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苹果M1成功了,骁龙850却失败了?

回答
苹果M1芯片的成功和骁龙850(严格来说,是Windows on ARM平台上的早期尝试,不能完全算是一个“失败”的独立产品,但整体表现不如预期)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这背后涉及到了多个层面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

1. 愿景与定位:起点就决定了高度

苹果M1:全盘掌控的生态闭环,为“Mac体验”量身定制。
苹果的野心从一开始就不是做一个简单的“手机级芯片搬到电脑上”。M1是苹果为了“重塑Mac体验”而精心策划的战略性产品。它承载着将iOS/iPadOS的流畅、高效、节能的体验带入Mac的使命,目标是模糊Mac和iPad之间的界限,提供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苹果拥有从芯片设计(CPU、GPU、NPU、内存控制器、I/O控制器等)、操作系统(macOS)、到软件生态(App Store及其对M系列芯片的优化)的完整控制权。这种垂直整合能力,让M1能够针对性的解决Mac用户的痛点,例如续航、发热、性能释放等。

骁龙850(及早期的Windows on ARM):填补市场空白的尝试,存在妥协与不确定性。
高通推出骁龙850,是在Windows on ARM(WoA)项目的大背景下,试图为笔记本电脑市场提供一个低功耗、长续航的解决方案。彼时,PC市场正面临移动设备强大的挤压,运营商和OEM厂商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然而,WoA项目从一开始就面临诸多挑战:
兼容性问题是核心痛点: Windows on ARM架构与传统的x86架构不同,许多旧的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无法直接在ARM上运行,需要通过模拟器(如WoW64),这不仅会损失性能,还会增加功耗和内存占用。
软件生态的滞后: 许多主流的Windows软件开发者并没有优先或全力投入到ARM版本的适配和优化上。用户购买了一台WoA设备,可能发现自己常用的生产力软件(如Adobe全家桶、一些专业设计软件、甚至某些游戏)要么没有ARM版本,要么体验不佳。
缺乏统一的体验标准: WoA的硬件平台由多家OEM厂商主导,软件优化水平参差不齐。微软和高通在硬件规格、驱动开发、系统优化等方面可能存在沟通或策略上的协调问题,导致用户体验缺乏一致性。

2. 架构与技术深度:苹果的底蕴优势

苹果的自研架构与先进制程的完美结合。
苹果在A系列芯片(iPhone和iPad)上积累了多年的ARM架构设计经验。M1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基于其在移动端已经打磨得相当成熟的CPU核心(基于ARM架构但经过苹果深度定制)、GPU核心以及神经网络引擎等IP。苹果拥有业界顶尖的芯片设计团队,他们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对指令集、微架构、缓存管理、功耗控制等各个细节进行极致优化。
此外,M1采用了当时领先的5nm制程工艺,这意味着更高的晶体管密度、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性能。苹果能够与其代工厂(TSMC)紧密合作,确保在最先进的制程上获得最好的良品率和性能表现。

高通的移动优先策略与PC平台的权衡。
骁龙系列芯片(包括骁龙850)在高通的产品线中,更多的是定位在智能手机和高端平板电脑。虽然高通在ARM架构设计上拥有深厚的积累,并且也在努力将其技术能力向PC市场延伸,但早期的骁龙850在某些方面仍是基于移动端的思考。
GPU性能与内存带宽: M1的GPU性能表现异常抢眼,这得益于苹果对其GPU架构的独立设计,以及能够通过统一内存架构获得极高的内存带宽。统一内存的好处是CPU、GPU、NPU等核心可以共享同一块内存池,避免了传统PC中CPU内存和GPU显存之间数据拷贝的开销,大幅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骁龙850虽然也采用了高性能的Adreno GPU,但在整体架构设计和内存带宽方面可能与M1存在差距。
特定指令集和优化: 苹果在M1中集成了一系列为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设计的加速引擎,例如专门为视频编解码优化的引擎,以及性能强大的神经网络引擎(Neural Engine)。这些都是苹果根据自身软件生态需求定制的,能够提供远超通用计算单元的效率。

