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后宫是否真像宫斗剧里演的那么血淋淋?

回答
古代后宫真实情况与宫斗剧的血腥程度,可以说是有真有假,但整体上要比电视剧展现得更为复杂、隐蔽,而且不一定是直接的你死我活。宫斗剧为了戏剧冲突和吸引观众,确实放大了许多情节,尤其是直接的暴力和谋杀。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说一说古代后宫的“真实”模样,看看它和电视剧里有什么不一样:

1. 并非人人都是心机婊,但生存压力巨大:

电视剧里的群像: 电视剧里,几乎所有妃嫔都是精于算计,为了争宠不择手段。
真实情况: 实际上,大部分妃嫔并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强的权谋能力。很多女子是被家族送进宫的,她们很多时候是被动的参与者,甚至根本就没有争宠的心思。她们可能只想安稳度日,不求荣华富贵,只求不受欺压。然而,即使是这样,后宫这个资源高度集中的地方,一点点得宠的差异,就可能导致生活水平和地位的巨大差距。有人受尽恩宠,有人可能一生幽居。所以,即便是不想争,别人想往上爬时,也可能把你踩下去。这种“不争”也是一种不安全。

2. “血淋淋”不等于直接砍人放血:

电视剧里的血腥: 电视剧里经常出现下毒、用刑、杖毙,甚至直接谋杀的场面,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真实情况: 直接的、肢体上的血腥冲突其实相对少见,也不是后宫斗争的主流。毕竟,一旦事情闹大,牵扯到皇帝的颜面和国家的体面,皇帝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但这种“不血腥”不代表不残酷,反而更可怕:
精神折磨: 被打入冷宫,失去皇帝的宠幸,孤苦伶仃,日夜凄凉,这是一种比死亡更痛苦的折磨。冷宫的环境往往阴暗潮湿,饮食也差,身心都会迅速衰败。
家族株连: 很多时候,对妃嫔的惩罚会牵连到她的家族。一旦被认为犯了死罪,轻则家族受牵连,重则可能举家被流放甚至抄家。这使得妃嫔在争斗时,也需要考虑家族的安危,增加了斗争的复杂性。
“意外”死亡: 很多时候,妃嫔的死会被包装成“疾病”、“意外”或者“自缢”。比如,突然一场急病去世,或者“不慎落水”。这些“意外”背后,很可能就是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比如,故意扣留重要的药物,或者在关键时刻制造混乱。
下毒: 这是最常见的“隐形杀手”。毒药种类繁多,可以缓慢致人衰弱,也可以瞬间毙命。很多时候,毒性发作非常隐蔽,难以查证。
搬弄是非、罗织罪名: 通过散布谣言、制造误会,让皇帝对某位妃嫔产生厌恶,从而导致其失宠甚至被打入冷宫,这比直接杀人更有效,也更不易留下痕迹。

3. 权谋的重点不在于直接对抗,而在于操控和信息差:

电视剧里的直接交锋: 电视剧里,妃嫔之间经常有正面的言语交锋、陷害。
真实情况: 真正的权谋斗争,更多的是在幕后操纵。妃嫔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宫女、太监,甚至身边的亲信来传递消息、执行计划。她们会利用皇帝的心理,迎合皇帝的喜好,同时也通过这些“中间人”去打探其他妃嫔的消息,或者制造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传播。皇帝的态度、太监总管的喜怒、乃至宫女的得宠程度,都可能成为斗争的筹码。

4. 皇帝才是最终的裁判和最大的玩家:

电视剧里的皇帝: 电视剧里的皇帝有时候会显得很被动,被妃嫔们牵着鼻子走。
真实情况: 皇帝是后宫的绝对主宰,他掌握着生杀大权。妃嫔们的争斗,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皇帝的注意和获得皇帝的恩宠。她们的手段,很多时候都是围绕着如何让皇帝看到自己好的一面,或者让皇帝认为对方不好。而皇帝本人,很多时候也会利用妃嫔之间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或者纯粹是出于玩乐。他既是裁判,也是参与者。

5. 宫女、太监也是重要的棋子甚至玩家:

