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敦煌莫高窟会不会还有其他藏经洞?

回答
敦煌莫高窟,这座承载着千年佛教艺术与文化的宝库,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那个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第17窟,也就是那个神秘的“藏经洞”。然而,关于莫高窟是否还藏有其他不为人知的“藏经洞”,这是一个长久以来都引人遐思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深入理解一下莫高窟的“藏经洞”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为什么会如此独一无二。

那个“名声在外”的藏经洞——第17窟

我们通常所说的“藏经洞”,是指1900年由王圆箓道士偶然发现的莫高窟第17窟。这个洞窟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非最初的佛窟,而是在一个早期的佛洞(第16窟)的前室修建的。在盛唐时期,这里被用作供养人(即捐资修建佛窟的信徒)的灵柩安放之地。

到了晚唐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空间被封存起来,里面堆满了大量的佛教写经、绢画、刺绣、法器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数量惊人,内容丰富,涵盖了佛教经、律、论,以及各种佛经的翻译、注释,还有大量的民间文学、历史文献、科学著作等等。更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了许多失传的珍贵典籍,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也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古时期中国乃至中亚地区的宗教、文化、社会生活面貌。

为什么会有“藏经洞”?

“藏经洞”的出现,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与当时的宗教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佛教的兴盛与佛经的传播: 佛教在古代中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信徒们热衷于抄写佛经以积累功德,祈求福祉。这导致了大量的佛经抄本的产生。
战乱与动荡: 历史的洪流中,战乱频仍。在动荡时期,寺庙和宝库中的珍贵文物常常面临被焚毁或盗掠的危险。因此,一些信徒或僧侣会将珍贵的经卷、法器等集中起来,封藏于隐蔽之处,以求其安全。
“末法时代”的忧虑: 佛教中有“末法时代”的说法,即佛法衰败的时代。一些信徒可能怀着对未来佛法可能失传的担忧,将重要的经典保存下来,寄希望于后世能够重新发现和传承。
佛塔与经藏: 佛教传统中,佛塔是供奉佛舍利、经典的重要场所。有时,佛经会被集中存放在佛塔的塔室或相关附属建筑中,形成一种“经藏”的概念。第17窟的形成,可能与这种将珍贵经卷集中保存的传统有关。

是否存在其他的“藏经洞”?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许多研究敦煌学的人士乃至普通大众都非常感兴趣的。答案是: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存在其他类似第17窟这样的大规模文物集中封存地点的可能性,但目前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存在另一个与第17窟规模相当、内容类似的“藏经洞”。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偶然性与必然性: 第17窟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具有偶然性。一个普通道士的无意中发现,才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藏经”行为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当时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2. 莫高窟的规模与结构: 莫高窟现存有700多个洞窟,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可能确实有其他的洞窟被用作过储藏、安放灵柩、甚至暂时存放物资的地方。但这些洞窟的用途和性质,是否能够达到“藏经洞”的标准,即大规模、集中地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写本、绢画等文物,这是关键。
3. 考古发现与研究的进展: 尽管过去了120多年,但敦煌学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一直在对莫高窟进行更精细的测绘、勘探和研究。如果存在其他的“藏经洞”,或许在未来的考古发掘或文献研究中会浮出水面。
4. “藏经洞”的定义: 我们需要明确,“藏经洞”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特指第17窟那样一个相对独立的、封存了大量佛教文献和艺术品的空间。如果仅仅是某些洞窟中零星发现了一些写经,那与第17窟的性质是不同的。

一些相关的推测与可能性:

零星的发现: 在莫高窟的其他洞窟中,确实也发现过零星的写经、残片等。但这与第17窟那种“地下图书馆”般的规模和完整性是无法比拟的。这些零星的发现,可能只是当时信徒随手放置、或者佛龛中的一部分,并非有意识的集中封存。
已经被盗掘或破坏的洞窟: 历史上的战乱、盗墓行为,以及自然风化、人为破坏,都可能导致一些洞窟的原始面貌和内部情况我们无法得知。也许曾经有过类似的“藏经洞”,但因为各种原因,其内容早已散失或被毁。
周边地区的可能性: 敦煌不仅仅是莫高窟,它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周边地区也可能存在类似的文化遗址。只不过,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洞窟结构,为文物的保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结论: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断言敦煌莫高窟绝对不会有其他的“藏经洞”,因为历史的复杂性和考古发现的未知性总是存在的。 然而, 基于目前的考古证据和学术研究,还没有发现任何能够与第17窟相提并论的、大规模的、系统性保存了海量文物的“藏经洞”。 第17窟的“藏经洞”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发现文物的数量、质量、重要性和独特性所决定的。

