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严格来说,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大部分的宫斗小说就是看看就好。拿甄嬛传举个例子吧。
尤其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明清,对于妃嫔们的约束是很强的。而皇后的权力非常大!非常大!皇后是名正言顺管理六宫,很多时候是连皇帝太后都不能插手的。像华妃,一直不敬皇后,其实皇后完全有权力直接把华妃关一辈子禁闭的。如果皇帝非要宠幸华妃,那就是重色不重德,君子无德在古代是非常严厉的骂人话。皇后甚至可以请祖宗家法,直接把华妃处死,因为她迷惑皇上,动摇国之根本。
再说正常妃嫔,她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要温和大度,不存在争宠这么一说,她们认为争宠是青楼姑娘们才干的事情,作为大家闺秀,她们入宫后,甚至要掩盖自己的心意,就算是真的喜爱皇上,也不能表现出来;以防扰乱皇帝心思,无心朝政。妃嫔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合租室友?朋友?的关系。像是丽妃生了个女孩,全后宫的妃子把她宠成了掌上明珠,没有人心里变态到弄死小孩子。
甄嬛传里各个妃嫔一口一个贱人,一会儿听壁角,一会儿大庭广众下跳舞,一会儿还念个香艳诗,更像是扬州瘦马们争恩客的行为。
历史上的确存在吕后之类可怕的人,但为什么那么出名?因为实在是太极端了,好几千年找不出来几个,就像现在一些极端的变态杀人犯会被记录,几百年后的人会问当年遍地都是变态狂吗?怎么历史上可怕的人这么多?
甄嬛传是一部挺不错的宫斗剧,虽然三观不太正,但绝!不!是!一部历史正剧!因为宠爱上位而宫斗这件事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真正斗起来都是因为政治利益。
珍妃同理,她被投井完全是自己作死,把后宫弄得乌烟瘴气,慈禧不弄死她都对不起列祖列宗。
推荐一部小说,贵妃起居注,这是我觉得非常接近历史的一部小说了。
评论区很多人都在说万贵妃和武昭仪的事情。我补充几句。唐史我不敢随意发表言论,但是对于万贵妃还是可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的。
首先,万贵妃没有日天日地地杀皇子!成化皇帝一共14个儿子,6个女儿。只有四个夭折,其中一个还包括万贵妃自己的儿子。不要随便听野史鬼扯,万贵妃天天给怀孕的妃子堕胎。宪宗的儿子多得很,出生时间也挺紧密的。乾隆同时也写过一篇文章,申斥这一言论的荒谬性。名字叫“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坠胎”,感兴趣的可以去读读原文。
另外,明孝宗也不是被秘密送出宫寄养才养大成人的。当时孝宗出生的时候,他的哥哥就已经是太子了,不过明史上的确记载当时宪宗没把他当回事,但是等太子死了之后,也就是孝宗两岁的时候,周太后就已经开始抚养他了。等到六岁直接晋封为太子。但是明实录中还有一小段表明其实孝宗是被万贵妃抚养大的。(这里待考,我猜测可能是太后和贵妃都抚养过一段时间。)同时商辂说万贵妃十分贤惠。
同时,吴皇后被废到底是不是因为贵妃,没有人知道。她不过才当了一个月的皇后。但历史记载的是“德不称位”,同时还把太监拉拉杂杂一堆人都处罚了。真相不可考。
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言情小说、宫斗小说、野史杂记看看就好,不要真的把他们当做历史来看。想要真正了解历史,史书、文献都是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那么多人就一口咬定后宫天天争风吃醋血雨腥风还不肯听科普呢?主要言论有两个:人性的本能就是争抢(尤其是男人);还有就是人心隔肚皮,你没看见的就不是真相。
我把后宫的场景搬到现在来看一看,大家就明白为宠爱而宫斗是多么令人不解的行为了。
国家就是一个家族公司,皇帝是老总,皇后是老总妻子,分管某个分公司H。
有一天,分公司H招新人了,工资高(有年薪),待遇好(免费提供住房、餐饮、衣服、出行,一条龙服务,甚至还配备伺候人的小丫鬟),就职稳定(只要不作死,就是铁饭碗,而且工资越来越高),还有家属加成(混的好了,家属也可以进来当个清洁工,即小官,什么的)。怎么样,心不心动?很少有人不心动就想去朝不保夕的小公司就职吧。
