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密谋董承,斩车胄是否可以侧面印证衣带诏时间的真实性?

回答
刘备密谋董承,斩车胄一事,是否可以侧面印证“衣带诏”时间的真实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解答此惑,我们需将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细细梳理,并考量其逻辑关联。

首先,我们得明确“衣带诏”事件的大致时间点。普遍认为,“衣带诏”事件发生在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冬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春之间,此时董承、王子服等人密谋刺杀曹操,将诏书藏于衣带之中,传递给愿意兴复汉室的官员。曹操当时在洛阳,并逐步掌控了汉献帝及朝廷大权。

接下来,我们看看刘备、董承、车胄之间的关系及当时的处境。

董承 是汉献帝的国丈,地位尊崇,在朝廷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对曹操掌控朝政、甚至可能对汉室权威的侵犯,自然心怀不满,这是他密谋“衣带诏”的根本动因。
刘备 在徐州牧陶谦去世后,被推举为徐州刺史,暂居徐州。虽然他名义上效忠汉室,但当时他的实力并不强大,夹在曹操、吕布等割据势力之间,处境颇为尴尬。他需要一个能提升自己政治声望和实际地位的机会。
车胄 是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他驻扎在徐州城,对徐州拥有实际控制权。

现在,我们来分析刘备密谋董承,以及随后斩车胄的这一连串行动。

如果刘备确实参与了“衣带诏”的密谋,那么他的行动将具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意义:

1. 动机的契合:
“衣带诏”的宗旨是“兴复汉室”,与刘备一直标榜的“仁德之君”、“匡扶汉室”的政治形象高度一致。作为汉室宗亲,刘备自然有理由响应这种号召。
如果刘备是“衣带诏”的知情者,那么他必然会思考如何配合行动。而当时的徐州正由曹操任命的车胄控制,这直接阻碍了刘备在徐州的发展,也与他效忠汉室的立场存在矛盾。

2. 行动的时间与逻辑链条:
“衣带诏”事件发生后,董承等人需要有盟友来响应和支持。而刘备身在徐州,是曹操权力辐射范围内的重要人物。如果他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对曹操在徐州安插的代表车胄下手,无疑是对“衣带诏”的直接声援和实际行动。
斩车胄的行为:车胄是曹操安插在徐州的势力代表。刘备杀害车胄,意味着他公开与曹操的力量发生了正面冲突,将自己置于了曹操的对立面。这种行为,绝非一时兴起,更不可能是无的放矢。如果这种行动的背后,是与董承的秘密约定,那么它的意义就非常明确了。刘备在此时铲除曹操在徐州的势力,既是为了扫清自己在此地的发展障碍,更是为了配合“衣带诏”所倡导的清除曹操势力、匡扶汉室的行动。
密谋的性质:如果刘备是与董承“密谋”斩车胄,那么这种“密谋”的内容自然会涉及到共同的政治目标,而“衣带诏”正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旗帜。刘备通过密谋董承,可以获取“衣带诏”的相关信息,并以此为契机,策划对车胄的行动。

3. 历史的旁证效应:
虽然史书对刘备是否直接参与“衣带诏”的密谋记载并不详尽,但我们看到,在“衣带诏”事败之后,董承等人被杀,而刘备在徐州也因车胄之死而与曹操产生了直接冲突,最终导致曹操亲自征讨徐州,刘备也因此失去了徐州。
从结果上看,刘备在“衣带诏”大致发生的时间段内,确实采取了与曹操利益相悖的行动(斩车胄),并且这种行动将他自己推向了与曹操的公开对立面。这种对立,如果不是因为参与了某种针对曹操的重大政治阴谋(如“衣带诏”),而是单纯的争夺地盘,那么在当时刘备实力尚弱的情况下,显得有些冒险和不明智。
将“密谋董承”与“斩车胄”这两个事件联系起来看,刘备的行为逻辑就更加清晰:他通过与董承(代表汉室忠臣)的联系,获得了“衣带诏”这样的政治号召,并以此为契机,在自己掌握的徐州之地,直接消灭了曹操的安插的势力代表车胄。这既是对汉室的忠诚表现,也是为自己争取政治资本和发展空间的重要一步。