电视剧里的配角: 电视剧里的宫女太监,很多时候是作为妃嫔的工具。
真实情况: 宫女太监在后宫的地位虽然低下,但他们是信息传播和执行的关键环节。他们中的很多人,如果聪明且有野心,也会为自己和家族谋划。一个得宠的宫女可能会被家族赎身嫁人,一个得势的太监甚至可以一手遮天。他们可能会为了讨好主子而卖力,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背叛主子,甚至主动参与到斗争中去。

6. 恩宠是双刃剑:

电视剧里的争宠: 电视剧里,得宠就意味着一切,失宠就意味着毁灭。
真实情况: 恩宠确实重要,但过于受宠也可能招来嫉妒和祸患。如果一个妃嫔过于张扬,或者她的家族因此而得势,很容易成为其他人的攻击目标。反之,有时低调反而能避开很多锋芒。

总结来说,古代后宫的“血腥”更多体现在:

心理上的摧残和绝望。
家族命运的牵连和破败。
隐蔽的算计和布局,而非直白的刀剑相向。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恐惧和无助。

宫斗剧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它把这些隐晦的、长时间的压抑和算计,用戏剧化的手法浓缩和具象化了。真实的后宫,可能更像是一场无声的、漫长的、充满算计的消耗战,而我们看到的电视剧里的血腥,往往是这场消耗战中被极少数极端案例放大和美化的结果。

所以,你说血淋淋吗?也许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血肉横飞,但其残酷程度,绝对不亚于此,只是表现形式更为高明和阴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宫斗严格来说,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大部分的宫斗小说就是看看就好。拿甄嬛传举个例子吧。


尤其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明清,对于妃嫔们的约束是很强的。而皇后的权力非常大!非常大!皇后是名正言顺管理六宫,很多时候是连皇帝太后都不能插手的。像华妃,一直不敬皇后,其实皇后完全有权力直接把华妃关一辈子禁闭的。如果皇帝非要宠幸华妃,那就是重色不重德,君子无德在古代是非常严厉的骂人话。皇后甚至可以请祖宗家法,直接把华妃处死,因为她迷惑皇上,动摇国之根本。


再说正常妃嫔,她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要温和大度,不存在争宠这么一说,她们认为争宠是青楼姑娘们才干的事情,作为大家闺秀,她们入宫后,甚至要掩盖自己的心意,就算是真的喜爱皇上,也不能表现出来;以防扰乱皇帝心思,无心朝政。妃嫔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合租室友?朋友?的关系。像是丽妃生了个女孩,全后宫的妃子把她宠成了掌上明珠,没有人心里变态到弄死小孩子。


甄嬛传里各个妃嫔一口一个贱人,一会儿听壁角,一会儿大庭广众下跳舞,一会儿还念个香艳诗,更像是扬州瘦马们争恩客的行为。


历史上的确存在吕后之类可怕的人,但为什么那么出名?因为实在是太极端了,好几千年找不出来几个,就像现在一些极端的变态杀人犯会被记录,几百年后的人会问当年遍地都是变态狂吗?怎么历史上可怕的人这么多?


甄嬛传是一部挺不错的宫斗剧,虽然三观不太正,但绝!不!是!一部历史正剧!因为宠爱上位而宫斗这件事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真正斗起来都是因为政治利益。


珍妃同理,她被投井完全是自己作死,把后宫弄得乌烟瘴气,慈禧不弄死她都对不起列祖列宗。


推荐一部小说,贵妃起居注,这是我觉得非常接近历史的一部小说了。


评论区很多人都在说万贵妃和武昭仪的事情。我补充几句。唐史我不敢随意发表言论,但是对于万贵妃还是可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的。


首先,万贵妃没有日天日地地杀皇子!成化皇帝一共14个儿子,6个女儿。只有四个夭折,其中一个还包括万贵妃自己的儿子。不要随便听野史鬼扯,万贵妃天天给怀孕的妃子堕胎。宪宗的儿子多得很,出生时间也挺紧密的。乾隆同时也写过一篇文章,申斥这一言论的荒谬性。名字叫“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坠胎”,感兴趣的可以去读读原文。


