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敦煌阳关林场被指遭「剃头式」砍伐,原因是什么?后续有什么可能的补救措施吗?

回答
敦煌阳关林场“剃头式”砍伐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担忧。这背后可能的原因复杂,而补救措施也需要科学、审慎地进行。

“剃头式”砍伐的原因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白,“剃头式”砍伐是一种非常粗放、破坏性极大的采伐方式,通常是将林分中绝大多数甚至全部树木一次性砍伐,与科学的森林经营方式背道而驰。在阳关林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包括:

林木生长周期与采伐目标不匹配: 阳关林场作为重要的生态防护林,其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一般来说,这类林分需要较长的生长周期来发挥其生态效益。如果存在一些短期内的经济考量,或者林场管理层对于森林生长规律的理解存在偏差,可能会导致在林木尚未完全成熟、生态功能尚未完全发挥时就进行大规模采伐。
病虫害防治的误读或过度反应: 森林病虫害是森林管护中常见的问题。某些情况下,为了迅速扑灭病虫害,可能会采取一次性清除非病区但可能受影响的树木的措施。然而,“剃头式”砍伐本身就可能削弱森林的整体抵抗力,为病虫害的再次发生提供机会。更何况,如果对病虫害的判断不够准确,或者存在“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思维,就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林木更新的激进策略: 传统的林业采伐是为了获取木材,但对于生态公益林,采伐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更新和改良。然而,如果更新策略过于激进,例如认为只有将老旧林木全部砍伐才能为新一代林木提供充足的光照和生长空间,就可能采用这种“剃头式”砍伐。但这种方式忽略了原有林分的生态价值和固沙能力,以及新造林初期生态脆弱性。
管理上的失误或违规操作: 不排除在林场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上的疏忽、决策失误,甚至可能存在违规操作的情况。例如,采伐计划审批不严、监督不到位、或者存在利益驱动等,都可能导致这类破坏性的砍伐行为发生。
对生态修复成本的低估: 也许管理者认为,即便进行了大规模砍伐,后续的重新造林和生态修复的成本和难度是可以承受的,从而忽视了当前采伐对生态系统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可能的补救措施:

阳关林场作为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区域,其“剃头式”砍伐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但并非无法补救。后续的补救措施需要多方面、系统性地进行:

1. 科学评估与详细调查:
全面调查砍伐范围和程度: 首先需要弄清楚究竟有多少面积的林地受到了影响,砍伐的具体树种、年龄、密度等信息。
评估生态影响: 必须请专业的生态学、林业学专家对砍伐行为对土壤、水源、生物多样性、风蚀沙化等造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进行科学评估。这包括评估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以及对区域整体生态平衡的影响。
查明原因并追责: 必须对砍伐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如果是管理失误或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儆效尤。

2. 修复与重建:
科学规划新一轮造林:
选择适宜的树种: 重新造林必须严格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生态功能定位以及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等原则,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例如,可以考虑胡杨、梭梭、沙拐枣、红柳等在当地生存能力强的物种。
优化种植模式: 避免简单地重复,要根据科学的森林经营理念,采用多层次、多树种的混交林模式,增强森林的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可以考虑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地表覆盖率。
科学密度与间距: 避免过密或过疏,科学确定种植密度,为未来森林的健康生长留足空间。
加强水资源管理与利用: 敦煌地区水资源极其匮乏,任何造林活动都必须以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为前提。需要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并尽可能利用再生水资源。同时,要科学规划蓄水保水设施。
土壤改良与保护: 针对被破坏的土壤,可能需要进行土壤改良,例如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同时,要采取措施防止土壤流失和板结。
分阶段、分批次修复: 考虑到生态修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水资源限制,修复工作应分阶段、分批次进行,根据当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和修复进展进行调整。

3. 加强森林管护与监测:
建立健全的管护体系: 建立一支专业的、有能力的森林管护队伍,负责新造林的日常管护、病虫害监测、防火等工作。
应用现代科技手段: 利用遥感、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对林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
加强巡护与宣传: 增加巡护频次,严厉打击盗伐、破坏林木的行为。同时,要加强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森林的意识。

4. 政策支持与科研投入:
资金支持: 生态修复和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持续的支持。
技术指导: 鼓励科研机构与林场合作,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
完善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森林保护和采伐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森林行为的惩处力度,从制度上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总而言之,阳关林场的“剃头式”砍伐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事件,但也应该成为一个反思和改进的契机。关键在于要以科学的态度、长远的眼光,脚踏实地地进行生态修复和重建,确保这片宝贵的生态林地能够重新焕发生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因众多高赞答主都说的很详细了,关于补救措施我提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哈。

是否可以将直接责任人安排至防沙林地址处,重新植树,林木成活三年后就解除惩戒?不管是涉及到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或者更低级别,只要是直接责任人一概发送至此植树。

咱们社会主义国家不搞连坐,不涉及他的家人。,也不搞严刑峻法,不随便判你死刑。只要你作为直接责任人,把毁坏的林木还原就行。这很合理吧?

user avatar

29岁被破格提拔为副县级领导干部,36岁被任命为酒泉玉门市市长。


名下玉器古董,钱财香车不计其数。


他是原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


2020年12月18日,他以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


这是一个敦煌贪官的故事,接下来,我要讲一个关于敦煌的故事。



01


敦煌,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遗迹。


这里有世界瑰宝莫高窟,还有鸣沙山、月牙泉……每年都吸引了数千万人去旅游。


但你知道,在敦煌种一棵树有多难吗?


