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之前,所有日用品都是很值钱的。
比如盐 糖 衣服 鞋子 菜刀 铁锅等等。
不说古代了,七八十年代的日用品多珍贵,我还记得。
那时,家里条件较好的,可以在过年时给子女做一身新外套,套在棉衣外面,棉衣不是每年都有新的,就算穿不得了,也要把棉花抠出来,加点新棉做身大的。
那时没有当铺,但是棉衣有人偷,或者抢,所以,棉衣上都做了暗记或者缝了名字。对了,棉衣被偷是可以报案的,大致上根现在好点手机被盗差不多。
那时结婚,双方家庭给新人的配置大致是: 垫絮、被子两三套,开水瓶2个 ,锅碗瓢盆,有钱人还会配个缝纫机,手表和电扇太贵了,看情况。有了这些,就可以让新家庭走上正轨。
现在生活用品不值钱,这是工业化的结果-------06年我去苏州看市场,听说当年苏州产布匹约50亿米,这个数字,超过中国前4000年总和(听到的,没考证数据来源),这种产能下,布匹当然不值钱了。
公孙武达,少有膂力。尝遇贼,尽劫其衣物,仍逼武达索靴。武达授足与之,贼俯就引靴,武达殴之,死於手下,以其兵仗御馀寇,获免。繇是以壮勇知名。——《册府元龟·总录部·勇》
故事的主人公公孙武达,在隋曾为骁果(核心禁军的一部分,战斗力很强)。有一次路遇劫匪,把他的衣服和物品都给抢走了,还逼他交出靴子。公孙武达抬起脚,劫匪蹲下身来去脱公孙武达的靴子,公孙武达突然对着劫匪一顿暴捶,把劫匪给捶死了,然后抢过劫匪的兵器打败了他的同伙,从此以壮勇知名。后来公孙武达入唐,参加了灭突厥之战的支线任务,官至武卫大将军、东莱郡公。
看这段中的“尽劫其衣物,仍逼武达索靴”:几个贼寇(大概就是隋末乱世聚众起事的穷人)为了抢富家子弟的这点儿衣服鞋子,连命都送了,你说值钱不值钱?
服装产能过剩,其实只是近些年的事儿。
也就是说,即便有工业革命,也努力了很多年,才让它变得看似人人可以消费得起。
在古代,制作服装的原材料只有天然纤维,比如棉、麻、丝、毛等。
这些纤维的本质,和吃的粮食蔬菜一样,都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
于是产生了一个数千年的大难题——粮棉争地!
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大家去搜这四个字,依然会发现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耕地是有限资源,种粮食就不能种棉花,更不要说耗费的人力资源了。
吃饱,还是穿暖,这是个问题吗?
既然它是土地里长出来,土地是有限资源,那么它的再加工产物服装,当然是有价值的。
而且,古代服装的再利用价值是很大的。
首先它的尺码适配性比较广,其次它可以重复染色,看起来就跟新的差不多了。
服装有小破洞,可以织补(织补在过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行当),即便有较大面积的损坏也可以旧衣改做。最后成为了碎布头,也可以拿来做其他用处,比如填充、造纸等。
相关内容之前写过文章——
不知各位有没有观察过这么一个现象。除了两广这种炎热地区,中国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往往四季都是一件棉衣,对于身无长物者,大概最宝贵的资产要穿在身上了。
1993年中国纺织工业基本情况如下:
化纤产量比棉花产量还低,人均棉花4公斤不到,还要负担近30%出口创汇任务。衣物和铺盖能不金贵?想想家里的中老年妇女,是否有囤积床单被罩四件套的习惯。
照例,来点历史记忆。帮助各位复习伟大的建设成果。
《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曲折历程》吴象,《百年潮》1998年第3期。
注意了,光身子穿棉袄,这位农民兄弟很可能只有这一件衣服,除了穿棉袄估计就在热天只能光膀子了。这下小朋友们理解棉袄的珍贵了吧。
关于上面这段对话,我还看过一个版本,大致如下:
万里:你有什么要求?
农民:吃饱饭。
万里:你还有什么要求?
农民:还是吃饱饭。
万里:你还有什么要求?
农民:还是吃饱饭。
待更多材料验证。
吃饱穿暖才几天啊?忘啦?