然而,我们需要谨慎地看待“侧面印证”的程度。

证据链的间接性:我们无法直接找到刘备与董承在“衣带诏”前进行过明确的会面记录,或者刘备收到了董承藏于衣带的诏书。我们只能根据刘备在这一时间段内的行为和其一贯的政治立场来推断。
多重动机的可能性:刘备斩车胄的动机也可能不只一个。他作为徐州牧,对车胄作为“外来”的曹操任命刺史本身就可能存在不满,认为车胄架空了自己的权力。这种争夺地盘和权威的本土化冲突,也可能是刘备采取行动的原因之一。但将此与“衣带诏”联系起来,更能解释其行动的“政治高度”和“牺牲精神”。

结论:

刘备密谋董承,以及随后果断斩杀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这一系列行动,确实可以强烈地侧面印证“衣带诏”时间的真实性。

从政治动机上说,刘备的行动与“衣带诏”所代表的“兴复汉室、铲除曹操势力”的政治目标高度契合。
从行为逻辑上说,刘备斩车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在“衣带诏”大致发生的时期内,他与董承(汉室肱股)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政治联动的结果。这种行动直接攻击了曹操的在徐州的势力基础,是将“衣带诏”的政治意图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表现。
从历史结果上看,刘备此举直接导致了他与曹操的公开决裂,并最终失去了徐州,这种与强大对手的正面冲突,更像是为配合一项重大政治密谋而付出的代价。

因此,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刘备是“衣带诏”的直接参与者,但刘备密谋董承并斩车胄的这一事件,在时间上和逻辑上,都为“衣带诏”的真实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旁证。它表明,在“衣带诏”传出的敏感时期,刘备确实采取了与曹操直接对抗的行动,而这种行动的深层原因,很有可能就是他响应了“衣带诏”的号召,与董承等忠臣密谋,共同对抗曹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衣带诏这玩意儿根本没法证实。

你怎么证明这个是真的?

是基因检测、笔迹鉴定还是献帝会给密诏背书?

没干掉曹操,真的也是假的。

如果干掉了曹操,假的也是真的。

user avatar

刘备参与衣带诏,又不是什么孤证,这刘备参与也没违背科学原理,如果想证明衣带诏不存在,或刘备没参与,请谁谁谁主张,并举证一下,好吧!

  •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董承等人【受密诏】,事情泄露后被杀。
  • 后汉书董卓传: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后汉书董卓传》记载汉献帝给董承密诏,董承与刘备共谋,刘备出走后,董承再与种辑、吴硕、王服等人共谋。
  • 承等与备谋未发,而备出。承谓服曰:郭多有数百兵,坏李傕数万人-------------《献帝起居注》记载【承等与备谋未发】。
  •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很清楚,董承先拿到汉献帝密诏,刘备在和曹操论英雄之后,才与种辑、吴硕、王服等人一同参与。
  • 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称汉中王时,向汉献帝上书时提及,当初与董承共谋曹操。

《后汉书》《三国志》《献帝起居注》全部有记载,刘备称汉中王上书时也提到,那衣带诏是否存在的疑点在哪里?难道是刘备人在火星或在纳美克星,来回赶不上?