另外,明孝宗也不是被秘密送出宫寄养才养大成人的。当时孝宗出生的时候,他的哥哥就已经是太子了,不过明史上的确记载当时宪宗没把他当回事,但是等太子死了之后,也就是孝宗两岁的时候,周太后就已经开始抚养他了。等到六岁直接晋封为太子。但是明实录中还有一小段表明其实孝宗是被万贵妃抚养大的。(这里待考,我猜测可能是太后和贵妃都抚养过一段时间。)同时商辂说万贵妃十分贤惠。


同时,吴皇后被废到底是不是因为贵妃,没有人知道。她不过才当了一个月的皇后。但历史记载的是“德不称位”,同时还把太监拉拉杂杂一堆人都处罚了。真相不可考。


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言情小说、宫斗小说、野史杂记看看就好,不要真的把他们当做历史来看。想要真正了解历史,史书、文献都是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那么多人就一口咬定后宫天天争风吃醋血雨腥风还不肯听科普呢?主要言论有两个:人性的本能就是争抢(尤其是男人);还有就是人心隔肚皮,你没看见的就不是真相。


我把后宫的场景搬到现在来看一看,大家就明白为宠爱而宫斗是多么令人不解的行为了。


国家就是一个家族公司,皇帝是老总,皇后是老总妻子,分管某个分公司H。

有一天,分公司H招新人了,工资高(有年薪),待遇好(免费提供住房、餐饮、衣服、出行,一条龙服务,甚至还配备伺候人的小丫鬟),就职稳定(只要不作死,就是铁饭碗,而且工资越来越高),还有家属加成(混的好了,家属也可以进来当个清洁工,即小官,什么的)。怎么样,心不心动?很少有人不心动就想去朝不保夕的小公司就职吧。

但是呢,入职条件特别严苛,名校出身(名门出身,明朝的话也要清白人家出身);职业技能优秀(端庄贤淑,美貌更好)。万里挑一的你终于得到offer了,又平安度过实习期。这才正式入职(正式成为妃嫔)。会不会有人突然觉得,哎呀一辈子换不了工作不自由呀,挣得再多又怎么样,还不是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吧啦吧啦,这纯粹是矫情到脑子有病。

然后正式入了职,见到了你的顶头上司,某妃嫔A,以及一些前辈啊,平级什么的。忽然有一天,妃嫔A带着你们一群人去见副总裁N(贵妃之类的高位妃子),你觉得副总裁N会因为看你业务出众(长得漂亮,或者是某天和老总聊了一句天)就对你出手打压吗?不会的,副总裁会很欣慰地表扬你,让你继续努力,让我们分公司的业绩继续蒸蒸日上(让皇帝开心)。

有一天,你在开会的时候不小心穿了一件和副总裁N一样颜色的衣服,副总裁会怎么样?估计会觉得,小姑娘有前途啊,你也喜欢穿红色,不错,改天我们一起去逛个街吧。而不是精分地想全天下只有我能穿红色,你也穿了?开除!(即neng死你)。

或者,更悲惨一点,你的衣服和副总裁的一模一样,但是人家是大牌,你是淘宝9.9包邮(地位不同,穿的衣服材质也不同)。副总裁可能会更高兴吧,和劣质衣服一比,我的衣服更好看了!不过大几率可能性是人家副总裁根本看不到你。

有一天,分公司老总(即皇后)要求开晨会,看见一群能力出众的新人们,会很欣慰,而不是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夺走。难道老总怕地位被人夺走而不立副总裁了吗?不会的,除非她想累死。(皇后不会担心高位妃子,因为她的地位永远是最稳的。)

之后,你因为业务出众被老总提拔了(这次是皇帝了),同事们会嫉妒吗?会!会生气吗?会!会neng死你吗?不会!副总裁偷偷给你下绊子吗?不会!因为人家副总裁的位置比你稳,而且只要人家不离职(死掉),不犯大错(巫蛊啊,杀孩子啊之类诡异的事情),人家才不关心你部门主管还是部门副主管。

