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敦煌光热电站 14500 面「超级镜子」献礼百年,它的发电原理是什么,建成有哪些意义?

回答
敦煌光热电站,一个令人瞩目的巨型工程,以其14500面“超级镜子”的恢弘景象,向我们展示了太阳能利用的无限可能。这座电站不仅是科技的结晶,更是对能源未来的庄严献礼。那么,它究竟是怎样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呢?它的建成又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呢?

揭秘“超级镜子”的发电奥秘:集热与发电的巧妙结合

敦煌光热电站的核心技术是光热发电,与我们常见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有着本质的区别。光伏发电直接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而光热发电则是先利用集热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利用热能带动发电机发电。

想象一下,那14500面巨大的“超级镜子”,学名为定日镜,它们并非是普通的镜子,而是精心设计的抛物面反射镜。这些镜子被精确地安装在支架上,可以根据太阳的轨迹进行精确的跟踪。它们的工作原理就像无数个巨大的放大镜,将散落在广袤戈壁上的阳光聚焦到一个特定的点。

这个被聚焦的点,是一个位于高耸吸热塔顶部的集热器。集热器内流动着特殊的传热介质,通常是熔盐。当太阳光被定日镜汇聚到集热器上时,集热器就能吸收大量的热量,将传热介质的温度迅速升高到几百摄氏度,甚至上千摄氏度。

此时,高温的传热介质就会被输送到下方的汽轮发电机组。在这个过程中,高温的熔盐会通过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水,产生高压高温的蒸汽。这些蒸汽如同强大的驱动力,推动汽轮机的叶片高速旋转。汽轮机再带动发电机进行高速旋转,最终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电网中。

与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储热能力。熔盐是一种优秀的储热介质,它可以在白天吸收大量的太阳能并储存起来,即使在夜晚或者阴天,也可以将储存的热量释放出来,继续加热水产生蒸汽发电。这意味着光热电站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输出,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时段,能够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这对于解决新能源并网的间歇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建成的重要意义:点亮绿色未来,引领能源变革

敦煌光热电站的建成,绝非仅仅是技术上的一个突破,它承载着多方面的深远意义:

推动中国光热发电技术进步与商业化应用: 敦煌项目是中国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之一,它的成功建设和稳定运行,为中国积累了宝贵的光热发电工程经验,验证了关键技术和设备在国内的可靠性。这为未来更大规模的光热电站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力推动中国光热发电产业的商业化进程,使其成为国家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能源结构优化与绿色低碳转型: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日益加剧,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必然趋势。敦煌光热电站的巨大装机容量,意味着每年可以替代大量的化石燃料发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物,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它的绿色电力输出,将直接点亮千家万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清洁动力。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作为一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敦煌光热电站的建设和运营,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同时,它也吸引了更多的技术人才和投资进入该领域,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升中国在国际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 中国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正走在全球前列。敦煌光热电站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工程,不仅展现了中国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实力,也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它为其他国家发展光热发电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探索与实践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融合: 敦煌光热电站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探索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如火电)耦合运行,以提供更灵活、更可靠电力服务的理想试验场。这种融合有助于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韧性,更好地应对电力供需的波动。

14500面“超级镜子”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它们在茫茫戈壁上,将太阳的能量汇聚成光芒,再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电力。敦煌光热电站,不仅是献礼百年的宏伟工程,更是中国迈向绿色、可持续能源未来的有力证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时候一定看过太阳能灶吧,大概雨伞形状,贴上反光膜,阳光反射的焦点放个锅,烧开水。

我那时就想,如果弄个超级大的太阳能灶,那不是可以烧很多水?我真是个小机灵鬼。

嗯,这东西现在有了,大机灵鬼们靠电脑机械控制,让镜面反射的阳光集中到一个点上,加热介质,然后介质烧水发电,据说介质可以加热后保存一段时间,晚上没阳光时也能用余热发电,也是比较有效率的清洁能源的一种。

