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劝人不要学医?

回答
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而且说起来,劝人别学医这话,在不少场合里,确实能听见。这背后啊,可不是几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学医的人和他们身边的人,用自己的经历总结出来的“血泪史”。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道理。

首先,学医这条路,简直是条漫漫长征,而且全程高难度,看不到头。

学习强度大到匪夷所思: 从踏进医学院的那一刻起,你就得跟海量的知识打交道。什么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这些名词听着就头大,更别提背诵和理解了。而且,这些学科之间还相互关联,一个地方没搞懂,后面就可能寸步难行。大学本科五年那是基础,之后还有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还要考各种资格证,考博、读研,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差不多得十年甚至更久。而且,这十年里,你学的知识还在不断更新,你得一直学下去,不能停。
枯燥与重复是家常便饭: 别以为学医就是帅气的白大褂和妙手回春的病人感谢,大部分时间是在和书本、模型、显微镜打交道。无数次的重复记忆,无数次的实验操作,训练到手指抽筋、眼睛干涩是常有的事。甚至连做梦都可能梦到解剖图谱。

其次,医生这个职业,压力和辛苦是双重的,甚至是多维度的。

高强度的工作模式: 医生这个职业,真的很难说“朝九晚五”。急诊、手术、值班,这些都是常态。随时随地都可能被叫醒,然后奔赴战场。尤其是在大型医院,病人多,任务重,一个科室可能就几个医生撑着。长时间站立、熬夜、睡眠不足,是对身体最基本的消耗。很多年轻医生,身体素质都在住院医培训期间就下降了不少。
巨大的心理压力: 医生面对的是生命,是病痛,是生老病死。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乎病人的安危。面对病情复杂的病人,面对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面对家属的焦急和期盼,医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时候,即使已经尽力了,结果不如人意,那种内疚感和自责感会持续很久。
医患关系的挑战: 现在社会上,医患矛盾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少数不理解的患者或者家属,可能会因为一些误会、沟通不畅或者对治疗结果的不满,而对医生产生敌意,甚至采取极端行为。这种不安全感,让很多医生感到疲惫和委屈。你想尽心尽力去救人,结果却要担惊受怕,这种滋味可不好受。
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和收入问题: 很多时候,医生的高收入是个误区,尤其是基层医生或者刚入行的年轻医生。虽然资深专家收入可观,但那也是付出了几十年心血的积累。很多情况下,医生的收入和付出的劳动量、承担的责任不成正比。而且,职业晋升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和不断地学习,职称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再者,生活和家庭的牺牲是必然的。

牺牲个人时间: 如前所述,医生工作时间不规律,加班是常态,值班更是家常便饭。这意味着你很难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很难安排自己的社交活动,也很难陪伴家人。很多医生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关键期,错过了父母生病的时候,这种遗憾,有时候比工作的疲惫更让人难受。
家庭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 能够坚持下来,背后往往离不开家人,尤其是伴侣的理解和支持。但现实是,很多医生本人都很难做到平衡,更何况要求家人完全不抱怨。你晚上回家,满身疲惫,可能还要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这种状态对家庭关系也是一种考验。
职业倦怠: 长期处于高压、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对工作失去热情,对病人感到麻木,甚至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一旦出现倦怠,就很难再找回当初的热情和动力。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劝人别学医?

并不是说学医不好,而是因为这条路实在太难了,太辛苦了,而且回报的周期非常长,甚至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回报。很多劝人的人,是真心不希望看到年轻人怀揣着美好的理想,却在现实的重压下备受摧残。他们经历过或者亲眼见过,明白其中的甘苦,希望潜在的学医者能够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或者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更轻松一些的道路。

当然,话又说回来,医学本身是一门非常伟大、非常有价值的学科。能够救死扶伤,能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是其他许多职业难以比拟的。如果一个人真的对医学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并且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愿意为之付出一切,那么学医依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选择。

但是,这种“热爱”需要非常坚定和现实,不能是凭空想象的浪漫。所以,当有人劝你别学医时,不妨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他们话里的道理,问问自己,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不想干临床的话,可以搞病理、搞法医、搞预防、搞疾控、搞营养、搞影像、搞药理、搞基础和搞害虫防治(寄生虫)这些。 对了, 搞检验也算。

现在给人跑基因测序多来钱啊,走过,路过,千万别错过这个挣钱的机会。。




还可以搞兽医, 未必一定要搞人。



为什么说到学医有这么多不好的看法?

关键还是钱的问题, 收入和付出很难达到正相关。

医师的收入远远低于外国的同行, 例如越南、马来西亚、北非、中东、南美洲、印度以及巴铁等等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同行。

很多人劝人不要学医也是因为看不到钱途。如果不是矢志报国或者有足够的奉献精神从小就决意悬壶济世, 将很难在现在的恶劣的医患关系环境中坚持到最后。。

当然, 法医和兽医是例外。


wenxue.ca (二维码自动识别)

user avatar

生病住院的时候三岁的女儿来探望我,正赶上护士换药。一通操作行云流水,我妞看的眼睛都放光了。要知道这孩子平时在家最喜欢玩cos医生的游戏了,很多次都告诉我自己长大了特别想做医生(她还分不太清医生和护士,反正梦想就是长大了能给人治病)。

想到这个我就有意引导,问了一句,护士姐姐是不是好棒,你是不是也想这么打针换药呀?

娃一下就鸡血了,超坚定的说,对对对,我长大了也要做医生!