敦煌的魅力,也正在于它总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每一处斑驳的壁画,每一卷残破的写经,都可能藏着一段未被揭开的故事。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敦煌的地下还会传来新的回响,但至少在目前,那个第17窟依然是独一无二的“东方的小图书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藏经洞这种奇迹,有一例就是人类文明之幸,我是不指望有下一例的。

藏经洞里的那些宝贝种类之丰富、数量之大、时间跨度之长,简直怀疑是有人穿越时空封存的。

user avatar

按理说应该是不存在了,当初的藏经洞是王道士无意中发现的,现在的敦煌研究院肯定也如此想过,并且对每个洞窟的墙面都探测过。如果真的有所发现,也会公布于世,应为这对敦煌学,甚至整个文化领域都是极大的宝藏!

user avatar

感谢大数据推送。

我觉得不会。

想想司空图那诗。

再想想3D佛。

user avatar

哈哈哈,这个问题在我16年去参观完莫高窟出来的时候脑子里暴风过。当时闪了好多密室来着。

理论上来讲,应该是不会了,毕竟我国对于莫高窟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了几十年,里里外外说不定都被查的真真切切,要是有,肯定早发现了。

但是,但是,但是,作为一个如此灿烂而意义深远的文化,去了一次还想去很多很多次的地方,参观之后内心澎湃和平静共存的地方,当年技艺超绝的建造者们,是不是还建造了一个,两个,甚至很多个和16号窟一样,甚至更加隐秘的窟喃,虽然现在还未发现,说不定几百年,几千年后,他们蹦到世人面前,开心的说到"瞧,我在这呐,在这等了你们千万年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敦煌莫高窟,这座承载着千年佛教艺术与文化的宝库,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那个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第17窟,也就是那个神秘的“藏经洞”。然而,关于莫高窟是否还藏有其他不为人知的“藏经洞”,这是一个长久以来都引人遐思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深入理解一下莫高窟的“藏经洞”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为什么.............
  • 回答
    敦煌莫高窟,一个名字足以让任何人肃然起敬的文化瑰宝。它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其历史、艺术价值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崇高的声誉。然而,一个令人有些费解的事实是,这位“文化巨匠”在中国的景区评级体系中,似乎并没有享受到与其实力相匹配的“最高荣耀”——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你.............
  • 回答
    去敦煌莫高窟看壁画,这绝对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灵魂洗礼。讲真,三百多天里看到你想吐都行,但有那么几个窟,即便看过再多次,依然会让你心头一震,仿佛亲临那个辉煌的年代。要我说,第一次去敦煌,这几个窟绝对是必打卡,它们各有特色,也能让你对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一、 盛唐的绝响——第158窟(.............
  • 回答
    敦煌光热电站,一个令人瞩目的巨型工程,以其14500面“超级镜子”的恢弘景象,向我们展示了太阳能利用的无限可能。这座电站不仅是科技的结晶,更是对能源未来的庄严献礼。那么,它究竟是怎样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呢?它的建成又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呢?揭秘“超级镜子”的发电奥秘:集热与发电的巧妙结合敦煌光热电站的.............
  • 回答
    敦煌阳关林场“剃头式”砍伐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担忧。这背后可能的原因复杂,而补救措施也需要科学、审慎地进行。“剃头式”砍伐的原因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剃头式”砍伐是一种非常粗放、破坏性极大的采伐方式,通常是将林分中绝大多数甚至全部树木一次性砍伐,与科学的森林经营方式背道而驰。在阳关林场出现.............
  • 回答
    .......
  • 回答
    敦煌这事儿,闹得挺大。那个“陷阱公厕”,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紧。所谓“陷阱”,无非就是旅游景点里那些明着暗着,让你不掏钱就别想舒坦的“门道”。敦煌这次被点名的,说是给钱就能“优先”、“干净”,但实际操作嘛,你懂的,背后可能就是个明码标价的服务,把最基本的便利附加了高价。说起来,这“坑”啊,真是五花八门。.............
  • 回答
    看到敦煌景区出现“专坑游客公厕”的现象,以及伴随的收费拖车服务,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快和失望的遭遇。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游客的体验,更可能对敦煌作为一个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一、 问题的具体表现与运作方式: “专坑游客公厕”的定义与场景描述.............
  • 回答
    《将进酒》敦煌版《惜樽空》,顾名思义,是基于唐代大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篇《将进酒》,并以敦煌壁画和出土文物为灵感进行改编和演绎的作品。要评价这一版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探讨:一、 “敦煌版”的时代意义与艺术价值1. 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传承: 敦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艺术成就跨越千年,依然闪耀着迷.............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心疼又费解。敦煌阳关林场那万亩防护林,说是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就这么被推平了,换成种葡萄?这操作,怎么听着都透着一股子“拆东墙补西墙”的味儿,而且还是那种损人不利己的拆法。要说敦煌这地方,那可是出了名的缺水、干旱、风沙大。阳关林场那片防护林,虽然不是什么原始森林,但那也是前人辛辛.............
