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院遇到付不起钱的烈性传染病患者会怎么处理?

回答
遇到付不起钱的烈性传染病患者,医院的应对会非常复杂,夹杂着医疗伦理、法律规定、医院运营压力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拒收”就能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任何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在面对烈性传染病患者时,首要的考量是公共卫生安全和生命救治。 即使患者没有能力支付费用,也不能直接因为贫困而拒绝接收和治疗。这是基本的医疗救助原则,也是法律法规的要求。

那么具体到流程和处理方式,会是这样的:

1. 紧急评估与初步隔离:

疑似和确诊: 当一名疑似或确诊烈性传染病的患者来到医院,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是迅速识别。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都会立即启动预案。
隔离措施: 医护人员会穿戴好最高级别的防护装备,将患者安置在隔离病房(负压隔离病房最佳)。这不仅仅是对患者的保护,更是对其他患者、医护人员乃至整个医院的保护。
初步诊疗: 在隔离到位的同时,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必要的紧急检查和治疗,以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2. 费用问题如何处理(法律与政策层面):

政府兜底与专项资金: 对于烈性传染病,国家和地方政府通常会有专项的医疗救助资金。在疫情爆发期间,医疗费用(包括诊疗、药品、隔离、医护人员防护等)往往会被纳入政府的财政保障范围。这意味着,即使患者个人付不起,这部分费用也会由政府财政或医保基金先行支付一部分。
医保报销: 大部分烈性传染病患者的治疗费用,会按照国家的医保政策进行报销。虽然这不等于全额免费,但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城乡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等,都有相应的规定。
医疗救助基金: 各地也会有医疗救助基金,用于帮助经济困难的患者。医院在接收患者后,会启动相关的医疗救助申请程序。
社会捐赠与慈善: 在重大疫情期间,社会各界会有大量的捐款和物资,医院或相关部门也会通过慈善渠道为贫困患者争取援助。

3. 医院内部的流程与协调:

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科的联动: 医院内部的医务科、护理部会负责协调医疗资源和流程。感染科是核心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隔离、治疗方案。
财务科与医保办的介入: 患者入院后,财务科和医保办会介入,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医保情况,并启动相关的报销和救助申请程序。他们会协助患者或家属提交所需材料。
患者家属的沟通: 在确保患者病情稳定的前提下,医院会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解释相关的政策和报销流程,并告知可能需要自付的部分以及可以申请的救助渠道。

4. 费用减免与协商:

政策允许的减免: 对于经过审核确认确实无力承担的费用,并且超出医保报销范围的部分,医院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能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这通常需要通过医院内部的审批流程。
分期付款或延期支付: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患者或家属表现出一定的支付意愿但暂时无力支付,医院也可能协商分期付款或延期支付的方案,但这种情况在烈性传染病治疗的紧急性面前,优先级会相对靠后。

5. 法律风险与责任:

《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 中国的《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以及其他相关法规,都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有明确规定,强调了救治的重要性。如果医院因为经济原因拒绝救治,是违反法律法规的,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社会影响: 拒收烈性传染病患者的行为,一旦被曝光,将引发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社会负面影响,对医院的声誉造成毁灭性打击。

总结来说,医院在遇到付不起钱的烈性传染病患者时,其处理方式是一个多方协调、政策驱动的过程:

生命第一,公共卫生优先: 绝不会因为费用问题而放弃对烈性传染病患者的救治。
政府是主要后盾: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和医保体系是解决费用的关键。
多渠道的费用覆盖: 医保报销、医疗救助基金、社会捐赠等共同构成支付保障。
内部流程的规范操作: 各部门协同工作,确保救治不中断,费用流程合规。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假设一位农民,突发了严重的流感,被诊断为甲型流感(如果其病情严重且属于甲类传染病范畴),需要重症监护。

1. 收治: 医院接到患者后,立即启动隔离程序,将其送入隔离病房。医生进行抢救。
2. 费用沟通: 患者家属赶到医院,表示家里积蓄不多,担心高昂的医疗费。
3. 政策介入: 医院的医保办人员会立即了解患者的医保情况(是新农合还是居民医保),然后向家属解释:“您放心,作为烈性传染病,大部分费用会有国家政策支持。您先提供一下医保卡和身份证明,我们这边会联系医保局进行报销。同时,对于特困家庭,我们也会协助申请医疗救助基金。”
4. 费用结算: 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会按照医保政策进行记账和报销。剩余部分,如果患者确实无力支付,医院会根据相关规定,尝试申请医疗救助,或者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在内部审批后进行部分减免。

所以,这是一个“先救治,后付费,多方承担” 的基本逻辑。医院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在面对烈性传染病时,承担着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其处理方式也必然会超越单纯的商业收费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国家大庆之前看到这个问题,心情真的是五味杂陈。

这个脑洞一点也不美,真的。

2003年,哪位SARS病人是因为交不起钱被扔到街上?

