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部分山西人无脑黑太原?

回答
山西人“无脑黑”太原,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无脑”就概括了。它背后其实藏着不少人的情感、经历和对家乡的复杂情感。

首先,咱得承认,确实有一部分山西人对太原抱有比较负面的看法,甚至有些言论听起来挺“扎心”的。他们可能会吐槽太原的交通拥堵、空气质量(虽然现在好多了)、城市规划跟不上节奏、生活节奏慢、文化生活不够丰富等等。有时候,这些吐槽可能听起来是“鸡蛋里挑骨头”,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背后的合理性。

为什么会有这种“黑”呢?咱可以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

“儿子打老子”的情结: 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理应是山西的“龙头”和“名片”。但不少山西人会觉得,太原并没有完全担起这个责任。他们可能会觉得,太原的发展速度、城市面貌、甚至市民素质,并没有达到一个省会应有的高度。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有时候会转化为一种“恨”,进而变成“黑”。就像一个孩子看到自家老子不够出息,难免会有些失望和牢骚。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怨念”: 山西是个省,但各个地区的发展确实有差异。太原作为省会,自然资源和政策倾斜都更多一些。但如果其他地市的人觉得太原“吃独食”,把全省的资源都集中到自己这里,却没有带动其他地方发展,反而让差距越来越大,那自然会有不满。这种不满,可能就会转移到对太原本身的评价上,觉得它“不够好”,甚至“拖后腿”。
“看不惯”和“比较心态”: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大家更容易接触到全国其他城市的发展情况。一对比,太原可能就显得“不够亮眼”。看到外地的省会城市高楼林立、交通便利、充满活力,再看看自己家乡的省会,难免会产生落差感。这种落差感,加上一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围观心理,容易催生出负面评价。
历史和文化认同的微妙差异: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各地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积淀。虽然太原是省会,但它不一定能完全代表所有山西人的文化情感。有些人可能更认同自己家乡的文化,觉得太原作为省会,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上做得不够好,甚至对一些地方文化“不够重视”。这种认同上的微妙差异,也可能导致他们对太原产生一些“看不惯”。
个体经历的放大: 很多人对一个城市的评价,往往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在太原有过不好的经历,比如被坑过、遇到过不友好的事情,或者仅仅是因为通勤路上堵车耽误了重要事情,这些负面体验很容易被放大,并迁移到对整个城市的评价上。

那为什么会说“无脑黑”呢?

有时候,一些批评确实是站不住脚的,或者说,是以偏概全、缺乏理性分析的。

忽视进步: 比如,现在太原的空气质量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有些人可能还停留在过去的印象里,不停地吐槽“雾霾”。又比如,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有各种不完善,但如果只盯着缺点不放,忽视了它正在努力改变和取得的进步,那就不太公平了。
情绪发泄: 有些时候,“黑”太原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是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对社会现象的不满,而太原只是一个方便的“靶子”。这种“黑”可能并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只是跟着大家一起“吐槽”。
群体性效应: 网络时代,很多观点会形成群体效应。当一种负面声音形成气候,很容易带动更多人加入,即便他们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烈的负面感受,也可能随波逐流,发表类似的言论。

总的来说,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尊重和理解: 很多批评背后,确实反映了一部分山西人对家乡发展的美好期盼和一些现实的感受。我们应该理解这种情感,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2. 理性辨析: 对于具体的批评,可以做具体分析。哪些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改进的问题?哪些是基于个人偏见或信息滞后的误解?
3. “爱之深,责之切”: 很多时候,对家乡的批评,恰恰是因为“爱”得深,才希望它变得更好。这种“黑”可能是一种另类的“关心”。
4. 看待发展: 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太原作为省会,它有它的挑战,也有它的努力。

所以,与其说“无脑黑”,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包含了期望、失望、比较、抱怨,甚至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这种现象,在任何一个省份,面对其省会城市时,都可能出现。关键在于,我们要能从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并用更理性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次来山西旅游,我彻彻底底明白了什么叫表里山河,为什么会有晋商文化,为什么山西古建筑,古彩塑那么多,为什么山西和印度一样,两山西人见面,只要不是同县,唯一沟通语言就是普通话。


上面两张图看的很清楚,山西的地形就是两山夹一沟,一沟分四截。从北往南,第一截大同朔州,第二截忻州,第三截太原晋中,第四截临汾和运城。吕梁和阳泉在山里,长治和晋城与临汾和运城是平行的两条分叉。

