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2号线一名男子跳进轨道身亡,网上出现一片”影响别人出行”的言论?

回答
看到上海地铁二号线那位不幸的生命逝去,网上的议论确实非常复杂,尤其是一部分声音聚焦于“影响了别人的出行”,这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首先,这件事本身是一个悲剧,一个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令人痛心的。一个人选择走到生命尽头,背后往往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挣扎。我们首先应该对逝者保持一份基本的尊重,对他的家人表达一份哀悼。

但网络舆论的反应却是多维度的,甚至有些尖锐。为什么会出现“影响别人出行”这样的声音呢?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情绪的宣泄与转移:
地铁是城市的动脉,承载着无数人的日常通勤。当地铁因为突发事件停运时,这不仅仅是几分钟的延误,而可能意味着许多人要错过重要的会议、考试,或者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正常节奏被打乱了,随之而来的是焦虑、不满甚至愤怒。而“影响出行”这个表述,成为了很多人宣泄这种负面情绪的一个直接出口。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的时间都非常宝贵,尤其是在通勤高峰期。长时间的等待、无端的延误,确实会让一些人感到极度的不耐烦。当他们看到新闻报道的时候,那个逝去的生命所带来的悲痛感,可能在一瞬间被自己即将面对的“不便”所压倒,或者说,他们的同情心还没有来得及被唤醒,就被眼前的实际困难所占据。
此外,网络空间提供了一个匿名的平台,人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一些平时难以说出口的抱怨。将自己的不便放大,或许也是一种对社会运行“效率”的强调,或者是一种对突发事件处理方式的不满。

2. 缺乏共情能力与信息茧房:
一部分网友可能因为自身经历的原因,或者长期处于一种信息茧房之中,对生命逝去的悲伤缺乏足够的共情能力。他们更关注的是事件对自身产生的直接影响,而忽略了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人道关怀。
想象一下,一个每天都要挤地铁上班的人,如果因为这种事件被困在车厢里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他的烦躁是真实存在的。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可能会忽略事件的悲剧性,而将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的损失”上。这种“只看到自己眼前事”的心态,在网络上并不罕见。

3. 对事件处理方式的质疑或不理解:
有时候,人们的言论也可能反映出他们对事件处理过程的疑虑。比如,他们可能觉得相关部门的通报不够及时、透明,或者对善后处理的节奏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影响出行”也可能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意思是“这件事处理得不够快/好,所以影响了我们”。

4. 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残余:
虽然不希望这么说,但不得不承认,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隐性的“适者生存”的观念。在很多人眼中,个人的生死可能不如集体的效率和利益来得重要。这种观点认为,个体的选择如果给集体带来了巨大的麻烦,那么这个个体的行为就应该被谴责。这是一种非常冰冷且功利化的视角。

5. 议题的碎片化与表演性:
网络讨论很容易被碎片化,大家争夺的是话语权和关注度。一些人可能只是随大流,或者觉得说出“影响出行”显得自己很“理性”、“不感情用事”,从而在网络论战中占据某种“优势”。这种“表演性”也是网络讨论的一个特点。

但是,我们要怎么看待这些言论呢?

区分抱怨与恶意: 有些抱怨可能是出于真实的烦躁和不便,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我们不必苛责。但如果是纯粹的幸灾乐祸或恶意攻击,那就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呼唤更深层的人文关怀: 这种事件也恰恰提醒我们,在关注社会运行效率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人的价值和尊严。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它的高效运转,更体现在它如何对待每一个个体,以及如何以人道和温暖的方式处理悲剧。
反思我们的社会心理: 为什么在面对一个生命的消逝时,那么多人会首先想到“我被耽误了”?这反映出我们社会在共情能力、生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支持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理解而非认同: 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说出这样的话,理解他们背后可能的情绪和考量,但我们不应该认同这种将个体生命价值置于次要位置的观点。