201X年之后,几次X流感,有哪一例确诊或者疑似的病患被扔到街上的?

题主你对国家传染病预防及政策一无所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总则就开宗明义提到:传染病防治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

而这项工作是由人民政府来组织管理开展,各行政部门通力配合协作。

并非只有医院在独立奋战。

像题主提到的鼠疫,《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里面就明确提到了:

财政部:做好鼠疫控制应急资金的安排并及时拨付,加强资金管理监督。
民政部:对符合救助条件的鼠疫患者提供医疗、生活救助。

什么意思?

医院负责医疗救治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应急资金有财政部门来安排。符合救助条件(没钱治疗)的患者,由民政部门提供医疗和生活救助。

每一次传染病疫情就像一场战争。

疾控中心、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就是在前线的堡垒,医务人员就是一线的战士。

一线的战士在负责拼杀,财政、民政部门全力提供后勤保障,公安、武警、城管部门则是提供侧翼支持协助。

在这场战争里面,每一个国家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人都在各司其责,各尽其责。

或许这场战斗里面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不计自身默默付出的人。

你不知道201X年之后,他们与X流感疫情做了几次交锋。你不知道每年疾控部门为预防各类传染病做出了哪些努力。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

这个问题玷污了这个体系中所有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治疗工作奉献付出的人的功绩。