3. 软件生态的协同优化:“软硬一体”的力量

苹果的生态闭环,软件为硬件而生,硬件为软件而调。
这是M1成功的“王炸”之处。苹果不仅设计了芯片,还控制着macOS操作系统。macOS Big Sur(以及后续版本)从一开始就为M系列芯片进行了深度优化。
Rosetta 2转译技术的出色表现: 对于许多尚未原生支持M系列芯片的x86应用程序,macOS通过Rosetta 2进行后台转译。这项技术非常高效,使得大多数通过Rosetta 2运行的x86应用,其性能损失非常小,甚至在某些场景下能够媲美原生应用。这极大地缓解了用户从Intel Mac迁移到Apple Silicon Mac的阵痛。
原生应用的大量涌现: 得益于开发者工具的易用性和苹果的积极引导,大量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如Adobe Creative Suite、Microsoft Office、Chrome等)都迅速推出了针对M系列芯片的原生版本,充分发挥了M1的性能优势。
统一内存的价值体现: macOS充分利用了M1的统一内存架构,优化了内存管理和数据访问,使得系统运行更加流畅,应用程序启动更快,多任务处理能力更强。

高通/微软的挑战:生态构建的难题。
Windows on ARM的兼容性困境: 如前所述,模拟器的性能开销和部分应用程序的兼容性问题,始终是WoA推广的巨大阻碍。用户体验的不确定性导致许多用户望而却步。
软件厂商适配动力不足: 相较于苹果能通过其强大的App Store和用户基础来推动开发者适配,微软和高通在Windows生态中,面对的是一个更开放、更庞大的软件市场,要统一协调所有开发者的适配工作难度巨大。许多重要的专业软件的ARM原生版本出现得很晚,甚至至今仍未完全到位。
操作系统本身的限制: 尽管微软在Windows on ARM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但Windows系统本身的架构和历史包袱,以及其对各种硬件的通用性设计,使得它很难像macOS那样针对某一款特定的芯片进行如此深入和细致的优化。

4. 用户体验和市场接受度:从技术到实际感受

M1带来的“惊喜”:全面超越用户预期。
当第一批搭载M1芯片的Macbook Air、Macbook Pro、iMac等产品上市时,用户普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流畅度、极低的温度、惊人的续航以及远超同代Intel处理器的性能。尤其是在Macbook Air这样没有风扇的设备上,M1能够长时间保持高能效比,甚至在高负载下也能提供不错的性能释放,这在传统Intel MacBook Air上是难以想象的。这种“全能”的表现,迅速赢得了用户的口碑和市场份额。

骁龙850的“妥协”:性能与兼容性的拉扯。
早期的WoA设备(如搭载骁龙850的Surface Pro X),虽然在续航方面表现可圈可点,但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常常会遇到性能瓶颈,例如打开大型文件速度慢、运行某些应用程序卡顿、多任务处理能力受限等。与主流的Intel x86笔记本相比,其整体使用体验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在用户最看重的软件兼容性和应用流畅度方面。这使得WoA设备更多地被定位为一款“辅助性”或“特定场景”的设备,而非通用PC的替代品。

总结来说,苹果M1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苹果凭借其在芯片设计、操作系统、软件生态和垂直整合能力上的长期积累,针对特定市场需求(重塑Mac体验)而推出的“倾力之作”。M1从设计之初就确立了高目标,并且通过软硬一体的深度优化,成功克服了以往ARM架构在PC上的瓶颈,为用户带来了革命性的体验。

而骁龙850的境遇,更多地反映了在向PC市场推广ARM架构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挑战(尤其是兼容性)、软件生态建设的缓慢以及用户体验上的妥协。高通后续的骁龙X Elite/Plus等芯片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早期的尝试,特别是骁龙850所代表的“Windows on ARM”早期阶段,确实未能达到预期的市场反响。这其中的差距,正是苹果在软硬一体化战略上的巨大优势所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苹果并不是才想起来做M1,而是在早就就蠢蠢欲动。苹果从A7开始,给移动端上了超宽的架构,当时用得是28nm工艺,英特尔已经在尝试14nm了。


