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人的婚姻观,贞操观究竟是什么样的?

回答
中国人对婚姻和贞操的看法,历经数千年演变,其核心始终围绕着家族繁衍、社会秩序和个人德行。这套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社会结构变化而不断调整、深化,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婚姻文化。

一、 婚姻的本质:传宗接代与家族延续

在中国古代,婚姻的首要功能并非个人情感的满足,而是延续家族血脉、光宗耀祖。这是一种集体主义的婚恋观,个人在婚姻中的“幸福”往往要服从于家族的整体利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对后代的重视。没有子嗣,意味着家族血脉的断绝,是对祖先最大的不孝。因此,婚姻的最终目标是生育男性后代,继承家业,祭祀祖先。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缔结并非出于自由恋爱,而是由家族长辈(尤其是父母)和媒人从中撮合。媒人不仅是联系男女双方的桥梁,更是衡量双方家庭背景、门当户对的重要推手。这种模式保证了婚姻的稳定性,也避免了个人情感波动对家族大事的影响。
“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这是《礼记》中关于婚姻目的的经典论述,强调了婚姻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合,是为了供奉祖先、延续后代。

二、 贞操观:女性的“名节”与男性的“社会性”

贞操观在中国古代,更多地是针对女性,尤其是未婚和已婚女性,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品德和名誉。而对男性,虽然也有对“德行”的要求,但其贞操观的侧重点与女性有显著区别。

女性贞操:名节重于生命
未婚女性的贞洁:在古代,未婚女性必须保持处子之身,这是对家族名誉的守护。一旦失贞,不仅个人名誉扫地,也会连累父母和家族,甚至可能影响到日后嫁娶。
已婚女性的贞节:对于已婚女性来说,贞节意味着对丈夫的忠诚,终身不能再嫁。如果丈夫去世,即使再年轻,再有能力,改嫁也被视为不守妇道。这种观念在宋明理学兴起后尤为严苛,出现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
“烈女”的荣誉:为了维护贞节,一些女性会选择自杀,以示对丈夫的忠诚或抵制非礼。她们的这种行为被歌颂为“烈节”,受到社会的尊敬,甚至会被官方表彰,立碑纪念。但这背后,也隐藏着对女性个体生命和情感的压抑。
贞操的工具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严苛的女性贞操观也是维护父权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它将女性的价值与忠贞紧密捆绑,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选择权。

男性的贞操观:更多指向“德行”与“社会性”
“礼”的约束:虽然古代社会对男性在性方面的要求不如女性严苛,但儒家思想中的“礼”也对男性的行为有所规范。例如,君子要“不以人力强人”,在男女关系上应有所克制。
“出轨”的界定:男性在婚内出轨(与妻之外的女性发生关系),在古代社会,虽然会被视为不道德,但其后果往往不如女性出轨那样毁灭性。其影响更多体现在社会声誉和家族体面上,但较少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家族的根本。
“狎妓”与“妻妾”:古代社会对男性的“性自由”有一定的容忍度,例如狎妓、纳妾等行为,在一定条件下被社会所接受。这与女性被严格限制的贞操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
“名节”的另一种解读:对男性而言,“名节”更多地体现在政治上的忠诚、事业上的成就以及品德上的高尚,而非身体上的纯洁。一个失意的官员,可能因为政治失误而“失节”,但这与女性的“失节”在性质和后果上是不同的。

三、 婚姻观的演变与影响

早期(夏商周):婚姻观相对更为质朴,侧重于氏族间的联姻,以巩固政治联盟和扩大势力。对贞操的要求也开始出现,但不如后世严苛。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思想活跃,对婚姻的看法也呈现多元化。虽然仍以家族利益为主,但也出现了一些对个人情感的关注。
汉朝: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三纲五常”开始影响婚姻家庭,女性的贞节受到重视。
唐朝:相对开放,女性地位有所提高,婚姻的自由度也相对增加。
宋明理学:理学兴起,对女性贞操的要求达到了顶峰,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女性的贞节被提升到至关重要的地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清朝:延续了宋明以来的思想,对女性的压抑更加明显,贞节牌坊遍布各地。