其实不用古代,直到三四十年前,生活品都很稀缺,我妈妈说,她小时候家里很穷,她只有一双凉鞋,夏天是不穿的,怕磨坏了,冬天才穿,一双凉鞋穿好几年,坏了就用火钳烙。
这也是新中国拼了命搞工业化的原因,因为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就是这么低下,不但根本就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而且也很难抵御外敌。而一旦中国完成工业化,不但老百姓彻底摆脱物资缺乏的状态,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举个栗子,中国2019年钢产量92826.4万吨,平均每个月7735万吨,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这么说吧,中国现在一个月的钢产量,超过1949年以前中国几千年历史钢产量的总和。
棉花产量:
2020年,全国棉花产量是591.0万吨,全国人口14.1亿,合每人4.2公斤;
1949年,全国棉花产量是44.4万吨,全国人口5.4亿,合每人0.82公斤;
棉花消费量:
中国棉花消费量860万吨,人均6.1公斤;
印度棉花消费量529万吨,人均3.8公斤;
中国布产量:
2020年,371亿米,人均26.3米
1949年,11亿米,人均2.0米
中国成衣产量:2020年,712亿件,人均50.5件;
现在1个月的布匹产量,以1949年的生产力生产3年。
旧衣服,至少在部分地区,已经是白送都没人要了。
是以,今天的人很难想象,清末民国时期有一个行当叫“估衣”,专门买卖旧衣服的。天津甚至有条街就叫“估衣街”。
是以,今天的人在听相声《卖估衣》的时候,可能会摸不着头脑。观赏时只能欣赏其唱功,而非共鸣其内容了。
今天的人,能够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问出“古代衣服很值钱吗?为什么可以拿去典当?”这样“何不食肉糜”的问题,也不一定全然是坏事。
古代的衣服老值钱了,新坟不守孝直接就被人刨了,寿衣也是布,洗一洗煮一煮又没多大成本,活人直接跟死人抢体面,而体面就是衣服。
织女洗澡被牛郎抱走衣裳是有原型的,以前拦路抢劫把人抢光是真抢光,一块布都不给人留下,除非是破麻布。
因为新麻衣会磨皮肤,要穿一段时间(一年)附上人体分泌的油脂及洗衣服时的捶打才能变得柔顺,不信的同学可以买个麻布包搓搓脸,或者套个麻布袋当衣服穿一天,我可以保证你情愿裸奔都不愿意贴身穿这玩意一年。
如果你有棉、丝绸那就更流批了~
那不是值钱,而是等于钱,古代的官员收入里就有布匹这一项,这可是硬通货,比粮食还坚挺!
毕竟连续几个丰收年粮食就得掉价,而布匹产量就那么一点点。
和现代对比,衣食住行都被生产力给打下去了,再也没有农民半夜起床挑谷子去县城卖了~
别问为什么不早上挑,问就是抢劫的半夜起不来!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诗。
其中有一句: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句话曾经被广泛批评,认为唐军强买强卖,半匹红纱一丈绫就换走老翁的一车木炭。
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红纱和绫都是丝织物的一种,在当时可以直接作为货币使用。
桑蚕丝是非常珍贵的纺织原材料,这个技术曾经长期被中国独家拥有,原材料和养殖加工纺织技术是国家级保密技术,任何人在出口商品中夹带出去,最高可判死刑。另一个是茶叶种植技术和种子。
只不过在战乱时期,这种高级纺织物和货币都没啥大用,硬通货是粮食。
在古代盛世,穿着绫罗绸缎就是直接把钱穿在身上,一出门就会被强盗盯上。即便是到了清朝末期,慈禧太后跑出北京城也要换衣服。因为财不可露白。
因此桑蚕丝极其贵重,典当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是按新旧工艺水平破损程度论价。
棉花最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 在宋末元初,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棉花。
从上面的引用中,可以看出棉织品在中国大面积推广的时间并不长,明以后才开始普及。
在进入蒸汽纺纱机时代以前,手工纺织棉织品效率低下,印染技术不过关,很容易退色。大户人家也只能穿着半新旧的棉袍。而穷人基本和棉布没啥关系,在麻纺织品里面塞棉花御寒,倒是比较普遍。
麻制品比较凉爽,因为麻纺织品的空暇很大,没有棉布细密,保暖性较差。夹层中间有棉花那就要好得多。也就是说大量的棉花事实上并不是纺织成品而是以原料的形式直接使用。
因此将棉花加工成棉布,纺出图案,经过印染处理,也算是比较高级。半新旧的棉袍也具有典当价值。
工业化前时代和后时代,特别是石化产品出现,可以当做是断代理解,这决定了纺织品的价值定论。
即便是今天,石化产品挑战纯棉制品的同时,桑蚕丝的纺织品价值定位依然是处于塔尖位置,无人可以撼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