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腾讯以及各大厂的 C++ 开发环境是什么样的?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腾讯、阿里、百度、字节跳动这些国内互联网大厂的 C++ 开发环境,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就说说大家伙实际都在用啥,怎么用的。

首先得明白一个点,大厂的 C++ 开发环境不是铁板一块,它随着时间推移在变,不同业务线、不同团队,甚至不同项目组,可能都会有细微的差异。但总体上,有几个核心要素是共通的,并且越来越趋向于标准化和高效化。

一、 基础软件栈:离不开的这几样

这玩意儿是基石,就像盖房子得有砖瓦水泥一样。

1. 操作系统:Linux 仍然是绝对的主流。
为什么? 稳定性、性能、开源生态、服务器部署的广泛性。绝大多数的后端服务、游戏服务器、中间件跑在 Linux 上,所以开发环境也得贴近生产环境。
具体发行版? 过去可能各家有自己定制的,但现在主流是 CentOS(虽然官方支持到期了,但很多老项目还在用)、Ubuntu Server、以及一些基于 Debian 或 Alpine 的轻量级发行版。有些团队会倾向于自研或维护一套“标准化”的 Linux 发行版,方便统一管理和部署。
Windows 的角色? 虽然不是主力,但对于一些涉及到图形界面、特定硬件交互(比如某些游戏客户端开发)或者就是习惯在 Windows 上写代码的同学,也有方案。 WSL (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是一个神器,让开发者能在 Windows 上无缝运行 Linux 环境,极大地缓解了跨平台开发带来的痛苦。很多大厂内部都有专门的工具链来支持 WSL。

2. 编译器:GCC 和 Clang 是两大巨头。
GCC: 历史悠久,生态成熟,经过了长时间的验证。很多老的项目或者对某些特定版本有依赖的,可能还在使用 GCC。
Clang: 近年来风头正劲,以其优秀的错误提示、快速的编译速度、强大的静态分析能力和模块化设计获得了广泛青睐。尤其是在需要频繁迭代、注重代码质量的场景下,Clang 的优势更明显。很多大厂在 CI/CD 流程中会强制使用 Clang 来进行静态检查。
编译器版本: 这是一个关键点。为了支持 C++11, C++14, C++17, C++20 等现代 C++ 标准,大厂会要求使用较新版本的 GCC 或 Clang。通常会有一个内部推荐或强制的版本范围,确保代码的可移植性和对新特性的支持。例如,可能会要求 GCC 9+ 或 Clang 9+。

3. 构建系统:CMake 是事实上的标准。
为什么? 跨平台能力强,能够生成各种原生构建系统的文件(Makefiles, Ninja files, Visual Studio projects 等),灵活性高,生态好。
项目中的应用: 绝大多数新项目和大型项目都会采用 CMake。它负责管理复杂的依赖关系、设置编译选项、链接库等。大厂内部会有很多对 CMake 的封装和最佳实践指导,比如如何写出高性能、易于维护的 `CMakeLists.txt` 文件。
其他构建系统? 某些项目可能还会使用 Bazel(尤其是 Google系),它以速度和可复现性著称,特别适合超大型代码库。但总体来说,CMake 的普及度还是最高。

4. 包管理:自定义解决方案与部分开源工具结合。
依赖管理是痛点。 C++ 没有像 Python 的 pip 或 Node.js 的 npm 那样统一的官方包管理器。大厂通常有自己的解决方案来管理第三方库的依赖。
内部仓库: 通常会搭建一个内部的制品库(Artifact Repository),比如 Nexus、Artifactory,或者自研的库管理系统。开发者通过配置,可以从内部仓库拉取所需的库。
第三方包管理器(有限使用): 像 Conan、vcpkg 这样的 C++ 包管理器,在大厂内部也可能被有限度地使用,尤其是在一些对外开源的项目或特定工具链中。但因为安全性和内部流程的考量,很少会直接开放给所有开发者使用外部的公共仓库。
源码方式: 很多情况下,重要的依赖库会直接集成到大厂的私有 Git 仓库中,通过 CMake 来进行源码编译和集成。

二、 编辑器与 IDE:效率的基石

写代码的家伙,用什么工具直接影响效率。

1. VS Code:当之无愧的王者。
原因: 轻量、灵活、插件生态极其丰富。通过安装 C++ 相关的插件(如 Microsoft 的 C/C++ 扩展、CMake Tools、clangd 等),VS Code 可以提供强大的代码补全、语法高亮、错误检查、跳转定义、格式化、调试等功能,几乎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一些传统的 IDE。
大厂的配置: 内部通常会有统一的 VS Code 推荐配置、插件列表和 `.vscode` 文件夹中的设置,以确保团队成员的代码风格一致、开发环境统一。例如,预设好编译任务、调试配置,强制使用特定的代码格式化工具。

2. JetBrains CLion:专业但非绝对主流。
优势: CLion 是专业的 C++ IDE,在代码分析、重构、CMake 集成等方面非常强大。很多追求极致开发体验的开发者会选择它。
在大厂的地位: 虽然不是人手一个,但也有不少开发者在使用。对于一些复杂的项目或需要深度代码理解的场景,CLion 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大厂可能会为员工提供 CLion 的授权。

