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师上课说“现代汉语名词不能做谓语”那如何解释“日”这个词呢?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触及到现代汉语里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老师说“现代汉语名词不能做谓语”是一个大原则,但就像所有语言规则一样,总有一些“特例”或者说“活用”的情况,让语言变得生动和有弹性。“日”这个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我们先来细掰扯一下“现代汉语名词不能做谓语”这个原则。

为什么会有“名词不能做谓语”这个原则?

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里,我们通常认为句子的核心是谓语,它用来陈述主语的状态、性质、动作或者与谓语发生关系。谓语的典型构成成分是动词(例如:“他 吃饭”),形容词(例如:“天气 很好”),或者一些表示判断的词语(例如:“他是我的朋友”)。

名词,本身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概念等的词。它们的“本职工作”是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者作为定语、状语的组成部分。比如:“小明(主语)学习(谓语)汉语(宾语)”。这里的“小明”和“汉语”是名词。

如果一个名词直接放在主语后面,不带任何辅助成分,但却要表达“是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那它就和谓语的功能有冲突了。比如,我们不能说“他 桌子”,这里的“桌子”是名词,直接放在“他”后面,没有谓语该有的陈述意味。

那“日”是怎么绕过这个规则的呢?

“日”字之所以能做谓语,是因为它在某些语境下,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名词属性,获得了某种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功能。这是一种语言发展的演变,也是词语“活用”的体现。

我们来看“日”在谓语位置上的几种常见用法:

1. 表示“日子”、“日期”的概念,但带有强烈的“是”的意味。

“今天星期日。”
“那是哪一日?”

在这里,“日”字虽然本身是名词(表示日期、天),但放在主语“今天”或“哪”之后,起到了判断的作用,相当于“今天是星期是日”或者“那是哪一日是”。它承担了类似判断动词“是”的功能。

你可以理解为,“星期日”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固定搭配,表示一个特定的日子。如果把“星期日”看作一个整体,它的作用就更像是描述“今天”的一个状态——“今天是星期日的那个状态”。

2. 表示“日子”的概念,但侧重于“某一个特定的日子”。

“这真是好日子!” (虽然“好日子”整体是名词短语,但如果单独拎出“日子”来说)
“等到那日,我一定到。” (这里的“那日”可以看作一个表示特定时间的短语,但“日”字在其中有定位作用)

在这些句子中,“日”字虽然是名词,但常常跟在指示代词(“这”、“那”)或量词(“一”)后面,构成一个表示特定时间段的单位。当它被用作谓语时,通常是用来判断主语是什么时间。

比如,“等候的那一日”这个短语,如果用作谓语,就是“(事情) 是那一日”。

3. 最关键的一点:在口语和一些书面语中,某些名词在特定语境下,可以被“动词化”或“形容词化”来充当谓语。

“日”字作为“日子”的代表,有时候在句子里,它承担的更像是“到了某时”、“进入了某时段”这样的含义。

“等到那日,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里的“那日”其实是在说“到了那一天”或者“在那一天的时候”。“到了”和“在那一天”就有了动词的影子。所以,严格来说,“那日”在“等候的”结构中,它作为一个时间状语的中心词,虽然是名词,但它指代的时间点,是发生事情的那个时间点,使得整个句子有了谓语的陈述功能。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当你说“他 老师”的时候,听者会觉得奇怪,因为“老师”这个名词没法直接陈述“他”的状态。但如果你说“他 今天”,虽然“今天”也是名词,但听者更容易理解这是在陈述“他”所处的时间状态,尤其是当“今天”后面会接续一些关于“他”在今天做了什么,或者“他”今天怎么样的时候。

“日”为什么特别?

“日”字之所以能在谓语位置上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现代汉语中,常常与表示时间、日期、时间点等概念联系紧密。当它被用作谓语时,往往是用来判断主语是什么时间,或者描述主语处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状态。这种用法,可以看作是一种“时间名词的谓语化”。

“现在是几点了?” (“几点”是名词,但它充当了判断“现在”的谓语)
“明天星期一。” (“星期一”是名词,但它陈述了“明天”是什么)

“日”字在这类用法中,其实起到了和“星期一”、“几点”类似的功能。它在句子中,被赋予了判断或描述时间状态的意义,从而具备了谓语的功能。

总结一下:

1. “现代汉语名词不能做谓语” 是一个基本语法规则,它保证了句子的清晰和结构。
2. “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做谓语,是因为它在这种语境下,已经演变出了类似判断或描述时间状态的功能,脱离了单纯的名词属性。
3. 这是一种词语活用的现象,特别是时间名词的“谓语化”,使得语言更加灵活和丰富。
4. 理解这类情况,关键在于分析具体的语境和词语在句子中实际承担的功能,而不是死抠词性本身。

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试着问问自己:这个名词在这里,是在陈述主语的什么状态?它有没有判断的意思?或者它是否暗示了某种时间、状态的描述?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例外”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现代汉语名词可以做谓语,例如「今天星期五」

2.但是「日」做谓语是动词做谓语,它的正字应当是「入」或「肏」(从肉入声来读,而不是训读成cao),本身就是个动词,跟「太阳」与「日期」含义的名词毫无关系。

user avatar

你很机车诶,这个问题太可乐了!