这时候我身边护士小姐姐眼圈就有点红,特别小声的凑过来跟我说了一句,姐,千万别让她做这行,真的太苦了。


那瞬间很心酸……

user avatar

我表弟是医药代表,主要工作是给医生送钱,顺带卖药。

现在他在某一线城市买房结婚了,我有时劝他改行,别总赚昧良心的钱。但他专科学历,确实没啥能干的。尤其是干了医药代表跻身高收入群体之后,更是曾经沧海难为水。

另外我有很多学医的同学,毕业后一年联系不了一两次,而且总是聊着聊着就失踪了。年轻的医生确实不赚钱而且特别累,学医的学生也苦逼。

再加上这两年医患关系紧张,刚入行的医生确实不好做。


但只要你好好努力,前途总是光明的。等你熬到有资格吃到药品回扣的那天,医药代表恨不得排队跪着给你送钱。

我记得去年有个“医生中秋节10万收礼清单”的新闻,十有八九是医药代表送来的。

最后这个医生只被行政处分、通报批评,想来在院方看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吧。

劝退别人学医的,应该多数是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年轻人。那种一天收礼10万的医生,向来都很低调的发财。

另外护士是真苦而且挣钱少,这个坑千万别跳。

user avatar

因为医学院分数高,没有自知之明的去报考医学院,考不上不就麻烦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而且说起来,劝人别学医这话,在不少场合里,确实能听见。这背后啊,可不是几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学医的人和他们身边的人,用自己的经历总结出来的“血泪史”。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道理。首先,学医这条路,简直是条漫漫长征,而且全程高难度,看不到头。 学习强度大到匪夷所思: 从.............
  • 回答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被灭后,虽然功勋卓著,但并未像赵匡胤那样通过“黄袍加身”篡位,这一选择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曾国藩的忠诚与儒家思想的束缚1. 儒家忠君思想的根深蒂固 曾国藩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认为“忠君报国”是士.............
  • 回答
    说起这个,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你想啊,但凡稍微有点阅历的高官,或者是有权有势的家族,但凡有机会,都很少真心实意地劝自己的子女去趟政治这趟浑水。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是个什么东西。它不像做生意,虽然也有风险,但至少很多时候能看到实打实的金钱回报,.............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也真是说来话长。你仔细想想,那些你敬重的、你说得出口的文人墨客、学者大家,有几个不是在书海里泡大的?他们自己的生命体验,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阅读获得的滋养。所以,当他们谈论读书,那份真挚和由衷,是藏不住的。首先,我觉得最根本的一点是,读书是他们自己生命体验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你想啊,.............
  • 回答
    很多经验老道的律师,在面对初出茅庐、充满干劲的新手律师时,常常会抛出一句“忠告”:“年轻人,能不碰遗嘱,就尽量别碰。” 这话听起来有些扫兴,仿佛把一个光明前途的领域硬生生给拦住了。但如果你细细咂摸,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份沉甸甸的经验之谈,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坑”。首先,最直观也最普遍的原因,就是遗嘱.............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矛盾现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咱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夸赞和“私下劝阻”的景象,以及你个人的糟糕体验是怎么回事。首先,为什么全网(至少是很多地方)都在夸小米?这背后其实是小米非常成功的一套营销和用户策略,简单来说,就是: “.............
  • 回答
    这确实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误解的观点。他并非完全否定中国古典书籍,而是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青年人成长和民族未来发展的考量出发,提出了“劝青年人不要读”这样的警语。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那是什么样的光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旧的.............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俄罗斯程序员在编程领域表现出色的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历史、文化、教育、技术生态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教育体系:数学与逻辑的根基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系以严谨的数学和逻辑训练著称,这为编程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学基础扎实:俄罗斯的大学(如.............
  • 回答
    关于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从广州飞往昆明的波音737800客机坠毁事件,目前官方调查已初步确认事故原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诱因: 一、事故基本情况 时间与地点:2022年3月21日14:19,航班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计划经停昆明长水机场后返航。飞机在广西梧州市上林县境内坠.............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俄罗斯在2023年乌克兰战争期间部署的“匕首”(Sarmat)高超音速导弹,被视为现代战争中首次大规模实战应用高超音速武器的案例。以下从技术特点、战略意图及国际影响三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技术特点:高超音速导弹的革命性突破1. 超高速突防能力 速度:以超过5马赫(5倍音速)的高速飞行,比传.............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俄军至今未能攻占基辅,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军事、政治、地理、国际关系及乌克兰自身战略等复杂局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1. 乌克兰的顽强抵抗与军事准备 防御体系:乌克兰在2022年2月俄军入侵初期,迅速动员了全国军队,并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如防空系统、反坦克武器、地雷阵等)构筑防线.............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白求恩(Norman Bethune)是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1937年至1939年期间,他主动奔赴中国支援抗日战争,成为国际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行动的典范。他的救助行为背后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个人信念和时代需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需要1. 二战爆发与国际局势 .............
  • 回答
    2002年韩日世界杯(第17届国际足联世界杯)是中国男足历史上首次参加的世界杯赛事,尽管最终止步八强,但这一届比赛对中国足球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晋级过程、关键事件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东道主与参赛资格 2002年世界杯由韩国和日本共同举办,这是历史上首次.............
  • 回答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100架“弹簧刀”(Spring Attack)爆炸性无人机的军援行动,释放了多重战略信号,涉及地缘政治、军事平衡、国际关系及乌克兰战争的长期走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潜在含义: 1. 美国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战略定力与军事援助的升级 强化对乌克兰的“不撤离”承诺:美国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