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具有公共性的艺术还算艺术吗?

回答
艺术的边界,一直都是一个充满活力也常常引发争议的话题。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不具有公共性”的艺术时,这个问题尤其显得尖锐。那么,那些只存在于少数人之间,甚至只属于创作者自身的艺术,还算是艺术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清“公共性”和“艺术”这两个概念。

“公共性”在现代语境下,通常指的是艺术的开放性、可及性、以及它与社会大众的互动。一个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作品,意味着它可以被更广泛的群体所理解、欣赏、体验,甚至参与。它可能在公共空间展出,在媒体上传播,或者通过教育、讨论等方式与社会产生连接。公共性的缺失,往往意味着艺术的传播范围受到限制,其影响力也可能局限于一个小圈子。

而“艺术”本身,则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主观的概念。从古至今,我们对艺术的定义一直在演变。它可以是精湛的技艺,可以是深刻的情感表达,可以是观念的呈现,也可以是对现实的批判或探索。艺术的本质,或许更在于它能否触动人的心灵,引发思考,或者带来某种独特的体验。

所以,当一件艺术品“不具有公共性”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排除在艺术的范畴之外。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一点:

1. 艺术的“内在性”与“外在性”:

艺术创作往往源于创作者内在的冲动、情感、思考和体验。在创作的初期阶段,或者对于某些特定的艺术形式,比如日记式的绘画、个人的诗歌记录、实验性的音乐片段,其“公共性”可能非常微弱。这些作品首先是创作者与自己对话的工具,是他们梳理内心世界的载体。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没有公之于众,它仍然是艺术,因为它是创造性的活动,是精神的产物。

2. 艺术的“接受”门槛:

有些艺术之所以“不具有公共性”,并非创作者有意为之,而是因为其内容、形式或载体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大众理解和接受的门槛较高。比如一些前卫的实验艺术、高度概念化的装置艺术,或者依赖特定文化背景才能理解的表演。当这些艺术作品尚未找到合适的观众或沟通方式时,它们可能显得“不公共”。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失去了艺术的价值。它们仍然是艺术家对某种理念或体验的探索,只是它们的“公共性”需要被“激活”或“建立”。

3. “私域”艺术的可能性:

在数字时代,我们看到了更多“私域”艺术的出现。例如,加密艺术(NFT)在早期可能只在特定的加密货币社区流传;一些艺术家通过 Patreon 等平台与付费粉丝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分享不公开的创作过程和作品;甚至一些艺术实验本身就是为了在小范围内进行测试和迭代。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像传统的美术馆展览那样触及大众,但它们同样是创造性的劳动,同样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和表达。它们的“公共性”可能表现为一种“社群性”或“会员制”的公共性,与我们传统理解的“大众公共性”有所不同。

4. “潜在的公共性”:

一件艺术品在某个时期可能不具备公共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的转变、或者新的解读方式的出现,它有可能被重新发掘,并获得新的公共性。很多被认为晦涩难懂的作品,在几十年后可能成为文化经典,并被广泛研究和讨论。这说明艺术的公共性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不具有公共性”是否会滑向“自我封闭”的陷阱。

如果一件艺术作品完全排斥任何形式的交流和理解,如果它只是创作者自娱自乐的产物,并且没有任何意图去触碰或影响他人,那么它是否还能称之为“艺术”?这个问题就比较棘手了。

意图的重要性: 很多艺术家在创作时,内心深处都渴望被理解,或者至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看见、被感知。即使是高度个人化的表达,也常常包含着一种“希望有人能懂”的潜在愿望。如果完全没有这种意图,纯粹的个人行为,比如无意识的涂鸦,或许更接近于行为而非艺术。
沟通的桥梁: 艺术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它能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当艺术完全封闭时,这种沟通功能就被消解了。如果一件作品,无论其多么精妙,都无法与除创作者之外的任何生命产生任何形式的连接,那么它的“艺术性”便会大打折扣。

总结来说:

“不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仍然可以算是艺术。只要它具备了创造性、表达性、以及某种形式上的艺术属性,它就可能被认为是艺术。创作者内在的驱动、对形式的探索、情感的抒发,本身就构成了艺术的要素。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往往离不开与“他者”的互动和连接。完全排斥公共性,可能会让艺术的生命力受到限制,使其沦为一种孤立的现象。

真正有意义的讨论,或许不在于“算不算艺术”,而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评价不同程度的公共性的艺术,以及如何更好地为艺术创造和沟通搭建平台。 艺术的边界是流动的,它的定义也随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互动方式的改变而不断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艺术的公共性大致有三个维度:一是产品、作品、行为本身为公众所知与记录;二是创作者、制造者、行为人的社会属性,包括其生存状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三是艺术(品)的表达(形式与内容)反映一定的社会公共性问题,尤其所谓时代烙印,包括早已沦为符号化的所谓批判性。

