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思想是我的,那么为什么有时候我控制不了我的负面情绪?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深处也最普遍的困惑之一。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是我的想法,我怎么想的,没人能管得着。” 从这个角度来看,思想的确是个人的领地,是我们独立意识的体现。但为什么,当我们深陷负面情绪的泥沼时,却感觉自己像是被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拖拽,仿佛失控了一般?

这其中的奥秘,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绝不是简单的“意志力不够”那么草率。

首先,我们的大脑并非只有你“理性思考”的那一部分。 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里面不仅仅有你坐在书桌前认真思考问题的那部分“高级智力”,还有更古老、更原始的部分,比如负责情绪反应的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体等)。

这些原始的情绪中心,就像是我们生存的“报警系统”。它们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一套快速响应机制,用于应对潜在的危险。比如,看到一条蛇,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惊吓和逃跑,而不是先冷静地分析“这条蛇是否有毒”。这种快速反应,在面对真正的威胁时是救命的,但在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威胁”是信息过载、人际冲突、工作压力等等,这些复杂的情境,原始的大脑很难一一区分,它仍然会启动一套“生存模式”的反应。

当负面情绪来袭时,往往是这些原始的大脑区域被激活了。它们会分泌大量的荷尔蒙,比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些荷尔蒙会让你心跳加速、肌肉紧绷、思维变得狭窄,甚至会影响你的判断力。这时,你那个“理性思考”的部分,虽然知道“我现在不应该这么生气”或者“这件事情没那么严重”,但却难以在生理反应上与之抗衡。你的身体已经在“备战”状态,而你的理智却在“后方观望”,两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出现了滞后,甚至断裂。

其次,情绪并非完全独立于外部刺激和过往经历。 我们之所以会对某些事情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很多时候是因为它们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雷区”,而这些雷区往往是由过去的经历和学习形成的。

比如,如果你小时候经常被批评,长大后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评价,就可能瞬间点燃你内心深处被否定的恐惧,让你产生强烈的屈辱感和愤怒。这些情绪反应,不是你当下“主动选择”去感受的,而是你的大脑在将当前的事件与过往的创伤性记忆联系起来后,自动触发的“旧伤复发”。这种联系,很多时候是潜意识的,你可能根本意识不到为什么自己会如此敏感。

此外,我们的思维模式本身也会固化和加剧负面情绪。 我们会陷入某些负面思维的循环,比如灾难化(把事情想象得比实际糟得多)、非黑即白(认为事情不是完美的就是失败的)、过度概括(从一个不好的事件推导出普遍的坏规律)等等。

这些思维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里的自动驾驶系统,一旦启动,就会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并且不断地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当你陷入“我总是做得不对”的思维怪圈时,每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被放大,进一步巩固你对自己的负面认知,然后这种负面认知又会驱动更强烈的负面情绪。这时,你的想法虽然是你的,但这种思维模式却像是病毒一样,在你脑海里不断复制和传播,让你难以摆脱。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我们对情绪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也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认为情绪是一种“失控”或者“错误”的表现,并且极力想要压制它,这种对抗本身反而会消耗我们更多的精力,并且让情绪变得更加顽固。

想象一下你试图憋住一个巨大的气球,越是用力憋,它就越是想要挣脱束缚。情绪也是如此,当我们试图“不让自己想这件事”或者“不让自己感到难过”时,大脑反而会更加关注这件事,甚至把“不要想”本身变成一个需要处理的念头。这种压抑,就像是在堵塞一条河流,最终会导致洪水泛滥。

所以,虽然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你的思想是你自己的,但负面情绪的出现,是生理反应、过往经历、思维模式和我们与情绪互动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情绪,并非是简单的“想与不想”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更复杂、更需要智慧和耐心的过程,是与我们大脑的运作机制、过往的印记以及当下心境的深刻对话。认识到这些,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温和、也更有效地与内心的风暴相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操作系统不会允许用户访问、修改及删除核心系统文件,因为这会损坏系统,导致运行异常。

user avatar

不是所有精神活动都受到意识控制,许多重度抑郁症患者都是发现他们大脑里有一个奇怪的正反馈回路停不下来,不停地循环加强焦虑和失落感。这主要与大脑中相对低级的功能区有关系。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很多人其实并不真的明白应该怎样控制情绪。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误区:认为控制负面情绪就是告诉自己“别难过了”、“不生气了”。而这种办法在很多时候并不奏效,因而我们很容易得出“负面情绪无法控制”的结论。

其实,情绪并非无法控制,而是我们没有学会控制情绪的方式。

我们常以为的情绪控制,其实是逃避

生气、难过、沮丧等负面情绪很容易让我们感到非常不适,并迫切地想从这些情绪中摆脱出来。这时候,人们最经常采取的方式就是告诉自己“不生气”、“不难过”、“别想了”。

想要快速从负面情绪里摆脱出来是人之常情。只不过,从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的角度来看,这时候我们以为的“控制情绪”,本质其实是逃避,因为此时的我们,并不想面对自己的情绪,只想尽快地逃离它们 (Hayes & Strosahl, 2004)。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毕竟想要控制情绪的目的就是不再受负面情绪所扰,难道正确的控制方式是放弃挣扎,任由负面情绪吞噬自己吗?