3. Emacs / Vim / Neovim:信仰与效率并存。
老牌劲旅: 尽管 VS Code 和 CLion 普及度高,但 Vim 和 Emacs 仍然拥有一批忠实的用户。这些开发者通常对自定义和命令行操作有极高的要求。
与现代工具结合: 通过结合 LSP (Language Server Protocol) 实现的代码补全、跳转等功能,以及各种插件(如 ccls/clangd、vimfugitive、NERDTree 等),Emacs/Vim 也能提供非常现代化的开发体验。在大厂内部,能把 Vim/Emacs 配置得出神入化的高手也大有人在。

三、 调试与分析:揪出 Bug 的利器

没有好的调试和分析工具,C++ 开发就是一场噩梦。

1. GDB / LLDB:基础调试器。
GDB: Linux 下的标配,功能强大但命令行交互可能不够友好。
LLDB: Clang 项目的一部分,通常比 GDB 提示信息更友好,在 macOS 和一些 Linux 环境下更常用。
IDE 集成: VS Code 和 CLion 都提供了对 GDB/LLDB 的优秀图形化集成,让调试过程更加直观方便。

2. AddressSanitizer (ASan) / MemorySanitizer (MSan) / UndefinedBehaviorSanitizer (UBSan) 等:运行时错误检测。
重要性: 这些是 Google 开源的运行时内存错误检测工具,能帮你找出很多难以发现的内存泄漏、越界访问、未定义行为等问题。
在大厂的应用: 在大厂的 CI/CD 流程中,强制开启这些 Sanitizer 是非常普遍的,可以极大地提高代码质量,减少线上 Bug。

3. Valgrind:经典内存调试工具。
功能: 主要用于检测内存泄漏、内存越界等问题,比 ASan 的粒度更细一些,但速度可能稍慢。
使用场景: 对于一些复杂的内存问题,Valgrind 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帮手。

4. 性能分析工具:
gprof, perf: Linux 下的经典性能剖析工具,用于找出代码中的性能瓶颈。
VTune, Nsight Systems: Intel 和 NVIDIA 提供的专业性能分析工具,功能非常强大,可以进行 CPU、GPU、内存等多维度的性能分析。在大厂内部,这些工具常用于性能优化关键项目。
火焰图 (Flame Graphs): 一种可视化性能剖析结果的工具,非常直观,也是性能分析团队的常用武器。

四、 版本控制与协作:代码的管理与共享

代码管理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团队协作效率。

1. Git:毋庸置疑的王者。
内部平台: 大厂几乎都有自建的 Git 托管平台,比如腾讯的 Gitee (早期很多项目用,现在自建平台也很多),阿里的 Coding,百度的 BitBucket 集群,字节的自建 Git 服务。这些平台通常集成了代码评审 (Code Review)、CI/CD、项目管理等功能。
分支策略: 通常会采用 Gitflow 或其变种,或者更轻量的 Gitflow 衍生策略(如 GitHub Flow、GitLab Flow 的思想),确保代码的有序合并和发布。
Code Review: 这是强制性的流程。所有提交到主分支(或发布分支)的代码都必须经过团队成员的代码评审,以保证代码质量、发现潜在问题、促进知识共享。

五、 自动化测试: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

写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是现代软件开发不可或缺的部分。

1. 测试框架:
Google Test (gtest): C++ 测试领域的事实标准,功能强大,生态成熟。几乎所有大厂都会用 gtest 来编写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其他框架: Boost.Test, Catch2 等也可能被部分团队使用。
2. CI/CD (Continuous Integration/Continuous Deployment):
自动化流程: 每次代码提交后,CI/CD 系统会自动触发编译、构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静态代码分析、安全性检查等一系列流程。
常用工具: Jenkins (虽然老牌,但依然很多地方用), GitLab CI, GitHub Actions, 或者公司自研的 CI/CD 平台。
测试覆盖率: 自动化测试也包括了对代码覆盖率的统计和要求,确保关键逻辑都有充分的测试用例。

六、 代码风格与质量保证:统一与规范

让大家写出风格一致、易于阅读的代码,是维护大型项目的基础。

1. 代码格式化:
ClangFormat: 非常流行,可以根据预设规则自动格式化 C++ 代码。
AStyle: 另一个流行的 C++ 代码格式化工具。
编辑器集成: VS Code、CLion 等 IDE 都集成了这些工具,可以在保存文件时自动格式化。
强制执行: CI/CD 流水线会检查代码格式,不符合规范的代码会被拒绝合并。

2. 静态代码分析:
ClangTidy: 强大的静态分析工具,可以发现潜在的 bug、可疑的代码模式、不符合编码规范的地方,并提供自动修复建议。
Cppcheck: 另一个广泛使用的静态分析工具。
SonarQube: 一个集成的代码质量管理平台,可以进行代码审查、漏洞检测、代码覆盖率分析等。很多大厂都会使用 SonarQube 来统一管理代码质量。

