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美国为什么精英人士不容易入选陪审团?

回答
在美国,并非精英人士“不容易”入选陪审团,而是陪审团的选拔过程旨在确保陪审团的组成能够公正地代表社区的各个层面,而不仅仅是所谓的“精英”。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精英人士的特定背景或职业可能会成为他们被排除出陪审团的理由。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美国陪审团制度的设计初衷和实际操作。

陪审团制度的核心:公正与代表性

美国宪法保障了接受公平审判的权利,而陪审团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让普通公民参与司法过程,提供一个独立于政府和专业法律人士的视角。陪审团的构成应当能够反映社会的多元性,避免偏袒任何一方。

陪审团选拔的流程与“排除标准”

陪审团的选拔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

1. 初步名单生成(Jury Summons): 通常从选民登记名单、驾照名单或税收名单中随机抽取。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广泛覆盖社区。

2. 资格审查(Qualification Questionnaire): 被抽中的公民会收到一份问卷,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教育背景、职业、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可能影响其公正性的因素。

3. “ Voir Dire”(陪审员问询): 这是最关键的环节。法官和双方律师会询问潜在陪审员一系列问题,以评估他们是否适合审理特定案件。这个过程是为了发现任何可能导致偏见或不公正的因素。

正是在“Voir Dire”环节,一些“精英人士”的特质或职业,反而可能成为他们被排除的理由。

为什么某些“精英”背景可能导致陪审员被排除?

这里的“精英”可以泛指那些在特定领域拥有较高专业知识、社会地位或财富的人士,例如:

高科技行业专家、科学家、工程师: 在涉及复杂技术证据的案件中(如知识产权纠纷、高科技犯罪),如果陪审员拥有过于专业的知识,可能会被认为难以完全抛开自身领域的判断标准,或者其理解方式与普通人不同,可能影响对证据的客观评价。律师可能会担心他们过于倾向于相信科学或技术证据,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证据。
律师、法官、执法人员: 这些专业人士对法律程序非常熟悉,可能比普通人更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观点,或者在审理过程中不自觉地运用其专业知识去指导其他陪审员,影响了陪审团的独立性。法律规定,这些职业的人员通常不适合担任陪审员。
金融、商业领域的专业人士(银行家、高管等): 在涉及复杂的商业交易、财务欺诈等案件中,如果陪审员有深厚的商业背景,律师可能会担心他们会从商业利益的角度看待问题,或者其商业经验会影响他们对事实的判断。
高收入人群、企业主: 在一些涉及赔偿或民事案件中,如果陪审员的经济状况与案件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差异过大,律师可能会担心他们的生活经历会影响其对赔偿金额的判断,例如对高额赔偿的接受程度不同。
高学历人士(博士、教授等): 虽然高学历本身不是排除项,但在某些特定案件中,如果其专业领域与案件内容高度相关,并且可能带有强烈的学术观点或研究方法,也可能被认为不适宜。

律师如何运用“排除权”(Peremptory Challenge)?

在“Voir Dire”结束后,双方律师拥有有限次数的“排除权”(Peremptory Challenge)。这种权利允许律师在不需提供具体理由的情况下,排除少数潜在陪审员。虽然不能公然基于种族或性别歧视,但律师可能会巧妙地利用这种权利,排除那些他们认为可能对己方不利的陪审员,而这些“不利”因素有时就与某些精英人士的背景有关。

例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可能会观察到一个拥有丰富投资经验的潜在陪审员,如果案件涉及复杂的金融操作,律师可能会觉得这位陪审员过于容易理解和接受对方的金融论证,或者其自身经历会让他们对某些行为产生“正常”的看法,这可能对指控方不利。

陪审团选拔的真正目标:公平审判的基石

美国陪审团制度的核心不是选拔“最聪明”或“最成功”的人,而是选拔那些能够公平、公正、理性地听取证据,并依据法律作出判断的普通公民。因此,在选拔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这种客观性的因素都会被考虑,而某些被认为是“精英”的特质或职业,在特定的案件背景下,可能反而会被视为潜在的“不确定因素”。