但是呢,入职条件特别严苛,名校出身(名门出身,明朝的话也要清白人家出身);职业技能优秀(端庄贤淑,美貌更好)。万里挑一的你终于得到offer了,又平安度过实习期。这才正式入职(正式成为妃嫔)。会不会有人突然觉得,哎呀一辈子换不了工作不自由呀,挣得再多又怎么样,还不是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吧啦吧啦,这纯粹是矫情到脑子有病。
然后正式入了职,见到了你的顶头上司,某妃嫔A,以及一些前辈啊,平级什么的。忽然有一天,妃嫔A带着你们一群人去见副总裁N(贵妃之类的高位妃子),你觉得副总裁N会因为看你业务出众(长得漂亮,或者是某天和老总聊了一句天)就对你出手打压吗?不会的,副总裁会很欣慰地表扬你,让你继续努力,让我们分公司的业绩继续蒸蒸日上(让皇帝开心)。
有一天,你在开会的时候不小心穿了一件和副总裁N一样颜色的衣服,副总裁会怎么样?估计会觉得,小姑娘有前途啊,你也喜欢穿红色,不错,改天我们一起去逛个街吧。而不是精分地想全天下只有我能穿红色,你也穿了?开除!(即neng死你)。
或者,更悲惨一点,你的衣服和副总裁的一模一样,但是人家是大牌,你是淘宝9.9包邮(地位不同,穿的衣服材质也不同)。副总裁可能会更高兴吧,和劣质衣服一比,我的衣服更好看了!不过大几率可能性是人家副总裁根本看不到你。
有一天,分公司老总(即皇后)要求开晨会,看见一群能力出众的新人们,会很欣慰,而不是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夺走。难道老总怕地位被人夺走而不立副总裁了吗?不会的,除非她想累死。(皇后不会担心高位妃子,因为她的地位永远是最稳的。)
之后,你因为业务出众被老总提拔了(这次是皇帝了),同事们会嫉妒吗?会!会生气吗?会!会neng死你吗?不会!副总裁偷偷给你下绊子吗?不会!因为人家副总裁的位置比你稳,而且只要人家不离职(死掉),不犯大错(巫蛊啊,杀孩子啊之类诡异的事情),人家才不关心你部门主管还是部门副主管。
所以,你的同事不会因为你吃午饭和老总拼了桌而偷偷在你咖啡里下毒的!(和老总拼桌的行为,就是皇帝陪某个妃子吃饭。听上去是不是很匪夷所思?是的!很少有皇帝会陪妃子吃饭,就像很少有老总会去食堂和某个小职员拼桌)。
有一段时间,你业绩不怎么好(失宠了),但是你也会照常得到自己的基本工资,其他分红可能会少一点(赏赐),团建可能会少一点(出去玩不带你)。但绝对不会HR过来跟你说,你业绩不好,不给你工资了啊,自求多福吧(克扣分例)。
过了好几年,你慢慢熬资历,从小职员晋升到了某个部门的主管,但你头上还有副总裁N,乱七八糟总监一堆。现在,有一个很严峻的任务。公司要签一个20亿的单子!这个单子决定着公司未来的发展(立太子)。于是老总雨露均沾地让你们每人都写一个方案,采用哪个方案的方式不同。之前是只看老总妻子的方案,剩下的人只是做替补(嫡长子继承制),要是老总妻子懒得写方案,就采用最快提交那个人的方案(长子继承制),但是现在突然又改了,所有人公平竞争,看谁写得最好(仅限于清朝前几个皇帝的制度)。如果谁的方案被采用,升职加薪,直接给你封成名!誉!上的副总裁。
所以,老总妻子笑呵呵地看你们玩。
可能你觉得我同事小C的方案不错,为了让我的方案被采取,我要删掉他的方案!可是你怎么删啊,人家电脑有密码保护(宫里头侍卫奶娘一大堆),而且就算删掉了你能保证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吗?或者保证自己电脑不中毒能把方案保存下来吗(天花之类的疾病导致夭折)。就算你有黑客手段,侵入小C电脑,删掉了方案。于是小C伤心欲绝,向老总报告公司里头有人耍黑客手段,老总查到了你,肯定觉得你是外面公司派来的间谍(刺客),混入公司就为了盗窃重要资料(谋害皇帝)。于是你就光荣地被开除了(杀掉)。
所以说,真正的宫斗,都是会在有绝对利益的驱使下才出现的。比如王皇后。举个例子,老总是老总妻子的杀父仇人,于是人家费尽心思要和老总较劲,壮大自己的家族企业,后来老总忍无可忍离婚(我真的不知道具体历史,这里只是打个比方)。
剩下的就是小东小西,比如说背后嚼嚼舌根啊,偷偷跟你翻白眼啊之类并不会导致你被开除的小争斗。
升职(晋封)的基本要求都是熬资历,除非你受到了老总的特别关照,开挂一样被提拔。(不过非常非常罕见!)
