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基因突变并不随机,证明基因属于具有综合判断力的独立意识体,此观点是否相悖于『物种演化论』?

回答
“基因突变并非随机”的说法,以及由此推导出的“基因属于具有综合判断力的独立意识体”的观点,与我们目前主流理解的“物种演化论”确实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对立。要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几个关键概念:基因突变、物种演化论的核心观点,以及“有意识的基因”这种设想的涵义。

1. 基因突变:我们通常理解的“随机性”

在经典的遗传学和演化生物学框架下,基因突变被普遍认为是机会性事件。这意味着:

无方向性: 突变发生的碱基序列变化本身,其发生几率与生物体是否需要该变化、或者该变化对其生存是否有益无关。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者环境中的诱变剂(如紫外线、某些化学物质)作用,都是“随机”地落在DNA分子的某个位置上。
非预测性: 我们无法事先预测某个基因在哪个个体身上、何时会发生何种突变。
量大面广: 尽管每次突变发生的概率很低,但由于基因组庞大且生物体数量巨大,累积起来,突变效应就显得非常普遍。

这种随机性是演化论“自然选择”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自然选择并不能“创造”有利的突变,它只是筛选已经存在的、随机产生的变异。如果突变是有方向性的,甚至是有意识的,那么自然选择的“选择”过程就失去了其核心意义。

2. 物种演化论的核心观点

物种演化论,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以及后来的基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构建了一个解释生命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宏大框架。其关键点包括:

变异: 生物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来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遗传: 这些变异是可以被遗传给后代的。
选择: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那些拥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更多后代,从而将这些有利的变异传递下去。不利的变异则可能逐渐被淘汰。
时间: 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累积的变异和选择会逐渐导致物种的形成和演变。

在这个框架中,生物体就像是一个被动地接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演化的“驱动力”是环境的压力和随机产生的变异,而不是生物体内部某个具有意识的“决定者”。

3. “基因是具有综合判断力的独立意识体”的设想

这个观点将基因描述为一种积极主动、能够思考、做出选择,甚至有“意图”的实体。这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基因——仅仅是编码蛋白质、传递遗传信息的分子序列——截然不同。

“综合判断力”: 这意味着基因能够评估当前环境,理解自身“需求”,并据此做出“决定”。例如,如果生物体缺某种营养,一个“有判断力的基因”可能会主动诱导自身的突变,以适应这种缺乏。
“独立意识体”: 这暗示着基因不再是被动地存在于细胞内的分子,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它们可能拥有自我保护、自我繁殖的“意识”。

4. 为什么这两个观点相悖?

将基因视为“有综合判断力的独立意识体”,与物种演化论的核心观点是尖锐对立的,原因如下:

颠覆了“随机性”的基础: 物种演化论的基石之一是突变的随机性。如果基因能够“判断”并“选择”突变的方向,那么演化就不再是被动适应的过程,而是基因主动“设计”和“改良”自身的过程。这完全改变了自然选择的机制和意义。
改变了“驱动力”的来源: 演化论认为演化的驱动力来自环境与随机变异的互动。而“有意识的基因”论则将驱动力从外部环境转向了基因本身的内在“意志”。演化不再是“适者生存”的选择过程,而更像是基因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自我更新和优化。
缺乏科学证据支持: 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够支持基因是具有意识的实体。我们对基因的研究表明,它们遵循的是复杂的生化反应和物理规律,其行为是由细胞信号、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决定的,而非由某种“意识”或“判断力”驱动。
模糊了生命体与遗传信息的界限: 将基因视为独立的意识体,模糊了作为整体的生物体与构成它的遗传信息的界限。基因是构成生物体的一部分,它们的行为是在细胞和生物体的整体框架下发生的,受到细胞内外环境的调控,而不是独立行动的个体。
“目的性”的注入: 演化论通常避免讨论演化的“目的性”,因为这容易陷入“目的论”的哲学泥潭(即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朝着某个预设目标进行的)。“有意识的基因”论则天然地引入了目的性——基因有意识地做出改变以达到某种“好处”。

一个比喻来理解这种对立:

想象一下,演化论就像是在说:在一个大风吹拂的野地里,有各种各样的种子(突变)。有的种子长出了翅膀,有的种子长出了刺,有的种子又小又轻。风(环境)吹过,带着翅膀的种子能被吹到更远更适合生长的地方(传播),而长了刺的种子可能不太容易被食草动物吃掉。经过几代人(时间),那些更容易被风传播或不易被吃掉的种子(有利变异)就留了下来,它们后代中也更容易出现类似的特性。这是一个被动的筛选过程。