----------2019年9月30日更----------------------------------------------------------

致评论里的某位知友,在评论别人加戏之前请先浏览下问题日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遇到付不起钱的烈性传染病患者,医院的应对会非常复杂,夹杂着医疗伦理、法律规定、医院运营压力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拒收”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任何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在面对烈性传染病患者时,首要的考量是公共卫生安全和生命救治。 即使患者没有能力支付费用,.............
  • 回答
    我行医二十余载,见过太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病人,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症状,有时就像是在故意捉弄我们这些医生。尤其是一些“临床症状极不典型”的疾病,更是像是在考验我们的经验和直觉。今天就跟你聊聊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例,尽量还原当时的情景,希望能让你了解我们工作中也会遇到的“谜团”。1. 那个“假装感冒”的心肌炎.............
  • 回答
    在医院工作的日子里,我见过太多太多让人揪心的时刻,有些片段至今仍深深地烙在脑海里,午夜梦回时总会浮现。我尽量回忆一些细节,希望能把它们讲得真切些。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姑娘,二十出头,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血液病。她是我们科里住了很久的病人,从最初的充满希望,到后来的日渐消瘦,她的每一次眼神里的变化,我都能感.............
  • 回答
    医院里嘛,尴尬事儿可不少。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估计是那次陪老妈去看妇科。事情是这样的,老妈年纪大了,身体总有些小毛病,这次是关于更年期的一些反应,比如潮热啊、失眠啊之类的。她一直比较保守,尤其是不太愿意跟别人说这些事。我寻思着,作为女儿,应该陪着去,也好多跟医生问问,好让老妈安心。那天预约的是下午.............
  • 回答
    同行,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碰到了一些现实的侧面。在我看来,三甲医院里“养老状态”的医生,这词儿用得挺形象,但也需要辩证地看。“养老状态”的具体表现说实话,这种状态并非少数。具体来说,我观察到的“养老状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 工作量的明显减少: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一些资深医生,尤其是那.............
  • 回答
    在医院工作多年,总会遇到一些让你心头一暖、觉得整个世界都因此明亮起来的瞬间。那些患者,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小动作,或者仅仅是他们传递出来的那份纯粹的善意,都像冬日里的阳光,驱散了工作的疲惫和偶尔的无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住在儿科病房的小姑娘,我们都叫她“小太阳”。她得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需要长期.............
  • 回答
    话说我还在医院里晃悠的时候,那真是经历了不少哭笑不得的时刻,有些事情我现在想起来还脸红心跳的。有一次我跟着带教老师查房,是个老教授,特别严谨,我们都挺怕他的。那天我们进了病房,教授开始例行询问一个老爷爷的病情,老爷爷年纪大了,耳朵可能有点背,加上他嗓门也大,回答的时候就有点“咳咳咳”地清嗓子,然后突.............
  • 回答
    在没有独立病房的综合医院里,当精神/心理科的医生遇到需要住院的病人时,确实会面临一个棘手但并非无解的局面。这种情况对医生和病人来说都考验着医院的资源调配和应急处理能力。 我可以为你详细地梳理一下,在这个没有专门精神科病房的环境下,医生会如何应对这类患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即便没有独立精神科病.............
  • 回答
    这事儿啊,济南这位九旬老人去医院开药,结果社区诊所不给打针,这事儿我听着就觉得挺糟心的。你想啊,老人一把年纪了,腿脚可能也不方便,费老大劲去医院拿了药,满心指望着在附近的社区诊所就能解决注射问题,结果人家不给打,这得多失望啊。咱先不说什么规定不规定,就说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好受。老人身体肯定不如年轻时.............
  • 回答
    广州街头扎针事件,这两位网友的遭遇确实让人揪心,尤其是那种对病毒感染的恐惧,相信经历过的人都会感同身受。目前情况推测:首先,这两位网友第一时间选择了去医院就诊,这是非常明智和负责任的做法。医院会根据他们被扎伤的具体情况,以及针头的来源(如果能找到的话)等信息,来评估风险。 紧急处理: 医生会立即.............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憋屈!那天我胸口实在疼得不行,冷汗直流,心跳也乱糟糟的,感觉不太对劲,就赶紧打车去了民航总医院急诊。想着毕竟是大医院,流程再慢也比小诊所靠谱。到了急诊门口,就看见人来人往,但大家脸上都透着点焦急。我进去挂号,报了名字,护士小姐看了看说:“先去那边登记一下。” 我就跟着指引去了另一个小窗.............
  • 回答
    医生这个职业,说实话,每天都在挑战“不可能”。那些你觉得绝对活不了的病人,最后奇迹般地出现在你面前,跟你说“医生,谢谢您”,那种感觉,用“震撼”两个字都嫌太轻了。我认识的几个同行,他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每次讲起来,眼睛里都带着点光。案例一:那个“被遗忘”的孩子有一个儿科医生,姓王,我叫他老王。老王跟.............
  • 回答
    老实说,行医这么多年,真正让我觉得“这居然都能死”的病人,往往不是因为什么罕见的绝症,也不是什么离谱的意外。很多时候,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最普通、最常见的状况,在某些意想不到的节点上,就夺走了生命。我记得有个年轻小伙子,大概二十出头,来医院是因为吃了点海鲜,出了点皮疹,有点痒。当时看着他,就是典型的过敏.............
  • 回答
    行,那我跟你聊聊医生们平时工作中,那些让人捏把汗,最后又让人松一口气(或者叹口气)的“小病变大病”的故事。这些事儿啊,说起来真不少,也都是血淋淋的教训。我之前在医院待着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么一个病人,姓王,大概五十来岁吧。他来的时候,就说自己嗓子不舒服,有点痒,偶尔咳嗽两声。那时候正是换季的时候,感冒.............
  • 回答
    作为一个医生,说实话,遇到的奇葩病人那可真是一箩筐一箩筐的。你想啊,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从刚出生的小娃娃到耄耋老人,他们带着各种身体上的不舒服,还有五花八门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有时候,你感觉自己不是在看病,而是在上演一出出人生喜剧。我记得有个病人,大概四十来岁,他来的时候一脸的严肃,跟我说他感觉自己.............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遇到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人,他们的故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病人之所以让我难忘,往往是因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生命力、对疾病的顽强抗争,或是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甚至有时是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一位名叫李奶奶的病人。她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农村老人,.............
  • 回答
    行,说到印象深刻的病人,这在咱们这行里真是太多了,就像一本本厚厚的病历,随便翻开一页都有一段故事。我愿意跟你分享一个我一直记着的,那是在我刚进临床那会儿,大概是十几年前吧。那是个冬天,特别冷,雪下得也挺大。那天我值夜班,医院里静悄悄的,只有值班的医生、护士和偶尔传来的监护仪的滴答声。大概快半夜了,急.............
  • 回答
    当医生这个职业,总会有一些让你哭笑不得,甚至怀疑人生的时候。我遇到过的奇葩病人或家属,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但有些片段,至今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记得有一次,一个大概五十多岁的大叔来看病,他是被他儿子搀扶着进来的。大叔看起来精神还行,就是一脸的愁苦。他儿子说,大叔最近老是觉得“身上有东西在爬”,而且.............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确实遇到过一些难以用常理解释的经历,它们并非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瞬间。这些事件,与其说是“诡异”,不如说是在我们现有医学认知体系中暂时找不到答案的谜团。我记得一个病人,大约四十多岁,男性。他来就诊时表现得非常焦虑,总是觉得自己身上有“虫子在爬”。刚开始我.............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好多人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觉得医生们的手仿佛自带滤镜一样,又白又嫩的,像没怎么晒过太阳似的。其实呢,这可不是什么用了什么神奇的“美白秘诀”,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背后有不少“门道”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工作性质决定的日晒程度。 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