历史上哪有什么单纯的宫斗,真正争的是储位,决定储位的,是前朝之争,不是后宫之争。
要是让二月河把九王夺嫡改成九女争宠,那雍正皇帝就没法看了。
都当政斗了一辈子的皇帝是SB呢,叫一堆文盲或半文盲的后宅妇人耍得团团转!又戴绿帽又喜当爹还一直死孩子?这是皇帝?能干个村长的男人都没有那么蠢好不好?
当你身中剧毒,却无法立刻就死,而身边的人个个都是要杀你的凶手,你会作何感想?
【清光绪帝死因鉴证】一书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蹩脚皇帝人生最后4天的历程(感谢章相辛苦截图科普)。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17日,慈禧“病忽转剧”。当天晚间5点多,正在批阅奏章的光绪帝如常见到了前来送膳的太监。这膳食说来也特别,因为是慈禧下赐的,但真的深究起来也特别不到哪去,慈禧早就有把自己吃的食物送给光绪品尝的习惯,而光绪也早已接受了来自母后的这种虚伪问候。
“慈禧每餐拣自己不喜欢吃的三四件菜命人给光绪送去以示慈爱,有时三四件菜要分三四次赏,每送一次,光绪都得起立叩头谢恩,连一顿安生的饭也吃不成。”——【我所见到的慈禧和光绪】
吃多少是你的兴趣问题,吃不吃就是你的态度问题了。于是,光绪如常起身表示感谢,然后当着送膳太监的面吃下了赐食。
不久之后,送膳太监回到慈禧的住所仪鸾殿,向圣母皇太后报告万岁爷已经用膳了。
慈禧却在此时,立刻下令通知内务府下属部门在“乾清宫”西次间准备光绪帝的棺椁以及相关丧葬用品,并派遣太监通知内务府大臣入内。(老娘当你是个死人了)
大臣们见到来报信的人通知“皇上病重”都无比震惊,早上的时候光绪帝还如常在勤政殿上朝,并因为酱菜好吃而下令奖赏进献的人员,相隔不过半日怎么会变化如此?甚至还有大臣以为是谣言。
6点多,被通知进宫的大臣们在乾清宫见到了光绪帝的棺椁,这一幕和27年前慈安太后暴崩时的情景简直如出一辙。
事实上,光绪帝此时才刚刚开始感觉不适,连下两次谕旨紧急召医,并使用“速使”,“刻即”这类用词,乃是从未有过的。(不妨碍慈禧把他当死人对待)
看到这里,脉络大家也都清楚了。17日这天晚上,慈禧或许是亲自在自己的膳食中下毒(200毫克砒霜仅有1颗绿豆大小,加上慈禧当时根据记载因为生病只在床上帷帐内吃饭,隐蔽性极高。下毒此事实在不必多此一举假手旁人),然后用类似“这东西还不错,拿去给皇帝也尝尝”的借口,命人端去给光绪帝食用想要借此将皇帝毒杀。
正是这样,才会出现送膳太监刚回来禀告,慈禧便立刻着手准备光绪丧礼的举动。按照慈禧的预料,光绪在17日当晚一定会驾崩。所以她想把一切按照突然死亡的规程进行办理(就像当年的慈安一样)
可事情出乎慈禧意料,肠胃型砒霜中毒其实未必会当时身死(医学上甚至有中毒后5天才死亡的事例存在),光绪帝在万般不适里成功挺过了17日。
于是慈禧设计的光绪突然死亡的程序失效,决定按照逐渐衰亡的步骤来解释光绪的死。
从次日起,接连有名医入宫为光绪诊治(慈禧欲盖弥彰的做法)。
光绪三十四年10月18日上午,西医屈永秋进入瀛台给光绪帝诊治,他见到了这样一幕:
帝忽患肚痛,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 :”肚子痛的了不得!“
余见此时病状:夜不能睡,便结,心急跳,神衰,面黑,舌黄黑,而最可异者频乎肚痛——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者。
余格于情势不能详细检验,只可进言用暖水敷熨腹部而已。
屈永秋此时已经发觉光绪帝的病颇有异常,但无奈限于条件不能进一步为皇帝诊治。
当晚,内务府又找来一批名医为光绪看诊,根据其中一名医生杜钟骏的【德宗请脉记】,当时他编写的脉案被内务府大臣和醇亲王载沣要求修改,原文中的“恐有猝脱”改为了“在在棘手”。也就是刻意掩盖光绪病情严重性。
与此同时,【内务府日记】和【上谕档】在18日出现了空白。尤其是内务府日记中17日的记录紧跟19日,可见是故意不写18日的情况。而干涉光绪脉案书写的醇亲王载沣,在18日和19日两次单独与慈禧会面,这一段在他本人日记中也刻意被略过。
之前17日被召入宫的内务府大臣们,也开始惶惶不可终日,对昨晚讳莫如深起来。
到了19日,杜钟骏再次入宫为光绪看诊,此时光绪“喘息不定,其脉益疾劲而细,毫无转机。有年约三十许太监,穿蓝宁绸半臂侍侧,传述病情。”
而杜钟骏,周景涛,吕用宾3位医生的脉案都有19日光绪“知饥不能食”,“饮食难进”,“欲食无味”的情况。可见病情危急到了无法进食和服药的地步。
可笑的是已经连话都没力气说的光绪帝在19日的【起居注】内还被记载到仪鸾殿向慈禧请安。此时有关光绪的官方记载已经深受干涉。
根据【脉案】,20日有施,吕,杜,周4人诊病。查吕杜周3人所开脉案,却根本看不出光绪病危的端倪,想来是受内务府与军机处大臣干预,几名御医只能在文字上淡化病情。
珍贵的是,4个医生只有施焕一人敢于在医案上写光绪已经出现危症:“睑微启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换言之,光绪在20日上午已经出现翻白眼的症状。施焕之所以敢这么写,也说明这时候光绪的情况已经是有目共睹,内务府再怎么干预也是眼见的事了。
同日中午慈禧正式下令,溥仪于宫中教养,载沣为摄政王,政治上已经否认光绪存在的地位,不然任命摄政王这道旨意毫无意义。(根据载沣的行为来看,即便他没有参与直接毒杀,也一定是相关知情者,为了儿子即位无所不为啊)
到了当夜子时,太医院最高长官院使张仲元,开出了表示光绪即将死亡的脉案。
于是各位御医收到内务府电话通知,在21日紧急入瀛台。
到了21日下午6点多,被砒霜残忍折磨4天的光绪帝终于断气。在慈禧准备之下的“常规”皇帝驾崩安排也运转起来。
在这场毒杀行动里,慈禧自然不必说,内务府大臣,军机处大臣,醇亲王,庆亲王,乃至各位替光绪看病的御医,不是相关黑手党就是已经看出了端倪选择不作为。由着光绪一个人在瀛台逐渐被砒霜蚕食而死。身边的大佬们都等着你死,想想都觉得可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