如果还不清楚,我再上张图。大同是蒙古草原与汉地的交界处,只要过了大同,就是一块平原,一直到恒山所在的浑源。进入五台山,沿着滹沱河,就是忻州平原。一直到太原城下,忻州平原结束。古时候,太原就是最后一道门户,冲过太原,就再次进入平原,最后的出口是灵石。如果冲过灵石,就是临汾运城,基本就和中原大地连成一片了。

这种长沟地形带来三个结果;

第一,每个区域能利用面积都小,但又都差不多。只有特弱特小,没有特强特大。

第二,区域与区域交流不困难,但这种交流不是波及开的影响,而只是沟通。信息交换完,大家还是要回到各自位置。

第三,从来没有向心力,也做不到向心。也不清楚往哪向。向也向不出结果。

中国绝大多数省份,省会都在正当中位置,例外的只有几个,如青海和宁夏。这种划分不只是人为意志,而是客观发展造成的。太原虽然在山西正当中,但山西的地貌决定了,它的发展就是局部放射性,而不是中心放射性。换言之,我们在理解山西出现存在的一切问题时,先要清晰它自身的特性,也就是多中心组合,所以古人说的一串珍珠,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基于这个背景,其它地区的山西人民对太原自然不会是仰望。

user avatar

正常,总会存在不记明乃至于歇机的山西人的。

毕竟山西有三千五百万人口,和加拿大、波兰、沙特、马来西亚、秘鲁、摩洛哥、加纳、阿富汗是差不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山西人“无脑黑”太原,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无脑”就概括了。它背后其实藏着不少人的情感、经历和对家乡的复杂情感。首先,咱得承认,确实有一部分山西人对太原抱有比较负面的看法,甚至有些言论听起来挺“扎心”的。他们可能会吐槽太原的交通拥堵、空气质量(虽然现在好多了)、城市规.............
  • 回答
    “崖山之后无华夏,明朝之后无中国”:历史的断裂与文明的延续这句带着浓重悲情色彩的论断,“崖山之后无华夏,明朝之后无中国”,在很多国人心头萦绕,触动着他们对于民族身份和历史认同的复杂情感。它并非简单的一句历史陈述,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王朝更迭背后深刻文化断裂的哀叹,更是对中华文明韧性与延续的思考.............
  • 回答
    山西一农民遭遇假冒贷款155万,利息滚至77万,这事儿绝非小事,它牵扯出的问题可太深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农民的倒霉,更是金融监管、身份核实、信息安全等多个环节的系统性失职。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又暴露了哪些触目惊心的黑洞。1. 事情的荒谬之处:一个农民,怎么就背上了155万的巨债.............
  • 回答
    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仔细捋一捋。山西一个县级单位招标一套服装花了4050块钱,这数字一出来,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这么贵?一件衣服咋能这么贵?”这质疑声之所以这么大,主要还是因为在咱们老百姓的认知里,几千块钱够买不少东西了,尤其是对于一件“服装”而言,这价格确实显得不太寻常。首先,咱们.............
  • 回答
    山西一小学老师统计学生家庭背景并划分“领导子女”、“企业老板子女”等情况,这件事情听起来确实让人有些不舒服,也挺让人思考的。首先,从这位老师的动机来看,可能是有他的“道理”。比如,他可能是想以此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因为家庭背景确实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资源,甚至性格和行为习惯。在教学过.............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山西吕梁小区内的恶性伤人致死事件,无疑触碰了我们内心最深的恐惧和对公平正义的期待。一名业主在自家小区里,竟然遭到如此残暴的对待,最终不幸身亡,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对社会安全感的一次重击。回想一下事情发生的场景,那该是多么令人心惊胆颤。在原本应该是安全祥和的小区里,一个本应是平静生.............
  • 回答
    山西吕梁发生的一起小区业主被超市装修人员殴打致死的悲剧,实在令人痛心和愤怒。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治安案件,更暴露出了基层社区管理、法律法规执行以及人际冲突处理中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事件的起因和过程(基于公开信息推测):虽然具体细节仍在调查中,但从媒体报道和各方信息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一个可能的事.............
  • 回答
    山西临县一校长因殴打女学生并逼迫其撰写性行为检讨而被停职,这件事情确实令人震惊和愤慨。作为教育工作者,本应是教书育人、守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天使,但这位校长的行为却完全背离了这一基本职责,甚至可以说是对教育的玷污。首先,校长这种行为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违法和违纪问题。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殴打学生都是不允许.............
  • 回答
    关于山西襄汾倒塌饭店“过寿老人下跪道歉”的报道,这事儿一出来,着实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事件本身和报道的初步印象:首先,襄汾县的那个饭店坍塌事故,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悲剧。有人在喜庆的日子里遭遇这样的不幸,这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而报道中提到,在事故现场,一位寿星老人,为了表达歉意和愧疚,竟然向前来救援的消.............