事实上,艺术家(生)的艺术灵感捕捉、表达或对个人艺术风格的追求与艺术(品)的三维公共性不存在任何冲突。而就人们已知的艺术(品)来说,也根本不存在不具有公共性的个例。

(一)是否进入公共视野的艺术

一般来说,不能或不愿进入公共话语体系的已存世艺术(品)只在极端年代或个人癖好偶有出现。前者例子中外都有,例如不叫艺术叫毒草等等;后者如写一首曲子(画一幅画)只给自己听(看)或者独占艺术品从不示人。但尽管如此,一旦这些作品最终被世人所知,其公共属性立即恢复,我们似乎不便称其未被世人发现(所知)之前为非艺术(品)吧。

再有一个基本的艺术事实是:一件特定的艺术品、一个具体的艺术家、一次著名的艺术行为,甚至一种艺术形式、风格、技法等等,都可能很长时间不为大众(时代)所知,或更长时期被大众(时代)遗忘。我们同样无法接受这些艺术(家、作品、风格、技法等)就不再是艺术了。

(二)艺术创作者的公共属性

除了奴隶社会和一部分封建制度下艺术创作者只为专属小众服务之外,最近几百年的艺术工作者(创作、复制、模仿、传播、营销等)早已是社会化分工的一部分,即便是为了生存,迎合时代审美和时尚潮流并不显著影响具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没有太大公共压力不允许艺术工作者比较自由地选择艺术受众群体,包括一对一定制服务或成为大众喜闻乐见。

毕竟艺术家都是自己生活的时代中人,其所思所想无不受自己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与社会风尚影响,完全超越时代或超越前辈的念想并非广大艺术家的必然追求,而完全属于自己独创且他人无从解读的东西也鲜有前例,包括《芬尼根的守灵夜》之类,包括那些开现代艺术诸流派的大师们从不否认自己的创作曾经受到无数人的启发,而这个过程本身正是艺术家的公共属性体现。

(三)艺术的时代公共特征

艺术是不是要反映时代、反映社会问题、反映时尚潮流、反映人类终极困惑等等之类观念性的东西,都是可以并且必须允许讨论、争论和无视的,更不要说如何表达这种言人人殊的东西了。而所谓公共性,在任何话语体系下,都不必包括为所有人熟悉或特定人群知晓,更不需要被大众或特定群体认可、甚至喜欢或推崇。

因为没有一个个人或者群体有资格或能力代表这个时代或者大众或者公共性。因为后者的丰富性、易变性、持久性和无限可能性始终和谐并存,其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远比天气预报、地震监测、量子纠缠复杂万倍。而全部艺术史一再证明,艺术可以远远超越时代千百年,也可以圆满重现人类或者自然历史的昔日辉煌。