所以,你的同事不会因为你吃午饭和老总拼了桌而偷偷在你咖啡里下毒的!(和老总拼桌的行为,就是皇帝陪某个妃子吃饭。听上去是不是很匪夷所思?是的!很少有皇帝会陪妃子吃饭,就像很少有老总会去食堂和某个小职员拼桌)。

有一段时间,你业绩不怎么好(失宠了),但是你也会照常得到自己的基本工资,其他分红可能会少一点(赏赐),团建可能会少一点(出去玩不带你)。但绝对不会HR过来跟你说,你业绩不好,不给你工资了啊,自求多福吧(克扣分例)。

过了好几年,你慢慢熬资历,从小职员晋升到了某个部门的主管,但你头上还有副总裁N,乱七八糟总监一堆。现在,有一个很严峻的任务。公司要签一个20亿的单子!这个单子决定着公司未来的发展(立太子)。于是老总雨露均沾地让你们每人都写一个方案,采用哪个方案的方式不同。之前是只看老总妻子的方案,剩下的人只是做替补(嫡长子继承制),要是老总妻子懒得写方案,就采用最快提交那个人的方案(长子继承制),但是现在突然又改了,所有人公平竞争,看谁写得最好(仅限于清朝前几个皇帝的制度)。如果谁的方案被采用,升职加薪,直接给你封成名!誉!上的副总裁。

所以,老总妻子笑呵呵地看你们玩。

可能你觉得我同事小C的方案不错,为了让我的方案被采取,我要删掉他的方案!可是你怎么删啊,人家电脑有密码保护(宫里头侍卫奶娘一大堆),而且就算删掉了你能保证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吗?或者保证自己电脑不中毒能把方案保存下来吗(天花之类的疾病导致夭折)。就算你有黑客手段,侵入小C电脑,删掉了方案。于是小C伤心欲绝,向老总报告公司里头有人耍黑客手段,老总查到了你,肯定觉得你是外面公司派来的间谍(刺客),混入公司就为了盗窃重要资料(谋害皇帝)。于是你就光荣地被开除了(杀掉)。

所以说,真正的宫斗,都是会在有绝对利益的驱使下才出现的。比如王皇后。举个例子,老总是老总妻子的杀父仇人,于是人家费尽心思要和老总较劲,壮大自己的家族企业,后来老总忍无可忍离婚(我真的不知道具体历史,这里只是打个比方)。

剩下的就是小东小西,比如说背后嚼嚼舌根啊,偷偷跟你翻白眼啊之类并不会导致你被开除的小争斗。

升职(晋封)的基本要求都是熬资历,除非你受到了老总的特别关照,开挂一样被提拔。(不过非常非常罕见!)

user avatar

历史上哪有什么单纯的宫斗,真正争的是储位,决定储位的,是前朝之争,不是后宫之争。

要是让二月河把九王夺嫡改成九女争宠,那雍正皇帝就没法看了。

都当政斗了一辈子的皇帝是SB呢,叫一堆文盲或半文盲的后宅妇人耍得团团转!又戴绿帽又喜当爹还一直死孩子?这是皇帝?能干个村长的男人都没有那么蠢好不好?

user avatar

当你身中剧毒,却无法立刻就死,而身边的人个个都是要杀你的凶手,你会作何感想?

【清光绪帝死因鉴证】一书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蹩脚皇帝人生最后4天的历程(感谢章相辛苦截图科普)。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17日,慈禧“病忽转剧”。当天晚间5点多,正在批阅奏章的光绪帝如常见到了前来送膳的太监。这膳食说来也特别,因为是慈禧下赐的,但真的深究起来也特别不到哪去,慈禧早就有把自己吃的食物送给光绪品尝的习惯,而光绪也早已接受了来自母后的这种虚伪问候。

“慈禧每餐拣自己不喜欢吃的三四件菜命人给光绪送去以示慈爱,有时三四件菜要分三四次赏,每送一次,光绪都得起立叩头谢恩,连一顿安生的饭也吃不成。”——【我所见到的慈禧和光绪】