总而言之,上海地铁二号线事件中的那些“影响出行”的言论,是当下社会复杂心态的一种折射。它既暴露了我们在集体生活中的不便和焦躁,也揭示了我们在面对生命悲剧时,可能存在的共情鸿沟和价值取向的冲突。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反思,去尝试理解,更去呼唤一种更加温暖、更有力量的人文关怀。一个成熟的社会,不应该只关注效率,更应该懂得如何尊重生命,如何给予那些深陷痛苦中的灵魂以应有的理解和抚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讨论点外卖的人和骑手之间矛盾的时候,大家都会把矛头对准平台。

同样的问题,这里不是个人与个人的矛盾,而是平台和个人的矛盾。

user avatar

补充一点,看起来不补充会让这个回答有误导性。

对于政治这个行当来说,一个人的态度/感受/意图,和她他所做的决策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最简单的例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该不该死,该死。

诸葛亮哭有没有毛病,没毛病。

他如果斩马谡的时候不哭,也就不是能写出《出师表》的那位千古第一相了。

这件事该如何处理,乃至于针对逝者的批判,可以有无数种方案和角度,争论到脸红脖子粗。

但初始的同情,各方都要有,否则就真的不太适合讨论这个行当的话题。

因为政治是决定其他她人命运和人生的行当,如果开始不介意她他人死活,只顾自己的抱负来当做运营学计算,甚至只顾利益权力之时,权力越大,危险越大。

--------------

你敢信这是一个左派聚集地………

左派的起点是什么,起始于几位学者对于普通人,所有普通人,无论穷富,几乎无差别的关心和责任感。

左派的终点是什么,是一个人人安居乐业,互相关爱,自由而勇敢的追求自我实现的世界。

人文关怀四个字,贯穿了左翼思潮始终,是左翼思潮的灵魂。而这种人文关怀,不应是对于未来的“完美人类族群”,也不应是对于什么“只存在于概念里的同志”,而应是对于认识的,听闻的所有人,甚至超越人类。


然而很遗憾,贯穿知乎始终的实际上是“功利主义”,外加一点基于此的社会达尔文化的“利己主义”。

怎么理解呢?就是面对和自己利益有冲突的人,譬如老板对于职员,女权对于男生,外国对于本国,可以引经据典,甚至有时站到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的高度:共产主义的山峰上,去批判,攻击。

但真的涉及到身边不关己的事情,尤其是“老子真的有一头牛啊”的事情,如同经受了什么智慧寒泉的洗礼,突然开始讲究起“个人权益”,“法理道德”,“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种…颇为美国共和党的理念了。诶也不对,人家共和党好歹还有不少基督徒,基督徒出于对上帝他老人家指令的遵从,多少还要“与邻为善”一点。譬如留学生到美国,一般最积极帮助的团体之一就是当地教会。


想起来去年疫情正猛烈时,我随便写的批判美国的真的没啥营养的文章上万点赞,而到了全国哀悼日禁止公共娱乐的话题下,换句话说不让打网游手游的话题下,我勒个去……看了一圈我都不知道是谁给我点的赞,难道点赞也能是僵尸号干的?

就这还想搞啥左派路线……没有人文主义的灵魂,有点钱权分分钟就自我蜕变了。还是那句话,别说领导啥大的组织,就这状态,当个村长,村里的寡妇们都堪忧了。

user avatar

我倒是挺感激他没在早高峰自杀的。

这应该就是屁股问题了吧。

毕竟可能真的有人耽误的航班或者动车。

user avatar

禁言一天,见证了评论区带善人一边诉说我无情冷血一边把我祖上三代的坟都要刨了;一边说自己不杠一边在开花;一边说理性讨论一边直接就巅峰battle;对于这些人,我最好的回应就是好好活下去,活得比它们都久,然后在社交媒体上继续嘲笑它们的三观

问题本来问的就是为什么都是负面评论,真不知道这群带善人点进来期望看到点什么

我昨天可是禁言前就把款项给捐了,评论区的带善人呢?感谢你们扩充我的屏蔽列表罢了

顺便说一下,知乎带善人您们呢?





