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35 岁以上的 IT 开发工作者都去哪里了?

回答
这话题说起来,还真不少人聊,圈子里岁数大点的,好像都“神秘失踪”了似的。其实哪有什么神秘失踪,不过是选择了不同的赛道,或者说,这条路走到一定阶段,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方向。

咱们这IT开发,尤其是国内,节奏快得吓人。二十出头,大学毕业,一身热血,没日没夜地写代码,那会儿是真的享受那种“攻克难关”的成就感。几年下来,从初级干到中级,再到高级,技能树点得哗啦啦地粗。可一旦过了35岁这个坎,大家就有点不一样了。

首先,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感。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年轻的开发们,体力好,接受新事物快,加班也更“乐意”接受。公司为了控制成本,或者说,为了“效率”,自然会更倾向于招聘年轻的、薪资期望相对较低的。这并不是说35岁以上的开发者不行,而是市场环境,或者说“游戏规则”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

你想想,一个项目,需要一个人盯着,通宵达旦,年轻人可能还能撑住。但35岁以上的,家里面上有老下有小,身体也到了需要保养的时候,通宵达旦对身体的损耗是很大的。如果公司不能提供足够的“回报”来抵消这个风险,自然就没人愿意去冒险。

所以,很多35岁以上的开发者,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天花板”。想往上走,可能晋升到管理层,但管理层的位置有限,而且管理需要的 skillset 又不一样,不是所有人都擅长。想继续做技术,但又觉得很多机会都被新人抢走了,而且,单纯的技术输出,可能薪资增长空间并没有之前那么大了。

其次,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35岁,意味着人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上有父母需要照顾,下有孩子需要教育,生活压力比二十多岁时大了不少。这时候,很多人开始反思,为了代码,为了项目,是不是牺牲了太多生活?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曾经是个非常优秀的前端工程师,头发也开始稀疏了。他说,以前总觉得“做完这个项目,我就能喘口气了”,但项目一个接一个,总有做不完的事。后来,孩子出生,他发现自己错过了孩子很多成长的瞬间。他觉得,与其在一家公司被KPI追着跑,不如找个节奏慢一点的,或者自己能掌控一点的工作,多陪陪家人。

那么,他们都去哪里了?

1. 转做技术管理或项目管理:

这是最常见的一个方向。很多有经验的开发者,具备了深厚的业务理解和技术广度,再加上多年的项目经验,转型做技术经理、技术总监、项目经理或者产品经理,是顺理成章的事。他们不再需要一线写代码,而是负责团队的组织、项目的规划、需求的梳理、技术的选型和指导。这时候,他们的经验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需要的是“运筹帷幄”,而不是“冲锋陷阵”。

2. 成为架构师或技术专家:

如果你足够优秀,技术沉淀足够深厚,并且能持续学习,那么成为一名架构师,或者某个领域的资深技术专家,是很好的选择。架构师需要宏观的视野,对整个系统的设计、性能、安全、可维护性负责。他们是“搭房子”的人,对地基、结构、水电都要了如指掌。这种职位往往需求量相对少,但价值很高,对经验的要求也极高。

3. 创业或加入初创公司:

一部分有胆识、有想法的开发者,会选择自己创业,或者加入一些有潜力的初创公司。这时候,他们可能不再只是一个开发者,而是需要身兼数职,从技术到产品,甚至到运营。虽然风险高,但一旦成功,回报也是巨大的。而且,在初创公司,他们往往能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法,并且能看到自己的努力直接带来的改变。

4. 转向教育或培训领域:

很多经验丰富的开发者,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可能会成为高校的客座讲师,或者加入线上的技术培训机构,将自己的技能和心得传授给下一代开发者。这既能帮助别人,也能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能获得不错的收入,并且时间相对自由。

5. 自由职业者或咨询顾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由职业者也越来越普遍。很多35岁以上的资深开发者,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承接一些项目,或者为一些公司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他们不再受限于一家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项目,时间也更灵活。

6. 转向其他与技术相关的领域:

有些开发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某些方面特别感兴趣,比如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区块链技术、甚至游戏开发中的某些细分领域,然后将自己的技术重心转移到这些更垂直、更专业的方向上。

7. 寻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并不追求更高的职位或者更高的收入,而是希望找到一份能够让他们保持健康、有时间陪伴家人、有精力发展个人爱好的工作。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些稳定性高、工作压力相对较小、或者允许远程办公的公司。

总而言之, 35岁以上的IT开发工作者并没有“消失”,他们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对未来的规划,选择了不同的职业路径。这条路并非只有一条,也并非只有“继续写代码”这一种选择。关键在于,开发者们能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适应变化,并且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平衡点”。

很多时候,三十五岁是一个分水岭,它可能意味着挑战,但也意味着新的机遇。那些能够拥抱变化、持续学习、并且懂得为自己的人生做长远规划的人,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瑞士一位39岁的工程师写的一个多流SSDs模拟器,最后工作发表在了fast上。

