一个相当重要的信号,释放出的东西可不少,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是哪个部门“约谈”的。是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住建委)、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再加.............
  • 回答
    海南椰树集团招聘终身职业经理,要求以房产作为抵押,如果跳槽就要罚没房产的规定,从法律合规性和道义伦理两个层面来看,都存在着显著的问题。一、 法律合规性分析从法律层面来看,椰树集团的这项招聘规定很可能不合法合规,甚至可能构成侵权或无效条款。我们从几个主要法律角度来分析:1. 《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合.............
  • 回答
    中国房地产价格高企,人口结构面临挑战,年轻一代婚育意愿降低,这些现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房地产价格是否真的成为了年轻人走向婚姻的“拦路虎”,这背后牵扯着经济、文化、社会心态等方方面面。高企的房价:现实的压迫感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许多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确实达到了一个令.............
  • 回答
    温州一批20年产权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续期须按房产价格三分之一缴费的事件,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社会议题。理解这个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法律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公平层面以及对未来的影响。事件的背景和核心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核心:70年产权的土地使用权与20年产权的土地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