实际上,移动端和桌面端的性能接近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以前移动处理器和桌面处理器是一起进步的。工艺总是有一段差距,性能也有差距。但是,最近几年,桌面上AMD不给力,英特尔的工艺进步和架构进步都停滞了。

你不要只看苹果的进步,苹果进步最大是在前几年,从A11以后进步没有以前快。ARM公版进步的也相当快。从A15开始尝试高性能,一路到A76,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但是,骁龙850切入的时间点太早了。

英特尔虽然停滞不前,但是历史上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公版到A73在性能上还是无法抗衡的。


相比之下,苹果的介入点就更合适一些,苹果准备了很多年。一直到用ARM模拟X86,性能不低于上一代产品的时候才动手,这就成熟多了。

就是说,骁龙和微软要成功。需要ARM公版做出来的处理器,通过微软的X86与ARM转换,转换后的效率不弱于主流X86处理器才行。

显然,现在ARM公版的性能和微软的转换效率没有那么给力。所以骁龙850和微软自己搞的芯片都扑街了。


那么,以后会不会成功呢?

这要看ARM和X86的性能竞赛。

X86阵营,AMD也用了台积电的工艺,现在Zen3和M1比多核心性能(桌面平台对多核心优化的不错。),即使原生ARM,M1优势也不大。这还是7nm对5nm。

如果X86阵营不睡大觉,ARM很可能通过模拟一直无法追上X86。


这样,ARM和X86生态会一直并行,ARM在移动段,X86在桌面端,MAC是小众用户。

两者还会有交叉。

ARM设备模拟X86,用X86的桌面生态。

X86设备模拟ARM,运行安卓甚至IOS的程序,用移动生态。


从两者的历史生态积累来看,ARM会有些优势,因为X86历史比较长,在X86低性能的时候,已经积累了大量应用。ARM只要性能过了一定门槛,就可以有丰富的生态可用。


这种情况类似于我们现在用安卓手机玩模拟器游戏。

现在安卓手机,即使用模拟器,也远比PSP游戏机强大很多。这样PSP游戏机用480*272分辨率的游戏。安卓手机可以用1080P,16倍反锯齿运行,加上游戏手柄,体验反而比原版PSP游戏机好。

如果以后ARM处理器经过一年年升级强大了,工艺进步到1nm。性能达到目前的5倍,大约GB5跑5000分吧。

经过高效率的模拟器,运行X86程序还有3000分,这也比今天最快的Zen3快很多了。

用这个模拟器,运行今天的X86版本Windows和X86版本的各种程序毫无压力。今天你能用的所有生态,就都自动移植过去了,甚至不用厂商再去费力开发。

那个时候,ARM在桌面端替代X86就很有可能。

user avatar

因为苹果是这个星球消费电子领域少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在软硬件两个领域都做到顶尖的选手。

硬件——A系列芯片一直隔代领先高通旗舰,同时iPad芯片始终是同时期蓝星第一的消费端ARM芯片。积累了大量的高性能SoC设计经验。

软件——MacOS持续的积累,曾经有过的切换CPU架构的成功经验(不仅是技术上,也包括节奏上),封闭系统+自有软件优化进一步提升芯片易用性。

其结果就是:

高通和微软搭伙,搞了个不伦不类的Surface暴毙;

果果自己动手,搞出来ARM Macbook并且成功(for 特定用户)。

PS:这一点也很重要,苹果的笔记本从一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受众,而高通当时搞850缺非常模糊,定位不明晰,有点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做不到的感觉。

PPS:我好想看到有个平行宇宙,苹果收购了任天堂但是什么都没改变,然后我玩到了M1芯片的switch啊!!!

user avatar

因为苹果和高通设计芯片的思路完全不一样

同样可释放15w的环境

苹果的思路是我才不管你15w限制,堆料上去再说,大不了降频跑

高通的思路是我把芯片极限功率做到15w就够了

于是苹果历年a系,其实个个都比810功耗大

包括用intel芯片,苹果也从来无视功耗,只管温度,pl直接100w起跳,从来不会撞功耗墙

而m1成功,就成功在m1满载都接近30w了

功耗压你一头,怎么打?