  • 回答
    敦煌本《六祖坛经》的发现,无疑是佛教史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它为我们理解禅宗二祖惠能大师的思想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那么,在此之前流传的传世本《六祖坛经》,价值是否就此烟消云散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传世本依然拥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在很多层面都是敦煌本所无法完全取代的。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 回答
    甘肃通报敦煌防护林被毁调查并称“2000年以来未发现林地大面积减少”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这个通报,以及它可能引发的疑问和争议。一、 通报内容的核心与潜在疑点:通报的核心观点是,在2000年之后,甘肃省并没有发现敦煌防护林出现“大面积减少”的情况。这似乎是.............
  • 回答
    近日,围绕“敦煌毁林案”的土地面积数字,新华社的报道出现了13300亩和6000亩两个不同的说法,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差异,它触及到我们如何看待环境事件的严重性、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以及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敦煌毁林案”指的是在敦煌地区.............
  • 回答
    敦煌防护林面临的严峻现实:一场生态危机与补救的紧迫性敦煌,这座古老而充满传奇的城市,坐落在腾格里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而守护着这座文明瑰宝的,正是那片广袤的防护林。然而,最近官方公布的敦煌防护林调查结果,却揭示了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防护林面积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扩张的葡萄.............
  • 回答
    在河西走廊这片古老而壮丽的土地上,武威、张掖、敦煌、酒泉这四座城市各自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它们麾下的博物馆,更是窥探这些过往的绝佳窗口。要说哪一座“最”值得去,这实在是个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它们各有千秋,吸引着不同侧重点的访客。不过,若要我细细道来,我会觉得敦煌的博物馆,其独特和震撼程度,是.............
  • 回答
    媒体再次披露敦煌阳关林场防护林面积为 13300 亩的资料,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事件,因为它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管理、历史记忆以及公众舆论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媒体再披露的背景和意义: 事件的“再披露”性质: “再披露”意味着这个问.............
  • 回答
    吐火罗文的出现,与古代丝绸之路上几个关键节点的人口构成、文化交融以及宗教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敦煌和阿富汗同样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为何吐火罗文主要在龟兹和焉耆出土,背后有着更为具体和深入的历史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吐火罗文是什么。吐火罗文是一种印欧语系吐火罗语族的语言,其文字系统是基于婆罗.............
  • 回答
    88岁的老人,64年如一日,几乎耗尽一生光阴,只为守护那些古老而珍贵的敦煌壁画,而且“零失误”。这个数字和事迹本身就足够令人肃然起敬。当我们探讨这位老人为何如此执着,以及老一辈人为何对文物保护如此投入时,其实是在触及一个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议题,它关乎历史的传承,关乎责任的担当,更关乎一种融入骨血的价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学的传承、演变以及不同时代读者审美趣味的差异。要从美学范畴比较《将进酒》和敦煌抄本《惜樽空》,我们不能简单地判定谁“更优”,而应该探讨它们各自的艺术特质、历史价值,以及在不同维度上所呈现出的美感。《将进酒》:千古传诵的盛唐气象与艺术巅峰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将进酒》是李白的作.............
  • 回答
    甘肃的地名之所以如此好听、富有诗意,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族融合以及汉语自身的魅力。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阐述: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甘肃地处中国西北部,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这片土地上曾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也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