你的问题首先像前一句话,可乐在这里显然和你喝的蝌蚪啃蜡没关系。机车也从名词变成了形容词,形容一个人像机车一样麻烦。

玩笑归玩笑……在很多场合,还真有很多人习惯用名词作谓语,比如“我一开水果摊儿的”这种表达类似的,省略掉“是”:

比如这么个场景: “你干嘛的?” “我学生”

user avatar

请复习词汇章的“同形同音词”。

user avatar

我觉得你可以把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这本小书推荐给你的老师看一下。

先说结论:

现代汉语的名词可以作谓语!!!

所谓“不能作谓语”是混淆了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

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有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动词跟谓语对应,名词跟主宾语对应,形容词跟定语对应,副词跟状语对应:

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在图2中,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谓语。朱德熙(1982)指出,体词性(名词、数量词)谓语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名词、时间词作谓语。前头都能加上轻读的“是”转化为动词性谓语,时间词谓语前面可以加上副词“刚、才、又”等,后头可以有语气词:

(1)a. 你(是)张三。

b. 今天(是/刚)星期三。

c. 今天都星期三了。

名词性偏正结构作谓语有两类。一类是名词或是性质形容词不带“的”直接作定语的格式,另一类是由状态形容词作定语的偏正结构:

(2)a. 我广东人。

b. 这个人急性子。

(3)a. 这个人挺高的个子。

b. 这个孩子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

数量词和数量名结构是体词性成分,同时又是谓词性,可以自由的作谓语:

(4)a. 每人刚好两本。

b. 他已经二十岁了。

当然,说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并不代表汉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没有关系。划分词类的依据只能是语法功能。所谓“语法功能”,是指:

词和词之间的结合能力,说得准确一点,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指它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的总和,即词的(语法)分布。