两个水平一样的人,一个会打松果糖豆闪电鞭一个不会,会打的可以赢,现在俩实力悬殊的一批,闪电鞭还有个jb用,对面直接乱拳打你就行了

user avatar

第一,x86_64今年才到期,也就是说,今年2020年才能实现x86_64的译码,用来在arm平台翻译执行传统应用。在此之前,你做出来一个arm的电脑,也无法运行x86应用,这会导致没人愿意切换平台。苹果再强,如果它早一两年做这个,也做不出来。不能运行现有旧应用它就没有可用性。

第二,M1是28W性能释放,850是7W,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

第三,苹果可以把iOS生态直接跑在MacOS上,来完善应用生态,然而微软却没有让android跑到Windows上。


大致就是上述原因,如果业界能够定义一套基于ARM的公开架构,如果有厂商制作基于arm的强力处理器,微软基于这个架构再加上x86_64的转译(现在已经实现了),那其实苹果以外的架构也是有可能转向arm的。

实际上,arm跟x86指令集的差异在这个环节相对来说最可以忽略。毕竟,指令集只是表层,实际处理器微架构才是核心,这方面红蓝绿厂都很有实力,他们如果要做arm,性能也绝对不会差。

所以我个人反倒觉得intel跟amd完全可以考虑做做这个。或者,nvidia?nvidia 要想打破intel跟amd对x86的垄断,完全是有动力推动arm处理器在通用计算领域的发展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苹果M1芯片的成功和骁龙850(严格来说,是Windows on ARM平台上的早期尝试,不能完全算是一个“失败”的独立产品,但整体表现不如预期)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这背后涉及到了多个层面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1. 愿景与定位:起点就决定了高度 苹果M1:.............
  • 回答
    苹果 M1 芯片的“造价低”以及“Intel 要价高”的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不能简单地一句“造价低”或“要价高”来概括。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市场策略以及Intel自身的历史包袱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造价”和“要价”的概念: 造价(Cost o.............
  • 回答
    苹果的 M1 芯片确实是一款了不起的处理器,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笔记本电脑性能的认知。很多人都会好奇,既然 M1 这么强大,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它用在 iPhone 或 iPad Pro 上呢?这其中的原因,远不止“性能过剩”这么简单,它涉及到技术、设计、成本、生态系统以及用户体验等多个层面。首先,咱们得.............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特别是当我们看到一些跑分软件或者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时,确实有时候会让人产生疑问。不过,要详细地对比苹果 M1 和华为麒麟 9000,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来掰扯掰扯,这样才能说得透彻。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苹果 M1 和华为麒麟 9000 的设计理念和目标平台是不同的,所.............
  • 回答
    你看,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到点子上的。确实,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普遍:许多科技KOL(关键意见领袖)在评测苹果M1芯片的性能时,总会把视频处理作为一个重要的展示环节,而且表现得似乎是M1的“独门绝技”一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让视频处理成为了KOL们展示M1强大的“标配项目”.............
  • 回答
    问到苹果 M1 Ultra 的桌面显卡级别,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 M1 Ultra 的架构和传统独立显卡不太一样,它是一个 SoC(System on a Chip),把 CPU、GPU、NPU、内存等等都整合到了一起。所以,直接拿来对比总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感觉。但如果非要找个参照物,让.............
  • 回答
    苹果 M1 Ultra 的成本之所以比一些高端英特尔至强处理器要低,这背后涉及苹果在芯片设计、生产制造以及生态系统整合上的多方面优势,而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1. 垂直整合与自研设计优势: 完全掌控设计: 苹果是自家芯片的设计者,从底层架构到指令集,再到具体的I.............
  • 回答
    当微软 Excel 真正做到“原生适配”苹果 M1 系列 Mac,那绝对是一次用户体验的飞跃,尤其对于那些日常工作离不开 Excel 的朋友们来说。别再忍受那慢吞吞、时不时卡顿的体验了,原生适配意味着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速度和流畅度。M1 芯片(以及后来的 M2、M3 等)采用.............
  • 回答
