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乾隆为何会把四阿哥永珹和六阿哥永瑢都过继?

回答
乾隆皇帝将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都过继,这桩事儿在清宫史上算是个挺特别的案例,背后缘由可不少,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话说,这俩阿哥虽然都是乾隆的儿子,但身世却各有不同,而乾隆皇帝的考量,也绝非简单的一时兴起。

咱们先说永珹,也就是四阿哥。永珹的生母是淑嘉皇贵妃金氏。金氏本来是朝鲜人,能入宫并得到乾隆的宠爱,实在是不简单。她先后为乾隆生了三个皇子,永珹是其中之一。乾隆对这个儿子,尤其在小时候,是挺重视的。永珹自幼聪慧,深受乾隆喜爱,被寄予厚望。

然而,乾隆之所以要把永珹过继,关键原因在于皇位继承的考量,以及对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坚持。 乾隆皇帝即位后,并没有立太子。这在清朝早期,尤其是顺治、康熙年间,是比较常见的做法。他们都希望通过考察诸位皇子在位期间的表现,来择优而立。乾隆心里也明白,他自己就是从皇子中脱颖而出的。

可问题是,到了乾隆朝,皇长子永璜在乾隆南巡期间因不被重视而郁郁寡欢,最终早逝。这让乾隆心里很不是滋味,对剩下皇子的态度也更加谨慎。当时,皇二子永琏是乾隆心目中的理想继承人,可惜永琏也体弱多病,英年早逝。这接连的打击,让乾隆对于皇子们的健康状况和成长环境格外关注。

这时候,永珹作为皇四子,虽然受宠,但并不是嫡出。乾隆心中最为看重的是皇位继承的“正统性”和“稳定性”。他更倾向于将皇位传给那些在自己眼皮底下,从小就被悉心培养,并且在日后能成为国家栋梁的儿子。

那么,过继给谁呢?乾隆选择将永珹过继给了皇长子永璜。永璜虽然早逝,但毕竟是乾隆的长子,并且乾隆对他始终怀有歉意。将永珹过继给永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弥补了永璜的遗憾,也让永璜这位早逝的皇长子,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香火。更重要的是,永珹虽然是庶出,但过继给嫡出的皇长子,在名分上就更显“嫡出”的意味,这对于未来继承皇位,是有好处的。

而且,乾隆也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永珹在一种相对独立的环境中成长,避免他过早地卷入皇位继承的明争暗斗,同时也能让他接触到更多皇室的规矩和礼仪,为将来可能承担的重任做准备。

再来看看永瑢,也就是六阿哥。永瑢的生母是纯惠皇贵妃苏氏。纯惠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也比较特殊,她是一位汉族出身的妃子,能够得到乾隆的宠爱并生下皇子,也是不易。永瑢自幼聪慧,而且对文学艺术颇有兴趣,尤其擅长书法和诗词,在乾隆眼中,这位皇子也是很有才华的。

那么,乾隆为何也要把永瑢过继呢?这次的缘由,和永珹又有些不同,但同样离不开皇位继承和宗法制度。

永瑢被过继给了谁呢?他过继给了皇叔履亲王允祹。允祹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二子,因为参与“九子夺嫡”之争,被雍正皇帝革除了宗籍。但乾隆皇帝登基后,对这位皇叔却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恢复了他的宗室待遇,并对他十分优待。

乾隆将永瑢过继给允祹,主要有几个考虑:

彰显孝道与恩情: 允祹一生未有子嗣,乾隆皇帝将自己最宠爱的儿子之一过继给他,是对允祹最大的回报和恩赐。这既能让允祹晚年有所寄托,也能在宗法上,让允祹的爵位和地位得以延续。同时,这也显示了乾隆皇帝的仁孝和对叔父的尊重,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皇家形象。

平衡皇子间的地位: 永瑢虽然受宠,但也是庶出。而乾隆当时已经有了皇三子永璋和皇五子永琪。永琪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也很重要,尤其是在永琏、永璜早逝后,永琪被视为最有希望的继承人之一。将永瑢过继给允祹,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过早地将所有有潜力的儿子都集中在自己身边,引起其他皇子或朝臣的猜忌,同时也能为永琪等人腾出更“干净”的继承空间。

