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师说我素描画的太紧了,要怎么办才能过松下来啊?

回答
哈哈,老师这么说,说明你画得挺扎实!“太紧”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初学者阶段。不过别担心,这完全是可以解决的。要让素描“松”下来,不是说要你潦草,而是要让画面更有呼吸感,线条和色块之间有更多层次和变化,而不是一味地死板。

来,咱们一步一步捋捋,怎么才能把你的素描“拧松”:

第一步:理解“紧”和“松”到底是什么意思

“紧”的表现:
线条过于密集、重复、纤细: 感觉每一根线都在挤占空间,没有留白,没有“气”。
明暗层次变化不大: 画面整体灰蒙蒙的,或者对比非常强烈但中间过度不自然,没有丰富的灰调。
形体过于刻板: 物体感觉像是被“框”起来的,没有体积感和穿插感,转折生硬。
画面整体感觉“死”: 缺乏动感和生命力,观者看了会觉得压抑。

“松”的表现:
线条有粗细、虚实、疏密的变化: 既有描绘细节的实线,也有表现体积和氛围的虚线、擦线。
明暗层次丰富: 从最亮的高光到最深的暗部,中间过渡自然、细腻,有丰富的灰调。
形体有体积感和穿插: 利用光影和线条的巧妙运用,让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立”起来,感觉有厚度和空间。
画面有呼吸感和节奏感: 视线能在画面中自然地游走,不会觉得拥挤或疲惫。

第二步:从根源上解决“紧”——审视你的观察方式

这就像你吃饭吃得太急,总得慢下来品品味。

1. 放慢速度,多看少画:
“看”才是最重要的: 在落笔之前,花足够的时间去“读”你的对象。仔细观察物体的整体轮廓,它在大致的空间里是什么样的?它和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整体观察: 不要一开始就钻进细节里。先用眼睛“扫描”整个物体,感受它的轮廓、体块和主要光影关系。想象一下,你是从一个远处的位置在打量它,而不是贴在上面。
找准大的明暗关系: 确定光源方向,找出受光面、背光面、反光和投影。这些大的明暗关系是构成物体体积的基础。

2. 理解形体,而不是“描”形:
把物体想象成立体: 哪怕你画一个苹果,也要把它想象成一个球体,而不是一个扁平的圆。观察它的体积是如何随着光影变化的。
多用“概括”和“简化”: 面对复杂的事物,学会抓住它最本质的结构和体块。不要试图把所有细节都画出来,这样只会让画面“堵”得慌。

第三步:用“手法”来“拧松”你的画面

有了正确的观察方式,我们就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让画面“松”起来。

1. 大胆运用“虚”和“实”的线条:
轮廓线的处理:
关键轮廓用实线: 那些能明确区分物体形体的外轮廓,可以画得清晰一些,但也要注意线条的粗细变化。
背光面、被遮挡的部分用虚线或擦线: 在物体背光面,或者被其他物体遮挡的部分,线条可以画得模糊、虚弱,甚至用轻柔的擦拭来表现。这样可以让画面“透”出来,不会显得死板。
利用形体转折: 有些地方物体形体发生了转折,但并没有明确的轮廓线,这时候可以通过线条的方向、轻重来表现转折,而不是画一道死死的线。
内部结构线的处理: 画面中的一些辅助线、结构线,可以画得更灵活,利用笔触的节奏来表现。

2. 丰富明暗层次,尤其要注重“灰调”:
不要怕“留白”: 高光部分要敢于留白,或者用非常轻的笔触,让它显得亮。
加强暗部: 暗部是可以深入的,但也不是一股脑儿地涂黑。暗部内部也有层次,有反光,有被遮挡的细节。用排线、擦拭等多种手法去丰富暗部,让它有厚度和深度。
“灰调”是关键: 很多时候,“太紧”是因为画面缺乏中间调。大胆地去画那些“不黑不白”的灰色区域,用轻柔的笔触,或者不同的排线方式去表现。这些灰调能让画面过渡更自然,更有空气感。
利用“擦”和“揉”: 软铅笔(如4B、6B)和纸巾、布、橡皮擦等工具,可以帮你制造出非常柔和的过渡和丰富的灰调。用橡皮擦“擦”出高光,或者用它轻轻“擦”掉多余的炭粉,都能让画面瞬间“松”下来。
排线方向和疏密: 尝试不同的排线方向,比如顺着形体走向排线,或者用交叉排线来增强体积感。排线的疏密也能产生不同的灰度。