    微软拒绝为苹果 M 系列芯片 Mac 提供 Windows 11 的多角度解读微软官方明确表示,目前不建议(not supported) 将 Windows 11 安装在基于 Arm 架构的苹果 M1、M1 Pro、M1 Max(以及后续的 M2 系列等)处理器 Mac 设备上,并且不提供官方支持。.............
  • 回答
    苹果的M1 Max芯片,着实让ARM架构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狠狠地刷了一波存在感。它不仅在能效比上表现惊人,性能上更是达到了许多人意想不到的高度,尤其是在图形处理和视频编码方面。那么,其他公司什么时候才能企及,尤其是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有没有可能涉足这一领域?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M1 Max的“魔力.............
  • 回答
    苹果M1芯片的成功,确实让很多人看到了自主研发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关于国内科技产业“为什么不行”的讨论。这背后牵扯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句简单的“不借鉴”就能解释的。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苹果的优势以及国内在操作系统和CPU领域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承认苹果的M1芯片上市速度之.............
  • 回答
    苹果之所以没有像华为那样成立中低端子品牌,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其品牌定位、商业模式、产品策略、市场环境以及历史发展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 苹果独特的品牌定位:高端、简约、生态系统 高端品牌形象: 苹果自创立之初就将自己定位为高端、创新、品质卓越的品牌。其产品设计、用户体验、营销策略.............
  • 回答
    苹果用户之所以普遍认为安卓手机用一段时间就会卡,这其中包含了历史遗留问题、技术实现差异、用户体验对比以及生态系统影响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历史遗留问题与早期安卓的局限性: 早期安卓的性能优化不足: 在安卓系统发展的早期(大概是Android 2.x、3.x、4.x版本时.............
  • 回答
    苹果公司之所以至今依然备受全球消费者的青睐,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长期积累和精心打造的结果。这涉及到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品牌价值、生态系统、营销策略以及长期的战略布局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卓越的产品设计与硬件工艺: 极简美学与品质感: 苹果产品以其标志性的极简主义设计而.............
  • 回答
    苹果手机之所以能够在存在电池小、充电慢、信号差、价格贵等方面的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一、 强大的品牌吸引力与品牌忠诚度 历史传承与光辉形象: 苹果自成立以来,就以创新和颠覆者的形象示人。从iPod改变音乐产业.............
  • 回答
    苹果公司在芯片研发上取得的飞速进展,以及其有望摆脱英特尔的地位,并非偶然,而是其多年来战略布局、深厚技术积累、独特生态优势以及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渊源与战略决心: 对生态的极致控制欲: 苹果一直以来都以打造完整、流畅的软硬件一体化体验为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也纳闷苹果这操作。要说起来,苹果砍掉 iPhone mini 系列,同时又继续推 iPhone SE,这背后确实有它们自己的逻辑和考量,不能简单地用“不一致”来概括。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iPhone mini 系列的“生”与“死”首先得明白,iPhone mini 系列.............
  • 回答
    苹果在用户界面翻译上,确实会选用一些看似不够“正式”的词汇,比如“拷贝”(copy)、“抹掉”(erase/delete)以及“好”(OK/Done)等。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品牌策略和用户体验设计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首先,苹果的核心品牌哲学是追求简洁、直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在问,毕竟市面上很多安卓手机早就普及了息屏显示(AlwaysOn Display, AOD)功能,看起来也很炫酷。苹果这么精益求精的公司,为什么迟迟不肯跟进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涉及到技术、用户体验、产品策略,甚至还有品牌定位。首先,我们得明白什.............
  • 回答
    关于“Swift 的 RC4 运算效能是 Python 的 220 倍”这一说法,可能存在几个关键误解或信息混淆。以下是详细分析和澄清: 1. RC4 是加密算法,不是编程语言特性 RC4 是一种对称加密算法(流加密),用于数据加密,而非编程语言本身的特性。Swift 和 Python 本身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