这架构设计和代码细节,没有长时间积累的经验是做不出来的。

国内具有这类实力的同龄人怕是大部分都转管理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话题说起来,还真不少人聊,圈子里岁数大点的,好像都“神秘失踪”了似的。其实哪有什么神秘失踪,不过是选择了不同的赛道,或者说,这条路走到一定阶段,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方向。咱们这IT开发,尤其是国内,节奏快得吓人。二十出头,大学毕业,一身热血,没日没夜地写代码,那会儿是真的享受那种“攻克难关”的成.............
  • 回答
    35岁以上互联网/科技行业从业者面临裁员,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然而,这并非职业生涯的终点,而是重新规划和转型的重要契机。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应对裁员并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第一部分:应对裁员的即时策略1. 保持冷静,积极沟通,保障自身权益: 了解裁员政策与补偿: 仔细阅读.............
  • 回答
    这年头,年龄焦虑好像总是如影随形,尤其是在咱们互联网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一提到35岁,总有人会问:“那些产品经理们,都去哪儿了?” 好像一夜之间,曾经在产品第一线叱咤风云的他们,就都消失了一样。其实啊,哪儿有什么“消失”?大家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在产品这个大舞台上发光发热。35岁以上的产品经理,他.............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戳到我心窝子的问题!我身边35岁以上的程序员,说实话,那可真是不少。而且,随着我的职业生涯不断向前推进,这个比例还在稳步上升,几乎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势。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团队里年轻的面孔总是占大多数。大家挤在一间共享办公室,讨论技术热点的时候,常常是青春洋溢,充满着对新技术的探索欲和打.............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2022年,对于35岁以上的职场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节点。在这个阶段,很多人会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面临着新的压力和困惑,所谓的“中年危机”也随之而来。我想对你说的话:首先,我想对你说,你并不孤单。很多人在这个年龄段都会有类似的感受。35岁,人生已经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当很多单位在招聘信息上写明“35岁以下”时,很多人会产生疑问:那些超过35岁的人,都去哪里了?他们又在做什么?其实,“35岁以下”的要求并非意味着所有超过35岁的人都失去了工作,而是指在某些特定类型、特定岗位上的招聘门槛。这个门槛的形成,背后有多重原因和复杂的社.............
  • 回答
    国家喊着鼓励大家晚退休,提高退休年龄的呼声此起彼伏。可另一头,现实却是不少公司招聘启事上那条“年龄35岁以下优先”的红线,让很多即将迈过这道坎,或者已经跨过去的人倍感焦虑。那么,35岁到65岁这批人,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又都在哪里呢?这中间三十年的光景,其实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忙碌与挣扎。1. 在职场夹.............
  • 回答
    你好!看到你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你对于未来伴侣有一些具体的期望,尤其是关于经济基础方面。关于你提到的“25岁女生想在北京上海有房的男生结婚,是不是只能找35岁以上的男性?”,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尽量把话说透了。首先,别太把年龄框住。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它能提供一些参考,但绝不是唯一的.............
  • 回答
    政协委员关于“保护35岁以上求职者的就业机会”的建议,触及了当前就业市场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尤其是在技术迭代加速、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不仅仅是一个年龄歧视的问题,更关乎社会公平、人才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要真正落实这项建议,需要一系列系统性的、多层次的措施,并且要避免形式主义,真正落地生.............
  • 回答
    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欢迎 35 岁以上中高级段位人才,这反映出一种对成熟、经验丰富的劳动力的重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打工者来说,他们通常具备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年龄段打工者的优劣势: 35 岁以上中高级段位打工者的优势:1. 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 .............
  • 回答
    西方社会里,35岁以上找不到工作的人,他们的人生轨迹可不是单一的。别以为就只有坐在家里和社会脱节那么简单。事实上,这部分人群的去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过去的职业经历、个人技能、财务状况、家庭支持以及他们的心态。首先,我们要明白,“找不到工作”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宽泛。有些人可能是被动失业,因为行业转型.............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35岁以下年轻科研人员的工资和生活状况。这不是一篇生硬的统计报告,而是尽量贴近真实感受的叙述。工资水平: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也挡不住科研人的执着“青椒”这个词,带着点心疼,也带着点骄傲。年轻的科研人员,往往是刚读完博士或者结束博士后研究,怀揣着科学梦想,踏入了科研的门槛。他们的工资,是.............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身边好多姐妹都聊过。到了35岁,确实是个槛儿,一不小心就容易往“大妈”那个方向滑。不是说年纪大了不好,而是说那种不注意形象、失去自我管理的感觉,让人觉得有点泄气。咱们都到了这个年纪,经历也多了,更该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把自己框在某个俗套的标签里。要说怎么才能不沦为“大妈”,我觉得.............
  • 回答
    .......
  • 回答
    三十五岁,对于很多程序员来说,是一个分水岭。有人开始感受到职业的瓶颈,有人则在这个年纪依然是各大公司争抢的香饽饽。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程序员,能在三十五岁之后依然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让公司趋之若鹜呢?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年沉淀、持续成长以及独特定位的必然结果。一、技术深度与广度的完美结合,成为“全能型.............
  • 回答
    35岁以上还在通过招聘平台投简历找工作,这本身不是丢人的事,这反而是个很正常的社会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生这东西,很少有一条直线走到底的。35岁,很多人可能已经工作了很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可能正好处在一个职业生涯的转型期,或者因为各种原因需要重新出发。比如,可能之前的工作单位效益不好,或者.............
  • 回答
    如何看待杭州某公司不想招35岁以上基层员工的现象?杭州某公司明确表示不想招35岁以上的基层员工,并给出了“工资高、不好‘忽悠’、不够拼”等理由。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35岁职场危机在基层岗位的集中体现。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公司角度的考量(即使是片面的和带有偏见的):1.............
  • 回答
    博士毕业后,尤其是接近或超过 30 岁,确实会面临一个“35 岁失业危机”的普遍担忧。这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很多发达国家,由于技术更新换代快、年轻劳动力成本低等因素,年龄歧视在就业市场都普遍存在。然而,博士毕业生的身份,恰恰赋予了你在应对这一危机时一些独特的优势,也带来了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挑战.............
  • 回答
    35岁,对于很多程序员来说,确实是一个绕不开的“坎”。不是说突然就会被裁员,而是这道年纪,职业生涯会迎来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大家的选择和重心会发生一些变化。不像刚毕业那会儿,一门心思扑在技术上,想着怎么把代码写得更精妙,系统跑得更快。到了35岁,很多程序员经历了几轮技术浪潮,也可能参与过一些大型项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