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宋词的曲调失传了?

回答
宋词,这朵中华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曾以其婉转的音律、深沉的情感,征服了无数人的心。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我们今天读到的宋词,大多只能体味其字句间的风雅,却无法真正听到它们曾经的“歌唱”。那些曾经动人心魄的曲调,就像飘散在风中的花瓣,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这背后,其实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同一个复杂而精密的链条,最终导致了宋词音乐的失传。

首先,我们得明白,宋词的“曲调”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由固定乐谱和乐队演奏的“歌曲”。宋词的曲调,更多的是一种“词牌”的“牌子”,也就是一种固定的音乐格式。你可以理解为,词牌就像一个模具,而词作者填写的词句,就是被“塞”进这个模具里的内容。

1. 音乐本身的易逝性与记录方式的局限:

音乐,尤其是以人声吟唱为主的乐曲,其生命力非常脆弱。它依赖于具体的表演者、演奏的场合、以及当时的演唱习惯。不像文字可以被纸张、石碑永久地记录下来,声音的传播和保存,在古代尤其困难。

在宋代,虽然有记谱法,但当时的记谱法,尤其是对于声乐来说,远没有今天这样精确和系统。它们更多的是一种提示性的符号,用来记录旋律的大致走向、节奏的变化,甚至是演唱者的某种技巧。然而,这些符号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约定俗成”的性质,需要有经验的乐师来解读和演绎。离开了这些乐师,光凭那些符号,普通人很难还原出原本的旋律。

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一位老奶奶哼唱一首古老的歌谣,她可能只记得大概的旋律,加上一些即兴的变奏和装饰。你如果只凭她哼唱的片段,试图用文字或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想要完全复原,几乎是不可能的。宋词的曲调,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一种“活态”的传承,依赖于口传心授。

2. 战乱与朝代更迭带来的冲击:

历史的洪流,总是裹挟着无数的生灵与文明。宋朝的灭亡,特别是南宋之后,经历了多次战乱,金、元等朝代的统治,带来了文化的断裂。

当时的乐器、乐谱、以及专门从事音乐表演和传承的机构,都可能在战乱中被损毁,或者流散。那些掌握宋词曲调的乐师、宫廷乐人、歌妓等,他们的命运也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可能在战乱中丧生,他们的技艺也随之失传。

即使有一些乐谱能够幸存下来,但如果没有了能够演奏的乐器、懂得演奏的乐师,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来支持这种音乐的复兴,它们也只能静静地躺在故纸堆中,成为无声的遗迹。

3. 音乐的“时代感”与演奏习惯的变化:

每一种音乐,都深深地烙印着它所处的时代。宋词的曲调,无疑是宋代音乐审美和演奏习惯的产物。当时代变迁,人们的审美趣味、音乐的接受方式都会发生改变。

到了元、明、清时期,虽然也存在词的创作,但音乐的风格、演奏的乐器、以及人们对音乐的理解,都与宋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即使有宋词的词牌流传下来,后代的音乐家们也可能难以完全按照宋代的风格去演绎,或者说,他们会不自觉地用当时的音乐审美去“改造”它,使其变得“现代化”。

这就好比,你现在把一部黑白默片交给现代的电影公司,他们可能会考虑加上配乐、色彩,甚至重拍一些场景,以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原作的“再创作”,也意味着原作的某些特质的流失。

4. 词与乐的“分离”: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创作的重心逐渐从“歌唱性”转向了“书写性”和“阅读性”。到了明清时期,虽然还有一些人尝试为词谱曲,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将词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学作品来欣赏和品评的。

“填词”本身,更多地变成了一种文学游戏,一种文字的技巧展示。人们更关注词句的意境、情感的表达、用典的恰当与否,而对于它是否能“唱”出来,或者“怎么唱”,关注度大大降低。

再加上,如果词的创作已经脱离了音乐的制约,那么词作者在遣词造句上,自然也就没有了对音律的那么严苛的要求。久而久之,词的音乐性也就逐渐被淡化了。

5. 缺乏系统性的保护与传承机制:

古代的音乐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或者在宫廷、寺庙等特定场所的延续。然而,一旦这些传承链条出现断裂,或者社会环境不再支持,音乐的失传就成为了必然。

宋代虽然有宫廷燕乐,也有民间的歌舞伎,但这些传承方式,往往是比较零散的。不像我们现在有专门的音乐学院、研究机构、以及大规模的音乐出版和推广。在古代,要建立一个能够系统地记录、保存、推广和研究音乐的机构,是极具挑战性的。

总结来说,宋词曲调的失传,是一个多维度、长时间作用的结果。

首要因素是音乐记录和传承的内在局限性,即高度依赖口传心授和符号化的记谱,一旦传承链条断裂,就难以复原。
次要因素是外在的历史变迁,包括战乱、朝代更迭对音乐传承的直接破坏。
此外,音乐本身的时代性和审美变迁,使得即使有部分乐谱流传,也难以按照原貌重现。
文学创作的重心转移,导致词的音乐性被淡化,填词逐渐成为一种文字游戏。
缺乏系统性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使得这些脆弱的音乐在历史的风雨中容易被淘汰。