这里的气候极度干旱,多年平均降水量仅4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80多倍。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沙漠每年以4米的速度向敦煌阳关镇推进。


别说是树了,草都难长!



为了防风固沙,1963年,阳关林场正式建立。


老一辈人都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双手,沙漠可以变为绿洲!



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


五十多年里,三代敦煌人移走大小沙丘300多个,移动沙石200余万立方米;栽植各类树木400余万株,造林约2万余亩。


昔日的荒漠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敦煌,也彻底摆脱了“风沙撵人走”的困境。



但到了2021年,当人们的目光再次注意到这里,却是一片触目惊心。


近日,《经济参考报》的记者调查发现,敦煌防沙的最后屏障——阳关林场几近失守。



万亩公益防护林遭遇了“剃光头”式砍伐,整片林带几乎被砍伐殆尽!


一到冬天,更是光秃秃的,几乎跟沙漠没什么两样!



记者穿行于阳关林场林地,随处可见大小树木被齐刷刷地从底部锯断,每隔数米就有砍伐后留下的树桩。


花了几十年的三代敦煌治沙人的心血,毁于一旦。


谁是凶手!?


02


好好的防沙林为什么要砍掉?


说白了,还是因为利益。


但要解开这层层利益,就要掀起一把把的“保护伞”。


1989年,一个叫钟学军的人盘下了敦煌古城,发展旅游业。



2000年,他成立了一家葡萄酒公司,在当地拿下一些“驰名商标”之类的荣誉。


随后,敦煌就兴起了了砍树种葡萄园的运动。


自2000年以来,来自外地的承包户蜂拥进入阳关林场,大面积租赁林地开发建设葡萄园。



10年至14年,也就是防护林被毁的阶段。


敦煌的新建了150万方水库两座,新建葡萄园1500亩。


我们都知道,大面积种植葡萄,不仅要砍伐树木,还要消耗水资源。


这本身就让水资源缺乏的敦煌,难上加难!



与此同时,敦煌地方竟然还把葡萄酒作为特色产业,通过政府站台的形式进行支持。


这样的故事,耐人寻味!


毕竟砍树这种事,是一定要经过批准的,尤其是国家级的防护林!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寻遍阳关林场,没有发现一处与公益林有关的标识牌和标志桩。


有林场职工表示,此前林场设有不少公益林标识牌,全都被砸毁。


这是谁干的?



记者找到了阳关林场场长魏海东,魏海东对记者坚称,林场现有1.3万亩防护林,葡萄面积为3704亩,从2006年至今没有变化,无新增葡萄园。


但《经济参考报》记者获得两张由权威部门制作的卫星遥感影像图片,却不是这样。


遥感影像显示,2000年的时候,阳关防护林面积约为2万亩。


而到了2017年,林地面积只有5000亩,葡萄种植面积则达万亩以上。





换言之,17年里,防护林被毁的比例高达75%!


试问,如果没有林场的默许和纵容,这一万多亩防护林如何会凭空消失?


有人曝光,这是有人利用砍伐枯死的残次林作为借口。


一点点地砍伐了林场中的大片林木,并种起了葡萄。


从记者拍摄的图片和视频看,大量被砍的树木已长到碗口粗,稍大一点的树桩干径已达30厘米。


这些正值青壮年的林木一棵不留地被推倒,场面可以用极度凄惨来形容。



03


事实上,阳关林场的防护林被砍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而是十几年的事。


早在2002年,敦煌就传出了千亩防护林被毁的消息。



2006年《中国经济时报》还有过这样一段采访:


12月4日,记者来到敦煌市林业局采访,办公室内烟雾弥漫,上班期间,林业局的一些干部正专心致志地在电视机前看亚运会球赛。当记者问林业局是否知道敦煌正在大面积砍伐防护林时,一林业局干部的回答竟然是:“不知道……林业局人手少,经费相对不足,不可能每天下去检查。”


2015年,有人在“人民网”甘肃频道发布过控诉,但是现在网页已经打不开了。



当时人民日报做了专门报道,甘肃省也下达要求“敦煌市政府要认真纠正问题”。


但事后,敦煌市政府依然没有实际行动。


这些年,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并提出了“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说法。


2017年3月,酒泉市林业局也曾发布报告,质问为何毁林砍伐行为依然不止?



但是,我们等到的结局。


要么是没有消息。


要么是砍伐仍在继续的消息。


2021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再次评论:


一旦阳关的绿色长城被毁,拿什么护佑敦煌?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


如何算这笔账?