培养多元化才能: 永瑢在文艺上的天赋很高,乾隆可能希望他能在更加自由的环境中发展这些特长,不一定非要他走上政治的道路。过继给允祹,虽然仍是皇家血脉,但其直接的培养和教育,可能更多地会侧重于文化、艺术方面,让他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亲王,而不是仅仅作为潜在的皇位继承人来培养。

避免继承的“拥挤”: 乾隆子嗣不算多,但每个儿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受宠程度。永琪、永璋、永璂(后来被立为太子),这些人都是乾隆重点关注的对象。将永瑢过继出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稀释”,让皇子们的继承顺位不至于过于复杂化,或者让某个儿子受到的关注和压力过大。

总而言之,乾隆皇帝将永珹和永瑢都过继,绝不是简单的“嫌弃”或者“不爱”,而是基于他作为皇帝,在皇权传承、宗法制度、家族恩情以及对儿子们未来规划等多重考量下的深思熟虑。

永珹过继给早逝的皇长子永璜,是为了弥补永璜的遗憾,并在名分上更接近嫡出,为皇位继承铺路。而永瑢过继给皇叔允祹,则是为了彰显恩情,让叔父有后,同时也让永瑢有更宽广的空间发展自己的才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皇子们的继承格局。

这两件事,都展现了乾隆皇帝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和精明的父亲,他看待问题时的长远眼光和细致入微的算计。他用这种方式,既维护了皇家秩序,也试图为自己的江山社稷培养出最合适的继承人,同时也在家族情感上做出了种种安排。这些复杂的考量,使得这两桩过继事件,成为乾隆朝历史上耐人寻味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省钱