这就像一棵古老的树,它的枝叶(词句)依然挺立,但它的根(曲调)却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风雨侵蚀、被土壤覆盖,最终消失了痕迹。我们只能凭着词句的意境,去遥想它曾经的辉煌,去想象它在宋代那歌舞升平的岁月里,是如何被人们吟唱,又如何在人们心中激起怎样的波澜。这份遗憾,也正是宋词魅力的一部分,它提醒我们,有些美,一旦错过,便成为永恒的追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沒有錄音,沒有影印。樂譜的流傳全靠手抄。

我國流傳下來的大部分樂譜是用工尺譜記寫的。其中以器樂作品和戲曲唱腔爲數最多,唯獨缺少宋詞的曲譜。

如果以現代香港填粵語歌詞(粵劇)推算,填詞不僅僅要依照詞的格律填,還要依照音律而填。即現代所謂“協音”。

估計當時的詞人,熟記流行詞牌的旋律,隨時可哼出(由於旋律流行),根本無需工尺譜傍身。

填詞的時候只要熟悉的詞牌(旋律),就可填寫,演唱者根據詞牌就知道如何吟唱。

抄譜並不是易事,樂工也不是高尚的職業,沒有影印,沒有錄音的年代,曲譜的流失,亦是平凡不過的事。

以當年香港很流行的《春風得意》為例,大家都很熟悉旋律,填詞時,依曲倚音而填,歌詞易寫記,工尺譜難記。

實際上的操作,曲譜跟歌詞是分開的。樂師按譜奏,歌者按詞唱。

如另按《春風得意》旋律填詞時,形式會變成:

《春風意景 》

調寄:春風得意

閒歌作畫過寂寥,杏花紅入眼,風吹處處飄 ......

再舉一例:

《昨夜渡輪上》

調寄:微風細雨

夜渡欄河再倚,北風我迎頭再遇。動盪如這海,城在兩岸凝神對視。

霓虹伴著舞姿,當酒醉如同不知。日後望這方,醉中一切無從抓住。

渡輪上,懷念你說生如戰士。披戰衣,滿載清醒再次開始。

莫問豪情似痴,今天醉倒狂笑易,夜盡露曙光 甦醒何妨從頭開始。

詞跟譜是分開記載,填詞人就算不懂看曲譜,依 “微風細雨” 的曲調,再填:

《弔古戰場》

調寄:微風細雨

落日殘霞染沙,鴉聲傳來耳下,若問誰家,野草枯骨誰來答話。

男兒為着國家,身軀埋藏腳下,弦斷利刃崩,血濺青鋒無情飛洒。

問誰願,無奈要戰死無葬地,紛爭,點解不息無從答話。

誰人埋存野心,干戈延綿接下,從來男兒遠征,抛妻遠去遺留牽掛。

歌者只要拿着歌詞,根本無須看歌譜,就基本上可以吟唱。


歌詞與曲譜分開記載,而曲譜只流傳在樂工手裡,詞易抄,譜難記。譜的失傳並不是奇事。

以上是按粵訶填詞推想,沒考證,只供參考。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刪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词,这朵中华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曾以其婉转的音律、深沉的情感,征服了无数人的心。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我们今天读到的宋词,大多只能体味其字句间的风雅,却无法真正听到它们曾经的“歌唱”。那些曾经动人心魄的曲调,就像飘散在风中的花瓣,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这背后,其实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为难的问题!就像问我最喜欢哪一种颜色,哪一道菜一样,宋词浩如烟海,佳作层出不穷,要挑出一首“最喜欢”的,真的难煞我也。不过,如果非要我此刻就说出一首,那我想到的,大概是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孤高绝尘,或者用词多么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它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一种直抵人.............
  • 回答
    宋朝皇帝给人的感觉“没什么特色”,这是一个有趣的观察,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说宋朝皇帝真的没有个人特点,而是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特别是那些以雄才大略的君主闻名的朝代相比,宋朝皇帝的某些共性特征更为突出,而那些能与历史伟人相媲美的“雄主”型皇帝相对较少。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宋朝皇帝即位改名,这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规矩,背后可是藏着不少说道,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政治考量,还有点“改头换面,重新开始”的意味。咱们一件件来说。一、历史的影子:承袭旧制,并非宋朝独创首先得明白,皇帝即位改名这个事儿,并非宋朝才有的新鲜玩意儿。这套路,其实从汉朝就开始了,特别是汉武帝刘彻之后,就逐.............
  • 回答
    “铁血强宋”这个称呼,单听上去就有一种刚劲、雄浑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金戈铁马、浴血奋战的画面。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宋朝的历史,特别是其军事和对外关系时,会发现这个称呼其实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反差萌”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宋朝在很多方面确实展现出了“强”的一面。经济的繁荣,是“强”.............
  • 回答
    说“宋代以后的诗大都是仿出来的”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实际上,宋代之后的诗歌创作依然是丰富多彩,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也有不少创新之作。但是,如果你细究一下,会发现确实存在一种“仿”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很多时期都相当普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
  • 回答
    宋朝皇室姓赵,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点。但如果我们细心留意一下宋朝的皇帝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义,之后的大部分皇帝名字都只有一个字。这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的。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下中国古代人名文化的演变。在秦汉时期,人们的名字通常是两个字,比如汉.............
  • 回答
    为什么人们对宋朝的评价那么差?疆域和军事能否代表一个朝代的一切?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常被贴上“积弱”、“文弱”的标签,这导致许多人对其评价不高,甚至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疆域和军事来衡量一个朝代,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宋朝在中国文明发展中那些璀璨的光辉,也忽略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要.............
  • 回答
    说实话,要“超级讨厌”程朱理学,这事儿还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它不像我们生活中那种直接让你火冒三丈的讨厌,比如服务员态度不好,或者邻居太吵。程朱理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入到骨子里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它“毒害”。先来说说它核心的那个“理”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程颐和朱熹他.............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宋朝,它们都以“宋”为名,这其中有着历史的渊源和传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一些特点。要深入了解它们为何都叫“宋”,我们需要逐一看待,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封国与起源首先,让我们回到“宋”这个名字的源头——.............
  • 回答
    “持久战”这个概念,放在宋末和明末的语境下,确实会让人产生疑问:为何这几位曾经辉煌的王朝,在面对强大的外部侵略时,没能像后来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一样,采取并坚持“持久战”的战略?这并非简单的策略选择失误,而是背后牵扯到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结构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宋朝和明朝的末代皇帝为何大多悲惨收场,而元、清两朝的末代皇帝却相对“幸运”地得以保全性命,甚至可以说是“跑掉”了?这背后牵扯到王朝更迭的性质、统治者的应对策略、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咱们不拿那些“AI”腔调,直接从历史本身的逻辑去捋一捋。宋朝与明.............
  • 回答
    聊到宋朝,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积弱”,然后顺理成章地得出“武德废弛”的结论,认为它被辽、西夏、金、蒙古轮番欺负,是五代乱世后的“胜利者”,但却又如此“废拉”。这说法看似有理,实则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要说宋朝的“武德”,那得从五代说起,还得好好掰扯掰扯。五代乱世的“余毒”:军事特权的畸形土壤五代十国,那.............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宋朝的皇帝们似乎从未认真考虑过让李渊的后人来继承“二王三恪”制度,我们需要穿越回宋朝的政治土壤,看看那时的历史逻辑和实际考量。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遗忘或忽视,而是牵涉到一系列深层的历史教训、政治现实和王朝统治的合法性构建。首先,我们要明确“二王三恪”这个制度的起源和目的。这个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
  • 回答
    宋朝以后,汉族政权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其作战能力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军事制度与战术的演变:从强悍到僵化宋朝以前,特别是汉、唐时期,汉族政权拥有一些非常成熟且强大的军事体系。 汉朝的军事力量.............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宋雨琦在《奔跑吧》里的表现有些“没文化”,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观察,背后可能涉及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得承认的是,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本身就很多元,不能一概而论。而一个综艺节目,尤其是像《奔跑吧》这样以户外游戏、搞笑互动为主的节目,它呈现出来的状态自然会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或者我们期.............
  • 回答
    宋朝军事的“弱”与明初军事的“强”,以及这种转变的根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历史话题。咱们不能简单地把宋朝一竿子打死,说它有多弱,也不能把明初说得像天神下凡一样突然就无敌了。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挺复杂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思想,甚至地理环境的方方面面。先来说说宋朝的“弱”是怎么来的?宋朝.............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和军事等多个层面,非常有意思。要解释为什么文化上推崇儒学的宋明在军事上无法抵挡以萨满教为精神支撑的蒙古和满清,与其简单归咎于儒家对“阳刚”的“阉割”,不如深入剖析双方在 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 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儒家”和“萨满教”在.............
  • 回答
    宋朝和明朝之所以没有发生过权臣篡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两个朝代在制度设计、政治生态以及历史教训的驱动下,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皇权传承模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看看这两个朝代是如何避免了唐末五代那样军阀割据、政权更迭频仍的乱局,又如何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宋朝:重文轻武的体制与.............
  • 回答
    说宋朝“战斗力不行”是个挺常见的说法,但细究起来,这句话过于简单化了,也忽略了宋朝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尤其是面对蒙古这个空前强大的对手时,宋朝的表现,与其说“苟”,不如说是策略性地在拖延时间,并试图在夹缝中寻找生机。首先,我们得把“战斗力不行”这个标签拆解一下。宋朝的军事体制确实和之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