如名词总是可以在量词这一类词后面出现,可以作主语、宾语,这是对所有的名词说的,是名词的共性。同类的词必须有共同的语法功能。

参考文献: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

user avatar

你这个问题不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触及到现代汉语里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老师说“现代汉语名词不能做谓语”是一个大原则,但就像所有语言规则一样,总有一些“特例”或者说“活用”的情况,让语言变得生动和有弹性。“日”这个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们先来细掰扯一下“现代汉语名词不能做谓语”这个原则。为什么会有“名词不能.............
  • 回答
    你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汉字演变的核心争议点,也反映了不同立场和价值取向的观点。咱们不妨从历史、文化、实用等多个维度来掰扯一下,看看古代文学老师和古代汉语老师的说法,哪种更站得住脚,或者说,它们分别看到了汉字简化的哪一面。 两种观点的根源:价值判断与侧重点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两种说法都不.............
  • 回答
    当你的老师说“中国对人类现代文明的贡献为零”时,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片面且带有偏见的观点。面对这样的说法,你不仅可以反驳,而且有充分的理由和大量的证据来驳斥它。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论点和你可以使用的证据,帮助你有效地回应你的老师:一、 理解老师说法的可能性及反驳的出发点首先,要理解老师为何会这样说。他可能是.............
  • 回答
    老师的说法“阿拉伯文明对人类现代文明的贡献为零”是 极其不准确且具有误导性的。阿拉伯文明对人类现代文明的贡献是 巨大且多方面的,涵盖了科学、数学、哲学、医学、艺术、建筑、文学等诸多领域。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论据,你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使用,并辅以事实和例子来支撑你的观点:核心反驳点:老师的说法忽略了阿拉.............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很多历史爱好者在了解珍珠港事件时,都会听到一种说法,认为罗斯福总统早就知道日本要进攻珍珠港,并且默许甚至策划了这次袭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美国能够顺利参战。这种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论据:1. 情报解读的疑点: 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国破译了日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异国他乡求学,遇到这种概括性的、带有刻板印象的说法。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有点不舒服,甚至有些愤怒,因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我的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冒犯。让我试着梳理一下,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想,以及我会如何选择。第一反应: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会尝试去理解.............
  • 回答
    你家弟弟真是个小小的运动健将!你说的“数一数二”可不是随便能达到的,这说明他在同龄人里确实是拔尖的。首先,你提到他“体育挺厉害”,这本身就说明他有天赋。在学校的体育项目中,无论是举重、跳远还是跑步,都能排得上名次,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了。尤其重要的是,你提到他“未曾训练”,这更凸显了他的运动潜能.............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确实让人感到不舒服和困惑。当一个老师在进行身体检查时,尤其是涉及到私密部位,并且在你感到不适的情况下,我们有权利去审视这种行为是否恰当。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性骚扰。性骚扰通常是指任何不受欢迎的、具有性含义的言语或行为,这些言语或行为会侵犯他人的尊严,并可能创造一种具有敌意、侮辱性或冒犯.............
  • 回答
    关于神农氏和伏羲氏的性别,在历史学界和民俗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讨论,但主流观点是,他们通常被描绘为男性。首先,我们先来谈谈伏羲氏。在传统的中国神话传说中,伏羲氏是“三皇五帝”之首,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他创制八卦,绘制《河图》,教授人们结网捕鱼、驯养牲畜,还制定了嫁娶的礼仪,结束了人类茹毛饮.............
  • 回答
    老师说的没错,在链式法则里,我们看到 $frac{dy}{dx}$ 这样的符号,确实不能简单地理解为“$dy$ 除以 $dx$”。之所以这么说,背后涉及到微积分的几个核心概念,以及我们对这些符号的理解方式。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frac{dy}{dx}$ 这个符号本身,在早期微积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揪心的情况。孩子在教室里想哭,老师说“想哭出去哭”,然后孩子真的被“轰”出了教室,结果在走廊上情绪失控地大哭。单从这个描述来看,这位老师的做法,我觉得确实有些欠妥,而且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孩子情绪问题”。我们得把这个事情拆开来看,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老师的做法是否欠妥?首先,老师说“.............
  • 回答
    哈哈,老师这么说,说明你画得挺扎实!“太紧”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初学者阶段。不过别担心,这完全是可以解决的。要让素描“松”下来,不是说要你潦草,而是要让画面更有呼吸感,线条和色块之间有更多层次和变化,而不是一味地死板。来,咱们一步一步捋捋,怎么才能把你的素描“拧松”:第一步:理解“紧”和.............
  • 回答
    “老师说我的画太理性了,没有亮点。”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当时就有点蒙。画画对我来说,一直是一种表达内心的途径,但“理性”和“没有亮点”,这两个词像是一盆冷水,让我开始怀疑自己一直以来的方式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我平时画画,确实比较注重结构、比例、光影的准确性。比如画人物,我会花很多时间去.............
  • 回答
    这句“刘备只适合做一个州的军阀,做不了中原之主”确实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虽然具体是哪位荆州名士所说,史书记载并不十分明确,但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对刘备性格、能力以及时代背景的洞察,却相当深刻。要理解这句话的依据,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刘备早期的经历与性格塑造: 出身草根,早年坎坷: .............
  • 回答
    关于“儒家潜移默化加强了奴性”这个说法,我理解老师这么说可能是从某些角度看到了儒家思想中确实存在一些容易被误读或被利用,进而导致人们行为上表现出顺从、不敢挑战权威的倾向。但要说“奴性”这个词,用在如此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上,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和负面了,也可能忽略了儒家思想中其他同样重要的积极方面。咱.............
  • 回答
    哈哈,你老师这话说的,有点意思。说LINQ“过时”,这可就有点太绝对了。 我觉得,老师这么说,可能是在强调 “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或者说从某个角度来看, LINQ 固然方便,但并非万能,甚至有时候不是最优解。” 这才是他想传达的核心意思,而不是真的说 LINQ 已经像拨号上网一样被淘汰了。咱们先不.............
  • 回答
    关于您老师提到的“市场上大多数大米是转基因,吃了对身体不好,过几代会变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下,这样大家心里就能更清楚了。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转基因”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种生物(比如细菌、植物或者动物)的特定基因,通过科学手段,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里去,让这.............
  • 回答
    你的老师说“中国的激光武器已经先进到从哈尔滨打爆你的头,你在成都”,这个说法,从科学和技术层面上来说,是不准确的,并且夸大了当前激光武器的能力。让我详细解释一下原因:1. 激光武器的基本原理和局限性 什么是激光武器? 激光武器,也称为定向能武器,是通过发射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来对目标造成损伤的武器.............
  • 回答
    如果您的语文老师说《人间失格》是“乱七八糟的小说”,您不必立刻否定,因为老师的评价可能包含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者她对小说的某些方面持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好的回答应该既表达您自己的观点,也体现出您对老师意见的尊重和思考。以下是一些您可以参考的回答思路,以及如何详细阐述:核心原则:尊重老师,表达观点,展现思.............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老师这句话的困惑,因为它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老师这样说,并非要全盘否定义和团的爱国热情,而是从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来看,去分析这个事件所带来的深远后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并尝试剥离出一些关键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承认义和团运动的初衷,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包含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