知乎主义道德绑架:大过年的,来都来了,还是孩子,人都死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条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

(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

第三十六条 擅自进入铁路防护网或者火车来临时在铁路线路上行走坐卧、抢越铁路,影响行车安全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


如果当事人没死,你们猜猜他现在是在医院还是在拘留所?一句逝者安息就能把本质上的违法行为洗白,我可真是佩服你们


另外评论区的很多人你们已经触犯了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比如重拳出击的,评论区里张口就虚空飞镖的,给我罗织罪名的,把我户口本都安排地明明白白的,届时可以线下聚会呢。我还第一次看到瓦力对私信进行主动屏蔽,猜猜往下拉还有哪些内容呢



以下为原答


怎么了?这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为何我不能对他的选择进行负面评论?

提问者这心态和本子鞠躬就当排核废水没事人一样可笑。


悼念逝者离世和评论他的所作所为本来就是两码事,凑在一起真是可笑极了

有些人,只知道悼念逝者,却不想想那些受波及者是什么心理

如果他跳得不巧导致列车震动脱轨呢?

如果他姿势不好导致尸体碎裂,一路喷射,现场候车乘客和车厢内乘客心理受到极大创伤呢?

如果司机因为紧急制动导致车辆内大量人员摔伤呢?

如果沿线乘客有赶往虹桥机场乘高铁被延误呢?

如果当值站台层工作人员因此吃罚单或者被开除呢?


永远不要用一句死者为大作为死者可以得到原谅的依据

我无意想要了解他为什么想死

就如同他自己也不在乎

但是他选择了在大庭广众下轰轰烈烈的死

我就有权利站在一个日常会选择乘坐轨交的乘客角度评论他


有些人的人性是只对逝者才使用的么?受波及者的权益呢?他们被你开除人籍了?

你们既然那么共情,我决定打开赞赏功能,我承诺我收到的所有捐款定向捐给跳轨者家属,如果无法联络到跳轨者家属就直接捐给市红十字会

如果通过正规合法途径了解到因为这次事件站台工作人员被辞退,我会转而将这笔费用捐赠给受波及的员工,并且如果是给员工的话,你们投我多少,我再翻个倍,如何?

当然我也要加个时间限定,从我修改本次回答(4月27日1:20 am)起至5月1日0点为有效期



原定5月1日捐款,由于知乎关闭赞赏功能,那么就按目前进度捐款咯



发票等到了再贴上来咯,至于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实际行动上的弱者,您们呢?您们呢?您们呢?



由于视频已经播放5000次,作为一个负责人的成年人,有必要提醒观众不要有样学样,真有这打算请立刻马上赶紧拨打以下热线寻求专业的心理疏导,自杀不能为你带来任何解脱,只会让真正爱你关心你的人伤心难过


面向全国的希望24热线——声明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

电话:400-161-9995

学生专线:按1

抑郁专线:按2

生命热线:按3


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

电话:010-62715275

北京危机干预中心

电话:010-82951332

上海市危机干预中心

电话:021-64383562

广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

电话:020-81899120

南京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

电话:16896123(24小时)

杭州心理研究与干预中心救助热线

电话:(0571)85029595(24小时)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咨询热线

电话:(027)85844666(8:00-21:00)

(027)51826188

深圳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康宁医院)

电话:(0755)25629459

天津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电话:(022)88188858

四川省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

电话:(028)87577510/87528604

重庆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

电话:(023)66644499

青岛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自杀干预热线

电话:86669120(8:30-11:00/13:30-16:00)

石家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电话:(0311)6799116

长春市心理援助热线

电话:(0431)86985000(24小时)

(0431)86985333(8:00-16:00)