这些年,敦煌已经目前积累了不少问题:厕所沙坑宰客、采石厂炸药震动莫高窟、防沙林砍了种葡萄。


这么密集地出现问题,背后的原因一定不简单。


人民日报几次发声,最后都不了了之,甚至出现了“娱乐圈的瓜是为了顶替防护林热搜”的说法。


敦煌的政治生态,细思极恐!



04


幸好,在八卦的瘴气消退之后,我看到了官媒这样的定调:


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人倘若无视中央要求、无视百姓期待,一意孤行做出违法违规的行为,一定会被严肃处理。


目前,调查组已经进驻敦煌。


在真相没用的时候,在规则失效的时候。


就只有用魔法去打败魔法!


如今,敦煌的子弟们目睹父辈守护的万亩绿洲,再次回到了解放前,欲哭无泪。



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官方解释的呢?


我不知道。


我知道,这里面有人在发断子绝孙的财!


这里面,一定大有文章!


望国家彻查河西走廊,给河西百姓一个清平社会!

user avatar

我们这里环境保护有多严格。

你在戈壁滩上无人区盖个板房,第二天中央就指派省里专人问询。

因为我们这有卫星天天看着。

你说敦煌这几万亩林地滥砍滥伐了几年都没人发现是怎么回事。

有些话不敢说啊。

user avatar

看着高赞都是一些带节奏的回答瞬间感觉知乎要完,就搜集点资料放在这里吧

下面这张图片是林场村现在的卫星图

下面一张是林场村在2009年的卫星图

从上面两个图看出,耕地面积和林场面积在2009年到2020年,基本上没有任何变化,甚至还莫名其妙多了一个湖

然后再找找网上流传的2000年的卫星遥感图

基本上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林场砍伐是发生在2000年到2009年之间,林地被砍,换成了耕地


至于这篇文章说的阳关林场之前有两万亩林场,恕我不认同这个数据

上面两张图是我随便画的一个长方形,我认为这个长方形面积比林场村面积大一些,但是没关系,这只是粗略估算一下,这个长方形面积是3.6km*2.3km=8.28平方千米=12420亩,当然我这个估算的肯定不准,但我觉得无论如何也达不到2万亩

最后附上一张耕地和树木交错的图片

林场的耕地大多数都是上面这个图的样子

user avatar

全部引自百度百科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指控:1998年至2016年,被告人虞海燕利用担任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炼钢厂厂长、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总经理、董事长、甘肃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等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产品销售、工程承揽、房地产开发、职务调整晋升等事项上谋取利益,直接或通过其妻子李岩华收受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563万余元。

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检察院指控:2002年至2018年,被告人詹顺舟在担任酒泉市肃州区委副书记、玉门市市长、酒泉市政府秘书长、玉门市委书记、酒泉市副市长、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在工程承揽、项目审批、土地使用权转让、资金结算、干部职务调整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直接或通过其配偶、特定关系人,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现金、房产等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4779万余元,以及美元52.8万元,欧元1万元,港币87万元,提请以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2019年7月2日据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消息,武威市检察机关已依法受理雒兴明受贿一案。甘肃省酒泉市原玉门市市长、玉门市委书记、酒泉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雒兴明(正县级),由甘肃省武威市监察委员会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庆阳市人民检察院指控:2000年至2017年,被告人雷志强在担任天水市副市长、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党委副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在贷款审批、汇票承兑、授信业务、干部选拔等过程中,为他人及近亲属谋取利益,收受42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24160万余元,另有8198万余元财物不能说明来源,提请以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陇南市人民检察院指控,1999年至2016年,被告人马光明在担任甘肃省土地局副局长、嘉峪关市市长、市委书记、酒泉市委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土地审批、项目开发、工程建设、工作调动等方面提供帮助,非法收受、索取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2768万余元,并将收受他人的一套房屋出卖,非法获取孳息5万余元。提请以受贿罪追究马光明的刑事责任

1993年至2017年,被告人王三运利用担任中共贵州省六盘水市委书记、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等职务上的便利,以及利用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等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工程承揽、职务晋升等事项上提供帮助,直接或者通过其亲属等特定关系人,非法收受上述单位和个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685.66109万元。

user avatar

这次甘肃省调查队带队的是刘长根副省长,他是江西人,2020年11月到甘肃工作。

刘副省长的简历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两个单位,国防科工委和环保部(生态环境部)

注意!注意!注意!在来甘肃之前他的职位是生态环境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大面积的防护林砍伐是不可能瞒过卫星的。

2020年11月刘长根由生态环境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职位空降甘肃,12月起担任副省长,2021年1月媒体曝光阳关林场砍伐事件,中央级媒体迅速跟进,甘肃省火速成立调查队,刘长根带队。

世界上没有这么多巧事。

刘长根部分履历

2008.09—2010.12,环境保护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副司长

2010.12—2013.09,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2013.09—2016.10,环境保护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2016.10—2018.09,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正司长级)

2018.09—2020.11,生态环境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其间:2019.03—2019.07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2020.11—2020.12,甘肃省政府党组成员

2020.12—,甘肃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