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

回答
看到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我觉着这事儿办得挺实在,也挺有必要的。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

首先,什么是“超标超前培训”? 教育部这回给划了道线,明确了小学阶段不能教初中的内容,初中阶段也不能教高中内容。比如,小学奥数里那些涉及函数、不等式之类的,还有什么三角函数、导数什么的,这都不是义务教育阶段应该碰的。语文上,什么文言文、古诗词堆得太深太难,英语上那些大学四六级词汇量,这些也都算“超前”了。甚至连科学,把高中物理、化学的知识点拿到初中来讲,也算“超了”。

这清单出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给家长和培训机构一个明确的“红线”。以前很多家长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学了,我家孩子不学就吃亏了,所以一窝蜂地把孩子送去各种“培优班”、“辅导班”。培训机构呢,为了揽生意,也想方设法地把课程包装得更“高大上”,更“有前途”,往往就往“超标超前”的路子上走了。现在有了这个清单,起码大家知道什么能学,什么不能学,这就像给市场一个“指导价”,让那些钻空子、误导家长的行为有点约束了。

其次,这背后反映的是对义务教育本质的回归。义务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为绝大多数学生打好基础,培养他们基本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继续学习,而不是把少数尖子生拔得太高。如果一味地追求“超标超前”,就容易把教育变成一场“军备竞赛”,让孩子们从小的压力就特别大,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而且,这样也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只有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才能负担得起这些“超标超前”的培训,这无形中就拉大了教育差距。

所以,这个负面清单,可以说是为“双减”政策的一个重要补充和深化。之前“双减”主要是在校内和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规范上,这个清单则更进一步,直指培训内容本身。它是在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一群只会做题的“考试机器”。

再者,对“教育焦虑”也是一种疏导。现在很多家长之所以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教育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都盯着升学率、名校。一旦教育内容被定义为“超标超前”就是好的,那家长们自然就会追逐这些,导致焦虑层层加码。这个清单的出现,其实是在告诉家长们,正常的义务教育内容就是适合你们孩子的,过度的、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学习,不见得就是好事,反而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不利。

当然,我也知道,这个清单的落地和执行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如何界定“超标超前”的度?有些知识点的融合和渗透,比如数学里的“建模思想”,很容易就触碰到“超标”的边缘。还有,培训机构也可能会想出新的花样,把内容包装得更隐蔽。另外,家长的观念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焦虑依然存在。

但是,我认为这个清单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是很有价值的。至少,它提供了一个评价和监督的依据,让那些“唯分数论”、“唯升学率论”的培训模式有所收敛。它也给学校老师一个信号,那就是校内的教学内容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是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的。

总的来说,我觉得教育部这个《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是在努力让义务教育回归应有的轨道,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更健康、更公平的环境里成长。虽然执行过程中会有困难,但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指导,总比大家心里都没谱要好得多。这就像是给教育这艘大船立了一个航标,告诉大家别偏离了方向。期待这个清单能够真正落地生根,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纯粹、更具活力的学习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过来考虑,凡是不在清单上的都可以学。

限学令颁布后中国物理教育大改革,成效显著,消息传到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政府派物理学家去中国参观学习。

美国物理学家问一个小朋友:

「小朋友,光滑水平桌面上,小球拴在一个储存10焦耳弹性势能的弹簧上从静止释放,弹簧恢复原长时小球动能为多少啊?」

「叔叔,动能的定量计算超纲了,我不知道。」

「呃……好吧……」

「叔叔,叔叔,虽然我不知道小球动能多少,但是我知道小球动能加弹簧弹性势能是不变的。」

「哦?」美国物理学家眼前一亮,「为什么呢?机械能守恒不也是超纲内容吗?」

「因为这个系统的哈密顿量是不含时的。」

(改编自QQ空间@康宁)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我们家附近的矿务局机关图书馆倒闭,不少收破烂的闻风而动,从里面运走大量图书。

然后我爹螳螂捕蝉,以十块钱(九十年代初)的价格,从收破烂手里拦下了两个大麻袋的存货。

这两大麻袋的书,成了滋润我童年精神生活的营养剂,也在多年以后成了我在b乎吹逼的灵感源泉。

我记得那些书里有一套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黑皮《十万个为什么》(图是网上的,但书一样)

这套书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气象物理化学农业医学……等等各个方面。

我看的非常零散,但是我记得书里很多内容,比如天文里会讲述恒星的寿命过程,白矮星的概念,中子星的形成,超新星爆发及最后红巨星的消亡。我至今记得图里生动形象的用四辆卡车拉一个火柴盒来给大家讲述白矮星上的物质密度。

