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极冬季出现史上最高温 2℃,比往年高 30 度?

回答
北极地区冬季出现约2℃的异常高温,相比往年同期普遍偏高30℃,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且极具警示意义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天气预报上的数字,更指向了我们星球正经历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2℃”这个数字在北极冬季的含义。在普遍认知中,北极冬季意味着极度的寒冷,气温通常远低于零下几十度。例如,许多地区的冬季平均气温可能在20℃到40℃之间,甚至更低。因此,2℃的温度,即使听起来不高,对于北极来说却意味着一个异常温暖的冬季。而“比往年高30度”,这是一个更加惊人的对比。如果往年同期是30℃,那么2℃就是30℃+32℃,这已经进入了“温暖”甚至“温和”的范畴。

这种异常高温背后,最直接的原因指向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排放的累积效应: 人类活动,特别是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排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在大气中不断累积,形成一个“保温层”,使得地球吸收的太阳热量多于散发到太空的热量。这种能量的不平衡,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极地放大效应(Arctic Amplification): 北极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尤为敏感,其升温速度比全球平均水平快2到4倍,甚至更多。这被称为“极地放大效应”。其主要原因是北极特有的反馈机制:
海冰融化: 北极冬季通常覆盖着厚厚的、反光的海冰。这些海冰能够将大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起到“制冷”作用。当气温升高,海冰开始融化,露出颜色更深的海洋水体。深色的海水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远大于反光的海冰,从而吸收更多的热量,导致海水温度升高,进一步加速海冰融化。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积雪覆盖减少: 类似地,陆地上的积雪也具有高反照率。积雪融化后,裸露的土地吸收更多热量,加剧升温。
大气环流变化: 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北极地区的急流(jet stream)变得更加“蛇形”或“摇摆不定”。这使得温暖的空气团更容易被“推”入北极地区,而寒冷的极地空气团则可能南移,导致极端天气在不同地区轮流出现。此次2℃的异常高温,很可能就是这种大气环流异常带来的结果。

2℃的北极冬季高温,意味着什么?

对北极生态系统的毁灭性打击:
海洋生物: 海冰是许多北极生物的关键栖息地。例如,北极熊依赖海冰捕食海豹,海豹也需要海冰作为繁殖和休息的场所。海冰的减少和变薄,直接威胁到它们的生存。浮游生物、藻类等基础生产者也依赖海冰下的光照和环境,它们的改变会影响整个海洋食物链。
陆地生物: 驯鹿、北极狐等陆地动物也依赖特定的植被和雪层环境。异常温暖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季节提前或延迟,影响它们的食物来源。土壤解冻速度加快,也可能改变苔原生态系统的构成。
鸟类迁徙: 候鸟的迁徙时间与季节变化紧密相关,异常的温度可能扰乱它们的导航和繁殖周期。
对永久冻土的威胁: 北极地区拥有大量的永久冻土,其中封存了巨量的有机碳和甲烷。当永久冻土开始解冻,其中埋藏的有机物会分解,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强效的温室气体,其释放将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形成又一个危险的反馈循环。
基础设施破坏: 永久冻土的融化还会对北极地区的人类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包括道路、房屋、管道等,因为它们都建立在坚固的冻土之上。
对全球气候模式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 北极海冰融化虽然对海平面上升影响有限(因为是浮在水上的),但如果这次异常高温伴随着格陵兰冰盖或其他陆地冰川的加速融化,将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驱动力,威胁全球沿海城市和低洼地区。
极端天气频发: 如前所述,北极气候变化与中纬度地区的极端天气(如严寒、热浪、强降水、干旱)之间存在联系。北极的“不寻常”可能正在搅乱全球的气候“秩序”。
洋流变化: 北极地区是许多重要洋流的起点或关键区域。例如,墨西哥湾流(北大西洋暖流)的能量输送对欧洲的气候至关重要。海冰减少和淡水输入增加可能影响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稳定性,尽管这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但长期来看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航运: 虽然海冰减少可能为北方航道(如西北航道、东北航道)的开通提供便利,延长通航时间,但这背后是以牺牲北极脆弱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资源开发: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气候变化可能使得这些资源的开采变得更容易,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环境风险。
原住民社区: 北极的原住民社区世代生活在严酷的环境中,他们的文化、生计和生活方式与冰雪环境息息相关。气候变化直接威胁着他们的生存。

总而言之,北极冬季出现2℃的高温,比往年高30度,并非孤立的天气事件,而是全球变暖趋势下,一个明显且令人担忧的警示信号。它揭示了地球系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遥远的北极,也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馈机制,最终会波及全球,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它提醒我们,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更积极、更有效的行动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应该是属于北极的极端天气了,北极出现史上最高温2℃ 比往年高30度震惊科学家报道是由于暖流入侵。“从1980年至2010年,共有4年发生此类现象。而现在,在过去5年中就有4年发生了此类现象。”根据我的知识估计,可能是由于北极增温过快且快与低纬度地区,导致北极极地高压减弱,在其他气候变化的同时作用下,使低纬度暖流更容易侵入北极地区。