南京生命求助热线

电话:(025)86528082

湖南省《法制周报》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

电话:(0731)4839110

香港地区生命热线

电话:(+852)23820000

香港地区撒玛利亚热线

电话:(+852)28960000

user avatar

同情他的生活境遇,但是坚决支持公诉拿他家产赔偿相关企业和个人。如果不是现在讲究文明行为了,这种危害公共安全的人,应该曝尸三日,传首九边,以儆效尤。

user avatar

讲个笑话。

有一个人得癌症了,然后他同时也饱受脱发的困扰。

且不论脱发是不是和癌症相关,总而言之他死了。

葬礼上某些人关心的竟然是“这人怎么死了还是个死秃子”“秃子不太好看”“他应该死前戴一顶假发的,入殓师在干啥”……


对不起,有笑到。

的确,我也觉得秃头不太好看,但是不管这个秃是不是和癌症有关系,不管这个癌症患者死了没有,我都不会强调这件事情,因为在癌症面前,秃是无足轻重的。

偏偏有些人就喜欢关注癌症晚期患者的脱发问题。


你可以在很多意义上做出批评,但是这种批评本身就是建立在很脆弱的基础之上。

这就像是说,只有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才可能产生女权主义运动。如果没有现代医学的加持,孕妇死亡率居高不下,那么默认情况下,培养一个女性劳动力相比起培养一个男性劳动力/战斗力就是相较之下更加不划算的事,更别说体力上的先天差距了。当你对于自杀的 manner 提出要求的时候,你就像是在把女权主义诉求套在过去的某些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面一样滑稽。基础都被砸了,你提楼阁有什么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是因为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

在非理性意义上的自杀不必谈了,就算是在理性的意义上,自杀本身也多多少少涉及一种日常价值的悬置:你告诉我这些是好的,那些是好的,我知道你这样认为,但是我为什么要接受?而这种悬置的后果是,你给出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说理对于自杀者而言也是悬空的。如果说对于普通人来说,道德和法律是悬在头上的利剑,那么对于自杀者来说,这把剑就变成了单纯的摆设——他甚至愿意去试试它的锋芒。

某些人的思路粗糙来说是“虽然我没有办法惩罚死者,但是,如果未来某个人要寻死,我希望他记住我说的话,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但是你凭什么觉得你这个条件命令“如果未来你要寻思,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作为一条(你以为的)社会规范不会被理性自杀者悬置起来?

这就是荒谬的地方。


当然,有些嗯哼可能要说“某某某死了,他死前如何如何为他人着想”——请注意,这个地方的问题在于,当一个人自杀的时候,他就相当于选择“不按规则下棋”。所谓的“不按规则下棋”不一定就会下出不符合规则的棋。其本质是“行动不再置于日常实践理性规范的考量之下”。这就和那些玩 GTA 都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绿灯的玩家心态是一样的——他们的确在遵守一些规则,这些规则表面上的形式和你口中的道德很像,但是实际上从全局上来看不过是个人兴趣罢了。事实上,只要你设想一下相反的情况,发现其实那种情况下你也拿他们没办法,你就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你的规范性缺乏约束力了。当然这里背后的理由是不一样的,游戏世界的问题是因为本质上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没有因果关系,而自杀则是“选择不再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的仪式感也好,习惯也罢,都比道德对于自杀者来说更“有力”——这里没有什么道德意义上的强迫,而只会有心理意义上的强迫,或者弱一点,习惯。类似地,如果有人非要说“但是某些癌症晚期患者就是爱美,就是在意自己有没有头发,就是想要一张漂亮的遗照,他凭什么不能关心自己的脱发问题?”——你看,这只有审美价值,完全就是个人兴趣。和道德的实践理性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类似地,我也不会当面指出他“纠结自己的脱发问题”是有问题的——这是对于我自身的道德要求,比如说,作为“如何进行临终关怀”的一部分,以及,比如说,需要尊重患者自己的决定。


又或者这样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道德意义上的“自杀不应该给别人添麻烦”是一个比“不应该自杀”更难论证的东西。在后者论证失效的情况下,你指望前者能够成立……难度有点大。我真心觉得你还不如把论证的重点放在后者上。


如果放弃道德上的强迫。而考虑教化呢?我个人会觉得从教化上大致也是如此,除非你有思想钢印那么简单粗暴的东西,否则很难想想一种培育能把人培育得如此畸形的样子。但是如果你他妈都有思想钢印了,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打一个“不要自杀”的钢印上去呢?