总结一下,大厂的 C++ 开发环境,就是一套高度集成、自动化、追求效率和质量的体系。 它不是某一个工具的简单堆砌,而是围绕着 Linux、GCC/Clang、CMake、Git、VS Code 等核心组件,构建起了一个从代码编写、构建、测试、部署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关键特点可以概括为:

标准化与一致性: 通过内部工具、配置和规范,确保团队成员使用统一的环境和流程。
自动化: 大量依赖 CI/CD、自动化测试、代码格式化、静态分析等工具,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效率和质量。
效率优先: 选择能提高开发效率的工具(如 VS Code、clangd),并不断优化流程。
质量保障: 通过严格的代码评审、运行时检测工具、静态分析等,最大程度地保证代码的健壮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集成: 各个工具之间紧密集成,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开发生态。

当然,这个描述是基于一个普遍情况。就像我前面说的,具体到每个公司、每个团队,可能都会有一些独特的工具链和流程。但上述这些,绝对是构成大厂 C++ 开发环境的最核心、最普遍的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说腾讯的话,老项目svn,新项目很多都是git了,通讯环境的话用微信企业版比较多,而项目相关的工作内容有很多会基于网页。开发环境最需要统一的就是版本管理,其它倒是比较自由。

由于C++在腾讯最主要的用途是服务器后端,因此实际上你可以使用任意的编辑器,大厂员工很务实,是很少就这个问题撕逼的。

远古时代(大约十五年前)很多人用SourceInsight3.5,因为它有完美破解版。但是它的致命问题有两个:第一是只支持C语言,C++支持比较糟糕,第二是只支持GBK不支持UTF-8,这个问题在现在来说很致命,都2020年了你几乎不会还允许程序员用GBK写代码,虽然2005年用GBK写代码还挺常见。

SourceInsight4.0改进了这两个支持,能够有限程度支持UTF-8,并且C++支持比前作排版强了半分钱,但售价是天价(四位数以上)。鉴于大厂一般不允许本机装盗版,SI4.0的价格又几乎不可能购买,所以现实中除了可以申请购买SI4的公司,其它公司已经极少有人用它。

自己折腾党有用Vim跟Emacs的很多,当然也有直接用其它IDE的,比如VS,比如Eclipse(嗯,这货确实也可以写C++),比如JB,比如。。。各种选择都可以,服务器后端C++程序员们真的不会对IDE问题过于纠结,自己习惯用哪个就是哪个。

就现在而言,Eclipse原作者的新作品:Visual Studio Code 逐渐成为程序员新宠,它有技术跟历史的必然。虽然它目前还有不少问题,但已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它。

纠结IDE的项目大都缺乏自己的构建系统,而对于互联网项目来说,CI/CD 机制已经很流行,这意味着C++项目是必须自动构建的,能 CI/CD 也就意味着必须有可以被命令行批处理的构建,进而就脱离了任何指定的IDE。

--

所以你要说开发环境是什么?

那就是:统一的SCM管理,基于Web的问题跟踪及缺陷管理,客户端的项目组成员间通讯,后台服务CI/CD。——至于IDE,可以说并不是开发环境的一部分,只是程序员的个人爱好选择而已。

user avatar

我来厚着脸皮答一个:我们公司并不是大厂,一共只有11个人,主要产品是在Windows、Mac上面的桌面程序和动态库形式的插件(VST、Audio Unit、AAX)。经过几年的迭(zhe)代(teng)之后,目前是这样的局面:

  • 版本控制:收费的PlasticSCM(二进制资源太多,Git LFS糊不上墙)。所有项目、源代码库、二进制库放在一个大repo里,保证编译环境的一致性。
  • 编译控制:使用CMake。每个项目自己都可以单独作为顶层的项目进行生成(而不是整个repo做顶层,那样CMake generate步骤太长了),依赖项目用add_subdirectory(../XXX)引入。二进制库用CMake的add_library(IMPORT)那套设施包装一下。
  • 代码编写:在Windows上用CMake生成VS项目,使用VS编辑。只有我一个人在Linux上用Qt Creator。其它语言的脚本工具(主要是python)现在都用VS Code编辑(其实用啥都行,VS Code主要是好用)。
  • C++基础库:主要使用JUCE自带的(字符串功能还挺全),有时也用用C++标准库。
  • C++版本:使用C++14。更高版本的C++受到我们当前定的Mac SDK版本10.9制约(很多用户用非常老的Mac,没办法)。
  • 编译:各人本地编译。

目前来看,这个结构还算堪用。遗留的问题主要是:

  • CMake对新手难学难写;
  • CMake有分离的generate步骤,有时很麻烦;
  • JUCE的GUI框架非常古旧,大量使用虚函数继承,而不是现在更常见的listener函数。

前些日子想过把CMake换成Bazel。然而Bazel虽然看起来有很多优点,但一个是bug多,一个是从头折腾一遍代价太大,目前没有足够的动力。

user avatar

Unreal默认使用的是C++14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