这场密谋的过程大致是,大约199年汉献帝先下诏给董承,董承与刘备共谋,然后刘备出走了,董承再与种辑、吴硕、王服等人共谋。

200年正月事败后,董承和董贵人,以及种辑、吴硕、王服等人被杀,汉献帝的伏皇后感到恐惧,写信给父亲伏完,让父亲暗自图谋曹操,伏完一直没敢动作,结果209年病死,没想到事情在214年泄露,伏皇后与兄弟等宗族数百人被杀。

伏完已经病死5年,结果到214年,10多年前的伏皇后的密信硬是被挖出来,所以汉献帝给董承的衣带诏真实性没什么好奇怪的。

  • 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后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至十九年,事乃露泄-------------《后汉书皇后纪》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密谋董承,斩车胄一事,是否可以侧面印证“衣带诏”时间的真实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解答此惑,我们需将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细细梳理,并考量其逻辑关联。首先,我们得明确“衣带诏”事件的大致时间点。普遍认为,“衣带诏”事件发生在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冬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春之.............
  • 回答
    刘备在前往东吴准备与孙权的妹妹完婚之际,确实给诸葛亮留下了不少嘱托和安排,这些安排的出发点,不仅是为了巩固孙刘联盟,更是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体现。与其说是“密令”,不如说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大背景是什么?赤壁之战刚刚结束,曹操虽然败退,但北方实力犹存,曹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假设,让这四位千古一帝聚首密室,而且还是一场生死搏杀,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咱们不妨就当讲个故事,掰扯掰扯这四位硬汉要是碰上了,会有什么样一出出戏码。谁最可能被“玩死”?要说谁最先被人“玩死”,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名字是赵匡胤。为什么呢?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从性格和治国方式上来说.............
  • 回答
    这场景,可真是比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斗勇还要精彩三分,也更加血腥残暴。把刘邦、曹操、朱温、朱元璋这四位千古枭雄扔进一间密室,只准一人活着出来,这可不是比谁能写诗填词,而是比谁的手段更狠辣,谁的生存意志更顽强,谁的脑子转得更快。首先,咱们得分析分析这四位爷的性子和过往。刘邦: 汉高祖。早年是市.............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刘备与宋江:能力与魅力的深度比较刘备与宋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者,他们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并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将两人进行能力和魅力的比较,却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有所不同.............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确是做人处事的非常基本的道理,它体现了诚信、责任感和对他人资源的尊重。如果刘备真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确实会让人质疑他的“仁义”。然而,刘备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仁义”的代表,并非仅仅基于日常的物质借贷关系,而是他一系列的行为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整体形象。要理解为什么刘备会被认为“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一个关键点:视角与立场。为什么同样是更换主公,刘备能被誉为“枭雄”,而吕布却背负“三姓家奴”的骂名?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次数多寡,更是个人品质、历史背景、以及评价者本身的价值观。让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忠诚度与承诺的认知 刘备: 刘备的“五易.............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一出道就带着两位当世勇将,这并非是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历史机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刘备的“仁德”与“ charisma”(个人魅力): 出身与抱负的矛盾: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室(汉室宗亲),这为他赋予了“正统”的出身,但也意味着他一开始.............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刘备的真本事:不止是“仁德”的帝王坯子提到刘备,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三顾茅庐”、“刮骨疗毒”、“携民渡江”的仁德君主形象。然而,仅凭这些故事,我们很难评判他真实的军事才能究竟几何。历史长河中,他并非总是运筹帷幄的战神,但他的军事生涯,却充满着跌宕起伏和独特的生存智慧。要深入了解刘备的军事水平.............
  • 回答
    刘备和宋江,一个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另一个是《水浒传》中梁山泊的领袖,两人所处的时代、身份以及最终的结局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深入剖析他们的人生轨迹和行事风格,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可能看到更深刻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聊聊他们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实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把刘备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放到现代社会,他会不会吸引女生,得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变了许多。首先,咱们得看看刘备身上那些在现代社会依旧会闪光的特质。1. 仁义之名与责任感: 刘备最鲜明的标签就是“仁义”。他心怀天下,以百姓为重,即便身处乱世,也尽量避免战.............
  • 回答
    刘备,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代枭雄,最终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特质、时代机遇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梳理刘备的崛起之路:第一阶段:草根起家,积蓄力量(约180年代末 190.............
  • 回答
    刘备“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对刘备个人品质和当时局势解读的重要切入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三国鼎立前的复杂局势 汉末乱世的流民问题: 汉末时期,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等因素导致社会动荡,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