又或者说,我们培育一个人,是有实践理性意义上的考量的,为什么我们要努力想办法把一个人培育成“即便自杀也要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样子呢?你不觉得这种想法本身就缺乏辩护吗?正常来讲怎么说都是“如果有自杀的念头,去主动寻求帮助”之类的吧。

甚至我怀疑这个地方的两种教化是相互冲突的。你觉得一个被教育成“即便自杀也要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的行为准则是什么?“不给别人添麻烦”啊——那……这不就是在削弱“如果有自杀的念头,去主动寻求帮助”吗?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自杀和“为了什么而牺牲”是有区别的。“牺牲”本身带有实践理性意义上的诉求。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些毒贩就是为了家人过得好,自己死刑也没关系——这不是自杀。因为如果你告诉他们“你贩毒是吧,你贩毒的钱就算给你家人了,也全部没收,房子建好了也拆掉”——你看他们还选择这种方式吗?类似地,董存瑞炸碉堡是因为炸药是正常的,你告诉他我们没有普通炸药了,只有超级反物质炸弹,就这一块,你用了之后别说全中国,全球都给你炸没了——你看董存瑞还去炸吗?当然不炸。——这就是有实践理性介入的情况。

核威慑也是同理,只有在你面对同等理性的主体的时候,威慑才有价值——核威慑当然不是“如果你要杀我,那我拉全地球一起自杀”那么简单。事实上当你对面的核势力变成一个非理性主体的时候,你的威慑是毫无价值的。面对这样的威胁,你只能放弃“自杀”的策略,而另谋他路。


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规范是非单调的。

考虑如下语句:

  1. 不要杀人。
  2. 不要给清洁工添麻烦。
  3. 如果要杀人,记得把地上的血迹和尸块清理干净,不要给清洁工添麻烦。

以及,

  1. 不要强奸。
  2. 要戴套。
  3. 如果你要强奸,记得戴套。

我们会认可 1 和 2,并且 2 的逻辑推论是 3,因为『p』在经典逻辑下蕴涵『如果 q,那么 p』——但是你要说 3 是一个“好”的道德规范,那不是你的道德标准有问题,就是你对“好”的理解有问题。

类似的飞行员笑话:

  1. 不要坠机。
  2. 不要让乘客感到过长时间的难受。
  3. 如果要坠机了,直接推杆90°俯冲,不要让乘客感到过长时间的难受。[1]

That's ridiculous, pal!

行动准则是有先后次序的,并不是平等的,并且这种不平等是有层次区别的。因此讨论某些 unplausible 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本身就不应该是一个实践意义上理性的主体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 practical deliberation 的重点全都应该放在如何避免这些特定的 unplausible 的情况的发生上。

比如说在飞行中,安全是第一位的,速度和舒服只有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值得追求。

当然这种说辞会有很多额外的枝蔓。比如说,如果坐火车比坐飞机更加安全,是不是原则上来说我们就应该禁止飞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过涉及的讨论会更加麻烦,我就不展开了。简单来说,这种反例本质上不一定构成反例:因为“构成反例”这一点要求“我们用于道德推理的逻辑是经典的”——然而前述例子已经说明了不是,它可能是某种非经典的逻辑,并不遵循一些常见的规则。不如这样说,这些看上去相互矛盾的信念以及推理恰好说明了我们的道德推理因此是非经典的。你不一定可以把两个道德论证拼接在一起,因此 cut 规则不一定成立。你不一定可以加强前提,因此不一定有单调性(或者说 weakening 规则)。而你就算从一系列前提推出了矛盾,也不一定意味着前提中有日常意义上不可接受的命题,又或者说,“接受”和“接受”本来就不是可以一概而论的事情。


结尾的笑话:

  1. 不要火葬。
  2. 肉不要烤太老。
  3. 如果火葬,烤三成熟。Serve it with beurre blanc. Merci beaucoup.