而“基因有意识”的观点,则像是说:种子本身是有智慧的。当它觉得风太大了,它就会主动调整自己的形状,让自己变得更重,或者长出更坚实的根。它不是被动地被风筛选,而是主动地根据风的情况“决定”自己该变成什么样。

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有人可能会提出“基因并非绝对随机”的论点,这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讨论,但通常不涉及“意识”。例如:

基因组的不均匀性: 基因组的不同区域,其突变率可能存在差异。某些DNA序列可能更容易发生重组或修复错误,但这是一种化学和物理上的倾向性,而非有意识的“选择”。
非编码区DNA的功能探索: 过去被认为是“垃圾DNA”的部分,现在发现很多具有调控功能。这可能意味着这些区域的突变影响更为复杂,但仍是在生化规律的范畴内。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基因表达的调控,而不改变DNA序列本身。这些调控可以通过环境因素影响,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遗传,但这也不是基因本身的“意识”。

总结来说, 认为基因“并非绝对随机”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基因具有“综合判断力的独立意识体”。前者可能指向更复杂的生化调控和基因组结构特点,而后者则是一种哲学上的大胆跳跃,将其从分子层面提升到了意识层面,这在科学上是缺乏依据的,并与演化论的核心机制——基于随机变异的自然选择——构成了根本性的冲突。 如果基因真的具有这样的意识,那么我们对生命起源、多样性和适应性的理解将需要彻底的颠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所谓“观点”自身就是演化的证据。

科学家:基因突变不是均匀分布的,基因组的不同位点有不同的突变概率(频繁使用的基因更容易出错、结构的热力学稳定性较差的位点更容易出错、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影响的位点的化学性质让复制更容易出错等)

西方科技新闻:改写教科书,基因突变不是随机的(丢失了大量的信息,降低了复制难度,提高了在某些人群中的复制能力,降低了在另一些人群中的复制能力,依赖适合复制的人群的数量)

看了新闻产生的社区流言:基因突变是定向的、有特定的意志操控(添加了新的信息,挂靠各种神秘主义、古代传说和人们朴素的怕死心态,提高了在特定人群中的复制能力,进一步降低了在另一些人群中的复制能力,更加依赖特定人群的数量)