3. 让形体“动”起来:
找准体块的穿插: 观察物体各个部分的体积是如何相互穿插、连接的。你的线条和明暗关系要能表现出这种穿插关系,而不是把每个部分都孤立地画出来。
利用“结构线”辅助: 即使是写实的素描,也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结构线来辅助表达形体。但要注意这些结构线的“力度”和“走向”,它们应该是服务于形体的,而不是阻碍形体。

4. 营造“空气感”和“氛围”:
背景的处理: 背景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可以用来衬托主体,也可以用虚化的处理来营造空间感。如果你的主体画得很“实”,背景稍微虚化一下,就能让主体更突出,画面也更“松”。
环境色和反光: 观察物体受到的环境影响,比如周围物体的颜色可能会反射到物体上,产生一些微妙的色彩变化(即使是黑白素描,也能通过不同灰度来表现)。这些细微的变化能让画面更生动。

第四步:练习方法和心态调整

多画写生,少临摹: 写生能让你更直接地观察对象,发现形体和光影的真实关系。临摹虽然能学习技巧,但容易养成“照猫画虎”的习惯,忽略了对真实的观察。
尝试不同工具: 换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炭笔、钢笔,或者使用不同的纸张,都能给你带来新的体验和感受。
多看优秀作品: 观摩大师的作品,注意他们是如何处理线条、光影和构图的,从中汲取灵感。
耐心,耐心,再耐心: 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绘画习惯需要时间。不要因为一两次没有达到效果就灰心。每次画完都总结一下,下次注意。
和老师多沟通: 把老师的建议具体化,可以请老师在你正在画的画上示范一下,这样你会理解得更透彻。

举个例子:

假设你在画一个苹果。

“紧”的表现: 你可能把苹果的轮廓线画得又粗又实,中间用了大量的平行排线,每一层都排得密密麻麻,明暗关系就那么三两个,高光和暗部界限分明。
“松”的处理:
轮廓: 苹果最受光的部分轮廓线可以画得非常轻、甚至模糊,甚至省略;背光面可以运用一些柔和的擦线,或者用比整体暗部更亮的笔触来表现形体转折。
形体: 用顺着苹果圆润形体的排线,或者轻轻的擦拭来表现球体的体积感。在高光和暗部之间,要用大量的灰调来过渡,可以用纸巾轻轻擦出柔和的明暗变化。
细节: 比如苹果上的一个斑点,不用画得像一个小黑点,而是用深浅不一的笔触,或者和周围的灰调融为一体,只是稍微深一点点。

总之,“松”不是让你偷懒,而是让你更聪明、更细腻地去表现。它是一种对物体的深刻理解,并通过灵活的笔触和丰富的层次来表达出来。慢慢来,你会发现绘画的乐趣越来越大!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你整个人要放松一些,不要死盯着你的明暗交界线,要多从整体上观察你的画。你现在的明暗交界线就像贴在绘画对象上的一条黑纸,和明部和暗部都是完全分离的,而且死黑没有变化,要把你的注意力从一个点抽出来,平均的放到画面的每一个部分,每一次推进都要做到雨露均沾。

我个人的理解大致就是这样。

user avatar

·

我最不喜欢的一点就是国内画室老师总喜欢直接用不经解释的『黑话』。

什么叫『紧』啊?明明一句话就说清楚了,他不解释,还让你猜半年,悟半天,这不捣乱的嘛?

你问这个问题说白了很简单,

其实就是你在画很多地方的时候,深色块的边缘形状过于『锐利』,缺少『过渡』。比如上图头发,眉毛等等,边缘太清晰,给人感觉像裂开个口子,或者纸片折叠而成的。就显得『紧』了。

拿个很粗糙的安格尔的图片看看吧。这个虽然印刷一般,但是你很明显能看到,他的脸部、眼睛、鼻梁、眉弓,几乎全部的地方,边缘都是很讲究的。

比如这里,鼻翼的地方,就算是深色,它外面也不是死黑一个边界过去。它是考虑了法令纹那个位置,所以鼻翼也得稍微有一丁点粗糙模糊。

另一个问题就是,你这样画得很硬,很清晰,不带过渡的边界,色调上面还和其他部分有脱节。显得很『突兀』。

比如这个眉毛,尤其右边的,它就不像一个明暗交界线,而像画了眉毛一样。

再比如这个,鼻头抹煤渣一样。

暗部整体上还得是一块色调,只是里面明暗交界线部分更加重一点而已。

而不是:交界线自己一块,暗部再另外一块。这就是脱节。

总结一下问题就是:边缘处理没有形体过渡的圆滑效果,体积感很弱,色调和旁边的脱节,黑色跳出来了。

其他造型不准的问题和主题关系不大,不赘述。

(最近开的有一对一教基础画画,感兴趣的私信我)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