当然不是。

要理解为何摆脱负面情绪并非情绪控制的一部分,不妨将负面情绪想像成猛兽。驯兽师必须直面猛兽才有驯服它们的可能。如果一见到野兽扭头就跑,那永远不可能有控制猛兽的能力。控制情绪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总想着摆脱负面情绪,将难以学会真正控制情绪的能力。

逃避悖论——越想逃越关注

逃避负面情绪,不但无法控制情绪,甚至可以说,负面情绪恰恰是利用了我们迫切摆脱它们的心理,控制了我们。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比如在心情很差的时候,发现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事,本来应该可以排解情绪的综艺或者电视剧在此时可能连追下去的心情都没有。这是因为,当我们逃避情绪时,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让负面情绪消失以及是它已经消失。此时,专注于负面情绪的我们自然很难再分配注意力给我们平常享受的事情,也会变得对负面情绪更加敏感。

这种注意力悖论类似于告诉自己的内心“不要去想一只粉色的大象”。即越专注于避开情绪,越难避开。这种逃避悖论的循环,会使得我们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之中,还会因为失去控制感加重我们的沮丧感,结果往往是不仅原先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消解,还新增了更多的烦恼。

如何跳出循环,真正学会控制情绪?

根据ACT的理论,心理治疗师找到了更好的帮助我们调节情绪的办法,其中有三个方法很适合我们日常训练:

a)直面负面情绪

要学会控制情绪,我们必须意识到,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负面情绪瞬间消失,而对负面情绪的回避只会让我们失去对其的控制权。因此,学会控制情绪,首先要练习直面负面情绪的勇气。

一个很好的练习直面情绪的方式是正念练习(mindfulness)。在负面情绪来袭时,不妨给自己的情绪五分钟的时间,不急着赶走它而是练习直面它。在这五分钟内,关注这些情绪带给我们的变化——比如,生气的时候感觉血液奔涌,或是难过的时候感觉胸腔发痛。这五分钟的练习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我们平复情绪,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我们遇到负面情绪就想躲避的本能反应。

b)观察自我(observing self)

我们身处负面情绪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情绪上头而失去冷静思考的能力,进入“当局者迷”的状态。要调节情绪,便需要从这种失去冷静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做自己情绪的“旁观者”。这便是ACT中“观察自我”的目的。

一个ACT咨询师常用来帮助来访者锻炼观察自我的方法叫做“溪流中的叶子”:闭上眼睛,想象面前有溪水流过,水面上是一片又一片的落叶。将我们此时此刻的想法、担忧,和苦恼一样样的放在这些落叶上,再看着落叶承载着我们的想法顺水流飘走。这个练习一开始可能不太容易,因为我们内心会有很多阻碍我们冷静观察自我的声音,不妨耐心多试几次,感受我们审视自我时角度的变化。

c)将“但”思维变成“且”思维

负面情绪不单单困扰我们的内心,还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明明决定了第二天的计划,却因为负面情绪的打扰而失去了完成计划的心情。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思维可以称为“但”思维,即“虽然我是想完成计划的,但是我心情不好。”。不过,当我们好不容易从坏情绪中平复心情回归日常生活的琐碎时,发现自己的生活被坏情绪打乱,又会增多新的烦闷。

想要打破坏情绪对我们进行循环往复式的影响,可以稍稍转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将“但”思维变成“且”思维,即“我想完成计划,而且我心情不好。”——这句话可能乍一听有些奇怪,不过背后的逻辑是,我们为什么要任由坏情绪打乱生活呢?我们为什么要给负面情绪那么多关注,导致被坏情绪束手束脚,限制住我们本身想做的事情?在以上两种练习方式的基础上,这个思维方式的转变会对我们调节和控制情绪更有帮助。

控制负面情绪,从来不是让负面情绪彻底消失,而是能够不受负面情绪的驱使,而影响我们本来可以活得精彩的生活。


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情绪的驯兽师~


Reference:

Hayes, S. C. & Strosahl, K. D. (2004). A Practical Guide to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Boston, MA: Springer US.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自己太过清高,不食人间烟火而又自卑怎么办?