我记得海王星不是被直接观测到的,而是被天王星不按照套路运行的轨道卖出来的,因为科学家计算的轨道不是天王星运行的轨道,于是仔细搜索,找到了海王星,也许海王星感到不忿,又用同样的方法卖了冥王星。

还有火土之间的神奇小行星带以及我们中国天文学家给小行星起的名字“婚神星,谷神星,灶神星……”前不久我看见雷神山火神山这种名字充满亲切,这个格式一直没有变过,它来源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物理篇里有基本粒子的描述,从分子,原子,一直解释到胶子光子强子夸克,要知道这书是七十年代出版的,而夸克的概念提出是1964年,这个科技时效性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科普人真心将知识奉献给孩子的满满诚意。

这些概念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在高中接触相关物理概念时没有一点吃力。

甚至于他还系统性的展现了相对论的概念,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比光速跑得快,你是不是可以看到以前的历史?”

还有我最喜欢看的农业篇里,细致的讲述过农业合理密植、马铃薯和甘薯为何不能混合贮藏、还有异源六倍体小麦与野生小黑麦杂交产生的八倍体小黑麦,我至今记得文章里描述是这样的“这种经过重重努力杂交诞生的小黑麦,具有优良的抗寒抗病抗旱抗逆性状……”非常的燃。

最难能可贵的是,农业篇里还将我国农民广泛流传的一些谚语进行了科学的解读,比如“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

医学里深入浅出的给大家讲解了人体内循环系统,用插图详细的刻画了血吸虫在钉螺狮里发育成尾蚴然后寄生人体的过程,还提醒南方小朋友不要去有钉螺狮出没的水域游玩。

我清楚的的记得,那些呕心沥血的科普人,用手绘的线条插图给我们画了人体内血管的分布,断肢移植手术的过程……美国人民如果稍微看过一点,就不会喝消毒液了。

大脑的沟回、免疫系统的应激方式、心脏泵动血液的原理、静脉血管中神奇的静脉瓣、神经突触及递质传输神经信号的方法……我一个七岁的孩子全部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了。

对了还有大部分小朋友最喜欢的动物,那可不是后来的儿童读物里烂大街的狮子老虎恐龙,而是主要讲述着各种动物系统知识,譬如羊膜动物衍生的似哺乳类(后来生物界将这一类别定义为了合弓纲)和爬行类;顺口提了了我国四大家鱼青草鲢鳙的食性区别;还对我国不同地区出没的不同生物种类进行了标注。

植物木质部的形成,叶片的蒸腾作用,植物间的竞争和杀戮行为,寄生派掌门菟丝子和歪叶榕,无比高大的天料木,活化石水杉,死全家的银杏(银杏所属的类,除银杏外全部灭绝),盐碱地里的布料宠儿罗布麻,还有我们爱吃的浅刺大板栗……

对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有一篇讲述了我国为了治理海洋滩涂盐碱地,引进了大米草,文章阐述完大米草的优点后,还提出了一个隐隐的担忧:“但是,引进外来植物到新环境,总是充满变数,大米草的优点越多,它在未来造成生物入侵的危害可能也就越大。”

结果呢?

一声叹息



心情澎湃,引起了我的回忆,一时间说的有些多。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从这些上世纪面向6—10岁儿童出版的科普读物里,看到了一个真心致力于教育的组织,鞠躬尽瘁的将知识掰碎了,揉化了,一口一口咀嚼软了喂给那个时代的少年。

正是以这些图书的出版者,编纂者还有那时代的老师们呕心沥血的努力,我们这一代在看着美利坚口服消毒液、电视台驱魔、舔马桶、街头裸奔、举办新冠派对时,才能付之一笑。

我们才能万众如一的配合着各种防疫措施,并清晰的明白孰是孰非,让某些外界试图挑拨的势力气急败坏却又无能为力。


而现在,你告诉我我的前半生都是超纲的?都是不应该学的?

知识这种东西,何来超纲之说?了解了就是了解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当年七岁的我都知道红药水和碘酒这两种伤口处理药不能同时使用,会产生剧毒的溴化汞。我想这条知识对喝了消毒液的人就是明显“超纲”的,但是他喝下去后,自然规律可不会管他超不超纲。


我不希望二十年后,在“不超纲”的课本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也成了那个样子。

user avatar

这明明是针对「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的负面清单,目的是不让校外培训机构抢跑课内进度。他禁止学生学习知识了吗?这年头还有人担心自己想学知识学不到?