吃多少是你的兴趣问题,吃不吃就是你的态度问题了。于是,光绪如常起身表示感谢,然后当着送膳太监的面吃下了赐食。

不久之后,送膳太监回到慈禧的住所仪鸾殿,向圣母皇太后报告万岁爷已经用膳了。

慈禧却在此时,立刻下令通知内务府下属部门在“乾清宫”西次间准备光绪帝的棺椁以及相关丧葬用品,并派遣太监通知内务府大臣入内。(老娘当你是个死人了)

大臣们见到来报信的人通知“皇上病重”都无比震惊,早上的时候光绪帝还如常在勤政殿上朝,并因为酱菜好吃而下令奖赏进献的人员,相隔不过半日怎么会变化如此?甚至还有大臣以为是谣言。

6点多,被通知进宫的大臣们在乾清宫见到了光绪帝的棺椁,这一幕和27年前慈安太后暴崩时的情景简直如出一辙。

事实上,光绪帝此时才刚刚开始感觉不适,连下两次谕旨紧急召医,并使用“速使”,“刻即”这类用词,乃是从未有过的。(不妨碍慈禧把他当死人对待)

看到这里,脉络大家也都清楚了。17日这天晚上,慈禧或许是亲自在自己的膳食中下毒(200毫克砒霜仅有1颗绿豆大小,加上慈禧当时根据记载因为生病只在床上帷帐内吃饭,隐蔽性极高。下毒此事实在不必多此一举假手旁人),然后用类似“这东西还不错,拿去给皇帝也尝尝”的借口,命人端去给光绪帝食用想要借此将皇帝毒杀。

正是这样,才会出现送膳太监刚回来禀告,慈禧便立刻着手准备光绪丧礼的举动。按照慈禧的预料,光绪在17日当晚一定会驾崩。所以她想把一切按照突然死亡的规程进行办理(就像当年的慈安一样)

可事情出乎慈禧意料,肠胃型砒霜中毒其实未必会当时身死(医学上甚至有中毒后5天才死亡的事例存在),光绪帝在万般不适里成功挺过了17日。

于是慈禧设计的光绪突然死亡的程序失效,决定按照逐渐衰亡的步骤来解释光绪的死。

从次日起,接连有名医入宫为光绪诊治(慈禧欲盖弥彰的做法)。

光绪三十四年10月18日上午,西医屈永秋进入瀛台给光绪帝诊治,他见到了这样一幕:

帝忽患肚痛,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 :”肚子痛的了不得!“
余见此时病状:夜不能睡,便结,心急跳,神衰,面黑,舌黄黑,而最可异者频乎肚痛——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者
余格于情势不能详细检验,只可进言用暖水敷熨腹部而已。

屈永秋此时已经发觉光绪帝的病颇有异常,但无奈限于条件不能进一步为皇帝诊治。

当晚,内务府又找来一批名医为光绪看诊,根据其中一名医生杜钟骏的【德宗请脉记】,当时他编写的脉案被内务府大臣和醇亲王载沣要求修改,原文中的“恐有猝脱”改为了“在在棘手”。也就是刻意掩盖光绪病情严重性。

与此同时,【内务府日记】和【上谕档】在18日出现了空白。尤其是内务府日记中17日的记录紧跟19日,可见是故意不写18日的情况。而干涉光绪脉案书写的醇亲王载沣,在18日和19日两次单独与慈禧会面,这一段在他本人日记中也刻意被略过。

之前17日被召入宫的内务府大臣们,也开始惶惶不可终日,对昨晚讳莫如深起来。

到了19日,杜钟骏再次入宫为光绪看诊,此时光绪“喘息不定,其脉益疾劲而细,毫无转机。有年约三十许太监,穿蓝宁绸半臂侍侧,传述病情。”

而杜钟骏,周景涛,吕用宾3位医生的脉案都有19日光绪“知饥不能食”,“饮食难进”,“欲食无味”的情况。可见病情危急到了无法进食和服药的地步。

可笑的是已经连话都没力气说的光绪帝在19日的【起居注】内还被记载到仪鸾殿向慈禧请安。此时有关光绪的官方记载已经深受干涉。

根据【脉案】,20日有施,吕,杜,周4人诊病。查吕杜周3人所开脉案,却根本看不出光绪病危的端倪,想来是受内务府与军机处大臣干预,几名御医只能在文字上淡化病情。

珍贵的是,4个医生只有施焕一人敢于在医案上写光绪已经出现危症:“睑微启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换言之,光绪在20日上午已经出现翻白眼的症状。施焕之所以敢这么写,也说明这时候光绪的情况已经是有目共睹,内务府再怎么干预也是眼见的事了。

