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描述的大同社会有可能实现吗?

回答
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听起来确实是一个美好得令人向往的理想国度,但要问它是否真的有可能实现,这恐怕是一个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孔子笔下的“大同”究竟是什么样子。《礼记·礼运》篇中对大同的描述,开篇就用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这奠定了“大同”社会的核心基调——公有和共享。

天下为公,不再是家国天下: 在大同社会,人们不再仅仅将政治和资源局限于某个家族或国家。老人、孩子、残疾人,甚至是那些没有能力自食其力的人,都能得到国家的照顾和供养。这是一种超越了血缘和亲疏关系的博爱,是一种普世的关怀。
德才兼备,任人唯贤: 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再是血统、地位或者关系,而是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有能力的人被委以重任,有道德的人受到尊敬。这种选拔机制,保证了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货恶其上,不必藏于己: 劳动所得,人们不会只顾着自己储藏,而是会乐于为他人奉献。这是一种分享精神,也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大家辛勤劳动,但不是为了个人的占有,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福祉。
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 人们愿意将自己的力量用于公共事务,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牟利。这是一种主人翁意识,一种对集体荣誉和责任的担当。
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契约: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说明在那个社会,人们的欲望得到了很好的约束,社会治安良好,根本不需要设置各种戒备和法律来防范犯罪。人们的行为受到内心道德的约束,形成了一种高度的自我约束和对他人的尊重。
男有分,女有归: 这句话在古代的语境下,更多的是指社会分工明确,男女都有其在社会中应尽的职责和归属,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性别歧视。在“大同”中,这意味着社会运转是有序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贡献。

那么,这样的社会,在现实中可能实现吗?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要让孔子描述的“大同”社会完全实现,其难度之大,几乎可以说是极其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1. 人性是复杂的,善恶并存: 孔子所设想的“大同”社会,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一种高度理想化的人性基础之上。他寄希望于通过教化,能够使人心向善,抑制私欲,发扬公义。然而,人性是极其复杂的,自私、贪婪、嫉妒等负面情绪,似乎是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一部分,难以彻底根除。即便是在文明程度最高的今天,我们依然会看到各种社会问题,如贪腐、犯罪、欺诈等,这些都源于人性的弱点。
2. 资源分配的天然冲突: 尽管“大同”社会强调“货恶其上,不必藏于己”,但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又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做到绝对的公平分配,让每个人都满意?哪怕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未来,如何协调不同个体对于资源的“需求”和“拥有”,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历史上的共产主义实践,尽管初衷是美好的,但在资源分配和权力运作上,都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
3. 个体差异和自由的张力: “大同”社会强调集体利益,强调社会分工的有序。但个体又是独特的,有着自己的想法、愿望和追求。如果为了所谓的“大同”,过度强调集体而压抑个体,可能会导致个体的创造力、自主性和自由受到限制。如何平衡集体利益和个体自由,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4. 社会结构的演变和复杂性: 现代社会的结构比孔子时代要复杂得多。全球化、科技发展、信息爆炸,使得社会运行的逻辑和影响因素层出不穷。在一个庞大、多元、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要实现孔子设想的那种高度和谐、人际关系简单明了的“大同”,其难度系数呈几何级数增长。
5. “公”的实现需要强力约束还是内在自觉? 孔子认为“大道之行”依靠的是“礼”,是道德教化,是人们内心的自觉。但历史经验表明,仅仅依靠道德教化,对于一些根深蒂固的私利和冲突,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天下为公”是否需要某种形式的制度性约束或者权力来保障?一旦涉及权力,就又会引出新的问题:权力如何被约束,防止被滥用?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大同”就毫无意义?