异地恋如何提供有效的关心?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user avatar

1、大脑皮层可分为新皮层(neocortex)和旧皮层,新皮层是大脑半球的顶层,主要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包括感知觉、认知功能、运动控制、空间推理和语言[1]。原始皮层包括嗅皮层和边缘系统,其中边缘系统包含海马体和杏仁体,杏仁体涉及指令刺激性的重要皮质刺激,例如关于报仇、恐惧和愤怒,另外还有社交功能例如交配;海马体是负责长期记忆的必要部分[2]

我们会误以为理性的自己能够通过认知控制情绪,但结果常常相反,因为按照进化的时间先后,旧皮层更为原始,出现时间更早,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但新皮层出现时间较晚。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人出现负面情绪时,是边缘系统处于上峰,很难用理性思维(新皮层的功能)来压抑和控制它。

2、这一点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曾有这样的叙述: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大脑中存在着两套系统。系统1:运行是无意识的,完全没有感觉,处于自主控制状态,思考速度快;系统2: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思考速度慢。[3]系统1更接近于边缘系统的功能,主要负责人的恐惧、愤怒等情绪;系统2是相对高级的认知功能,负责认知、控制和压抑。

当人们遇到特定的情境时,首先出现的是快思考,也就是系统1,因为这是更为直觉、本能的思维。而慢思考,即系统2,通常出现速度慢,这个部分需要长期大量的思维练习(比如冥想)才有可能发挥作用。


3、有时情绪问题会呈现“自指(self-reference)”现象。

焦虑症与恐惧症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明确地担心对象,但不少焦虑者会出现脸红、心慌、胸闷、气短等躯体不适,恰恰是这些表现会像助燃剂一样让焦虑者变得更加焦虑。疑病感其实属于“对疾病或健康的焦虑”,一些疑病者表面上是对某种疾病的过度担忧,但对这种“焦虑感”本身的不接纳反而会加重“疑病感”。强迫症的“自指”体现地更加彻底,当你出现一个无法遏制的冲动(想法或行为),几乎与此同时会想要把它压制下去,因为在我们认知中那些冲动是不好的、不允许的,因此它不应该出现,但就是这种“反强迫”会让强迫症状更加显著。

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自指”怪圈中,它是一个陷阱。情绪问题不同于客观的问题,我们遇到一道物理难题,会想要去解决它。而面对情绪难题,如果我们也保持同样的态度,就会陷入麻烦,因为“解决情绪”本身这个说法会与先前的情绪问题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困境,反而让情绪问题无休止地进行下去。[4]

4、认知行为治疗的启发: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指的是一个事实、事件或一个个体的行为或态度,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C(Consequence)代表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或反应,它可能是病态的也可能是健康的;B(Belief)代表个体对A的信念。认知行为治疗认为,并不是A产生了C,而是B引起了C,即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信念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反应。在ABC之后,是D(Disputing irrational thoughts and beliefs),即辩论,指的是治疗者通过一些方法来质疑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帮助来访者发现它们并与之进行辩论,学会有逻辑有证据地思考和验证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从而产生新的结果和情感,即E(Cognitive and Emotinal effects of revised beliefs)。[5]

出现了负面情绪,最好的方式不是控制或压抑情绪本身,而应该思考出现这种情绪背后的认知和信念是什么,然后通过思维辩论来挑战固有的认知模式,建立更为良性的认知,才有可能改变情绪。