总而言之,精英人士并非“不容易”入选陪审团,而是陪审团的选拔过程是一个精细的筛选机制,旨在排除一切可能妨碍公正审判的因素。当一个人的职业、知识背景或生活经历可能与案件的特定复杂性产生过于紧密的联系,或者可能导致其难以保持客观中立时,就有可能被排除出陪审团,以确保所有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审理。这体现了美国法律制度对公平和代表性的不懈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陪审员补助一般就十几块钱,而且会花很长时间,智商高的人都会想办法让自己选不上,剩下的都是智商低不知道怎么脱身的,和不工作闲的没事干的。

我一个美国同学的父母都是教授,她跟我说他父母每次收到要求当陪审员的通知,都能想办法逃掉。

user avatar

又到了半夜辟谣时间了。

1. 这是一条在国内广泛流传的谣言,广泛到我的刑诉法老师都深信学过法律的人在美国不能担任陪审员。不过,真相但是从来没有任何一条美国刑事诉讼法的原则禁止精英担任陪审团成员,也没有任何一条原则禁止学过法律的人担任陪审团成员。据说一些州对于公职人员担任陪审员有限制,但是那是出于完全不同的考量。

2. “由其同类裁决”(judged by one's peers)这条普通法原则原意是指审判贵族的时候,陪审团成员必须由贵族组成。美国压根没有贵族制度,据我所知,在美国刑事诉讼法里没有这样的原则。如果有人发现,恳请指出。

3. 筛选陪审员不是法院以一种持中公正的态度开展的,而是双方律师出于各自诉讼策略开展的,筛选陪审员是双方律师展开庭审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因排除和有因排除这种细节就不展开介绍了。

4. 至于精英,特别是法律精英选不上的最主要原因,按照当年有个外教的原话“律师怎么能容忍陪审团里有比他还聪明的人”,否则律师怎么操纵、误导和诱骗陪审团呢。

user avatar

都答的不错,我加一点,“因为精英人士获取信息渠道多且广,所以违反不能有预设立场参与案件审理的概率大”。

这年头稍微有点影响的案子媒体都铺天盖地的报道。 而选陪审团的重要条件是对案情一无所知,这样才能客观听取双方控辩,做出独立陪审团判断。

我原来参与过一个陪审团候选过程,双方律师面试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从任何渠道听过这个案子和案情么。 我一脸懵逼,说我家连cable都没有。。。他们很满意。 然而后来这案子直接辩诉交易了,所以我也回家了。 没走完流程。