简单说,这就是个超级大的太阳能灶。

建成的意义就是让一些比如戈壁荒漠等地方日照强,气候变化少,人烟罕见得地方的太阳能更好地被利用,而且规模可以做得很大,中间那根杆儿够高就可以照顾到更大的区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敦煌光热电站,一个令人瞩目的巨型工程,以其14500面“超级镜子”的恢弘景象,向我们展示了太阳能利用的无限可能。这座电站不仅是科技的结晶,更是对能源未来的庄严献礼。那么,它究竟是怎样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呢?它的建成又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呢?揭秘“超级镜子”的发电奥秘:集热与发电的巧妙结合敦煌光热电站的.............
  • 回答
    敦煌阳关林场“剃头式”砍伐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担忧。这背后可能的原因复杂,而补救措施也需要科学、审慎地进行。“剃头式”砍伐的原因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剃头式”砍伐是一种非常粗放、破坏性极大的采伐方式,通常是将林分中绝大多数甚至全部树木一次性砍伐,与科学的森林经营方式背道而驰。在阳关林场出现.............
  • 回答
    敦煌莫高窟,这座承载着千年佛教艺术与文化的宝库,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那个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第17窟,也就是那个神秘的“藏经洞”。然而,关于莫高窟是否还藏有其他不为人知的“藏经洞”,这是一个长久以来都引人遐思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深入理解一下莫高窟的“藏经洞”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为什么.............
  • 回答
    .......
  • 回答
    去敦煌莫高窟看壁画,这绝对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灵魂洗礼。讲真,三百多天里看到你想吐都行,但有那么几个窟,即便看过再多次,依然会让你心头一震,仿佛亲临那个辉煌的年代。要我说,第一次去敦煌,这几个窟绝对是必打卡,它们各有特色,也能让你对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一、 盛唐的绝响——第158窟(.............
  • 回答
    敦煌这事儿,闹得挺大。那个“陷阱公厕”,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紧。所谓“陷阱”,无非就是旅游景点里那些明着暗着,让你不掏钱就别想舒坦的“门道”。敦煌这次被点名的,说是给钱就能“优先”、“干净”,但实际操作嘛,你懂的,背后可能就是个明码标价的服务,把最基本的便利附加了高价。说起来,这“坑”啊,真是五花八门。.............
  • 回答
    看到敦煌景区出现“专坑游客公厕”的现象,以及伴随的收费拖车服务,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快和失望的遭遇。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游客的体验,更可能对敦煌作为一个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一、 问题的具体表现与运作方式: “专坑游客公厕”的定义与场景描述.............
  • 回答
    《将进酒》敦煌版《惜樽空》,顾名思义,是基于唐代大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篇《将进酒》,并以敦煌壁画和出土文物为灵感进行改编和演绎的作品。要评价这一版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探讨:一、 “敦煌版”的时代意义与艺术价值1. 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传承: 敦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艺术成就跨越千年,依然闪耀着迷.............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心疼又费解。敦煌阳关林场那万亩防护林,说是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就这么被推平了,换成种葡萄?这操作,怎么听着都透着一股子“拆东墙补西墙”的味儿,而且还是那种损人不利己的拆法。要说敦煌这地方,那可是出了名的缺水、干旱、风沙大。阳关林场那片防护林,虽然不是什么原始森林,但那也是前人辛辛.............
  • 回答
    敦煌本《六祖坛经》的发现,无疑是佛教史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它为我们理解禅宗二祖惠能大师的思想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那么,在此之前流传的传世本《六祖坛经》,价值是否就此烟消云散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传世本依然拥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在很多层面都是敦煌本所无法完全取代的。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 回答
    甘肃通报敦煌防护林被毁调查并称“2000年以来未发现林地大面积减少”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这个通报,以及它可能引发的疑问和争议。一、 通报内容的核心与潜在疑点:通报的核心观点是,在2000年之后,甘肃省并没有发现敦煌防护林出现“大面积减少”的情况。这似乎是.............
  • 回答
    敦煌莫高窟,一个名字足以让任何人肃然起敬的文化瑰宝。它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其历史、艺术价值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崇高的声誉。然而,一个令人有些费解的事实是,这位“文化巨匠”在中国的景区评级体系中,似乎并没有享受到与其实力相匹配的“最高荣耀”——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你.............
  • 回答
    近日,围绕“敦煌毁林案”的土地面积数字,新华社的报道出现了13300亩和6000亩两个不同的说法,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差异,它触及到我们如何看待环境事件的严重性、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以及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敦煌毁林案”指的是在敦煌地区.............
  • 回答
    敦煌防护林面临的严峻现实:一场生态危机与补救的紧迫性敦煌,这座古老而充满传奇的城市,坐落在腾格里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而守护着这座文明瑰宝的,正是那片广袤的防护林。然而,最近官方公布的敦煌防护林调查结果,却揭示了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防护林面积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扩张的葡萄.............
  • 回答
    在河西走廊这片古老而壮丽的土地上,武威、张掖、敦煌、酒泉这四座城市各自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它们麾下的博物馆,更是窥探这些过往的绝佳窗口。要说哪一座“最”值得去,这实在是个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它们各有千秋,吸引着不同侧重点的访客。不过,若要我细细道来,我会觉得敦煌的博物馆,其独特和震撼程度,是.............
  • 回答
    媒体再次披露敦煌阳关林场防护林面积为 13300 亩的资料,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事件,因为它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管理、历史记忆以及公众舆论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媒体再披露的背景和意义: 事件的“再披露”性质: “再披露”意味着这个问.............
  • 回答
    吐火罗文的出现,与古代丝绸之路上几个关键节点的人口构成、文化交融以及宗教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敦煌和阿富汗同样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为何吐火罗文主要在龟兹和焉耆出土,背后有着更为具体和深入的历史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吐火罗文是什么。吐火罗文是一种印欧语系吐火罗语族的语言,其文字系统是基于婆罗.............
  • 回答
    88岁的老人,64年如一日,几乎耗尽一生光阴,只为守护那些古老而珍贵的敦煌壁画,而且“零失误”。这个数字和事迹本身就足够令人肃然起敬。当我们探讨这位老人为何如此执着,以及老一辈人为何对文物保护如此投入时,其实是在触及一个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议题,它关乎历史的传承,关乎责任的担当,更关乎一种融入骨血的价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学的传承、演变以及不同时代读者审美趣味的差异。要从美学范畴比较《将进酒》和敦煌抄本《惜樽空》,我们不能简单地判定谁“更优”,而应该探讨它们各自的艺术特质、历史价值,以及在不同维度上所呈现出的美感。《将进酒》:千古传诵的盛唐气象与艺术巅峰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将进酒》是李白的作.............
  • 回答
    甘肃的地名之所以如此好听、富有诗意,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族融合以及汉语自身的魅力。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阐述: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甘肃地处中国西北部,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这片土地上曾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也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