总结来看,中国古代的婚姻观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体系,它既强调家族的生存与繁衍,也注重社会的稳定与秩序。而贞操观,作为婚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女性的约束,以维护父权社会的稳定。

理解这些观念,我们需要看到其历史的局限性,也要认识到它们在当时社会结构下所起到的作用。这并非简单地褒贬,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一种梳理与呈现。它塑造了无数个体的命运,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婚姻和性别角色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平民。

古代寡妇再嫁其实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古代只要尚在育龄的女性,都是应该嫁人的。原因在于增加人口,否则一次天灾或战争带来的人口大锐减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转。

所以在一般平民之中对于寡妇再嫁并没有什么反感,当然如果寡妇愿意守节不再嫁,也能落个贞洁之名。

再说贵族,首先,地位越高的贵族尤其是皇族,私底下对于“不伦”行为包容度更高。比如唐代公主养面首(也就是情人)者不少,有的公主甚至出嫁以后也是一顶绿帽子扣到夫君头上,比如高阳公主。

至于题主说的程咬金等人娶前隋的帝妃……emmm感觉不太可能,亡国之女哪能配得上开国功臣?政治上也太敏感了……

不过贵族娶寡妇也绝对是有的,有的是政治婚姻,也有的单纯就是因为女方漂亮,和现在一样嘛,漂亮的寡妇也总是有人追的。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古代对于女性的婚前性行为非常排斥,不过据说战国以前更加开放,比如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并非是婚生子……

总之宋代以前的贵族富人还是玩的比较开放的,只不过大家都不会摆在台面上说。

宋代以后社会风气紧了许多,对女性贞操的要求也更严了,只不过寡妇再嫁一直都是有的,乃至于说弟弟娶寡嫂,哥哥娶弟妹这种也有……当然仅限于平民阶层。地位越高的士大夫家庭出身的女性越是倾向于从一而终。