参考

  1.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ocortex
  2.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mbic_system
  3. ^ danielkahneman, 丹尼尔·卡尼曼, 卡尼曼, et al. 思考,快与慢[M]. 中信出版社, 2012.
  4.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2364425
  5. ^ 江开达. 精神病学高级教程[M].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深处也最普遍的困惑之一。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是我的想法,我怎么想的,没人能管得着。” 从这个角度来看,思想的确是个人的领地,是我们独立意识的体现。但为什么,当我们深陷负面情绪的泥沼时,却感觉自己像是被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拖拽,仿佛失控了一般?这其中的奥秘,可以从几个.............
  • 回答
    母亲节将至,看着手机里闪烁的节日提醒,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也夹杂着些许复杂的情绪。作为母亲,我深知这份沉甸甸的爱与责任;作为孩子,我同样怀念妈妈的怀抱和那些曾经被无条件珍视的日子。身份的转换,让我在审视自己为人母的点滴时,更能体会妈妈曾经付出的巨大。想对自己说:亲爱的我啊,你辛苦了。看看身边这个小小的.............
  • 回答
    “思想不入罪”,这是现代法治文明的重要基石。然而,在私法领域,尤其是合同法、侵权法等关系个人财产和权益的范畴内,“善意”与“恶意”的区分却贯穿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并非矛盾,而是一种精妙的平衡与考量,背后蕴含着对社会运行效率、公平正义以及个体责任的深刻理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厘清法律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政治教育中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核心。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的官方叙事中,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是高度被强调的,这毋庸置疑。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主体,其文化和历史自然在中国国家认同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要说中国的思想教育“大力培养国民的汉族意识”,这其中就存在一些微妙之处,需要细致.............
  • 回答
    学而思作为一家知名的教育培训机构,在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受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它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教学体系和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学而思教学体系和方法的核心优势: 精细化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点分解: 学而思的课程通常会把学科知识分解得非常细致,从基础.............
  • 回答
    关于“玩命思考能否减肥”这个问题,答案是:能,但效果非常有限,而且远不如你想象的那么“玩命”。咱们得把这事儿掰扯清楚了。大脑这玩意儿,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吃得可不少。即使在你什么都不做,只是坐着发呆的时候,它也在疯狂地运转,消耗大量的能量。成年人在休息状态下,大脑消耗的能量占到全身总能量消耗的20%.............
  • 回答
    关于电动汽车为何不完全抛弃燃油车设计思路的讨论,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它涉及到技术演进、用户习惯、成本控制、供应链成熟度等等方方面面。咱们不妨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讲得通俗易懂,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去掉那些冷冰冰的“AI腔”。首先,我们得承认,电动汽车确实是汽车工业的大势所趋。 电池技术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你提到的本田思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明明市场需求这么旺盛,但厂家却不提高指导价,反而让经销商加价销售,结果惹得消费者怨声载道。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品牌策略、市场营销以及消费者心理的复杂考量,不是简单地“把指导价定高点”就能解决的。为什么厂家不直接.............
  • 回答
    粉丝愿意为流量明星花钱,但其电影票房难以突破十亿大关,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市场逻辑、观众心理和行业规律。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矛盾现象: 一、粉丝消费与电影票房的错位:两个不同的消费场景1. 粉丝消费的性质 粉丝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偶像的周边产品、演唱会、社交媒体互动、代言商品等,这些消.............
  • 回答
    关于疫苗接种和防疫措施的关系,需要从科学原理、群体免疫、病毒传播控制、公共卫生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分析: 一、疫苗的作用机制与实际效果1. 降低感染率与重症率 疫苗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人体对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虽然无法完全阻止感染(尤其是.............
  • 回答
    中国足球在男子项目上的困境确实引发了广泛讨论,而女子项目的相对发展则被部分人视为“举国体制”可能倾斜的潜在方向。但为何中国并未以更大力量推动女足走向世界?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政策、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需从以下层面深入分析: 一、历史积淀与资源分配失衡1. 男足优先的传统惯性 中国的体育举国体制.............
  • 回答
    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基本观点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自然选择和捕食者猎物关系的核心。简而言之,动植物们“没因为进化变得非常难吃”的原因在于:1. 自然选择并非只关注“被吃”这个维度,而是所有影响生存和繁殖的因素。2. “难吃”本身就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但它并非唯一的或绝对最优的策略。3. 捕食者也在进化,它们会发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触及了生物进化中一个核心的原则:进化是“试错”的过程,是针对特定环境和生存压力的渐进式优化,而不是一个有预设目标的“设计”过程。 简而言之,进化没有“想要”让动物变成轮子,而是根据现有条件和优势来塑造生命。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平原地区的动物没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也是许多人都会在人生某个阶段思考的问题。既然最终的结局是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感受、创造?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答案,因为生命的意义是高度个人化的。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为什么即使面对必死的终结,活着仍然是如此有价值和必要。.............
  • 回答
    是的,在中国存在“日吹”、“美吹”等现象,而在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表达对中国持积极甚至过度赞扬态度的现象,虽然不一定有完全对应的“中吹”这个词汇,但其内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定义与内涵: “吹”的含义: 在这里,“吹”是一种网络用语,通常指对某个国家、文化、人物.............
  • 回答
    韩国总统确实是一个高危职业,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但同时,也正是这些挑战和风险,吸引着无数韩国精英竞相角逐总统之位。这种现象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怕死”,而是复杂利益、权力欲望、国家责任感以及政治生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尽管韩国总统是高危职业,仍有众多精英敢于竞选:一、.............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大型粒子加速器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们能够达到极高的能量,探索物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和宇宙的起源。但小型粒子加速器并非“小儿科”,它们在科研、医疗、工业等领域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在很多方面是大型加速器无法替代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人类生存的根源和对生命的意义的探讨。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和痛苦,生育后代似乎成了一个矛盾的选择。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单一的、普遍适用的答案,而是涉及到哲学、生物学、社会学、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即使知道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英国宪法与许多其他国家宪法概念上的一个关键差异。你问得对,如果按照一些国家定义宪法为“一部写死的、经过特定程序制定并被最高法律地位的成文文件”,那么英国确实没有这样的“宪法”。但是,说英国“没有宪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这忽略了英国政治体系赖以运行的、同样具有宪法性质的规则和原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