(四)结论

  1. 是的,现存已知的艺术(品),没有一件(例)不具备三维公共性,但是还不能据此肯定题主提出的命题,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不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品)。
  2. 如果给公共性设定一个具体群类标准,一定会出现比较荒唐的结果。特例如:将群体设置成全人类,在此判据下,世上将不存在任何一件艺术品。
  3. 如果将公共性确定为必须反映时代,那么可以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未来不过是当代预期的部分实现」、「一切个体都是当代物种的社会关系」这些没什么意义的事实做结论一的脚注。
  4. 所有个人风格与灵感无不与现实或公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益有害、批判赞美、抗拒迎合、无视艳羡,仅仅是同一事实的不同解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艺术的边界,一直都是一个充满活力也常常引发争议的话题。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不具有公共性”的艺术时,这个问题尤其显得尖锐。那么,那些只存在于少数人之间,甚至只属于创作者自身的艺术,还算是艺术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清“公共性”和“艺术”这两个概念。“公共性”在现代语境下,通常指的是艺术的开放性、可.............
  • 回答
    曾光教授,一位在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对于取消国际旅行限制的态度是谨慎的。他的这一立场,绝非仅仅是个人观点,而是背后蕴含着对疫情防控全局的深刻考量和对公众健康的责任担当。要理解这一举措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也是最直接的意义在于 “动态清零”政策的延续性与科学性。中国在过.............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信息泛滥时代一个相当普遍且令人头疼的现象。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不懂装懂”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而且还披上了“科普”的外衣,着实让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令人担忧。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说说这个事儿: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行科普”? 流量驱动的“知识变现”诱惑: 如今,内容平台.............
  • 回答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名字叫“为什么黄金和比特币们 都不具备优秀的长期投资价值?”,作者是“恕我直言”这个公众号。文章挺大胆的,直接给出了这么一个结论,那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作者的逻辑在哪里,以及大家是怎么看的。文章的核心观点大概是这么几个:1. 黄金: 作者认为黄金的价.............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身边常见的金属,比如铁、铝、铜,在常温下似乎都很“乖巧”,拉伸、弯曲都不容易断裂,而像玻璃、陶瓷那样一碰就碎的材料,我们就习惯性地称之为“脆性材料”。那么,金属在常温下不具有脆性,究竟是个巧合,还是有什么内在的科学道理?答案是:这绝不是巧合,而是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触及到了当前教育体系中一个很现实的矛盾。我们不妨仔细掰扯一下。说学校和教育机构“督促不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学习,使其取得应试成绩”,这前半句“督促不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学习”本身就有点绕了。一个真正“不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恐怕真的很难被“督促”到有效学习的程度。所谓的“.............
  • 回答
    精细结构常数的新发现:我们宇宙的“方向感”可能比我们想的更强长期以来,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就像一位对所有方向都一视同仁的观察者。无论我们看向哪个方向,宇宙的物理定律都应该遵循相同的规则,这便是“宇宙学原理”的核心思想——宇宙的各向同性。然而,近年来一些物理学家对这一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他们通过观测遥.............
  • 回答
    要弄清楚为什么氧气(O₂)和臭氧(O₃)虽然都是零价态的元素单质,但臭氧却拥有远超氧气的强氧化性,咱们得从它们各自的结构、电子排布以及化学键的特性入手,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简单一句“臭氧就是更厉害”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从元素的角度看,氧气(O₂)和臭氧(O₃)确实都是由氧原子组成的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科学中最核心也最迷人的领域之一——细胞的分化与全能性。简单来说,多能干细胞能“变”出各种各样的细胞,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能根据需要制作出不同的零件(细胞),但它自己却没法“组装”成一个完整的人。这其中的原因,我们要从几个层面来仔细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概念。 全能干细.............
  • 回答
    关于中国官媒将《中英联合声明》定性为“历史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国际法准则以及由此引发的现实影响。一、 官方论调的内在逻辑与出发点中国官方将《中英联合声明》称为“历史文件”,其核心论点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 回答
    设计一个在英雄联盟中既有“不死”机制又不失平衡且兼具可玩性的英雄,这确实是个颇具挑战性的任务。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将“不死”包装成一种独特的游戏体验,而不是简单的“我不会死”,并且让这个机制的运作方式符合英雄联盟的整体设计哲学。咱们不妨从几个核心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核心机制的“不死”概念重塑:直接赋.............
  • 回答
    进士的去路,这问题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可别以为考上进士就万事大吉,前途一片光明,那只是你入了官场大门的敲门砖。尤其是清朝,那会儿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进士出身固然荣耀,但后续的发展,还得看很多因素。进士的普遍去路:总的来说,进士出身,尤其是经过殿试,根据名次被授予不同的官职,这是最主要的出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生物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一、 生物学上的“女性生育能力”与“大自然规律”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界定“女性生育能力”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女性的独特生育能力: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雌性确实是孕育新生命的唯一载体。她们拥有卵巢、子宫.............
  • 回答
    数字人民币定位为M0,也就是流通中的现金,这一点非常关键。简单来说,它就是我们平时手里拿着的纸币和硬币的数字化版本。那为什么央行要这么定位呢?又为什么说它“不计付利息,具有非盈利性”呢?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定位M0?—— 货币的本质和功能首先,我们得明白,货币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它是一个价值尺.............
  • 回答
    刘裕,这位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其身世确实有些特别。虽然他身上流淌着汉室宗亲的血脉,但最终选择建立的王朝却是“宋”,而不是“汉”。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局限性,也有政治的考量,更是他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要详细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汉室正统的“幽灵”与现实的鸿沟首先,咱们得明确.............
  • 回答
    中国不认为比特币具有货币属性,原因非常复杂且多方面,这涉及到中国的金融体系、货币政策、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对新技术的监管态度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货币”的定义和功能认知不同:在中国的传统金融和经济学理论中,货币通常被定义为具有以下几个核心功能: 价值储藏(Store of V.............
  • 回答
    “基因突变并非随机”的说法,以及由此推导出的“基因属于具有综合判断力的独立意识体”的观点,与我们目前主流理解的“物种演化论”确实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对立。要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几个关键概念:基因突变、物种演化论的核心观点,以及“有意识的基因”这种设想的涵义。1. 基.............
  • 回答
    关于“穷养”的孩子是否具有其他人群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穷养”的定义也十分宽泛。我理解你想要了解的是,那些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否会因为这样的经历而发展出一些独特的、宝贵的内在特质。如果抛开标签化的认知,真正从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的角度去探讨,.............
  • 回答
    2022年,斐讯K2P,撇开WiFi 6不说,它还值得出手吗?在2022年的今天,当我们谈论路由器,特别是消费级路由器时,很多人的目光早已投向了WiFi 6。然而,那些曾经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WiFi 5设备,是否就此被扫进历史的尘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斐讯K2P,这款曾经的“网红”路由器,在抛开W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