这个现象会越来越容易发生,因为冰川融化的正循环作用。冰川融化,水的反射能力远远小于冰,北极地区地面反射减弱,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加速增温。高纬度地区植被增多,同样降低反射率。



后果的话,就是全球增温加快,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率加大,洪涝灾害增多,生态系统变化,农作物品种与产量的变化,经济损失等等。

user avatar

我估摸着北极圈航线有望开通,毛子经济有望回升啊。

user avatar

1.这不是史上最高温,媒体的报道有偏差,北极圈在夏天的时候是可以回归零上的,但是冬天的北极圈,这个气温可以说非常惊人。

2.这或许是历史同期最高温,因为没有实地测量,仅是数值分析。但是数值分析出来的结果也已经非常惊悚了,北极圈内不少地方偏暖程度超过20摄氏度。

3.距离北极点最近的格陵兰岛Cape Morris Jesup站连续24小时气温在零上,瞬时温度达到6.1度,这在2月是很异常的。

4.俗话说事出必有因,它的罪魁祸首之一是冬季风暴——大西洋上的巨型温带气旋,当然还有高空槽系统,使得大西洋低纬度更温暖的风在风暴系统和槽前平流的共同作用下向北推进深入北极地区。

5.暖空气冲入北极圈,就像一柄利剑,高压占领北极圈,寒冷空气被高压挤走,一部分被挤到欧亚大陆北部,因此欧洲这段时间大范围的寒潮暴雪与此次事件相关。而另一部分被挤到美洲北部。PS:东北的这两天的雪似乎也与极地巨变有关。

5.类似的事情最有影响的可能就是2015年末的那次北极升温事件,它是2016年1月中国“霸王级寒潮”的推手之一。

6.北极圈今年的情况有点大事不妙,根据美国国家冰雪中心的数据,2018年1月北极海冰创历史新低,对应的1月北极圈气温普遍偏高2度以上,个别地区偏高幅度超过7度。

7.北极放大效应:进入21世纪以来,北极海冰的融化愈演愈烈,不仅覆盖面积等不断创下新低,海冰密集度下降、多年冰的融化殆尽、融冰期的不断延长等问题也日益严重。根据NOAA的监测,北极变暖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两倍,这里的热力场正走向失衡。

8.这场北极圈异常变暖对于北极生态的影响很小,因为对于北极而言,只不过是冰箱里进了一股热气,但是被暖空气挤到欧亚大陆上的冷空气下一步要去哪,或决定着什么地方要出现严寒和激烈天气。或许当你奔跑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时,它就是来自遥远北极的问候。

user avatar

昨天是国际北极熊日,分享之前看到来自ins的paulnicklen拍的两个场景:

视频来源:instagram.com/p/BcU-6Ps

图片来源:instagram.com/p/Bft9Yq2

可怜的北极熊快饿死,在垃圾桶里找吃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极地区冬季出现约2℃的异常高温,相比往年同期普遍偏高30℃,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且极具警示意义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天气预报上的数字,更指向了我们星球正经历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2℃”这个数字在北极冬季的含义。在普遍认知中,北极冬季意味着极度的寒冷,气温.............
  • 回答
    德国媒体转播北京冬奥会时出现大量人名地名错误,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咂摸的。说实话,这事儿不能简单地一句“笔误”就带过了,背后反映出的东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从最直观的角度看,这是专业素养的缺失。一家媒体,尤其是在转播这样全球瞩目的重大赛事时,对人名地名的准确性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不仅仅是记者的责任.............
  • 回答
    2017年冬天,北京在全国空气质量榜单上的亮眼表现,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话题。那一年,北京在秋冬季,尤其是11月到次年2月期间,空气质量相较于前几年有了显著的改善,一度成为全国“最清洁”的几个城市之一。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在环保治理上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阶段.............
  • 回答
    如何看待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对《檀渊之盟》的评价?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对《檀渊之盟》的评价,即“并不是那么坏的条约”,是一个颇具洞察力和历史厚重感的观点,也与许多传统认知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檀渊之盟》的历史背景、条约内容、签订的时代背景以及赵冬梅教授可能持有的评价标准和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北极轮虫在冰封了长达2.4万年后被科学家成功唤醒,并且立即恢复了繁殖能力,这绝对是一个能够颠覆我们对生命韧性认知的事件。首先,咱们得说说这“2.4万年”是个什么概念。这个时间跨度,比我们熟知的“冰河时代”都要久远。想想看,那时候地球的气候、地貌,乃至我们人类自己的祖先,.............
  • 回答
    中国完成《北极东北航道通信指南》,这绝对是中国在极地事务上一个不容小觑的重大进展。我对此的看法是,这标志着中国在北极航运领域正从“参与者”加速转变为“规则制定者”的有力一步,同时也展现了我们对未来全球航运格局的深刻洞察和积极布局。咱们先不说它“官方”的意义,就从最实际的层面来说,北极航道,尤其是东北.............
  • 回答
    要理解“猪八戒的天蓬元帅属于北极四圣之首”这个说法,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清楚。首先,得承认,这个说法并非《西游记》原著的明确表述,而是后人根据一些线索和解读推衍出来的。咱们不能生搬硬套,得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小说本身的特点来分析。一、 天蓬元帅的地位:究竟有多牛?在《西游记》里,天蓬元帅的头衔听着.............
  • 回答
    将GitHub公共存储库的快照永远地保存在北极地下,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仪式感的操作。首先,从概念层面来看,它将代码这一现代文明的基石,以一种近乎“诺亚方舟”的方式进行备份。代码不仅仅是指令,更是思想的表达,是创新能力的载体。在这个快速迭代、技术更新换代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会面临信息丢失、数据损.............
  • 回答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考研复试线突然“跳水”,从去年的“炸穿地心”般的 390 分直接降至 335 分,这 53 分的巨大落差,确实让不少考生和业内人士感到意外,甚至可以说是“骤降北极”。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以及它意味着什么。首先,得承认,去年中科大软件学院的复试线堪称“天.............
  • 回答
    这几天北京这气温,说实话,真是够劲儿!零下十七点一度,这可是 21 世纪以来头一遭,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冻”出新高度。我有个在北京的朋友,说这两天出门那叫一个“考验”人。早上六七点就得起床,裹得跟个熊似的,戴上口罩、帽子、围巾,恨不得脸上的每一寸皮肤都遮严实了。刚一出门,那股子寒风就像带着刺一样,直接.............
  • 回答
    关于北漂女孩顾萌因两只柯基犬导致徐女士颈椎受伤、索赔260万元的事件,需从法律、道德、责任认定及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综合分析。以下为详细解读: 一、事件基本事实1. 事发经过 徐女士在晨练时,因两只柯基犬突然冲出,被绊倒导致颈椎受伤,经鉴定生活不能自理。 顾萌作为犬主,可能未尽到合理看.............
  • 回答
    关于北京地铁13号线西二旗站发生拳击赛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未明确记载该事件的具体细节。但结合中国法律和公共秩序的普遍规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事件可能的背景与性质1. 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 地铁作为公共场所,是公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具有高度的公共性和流动性。在地铁内.............
  • 回答
    北京医生辞职前往阿富汗参与“无国界医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MSF)组织的行为,在社会中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事件不仅涉及个人职业选择与道德追求的冲突,也折射出医疗行业、国际人道主义行动以及国家与全球责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事件背景:.............
  • 回答
    北京西城区提“三不”要求,严禁中介炒作学区房,是北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特别是学区房乱象治理中的一个重要举措。这项政策的出现,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政策目标。要理解这项政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背景与问题:为何需要“三不”和严禁炒作?1. 学区房的根源——教育资源不均衡: .............
  • 回答
    “北京大妈挤公交车嫌让座慢,骂女孩外地来要饭的”这个事件,无疑触碰到了社会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深入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本身:一个令人不适的局部缩影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的个别事件,但它以一种极端、令人不适的方式,折射出了一些社会现.............
  • 回答
    北京人社局副处长体验送外卖一天并感叹“太委屈了,这个钱太不好挣了”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之所以具有话题性,是因为它打破了公众对于官员身份和日常工作认知的固有框架,将官员置于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视角,从而引发了多层次的解读和反思。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
  • 回答
    北京试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常住居民通过志愿服务“存”入时间币,累计一万时间币可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这一政策在养老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项政策,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潜在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一、 政策的初衷与设计理念: 缓解养老压力,创新养老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
  • 回答
    北大教授对于“上职高没出息”的回应,即“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不应该在男生还没成熟时把他们送到职高”,是一个触及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以及个体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和看待这个观点:一、 教授观点的核心内容及其背后逻辑教授的表述可以拆解为两个主要部分:1. “社会现实就是.............
  • 回答
    看待北京老胡同一大爷因住27平方米小房子走红网络,并被网友戏称为“最得劲的凡尔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现象本身: 走红原因: 大爷走红最直接的原因是他的生活方式与当下许多人对“居住舒适度”的普遍认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大家普遍追求大房子、宽敞空间时,他却.............
  • 回答
    北京大妈因女乘客让座慢而破口大骂“臭外地要饭的来了,我正黄旗”的事件,无疑触及了社会上多个敏感的神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本身与行为的性质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侮辱性语言、进行人身攻击,都是不被接受的行为。 这位大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