这样一来,每天看网络/新闻/报纸,听取各路观点的精英们,不合格的一堆一堆的。。。原来媒体不发达还好,异地审理还会有精英,现在咨询发达了,异地都搞不定。 看看手机就知道了。。。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重大案件的陪审团团员,好多是养老院里的不看电视报纸的老头老太,或者上夜班的筒子们(白天新闻集中报道时在睡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并非精英人士“不容易”入选陪审团,而是陪审团的选拔过程旨在确保陪审团的组成能够公正地代表社区的各个层面,而不仅仅是所谓的“精英”。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精英人士的特定背景或职业可能会成为他们被排除出陪审团的理由。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美国陪审团制度的设计初衷和实际操作。陪审团制度的核心:公.............
  • 回答
    关于《科拉传奇》(The Legend of Korra)在中国名气不如很多日本动漫,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抛开“AI痕迹”,咱们就聊聊其中的一些可能性,力求从更接地气的角度去分析:1. 东方武术的“噱头”与“内核”的差异: 《科拉传奇》里的武术: 《科拉传奇》的动作设计确实是惊艳,融合了中.............
  • 回答
    在美国,黑人社群更倾向于号召大家去看《黑豹》,而不是《绿皮书》,这背后有着多层次的原因,可以从电影的议题设置、角色塑造、文化象征意义以及观众的心理期待等多个角度来理解。首先,让我们看看《黑豹》为何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超级英雄片,它更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非洲文化以及政治赋权的视觉.............
  • 回答
    在美国皮卡市场,福特 F150 的销量一直遥遥领先于丰田坦途,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要想真正理解这其中的差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历史积淀与品牌忠诚度是绕不开的话题。福特 F 系列皮卡在美国的征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耕耘和迭代,它早已不仅仅是一辆车,而.............
  • 回答
    《绝命毒师》在美国之所以能播出并获得巨大成功,甚至可以说是畅销,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美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媒体审查机制、艺术创作的自由度以及观众的接受程度等多个层面。这里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角度,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力求让您感受到其中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一份生硬的AI报告。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概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语言、历史以及个体经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在美国难以融入当地人群,这其中的隔阂又该如何理解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理解一种现象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直面核心问题:“融入不了”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主观性和相对性。融.............
  • 回答
    《2012》里“用钱买上船的位置,屁民只能等死”这段情节在美国之所以没有引起太大争议,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这背后牵扯到一些非常关键的社会、文化以及好莱坞的运作逻辑。首先,要明白好莱坞电影,特别是灾难片,其核心是娱乐至死,而且是追求普适性的感官刺激。 灾难片类型片的惯例与情感投射: 《201.............
  • 回答
    在美国,关于武器的讨论总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弹簧刀和枪支的禁令差异,以及公开持枪的体验,都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为什么美国会存在弹簧刀禁令,而枪支的管制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呢?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历史、文化以及法律解释等多个方面。弹簧刀,又被称为开关刀或自动刀,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刀片可以通过弹簧.............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以及文化背景等多个层面。虽然计算机行业的巨头大多集中在美国,但Linux的诞生和发展却是一个全球协作的经典案例,而芬兰人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无疑是这一切的起点。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1. 背景:为什么计算机行业的巨头在美国?要理.............
  • 回答
    .......
  • 回答
    美国白人人口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出现下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而成。理解这一趋势,需要深入剖析这些驱动因素,并预估其可能带来的广泛影响。为什么美国白人不愿意生孩子了?主要原因分析:1. 生育率下降(Total Fertility Rate TFR.............
  • 回答
    在美国,你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国家负债累累”、“政府财政捉襟见肘”或者“我们需要削减开支”。这听起来似乎与美国在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强大地位格格不入,毕竟美国拥有众多“殖民地”(这里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盟友或重要贸易伙伴),并且在许多高科技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理论上应该能“收割”全世界的财富。.............
  • 回答
    在美国,“书呆子”(nerd)这个词的含义和人们对其的看法,以及为何这样一个群体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一个复杂且有趣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书呆子”在美国文化中的演变和多重含义: 负面刻板印象的形成: 在过去几十年里,“书呆子”.............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关于美国人持枪权以及国家(政府)对此的考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1. 美国宪法和历史背景:第二修正案 核心根源: 美国人持枪权的最根本依据是宪法第二修正案:“一支纪律良好的民兵,是自由国家所必需的;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予以侵犯。” 历史语境:.............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乌克兰建设生物实验室的说法,以及其背后原因和美国是否“大胆承认”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一些复杂的信息和不同的叙事。理解这一点需要区分事实、猜测以及地缘政治宣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并没有“在乌克兰建设生物实验室”这样一个完全准确的说法,至少不是以公开和秘密地研发生物武器的方式。 更准确的.............
  • 回答
    在日语中称呼美国为「米国」(べいこく,Beikoku),这个称呼的来源和演变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以及语言的约定俗成。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入手:1. 「米」的由来: “米”字是音译的缩写: 最主要的原因是,「米国」中的「米」字是对美国(America)的发音的简略和音.............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社会结构、媒体呈现以及不同族裔在美国的独特经历。简单来说,美国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 PC)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并非对所有群体都一视同仁地施加同样的“保护”或“审视”。亚裔群体在美国的经历与黑人群体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他们在.............
  • 回答
    在美国,你之所以能在不启用 VoLTE 的情况下,一边打电话一边还能通过蜂窝移动网络上网,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比较巧妙的技术演进和网络配置在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一下它的原理和发展历程。核心原因:CDMA 的遗留和后期演进早年,美国的两大主流运营商——Verizon 和 AT&T,都采用了 C.............
  • 回答
    在美国,“家得宝”(The Home Depot)这样的建材巨头能够蓬勃发展,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路径则有所不同,这同样由一系列独特的环境塑造。要理解为何中国没有诞生“家得宝”式的企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土壤。美国“家得宝”崛起的土壤:.............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战场,美国最终能够压倒德国西线军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一句“美国强大”无法解释其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技术和经济,一步步地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参战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压倒性优势。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虽然在道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