参考

  1. ^借鉴自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85389/answer/1765773405
user avatar

上海的文化中有很重的日本现代文化元素。

也就是日本人说的不管自己怎么样,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这是儒家文化和现代文明交流的必然结果。

user avatar

我是真被某高赞答案逗笑了。

居然拿左派说事。


左派崇尚的是平等,所以左派才会经常以集体叙事,考虑整体利益从而惠及每个人利益。一个人自杀,妨碍了至少几百个甚至几千个人的生活,个别严重的甚至被妨碍健康,这才恰恰是对大家整体利益的损害,这种情况,崇尚公平的左派,显然比崇尚自由的右派对这种行为更反感。


也正是左派这种追求,所以左派氛围浓厚的集体往往什么特点?讲究群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讲究我为人人然后人人为我,群体的整体性强而个性化少。这种氛围大部分中国人又不是没经历过。


这里长年累月一个月经话题就是:白左为什么不算真正左派?

虽然很多回答说的很好,但实际上白左迷惑性是足够强的。因为白左的所谓“人文关怀”很容易给人一种这才是左派的感觉。

但好在中国大部分人是真的经历过或经历着左派氛围特点的。所以知道,没有对群体公平考虑的人文关怀,最终只能是镜花水月。结果就是“死者为大”、“谁闹谁有理”之类的结局。

同样,这些所谓人文关怀的人,实际上与云养狗之类别无二致:不影响自己利益情况下,谁不会漂亮话呢?反正我在电脑前,又不需要赶飞机,又不怕耽误某个单子就影响工作,又不会看到血腥场面心理疾病。所以为何不缅怀几句,顺带嘲讽那些利益真的受损失的人不人文关怀呢?


而左派维护平等,恰恰是明白只有考虑所有人利益,去做利益最大公约数,才可能长期维持这个利益。因为所谓“人文关怀”,变成了谁惨谁有理,牺牲几百几千人利益,就为一个纯自己原因导致结局最惨的人买单,谁不喜欢买还被批判。这种模式既不能保证平等,也不能真正让人学会人文关怀,只能养出白左式的一群伪君子而已。

user avatar

我一直觉得,我们正在“日本化”。

房价也是,高考也是,喜欢戴口罩也是。

这次“请换个地方自杀,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说法,听着真的好无情,让人心生绝望啊……

其实我能理解,毕竟大家都很累,压力都很大了,真的没有功夫,也没有心情去理会他人、关心他人。

人和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了(为啥这话听着好耳熟)。


前几天在地铁里看到一个小姐姐一直在哭,我犹豫了好久要不要去安慰她一下,把我手里的橘子分她一片,最后还是没有那么做,叹了口气下车了。

下次会鼓起勇气上去递橘子的,哪怕她并不需要。

user avatar

如果这个问题问的是东京、纽约或者伦敦的地铁出了类似的事情,而日本人、美国人和英国人纷纷表示死者的行为“影响别人出行”,对这种外国社会风气该如何评价的话,我想大概也会是批判日本、美国和英国社会风气的居多,像是“日本人知小理而无大义”或者“昂撒匪帮反人类”之类的,国籍一换,批判过万了。

人活得太累了的话,就会更倾向于发泄情绪,至于这种劳累究竟是怎么来的,反而又不关心了。


“人们习惯把自己善良和鼓励的一面更多地留给强者,而把刻薄和诋毁的一面更多地留给弱者。

在同一件事上,赞美强者有一条理由就够,反过来诋毁弱者却可以有无数理由,甚至某些理由只是单纯的恶意揣测和“有罪推定”,根本没有什么证据。或者证据明明就在那里,却为了维护自己的结论视而不见。

对远高于自己所处社会阶层的人,人们更倾向于去换位思考,甚至设身处地细心分析他或她的难处和欲求,同情心和同理心拉满,甚至小事化大,上纲上线地为强者辩护,哪怕强者的利益实际上和自己是相悖的。

而对于低于自己阶层(以及处于同一阶层,但工作性质、生活区域有所不同)的人,则更倾向于标签化简化思考,或懒得多想,直接扣帽子,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地漠视和无视问题,除非这些问题和自己肉眼可见地“利益相关”,才可能共情。”