同日中午慈禧正式下令,溥仪于宫中教养,载沣为摄政王,政治上已经否认光绪存在的地位,不然任命摄政王这道旨意毫无意义。(根据载沣的行为来看,即便他没有参与直接毒杀,也一定是相关知情者,为了儿子即位无所不为啊)

到了当夜子时,太医院最高长官院使张仲元,开出了表示光绪即将死亡的脉案。

于是各位御医收到内务府电话通知,在21日紧急入瀛台。

到了21日下午6点多,被砒霜残忍折磨4天的光绪帝终于断气。在慈禧准备之下的“常规”皇帝驾崩安排也运转起来。

在这场毒杀行动里,慈禧自然不必说,内务府大臣,军机处大臣,醇亲王,庆亲王,乃至各位替光绪看病的御医,不是相关黑手党就是已经看出了端倪选择不作为。由着光绪一个人在瀛台逐渐被砒霜蚕食而死。身边的大佬们都等着你死,想想都觉得可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后宫真实情况与宫斗剧的血腥程度,可以说是有真有假,但整体上要比电视剧展现得更为复杂、隐蔽,而且不一定是直接的你死我活。宫斗剧为了戏剧冲突和吸引观众,确实放大了许多情节,尤其是直接的暴力和谋杀。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说一说古代后宫的“真实”模样,看看它和电视剧里有什么不一样:1. 并非人人都是心.............
  • 回答
    要回答“欧洲古代宫廷当王后、国王情妇的风险是否比中国古代当皇后、后宫嫔妃低得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者在权力结构、政治环境、社会观念和个人命运方面的差异。简单来说,欧洲王室的情妇地位与中国后宫嫔妃的风险绝不能简单地划为高低,两者面临的挑战和危险类型截然不同,但整体而言,一个中国古代的皇后或者受宠的嫔.............
  • 回答
    说起白话文运动后文言文的阅读情况,其实没那么极端。当然,不能否认,和过去相比,如今真正能深入理解文言文原貌的人是少了。毕竟,语言是活的,随着时代变迁,表达方式自然也会改变。为什么说“没几个人能懂了”?这主要是因为: 词汇和语法差异: 很多文言文里的词语在现代白话里已经不用了,或者意思发生了很大变.............
  • 回答
    想象一下,历史的车轮在公元某个时间点,突然拐了个弯。一阵前所未见的怪病,比麻风病更具侵略性,比瘟疫更难捉摸地席卷了大地。这并非我们熟知的黑死病或天花,而是一种全新、未知的呼吸道传染病,我们就姑且称它为“寒疠”。初露端倪与无知者的恐慌寒疠最先可能是在某个偏远的山村或丝绸之路上繁忙的商旅集市爆发。它起初.............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古代种变成恐龙这事儿,你说它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我个人觉得,多半是坏事儿,而且是那种让你哭笑不得的坏。你想啊,本来一个活蹦乱跳的古代种,可能过着挺安生的日子,吃点草,晒晒太阳,或者偶尔跟同伴打打闹闹。突然之间,身体就开始不对劲了。首先,那体型变化得多吓人?本来可能就够大的了,现在突然长成个.............
  • 回答
    古代农民起义,其根本原因确实是“吃不上饭”,也就是饥荒、贫困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存危机。那么,当他们揭竿而起后,又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呢?这其中涉及一系列复杂且充满艰辛的过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起义初期的“饥饿生存”与资源掠夺 就近搜刮,抢夺官府和富户: 起义的初期,队伍往往是饥一顿饱一顿的。.............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后勤补给,绝非简单的“运粮运草”,而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组织、运输、储备、管理等诸多环节。这背后蕴藏着无数人的辛劳和智慧,是支撑军队驰骋沙场的基石,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 粮草先行:战争的命脉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没有足够的粮食,士兵们就会饥肠辘辘,士气低落,甚.............
  • 回答
    说“现在的欧洲是古代蛮族的后裔”,这种说法并非全错,但过于简化,也忽略了欧洲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更准确地说,现代欧洲人是古代“蛮族”部落与原先居住在欧洲的居民(包括罗马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等)长期融合、互动、迁徙、征服和发展的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蛮族”这个概念本身。“蛮族.............
  • 回答
    古时候,日本战场上的厮杀一旦尘埃落定,胜利者往往会发出三声高呼,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呐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和仪式感。这三声,可以说是对神明、对阵亡将士,也是对幸存战友的致敬与期盼。首先,这三声高呼,最重要的一个指向是对神明的感谢与祈祷。古代日本,人们深信万物有灵,战场更是神明力量的体现。每一次战争.............
  • 回答