恰恰相反,我认为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即便在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其价值和意义依然是极其深远的。

作为价值的指引: “大同”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追求的价值方向。它像北极星一样,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指引了方向——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充满关爱、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
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杆: 我们可以用“大同”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当前社会的不足。我们离“天下为公”还有多远?我们的人才选拔机制是否真正做到“任人唯贤”?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关怀?这种对照,能够激发我们不断改进和进步。
作为教育和思想的源泉: “大同”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仁爱、责任、奉献等精神,依然是我们进行社会道德建设、公民教育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和理解“大同”,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具公德心、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启示现代治理: 尽管无法照搬,但“大同”的理念中,“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目标,依然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追求。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度和公共服务,来达成这些目标,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所以,如果问“孔子描述的大同社会有可能实现吗?”,我的答案是:完全、彻底地实现,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追求“大同”的努力,却永不应停止。

“大同”不是一个死板的教条,而是一种动态的理想。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在尊重个体自由、承认人性复杂的前提下,不断地朝着“大同”所代表的那些美好的价值靠拢。我们或许永远达不到那个绝对的“大同”彼岸,但每向它迈进一小步,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好一些。

就像一束光,我们知道自己可能永远无法触及太阳,但追随那束光,我们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孔子描绘的“大同”,就是那束让我们内心充满希望,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能。把你九成的工资,放在一个集体账户上,让一小撮“贤能”代表你来管理,你放心吗?就说“选贤能”,选不上的,肯定不会承认自己不“贤能”,而一定是这个选法出了问题。所以,啥叫“贤能”?我还是那句话,他教教修身、齐家,就可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听起来确实是一个美好得令人向往的理想国度,但要问它是否真的有可能实现,这恐怕是一个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的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孔子笔下的“大同”究竟是什么样子。《礼记·礼运》篇中对大同的描述,开篇就用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这奠定了“大同”社会的核心基调——.............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孔子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解读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应用。一、 理解“过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誉”的含义。如果“过誉”意味着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超出了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
  • 回答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当时的时代是否算“逆历史潮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简单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逆历史潮流”的,但他的“逆”并非完全消极或不合时宜,而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1. 周礼是什么?2. .............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学说如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影响深远。孔子提倡的“中庸”,老子倡导的“无为”,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甚至有些许矛盾之处。那么,在面对这两种智慧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一下“中庸”与“无为”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恰到.............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要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名人,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笼统。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那个变革动荡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孔子比老子稍微年长一些,两人大概率是见过面的,甚至有过交流,这在史书中也有所提及。之所以《论语》被我们现在人认为“浅显易懂”,而《道德经》则显得“晦涩艰深”,这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
  • 回答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千年。然而,要评价孔子“真的如历史里所说的那么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一、孔子思想的积极和伟大之处: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体系,其核.............
  • 回答
    关于孔子出生的问题,流传最广、也最常被提及的是“野合”之说。然而,需要澄清的是,所谓“野合”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随意、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是古代的一种婚俗,也称为“野合婚”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的社会形态,指的是男女双方在未正式行婚礼或未经媒人撮合的情况下,在一定场合下结合,有时也带有私奔的含.............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让我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去比较两位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巨人。孔子和牛顿,一位是东方的哲人,一位是西方的巨匠,他们的贡献领域不同,影响的维度也各有侧重,所以直接断言谁的“贡献更大”其实并不容易,更像是比较两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精于雕塑,一位擅长绘画,各自达到了顶峰,又.............
  • 回答
    孔子的“仁”,这是我们中国人心里绕不开的一个词。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还真不容易,因为它太博大精深了,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能概括的。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活法,一种对待人对待事的方式,一种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美好的情感和品格的集合。“仁”的根,是“爱人”孔子自己讲过,“仁者爱人”。这句话.............
  • 回答
    孔子何以伟大?此问刨根问底,实则触及了中国文化最核心的脉络。若要细说,不妨从几个层面展开,尽量以人话、带着温度的方式来聊聊。首先,他是一位极具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时代,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孔子却能洞察到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心和道德的失范,他提出的“仁”、.............
  • 回答
    “六十耳顺”这句来自孔子的名言,在很多人心中,应该描绘的是一种人生境界:到了六十岁,阅历丰富,心性沉稳,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能分辨出话语背后的真意,不再轻易被情绪左右。然而,当我们放眼现实,会发现许多老人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固执己见,难以劝说,甚至可以说是“耳塞”而非“耳顺”。这其中的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