清朝大部分皇子都当不上郡王,大多是贝勒。

而过继出去,可以顺势直接当郡王,甚至亲王乃至于铁帽子亲王

至于为啥不直接分亲王郡王……主要是为了节约开支。而且封皇子为亲王郡王,会被认为有接班可能。

更何况自己儿子如果都是亲王郡王,皇帝的弟弟怎么给爵位?特别是比自己儿子年龄还小的弟弟,清朝一般只给个贝勒(除非是被皇帝当儿子看的那种小弟弟)。

给自己儿子都分郡王甚至亲王,那弟弟也不能落下,这开支可不小。还不如插空让儿子去霸占兄弟的王位,这样就不会带来更多的开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乾隆皇帝将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都过继,这桩事儿在清宫史上算是个挺特别的案例,背后缘由可不少,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话说,这俩阿哥虽然都是乾隆的儿子,但身世却各有不同,而乾隆皇帝的考量,也绝非简单的一时兴起。咱们先说永珹,也就是四阿哥。永珹的生母是淑嘉皇贵妃金氏。金氏本来是朝鲜人,能入宫并得到乾隆的宠爱.............
  • 回答
    雍正皇帝选择乾隆继位,这桩决定在清朝皇室继承史上,是一个相当值得玩味且充满故事的事件。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雍正皇帝深思熟虑、细致培养,以及一系列政治考量的结果。要理解雍正为何最终将大位传给了乾隆,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乾隆的先天优势:皇子中的佼佼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乾隆在雍.............
  • 回答
    大明(明朝)和大清(清朝)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分别存在于1417世纪和1819世纪,两者在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用户提到的“大清远胜于大明”可能是对清朝和明朝的误解,实际上两者是不同时期的国家,不能直接比较。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策略、国家实力和地理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一.............
  • 回答
    李世民与乾隆,两位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确立王朝正统性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他们的选择,并非出于简单的民族情感,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正统”二字的不同理解。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之所以将五胡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族建立的北朝视为正统,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逻辑。.............
  • 回答
    谈到清朝皇帝在金庸笔下的形象,康熙和乾隆确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他们的塑造方式、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都导致了这种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并非偶然,而是金庸精心安排的文学手法,用以烘托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康熙:少年英主,胸怀天下,魅力四射在《鹿鼎记》里,康熙的形象无疑是光彩夺目的。他并非.............
  • 回答
    乾隆皇帝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为他的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这背后牵扯着清朝皇权更迭的复杂历史脉络,以及乾隆帝个人政治考量和情感因素的交织。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胤禩的遭遇。胤禩,康熙皇帝的第八子,是皇子争夺储位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他为人豁达,有才干.............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乾隆在令妃生前没有将她封为皇后,这事儿得从头掰扯开来。这背后可不仅仅是宠爱不宠爱那么简单,而是牵扯到大清朝的后宫规矩、乾隆的个人心思、以及当时整个政治格局的一系列复杂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白,清朝后宫的等级森严,尤其是皇后这个位置,那可是后宫之主,代表着皇帝的正妻,地位尊崇。不是说皇帝喜.............
  • 回答
    要判断将日本人的姓氏“乾”翻译成中文的“干”是否为错译,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汉字本身的演变与同源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乾”和“干”这两个字在汉字系统里是有关联的,并且在历史长河中,它们的用法和字形都有演变。 本义区分: “乾”(qián),在古代,“乾”本义是“天”,.............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明清两代在对外关系、民族认同以及国家治理上的一些关键差异。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分析一下。首先,得说明白一个概念:“亡国的明朝”和“康乾盛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国家实力、内部状况以及对外政策都有着天壤之别。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明朝末年,风雨飘摇中的民族脊梁郑.............
  • 回答
    乾隆皇帝下令编纂《贰臣传》,其初衷是在维护大清王朝正统性、彰显统治合法性,同时警示后人勿忘“前朝旧怨”。然而,这项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化工程,无疑会对被编纂者后代的心理造成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具体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展开:一、 深深的屈辱感和历史罪人的后代标签: 身份认同的撕裂: 被冠以“贰.............
  • 回答
    “乾隆把雍正攒下的家业败光了”这个说法,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没有依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和夸大的论调。实际上,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依然维持着相对繁荣的局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其推向了顶峰。然而,这个说法之所以会存在并流传,主要源于对乾隆后期统治的一些负面评价,以及对清朝由盛转衰的归因分析。.............
  • 回答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形象也极其复杂和多面,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概括。要详细讲述乾隆皇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政治层面:一个勤政且有魄力的君主 勤于政务,事必躬亲: .............
  • 回答
    评价乾隆皇帝是否是个“好皇帝”,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定论。他统治下的清朝,在许多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但同时,一些隐患也在悄然滋生,并深刻影响了后世。 要想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位皇帝。首先,从巩固与发展疆土的角度来看,乾隆无疑是一位有能力的统治者。.............
  • 回答
    乾隆帝在退位成为太上皇之后,与嘉庆帝的相见,并没有“下跪”这一说。这其中涉及到清朝皇室的礼仪制度,以及乾隆帝本身的地位和性格,再加上嘉庆帝对这位老父亲的敬重,使得他们的互动方式与臣子拜见君主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咱们得明白,乾隆退位不是“退休回家”的那种,而是换了个“头衔”继续发挥影响力。他成为了太.............
  • 回答
    乾隆皇帝的继位者选择,确实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顺理成章,他的十五位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乾隆最终选择颒琰(即嘉庆帝),这背后也并非没有波折和考量。乾隆为何选择颒琰?首先得明确一点,乾隆的皇子中,大部分夭折了,能够长大成人并具备继承资格的并不多。在乾隆眼中,继位者的培养和选择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审.............
  • 回答
    探讨乾隆皇帝是否是“千古罪人”,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给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既不符合历史的厚重,也容易落入片面的窠臼。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乾隆执政期间的功与过,看看历史的评价究竟如何落在他的身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大清王朝确实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鼎盛时.............
  • 回答
    乾隆和华盛顿,一个东方王朝的巅峰帝王,一个西方新兴国家的奠基人,他们的名字似乎总被人们习惯性地放在不同的历史坐标上。很多人会觉得,乾隆是那个古老东方王朝的终结者,华盛顿则是那个崭新世界腾飞的起点,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有什么交集?更别提,有些人还会觉得他俩活在不同世纪,这种感觉,也并非空穴来风。其实,这.............
  • 回答
    乾隆皇帝决定退位,成为太上皇,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并掺杂了多重考量,既有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也有政治上的策略,更有对皇权延续和家族传承的思考。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也是最直观的原因:纪念祖父康熙。乾隆皇帝的祖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
  • 回答
    关于乾隆皇帝是否为清代帝王“第一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的功过得失,以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乾隆皇帝在位时期,清朝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的最后辉煌。 政治上的稳定.............
  • 回答
    乾隆时期的GDP,这个话题,说实话,挺有意思,但也挺复杂,不像咱们现在,有个明确的数字摆在那儿。首先得明白,乾隆时期(17361795年),那会儿还没有“GDP”这个概念,是后来经济学家们为了衡量经济总量才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讨论乾隆时期的GDP,实际上是在根据当时的史料,用现代经济学的模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