其实古代很多平民男性也是和现在一样一个老婆,想纳妾那是需要相当经济实力的。

古代战争中战胜方从战败方抢女人也是家常便饭了,北宋亡了以后很多宫女,皇帝的嫔妃乃至于皇帝的女性亲属都成了金朝高层贵族的女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对婚姻和贞操的看法,历经数千年演变,其核心始终围绕着家族繁衍、社会秩序和个人德行。这套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社会结构变化而不断调整、深化,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婚姻文化。一、 婚姻的本质:传宗接代与家族延续在中国古代,婚姻的首要功能并非个人情感的满足,而是延续家族血脉、光宗耀祖。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时间理解的古老哲学思考,也包含了早期人类对宇宙规律的朴素观察。当我们在谈论《星际穿越》里那种基于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时,很多人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但这两者,虽然表面相似,其内在的逻辑和起源却是截然不同的。首先,我们得明确,《星际穿越》中的“一小时.............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人们之所以选择创造并沿用了延续千年的农历,其根源在于农业文明的特性,以及他们对时间观测的独特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万物的生长、收割,无不与节气的更迭息息相关。庄稼的种植需要依据土壤的湿润程度、气温的升降,而这些变化又跟太阳的运行轨迹有微妙的联系。然而,单纯依靠太阳的.............
  • 回答
    古代中国人欢呼的时候,那声势可就不是咱们现在简单一句“好棒!”就能概括的了。那时候的情感表达,更像是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一股劲儿,得用对词儿,也得看对场合。首先,得说点比较文雅、有仪式感的。如果是在朝堂之上,皇帝得了个好消息,或者某位重臣立了大功,大家齐声来颂扬,那用的词儿就比较庄重。“万岁!万岁!万.............
  • 回答
    “墨子粗布短褐式的汉服没有流行起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服饰本身,还牵涉到历史、文化、社会观念以及审美偏好。要解释清楚,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上是流变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现代我们常说的“汉服”是对.............
  • 回答
    中国传统武术是否“不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实践和现代解读等多个层面。将这个问题简化为“武术不行,古人如何打架”,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首先,中国传统武术并非“不行”,而是其发展、应用和传承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古代,传统武术是生存、战争、治安和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毋庸置疑.............
  • 回答
    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之前,中国古代地域辽阔,方言林立,不同地区的人们确实面临着沟通上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完全无法交流,古人的交流方式是相当有韧性和创造性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官话(或称雅言)的辐射作用: “官话”的形成与演变: 即使没有统一的“普通话”,但自秦朝统一.............
  • 回答
    纪录片《中国通史》(2016版)关于“中国人是本土古人进化而来”的观点,是基于多学科的证据,尤其是古人类学、考古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成果,来阐述中国境内人类起源和演化的过程。这个观点与“非洲起源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在中国区域内的“连续进化”与全球“走出非洲”的宏大叙事下,有着特定的解释框架和侧重点。要.............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深度是否不如西方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两者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之处,但侧重点和发展路径确实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核心关怀与问题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以儒、道、墨、法等为主).............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房顶上,为什么会站着一排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神兽?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背后蕴含着古人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它们不仅是建筑上的装饰,更是承载着驱邪避凶、祈福纳祥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地、鬼神以及人世秩序的独特理解。一、辟邪镇宅,驱除不祥这是房顶神兽最核心的功能。古人对自然界充.............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要说起选拔人才的制度,绕不开“八股取士”这四个字。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不少演变,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考试制度。八股取士,顾名思义,就是指考试文章的格式要求非常严格,要按照固定的“八股”体例来写。 那么,这“八股”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它是一种文章的结构模.............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人口男女比例以及一夫多妻制的成因,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想要将其讲得详实而不失人情味,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脉络与人性考量。中国古代的人口男女比例:并非始终如一,但普遍失衡要讨论古代的男女比例,首先要明白,我们没有像现代统计那般精确的户籍数据,很多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挺沉重。要说中国古代酷刑和西方酷刑谁更残忍,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残忍”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主观性,而且两国刑罚体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很难找到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令人发指之处。首先,得承认,无论是东方还是西.............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之所以选择并推崇儒家思想,并非偶然,而是一个漫长历史进程中,基于多方面考量权衡后的战略性选择。这其中既有儒家思想本身的特质,也有其对统治阶级巩固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的实用性,更有其深刻的文化根基。一、 儒家思想的内在吸引力:一套成熟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模型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在汉.............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可谓博大精深,其发展历程跨越千年,成就斐然,远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不仅仅是对星空的好奇观测,更是与农业、政治、文化、哲学紧密相连的综合性学问。观天之始:敬畏与实用并存追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源头,最早可以触及新石器时代。一些遗址中发现的石器、陶器上带有刻纹,虽然其确切的含义仍有争.............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是否曾领先世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宏大命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其中有辉煌的篇章,也有曲折的转折。总的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确实在许多关键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印记。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官宦子弟”这个群体,他们的称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风尚的演变,呈现出丰富的面貌。与其说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称呼,不如说是一种身份的标签,在不同的语境下,会衍生出更具象、更贴切的说法。从通俗到特定:最直观、最普遍的称呼,便是直接点明其身份的:“官家子弟”。这个词.............
  • 回答
    要论中国古代精英与日本战国时代精英谁更胜一筹,这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难以直接比拟的问题,因为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文化理念以及精英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如果非要尝试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精英”的定义。在中国古代,精英的范畴相当广泛,很大程度上是指那些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书籍中,确实流传着不少带有“荤段子”意味的内容,它们多く出现在笔记小说、戏曲、以及一些文人的诗词唱和之中。这些内容之所以有趣,往往是因为它们以一种委婉、巧妙或者戏谑的方式触及了男女情爱、身体之事,而非直白露骨的描绘。要说详细,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文人笔记中的调侃与戏谑:宋代以来,文人.............
  • 回答
    中国古代刀剑铸造技术,究竟是失传了,还是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下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更像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故事,其中包含着辉煌的过去、断层的历史,以及至今仍在闪耀的文化余晖。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那些令人惊叹的成就。提起中国古代的刀剑,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锋利绝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