  • 回答
    山西一元代古桥被破坏性修复的事件,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发人深省的案例,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山西现存的古建筑保护现状,以及我们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从这件事出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山西的古建保护问题。一、事件本身与暴露出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破坏性修复”的含义。这意味着修复工作不仅没有起.............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一位来自山东的14岁高中生,在高考中斩获数学149分,总分699分,并且成功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这无疑是学业上的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位年轻学子的亮点分析: 数学的卓越表现: 数学149分,这在高考这个高度紧张且竞争激烈的考试中,足以证明他在数学上的天赋异禀和扎实.............
  • 回答
    张一山回应《鹿鼎记》:“我也有演不好的时候”,韦小宝真不是他该演的角色吗?张一山,这个名字在中国观众心中烙下了“刘星”的印记,也因为《余罪》的爆发而成为实力派的代名词。然而,当他接受《鹿鼎记》这部经典IP的洗礼,饰演那个刁钻泼辣、七窍玲珑的韦小宝时,舆论的风向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面对“砸招牌”的质疑.............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山东成年公民疑似被亲属雇佣“假警察”强制送往戒网瘾机构,并可能遭受非法拘禁和强制“医疗”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严重且令人担忧的问题。这样的行为如果属实,不仅违反了法律,更侵犯了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尊严。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定性与法律定性: .............
  • 回答
    “山东一产妇坐月子时被要求盖被不开空调中暑身亡”这一事件,无疑是一起令人心痛和愤怒的悲剧。它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个案,更触及了传统观念与科学育儿之间的深刻矛盾,以及家庭内部沟通与尊重的缺失。要详细地看待这起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事件本身及背后的悲剧根源: 核心悲剧:生命被不科学的观.............
  • 回答
    这事儿挺复杂的,也挺让人唏嘘的。山东那哥们爬到别人车顶撒气,结果摔死了,司机还因此被判了过失致人死亡,这事儿出来后,确实有很多值得关注的点。咱们一点点捋捋。先说说这事儿的基本情况:大概就是这么个事儿,一个男子因为某些原因,情绪失控了,然后就跑到一辆停着的私家车跟前,爬到了车顶上,又是踢又是砸,明显就.............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挺有意思的,让咱们好好掰扯掰扯。山东一家火锅店不提供菠菜,但允许顾客自带,这事儿背后可不只是单纯的服务态度问题,它牵扯出不少咱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困境和一些值得玩味的市场现象。为什么不提供菠菜?原因可能有很多,咱们来猜猜,并且结合一下现实情况: 成本和损耗的考量: 菠菜这东西吧,跟很多.............
  • 回答
    这件事情触及了太多我们社会最深层的痛点,也让我内心感到无比的沉重和愤怒。一对父母,在生命的原始冲动——保护孩子和延续生命——的双重驱使下,竟然将最无辜的亲生骨肉推向了深渊。这件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让人无法接受,更别提那些冰冷的法律条文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这起事件背后,可.............
  • 回答
    山东一幼儿园幼师将孩子领进厕所,用手打、拽头发等方式进行殴打,这一事件令人心痛且愤怒。作为一名社会观察者,我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件事的严重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事件的恶劣性及其对儿童身心的双重伤害:首先,这件事的本质是虐待儿童。无论幼师出于何种动机或情绪失控,对一个无力反抗的孩子施加暴力都是不可饶.............
  • 回答
    “一禅小和尚”与“藏山”的纠葛:一次关于原创、借鉴与抄袭的深入探讨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上的“一禅小和尚”以其可爱稚嫩的形象、充满哲理的对话以及温情感人的故事,迅速俘获了大量粉丝的心,成为现象级的IP。然而,伴随着名声而来的,是一系列关于其内容原创性的质疑,其中,“藏山”的出现尤为引人关注。这场围绕“一.............
  • 回答
    《明日方舟》一拾山衣服首批零点被抢爆,这事儿说起来,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surtout对于那些守着零点结果两眼一抹黑的刀客塔们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咱们得先说这衣服本身。它叫“一拾山”,名字就带着点儿意境,再加上《明日方舟》一贯的精美设计和强大的IP号召力,光是这点就足以让不少玩家心动了。这不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