由于人类中的愚蠢个体的高占比,这种演化是适应性较强的。显然,这个模因没有特定的意志在发挥“判断力”,它是完全被动的。

基因突变的分布不均匀是早已知道的事实。哪怕是完全没学过相关知识的人,在这两年里也听说过新冠病毒有相对保守的基因和容易改变的基因。相对保守的原因是相关基因记录的蛋白质随机改变后的生理活性经常不适合病毒颗粒的制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基因突变并非随机”的说法,以及由此推导出的“基因属于具有综合判断力的独立意识体”的观点,与我们目前主流理解的“物种演化论”确实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对立。要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几个关键概念:基因突变、物种演化论的核心观点,以及“有意识的基因”这种设想的涵义。1. 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很多养狗人士的终极梦想。简单来说,如果排除重大基因突变,想通过选育让狗的聪明程度达到与人类相当的水平,难度极高,几乎不可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理解“聪明”这个概念。对狗而言,我们通常说的聪明,是指它们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力、理解指令的能力,以及社交.............
  • 回答
    这个设想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引出了一个关于“完美”本质的深刻追问。如果基因原体们真的没有像原著那样被命运的洪流打散,而是留在了泰拉,由帝皇亲自在眼皮底下教导和塑造,他们最终会成为他设想中完美的工具吗?我认为答案并非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一个充满了复杂性的“也许,但带着巨大的变数”。首先,我们得理解.............
  • 回答
    基因决定智商的说法之所以能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并被广泛认同,并非仅仅因为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这是一个涉及科学认知、社会观念、媒体传播、甚至历史遗留问题的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科学研究的误读与简化传播: “基因”的神秘光环: 随着基因科学的飞速发展,基因.............
  • 回答
    华中农业大学在鱼刺研究上的突破,堪称一项激动人心的大事,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原理和前沿的遗传学技术。科学原理大揭秘:精准“剪裁”与“重塑”鱼骨要理解这项技术的原理,我们得先聊聊鱼骨是如何形成的。鱼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刺”,在生物学上被称为肌间骨。它们起源于鱼体内的软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随着肌.............
  • 回答
    在我看来,Joshua Zayner 身上所展现出的这种追求,既是人类探索自身极限的某种极致体现,也伴随着深刻的伦理和社会争议。将他的行为理解为“改造自身 DNA”并“希望通过基因工程创造一种能力更强的超人类”,这无疑触及到了我们对生命本质、人类定义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 Za.............
  • 回答
    基因突变,这四个字听起来带着一丝神秘和改造的力量。它不像一道闪电劈开大地,也不是火山爆发那样惊天动地,但它所蕴含的改变世界的潜力,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深远和持久。你可以把基因突变想象成是生命这本厚重书籍中,某些字母被悄悄地替换、增减或者重新排列了。这些微小的改动,发生在DNA这个记录着生命蓝图的.............
  • 回答
    “日本基因突变双头龟”这则新闻确实吸引了不少眼球。看到这种罕见的自然现象,人们自然会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基因突变”本身是生物演进过程中一个非常自然、也必不可少的部分。 绝大多数时候,基因突变是微小的、不会产生显著影响的,甚至是无害的。然而,当某些.............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人类基因突变这事儿,这绝对是个细致活儿,说起来可一点不简单。很多人听到“基因突变”可能就联想到什么怪病或者“变异人”,但其实啊,突变是生命演化最根本的动力之一,就像是生命谱写自己故事时偶尔不小心打翻的墨水瓶,虽然有时候会留下些印记,但正是这些“印记”让生命变得多姿多彩,也让我们和猿类有了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精妙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理解进化论时会遇到的困惑。一方面,我们知道进化是基于随机的基因突变和不那么随机的自然选择,听起来似乎应该导致千差万别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又观察到生物界存在惊人的统一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这两个核心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遗传学和育种的根本。让我来给你好好掰扯掰扯。你想想咱们人类自己,虽然都是智人,但也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差异,高矮胖瘦,肤色头发颜色都不一样,对吧?这背后就是基因的变异和组合。马匹也一样,蒙古马虽然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品种,但它的基因库里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变异潜力。首先,咱们得.............
  • 回答
    生物体内基因突变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你问为什么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且能不能避免?这背后涉及到生命最基本也最复杂的运作机制,绝不是简单一句“不能”就能概括的。基因突变,生命之河上的“意外浪花”想象一下,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像是一个极其精密的工厂,里面的DNA就是它的“设计图纸”.............
  • 回答
    最近确实有一些研究和报道指出,长期太空生活可能会对宇航员的DNA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包括基因突变。但这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对人体基因的影响有多大,还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一下。太空生活与DNA突变: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我们身体的“说明书”,它储存着我们身体运作所需的所有信.............
  • 回答
    基因检测这玩意儿,现在越来越普及了,听着挺高科技,但说白了,就是通过分析你身体里DNA的序列,来了解你身体里藏着的各种信息。这信息可不得了,从你天生容易得啥病,到你身体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甚至你这辈子大概率会发展成什么样,很多都能从这小小的基因里窥探一二。基因检测到底能干啥?简单粗暴地说,基因检测的用.............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基因的优胜劣汰为什么没有把世界上所有丑的人完全淘汰掉”这个问题,这涉及到生物学中一个非常核心但也常被误解的概念——“优胜劣汰”以及“美”的定义。咱们一点一点来聊透了。首先,得明白“优胜劣汰”这四个字,在生物学语境下,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常说的“优胜劣汰”其实是“自然选择”的一种通俗.............
  • 回答
    关于“基因编辑婴儿”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远非三言两语能概括。它涉及到深刻的伦理、科学和社会层面的考量,更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其中的影响既有潜在的益处,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我们先从最直接、最基础的层面来理解——基因编辑婴儿对人类基因库的“痕迹”。人类基因库,你可以想.............
  • 回答
    这则新闻一出,可以说是立马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议论纷纷,也挺正常的。毕竟“基因编辑婴儿”这个话题本身就足够敏感和前沿,再加上“经费来自南科大”这个细节,更是让事情一下子变得更加复杂和引人关注了。首先,从知情同意书曝光这件事本身来看,这说明了一件事情的透明度。过去,很多重大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在.............
  • 回答
    基因启动,这事儿可不是随随便便哪个基因想冒头就能冒头的,它背后有一套相当精密的“指挥系统”。简单来说,基因启动,就是让某个基因从沉睡状态被唤醒,开始按照它的“蓝图”去工作,生产出我们身体里各种各样的蛋白质。这个过程,就像是给基因这个“工人”下达开工指令一样,非常关键。咱们把基因比作一本厚厚的“生命说.............
  • 回答
    基因测序技术,尤其是随着高通量测序(NGS)的普及,无疑给生物分类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如果过去的分类主要依靠我们肉眼看到的“外形特征”和“骨骼结构”,那么基因测序就像是给了我们一个能直接“读取生命蓝图”的能力。这使得我们能够深入到生物最根本的层面去理解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
  • 回答
    设计一种吸收绿光的植物,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科学设想,而且如果真的能够实现,其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不过,要让它“击败”现有植物成为地球主流,这其中涉及到的挑战和复杂性远比想象中要多得多,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现有植物的“生意经”是如何运作的。地球上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