    古代状元文人放在今天,能否干大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绝不能一概而论地肯定或否定。他们的成功模式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其中一些特质,依然是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基石。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状元文人的“能干大事”指的是什么。古代的科举制度,尤其是状元,是选拔统治人才的核心途径。状元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那些可能在遥远的过去,与我们祖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外族群。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里面涉及迁徙、融合、历史变迁,就像一幅幅慢慢展开的古代画卷。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古代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的族群构成也在变化。早期可能以华夏族为主,后来逐渐融合了许多其他民族,比如匈.............
  • 回答
    老祖宗们上完厕所,屁股擦干净的法子,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得看他生活在哪个年代、什么身份地位了。可不是咱们现在一卷纸就解决的事儿。最早的时候,那真是就地取材,朴实无华。 植物的叶子: 这是最普遍,也是最原始的方法。想想看,那时候哪儿有纸?树叶就是最好的天然材料。竹叶、茅草叶、芭蕉叶、枫叶,甚至一些比.............
  • 回答
    关于沃夫(Otto J. MaenchenHelfen)提出的“古高句丽语后代是朝鲜语”这一观点,我们得把它放在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大背景下来审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很多复杂的考证和理论推演。首先,咱们得明白,沃夫是20世纪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东方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研究古.............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看到你坐标西北新一线古都,这真是个让人羡慕的好地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充满现代活力。对于你提到的法院员额制后,是考中级法院还是基层区法院出来做律师的选择,这确实是很多人在职业规划中会遇到的纠结,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城市,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都很有吸引力。咱们一点一点.............
  • 回答
    要回答“罗布泊人是土著吗?”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土著”的定义。在狭义上,“土著”通常指某一个地区最早的、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人群。然而,在更广泛的语境下,也可以指长期在该地区定居并形成独特文化、生活方式的人群。罗布泊地区的人类居住历史非常悠久,但要称某个特定群体为“罗布泊人”并且是唯一的“土.............
  • 回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历程中,那些经历过战火洗礼、见证过时代变迁的老装备,虽然已不再是战场上的主力,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技术价值依然不容忽视。即便在苏联解体(1991年)之后,甚至追溯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之前,仍有不少这样的“古董级”装备在中国军队中继续服役,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或者在.............
  • 回答
    .......
  • 回答
    二战结束后,世界之所以“同意”在古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宗教和民族主义思潮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一个简单的“千年历史依据”就能完全概括,而且这个过程也充满了争议和不公。要详细梳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切入:1. 犹太民族主义(锡安主义)的兴起与早期活动:.............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虱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更不是什么“歪果仁”扔下的高科技武器(虽然听起来有点像谍战片情节)。咱们得从头捋一捋。虱子,是从什么时候就有了?简单来说,虱子是一种非常古老、非常顽固的寄生虫。它们的存在,比人类历史都要悠久得多。考古学家在一些非常古老的遗址中,比如埃.............
  • 回答
    越南历史上,确实有“丁朝”、“黎朝”、“胡朝”等以皇帝姓氏为国号的朝代。这背后既有历史的惯性,也有当时政治和文化背景的考量,并非完全是后人随意命名。国号的起源与演变:在古代中国,国号的命名方式就很多样。早期的一些王朝,如夏、商、周,其国号就与夏禹的封地、商汤的族名、周文王的采邑有关。后来,国号逐渐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