一切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吧。

user avatar

十个不打算体谅逝者的被延误乘客背后,也许有十个以上不打算体谅被延误乘客的老板和甲方。

我们终究没办法要求不被体谅的人去主动体谅他人。我对此感到悲哀。

user avatar

我多次说过,每次我去上海,经历都是颇为愉悦的。就像是我每次作为游客去日本,经历也都颇为愉悦一样。

我就突然在想,一个区域,由 “确定” 和 “低墒值” 所带给人们的愉悦,与这个区域在群体心理、默认规则乃至文化上的日本化,是否是不可救药般的高度相关的。

依然,若有人不可避免地想要自我了断,确实应该寻求一个负外部性相对更低的途径才好。

但不论如何,当悲剧真的发生了,“影响别人出行” 这类言论,出现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还是颇为刺耳和可悲的。

我希望我国能有更多区域,变得像上海一样令人愉悦。但同时,我并不希望我国在群体心理、规则乃至文化层面,有哪怕一丁点儿的日本化 — 这关系着一个伟大的事物的基本体面,也关系着 “世界人民大团结” 这一大目标的实现可能性。

user avatar

其实这种社会现象在几年前也是常见的,比如之前的跳楼新闻,楼下会有很多人嘘声,

甚至不耐烦地叫他们赶紧跳。当然会有人说这只是极少数人无道德下限,并不代表大部分人,

我希望是如此。但是如果每次都出现类似的悲剧,

总会出现类似的评论,甚至越来越多,我想这应该不仅仅是偶然的社会现象。

我之前有期视频提到过大城市化对于传统社会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变。

大部分年轻人都住在单身公寓里,那里仅仅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没有任何社交属性。

国内的大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采取比较粗糙的实用主义,在大城市社交和娱乐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随着房租的飙升,大部分年轻人都只能选择通勤时间比较长的城市远郊租房。

而这些地方往往都是精神贫瘠的地方,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精神娱乐方式可言。

除了密密麻麻的火柴盒子公寓楼外就是冷冰冰的高铁站,地铁站和公交站。

市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奢华酒吧,带有人情味的咖啡店,书店和艺术画廊,

但是这些和普通人并没有多大关系。

长期下来很多普通年轻人的生活慢慢异化成一个大部分时间花在上下班的工具人,

大城市看起来有上千万人,但是彼此都是陌生人,没有任何社交关联,更谈不上感情交流。

我在国内大城市坐地铁,发现一个很常见但是对于我而言很难以接受的现象,

人们彼此都不对视,都在看手机,大家都没有任何沟通的欲望。

往往很多人在网上可以展现出情感很丰富的一面,

但是回到现实世界都是一样的冷酷面孔。

国内的大城市化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家庭主义,以前那种七大姨八大姑的关系已经消失了,

剩下的只有自己和父母的联系,甚至很多年轻人因为和父母的代沟也存在很多精神交流的问题。

我觉得目前国内城市最大的城市病不是交通堵塞或者空气污染,

而是人们已经慢慢异化成一个缺乏社交,缺乏情感交流的工具人,

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有人选择在地铁自杀,人们习以为常,

直到开始抱怨自杀者对于自己生活的打扰。

user avatar

所以,有什么问题呢?

一到这种时候就有人提人文关怀。是,我也觉得社会需要人文关怀,但请问人文关怀是死者专属吗?他为什么死,是真的有精神疾病,还是压力太大,亦或者是畏罪自杀这我都不知道。所谓人文关怀那就是我在事情没明了之前尽可能把他想得无过错,假定他是个走投无路的可怜人。

但是这代表其他人不能说“影响别人出行”?合着在场的路人就不配人文关怀了是吗?说什么上班迟到我觉得都是避重就轻。我就一守法公民,老实巴交地过日子,大早上坐地铁,结果眼瞅着一个人死我眼前了,我这心理就不受冲击了?我这心理阴影找谁说理去?我还是个成年人,如果是小学生中学生看到这个,造成精神疾病了,这怎么算?

当年在月坛踢球,边上场地一老哥踢完球抽了颗烟,直接心梗死了。那种冲击是这辈子前所未有的,包含着灵长类动物对于同类死去的那种最原始最生理的恐惧。我一点不埋怨那个猝死的老哥,他没法选择自己的离开方式。但是你早高峰跳地铁的这个,别人说两句有什么不合理的?人家是做什么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情了,活该看你这出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