想学初中学完微积分,可以去买书自学,可以到附近大学到课堂里听课,可以去听免费/付费的网课,这都是公开的渠道,选择多得数不完。我完全没有参加过数学竞赛也没有参加竞赛需求,但初中也把微积分学了,二十年前,淘了旧书自己看,因为觉得好玩。

所以只要搞清楚你的目的,如果是因为你的好奇心,想要学知识,那这个针对校外机构的负面清单完全不会妨碍你。它妨碍的是那些想要花钱抢跑的人。就是聪明也不算聪明绝顶,但是经过那些「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提前训练之后也能学得会,可以在考试中相对没有训练的人获得一些优势的人。

还是那句话,你要是真的是天才,然后我前面说的自学、去大学听课等等方法一概不会,你非要老师教,而和同龄人上一样的课程又实在难受,那就请跳级。你课外花钱请老师提前学,欺负没有抢跑的同龄人,算什么本事?

举个例子,根据上海市学籍管理办法,跳级需要「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突出,学业成绩优异,已提前达到更高年级学力程度,由学生和家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全面考核同意,并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可提前升入相应年级学习。跨学段跳级的学生须参加毕业考试和高一学段的统一招生考试,并达到相应的标准。」

连跳级都做不到,只能花钱在机构进行提前训练在考场上欺负同龄人,就不要假装说什么“对知识有需求”了,你对知识有需求那也不是去上学而思啊。

因此,我非常支持这一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负面清单。校外机构不能超过课内进度,这至少是与当前的义务教育改革的精神是相符的。

但关键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如何选拔?为了进高中,大家还是要中考的,在这一步,还是要有区分,有选拔。

现在的考纲,你说他很简单吗?不简单,他是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才能学会的。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抱怨什么中考大家都是满分,考试没有区分度呢?

因为尖子生们都花了显著超出正常水平的时间啊!

那为什么尖子生都要花超出正常水平的时间呢?

因为现在的指挥棒就是选拔考试尖子,所以把所有的资源都花在培养尖子生上,而尖子生相互竞争,自然把中考的水平给提高了,中考在选拔作用上就失效了。

所以,需要改变的,绝不是让中考更难,考纲更深,这是没有底的。

我国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什么?保基础,提下限,而不是在初中生同龄人里训练尖子,甚至是让尖子生相互竞争。在这个前提下,之前举全校之力选拔尖子的指挥棒,根本就是错的。所以才要改成摇号入学、名额到校。

有人问,这么改革之后,每个学校的生源随机,入学名额固定,怎么学都行,那教师还有什么动力?怎么考核学校?

我想了一个办法,供商榷——考核学生的平均百分位增量。

定期统一考试,考察学生的百分位,和上一次统一考试的百分位相比,比较其平均进步水平。

比方说,一个学校录取了平均百分位98%的学生(只比2%的学生差),最后培养成了百分位99%,那进步就是1%。

另一个学校录取了平均百分位50%的学生,最后培养成了平均百分位60%的学生,那进步就是10%。

那后者就是要比前者好10倍,资源就应该向后者倾斜。

这种方式下,每个学校不仅不会追求好生源,相反,他会争取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然后把他们教好。

能把好学生教好,不稀奇,初中考纲内那点玩意,好学生根本不用你教。能把后进生教好,才算真正有水平。

至于尖子生,超常生,在初中阶段完全不需要集中教育资源去培训。人才就在这里,越是提前训练,反而越是提高人才甄选的成本,让高中和大学无法分辨一个人是真的聪明还只是提前学了两年才有了做题的熟练度,让众多庸才获取并浪费了他们不应该获得的教育资源。

把未经过度训练的学生选拔给高中,让他们在高中崭露头角,此时获得教育资源的集中,虽然晚了三年,但也不会妨碍一个天才——当然,要给真正的天才提供跳级的机会。

有人担心,有钱的学生此时会不会把提前教学从机构搬回家?也会有,但会减少。提前训练,抢跑,原本就是想要超过和自己类似层次的考生。但当生源打乱,名额到校之后,学校内部就那么几个名额,且校内层次分布差异很大,相当于每个人在跑道上的位置和速度本身就差很远,那么抢跑的效率大幅度降低了。(可以参考这个答案:zhihu.com/question/3340

因此,短期看,入学摇号、名额到校、校外培训负面清单等举措,只是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目标回归本质的手段,但不是目标。

长期看,我们要做的是改变指挥棒,让整个社会改变义务教育的目标,让义务教育回到同质化、保基础、提下限的目标上来。目标改变,资源自然会流动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

当然,这么做,一些家庭可能会走出体制,去国际学校,出国。

确实,我们无法阻止这点。但绝不能因为无法堵上所有漏洞,就什么都不做。

user avatar

还是大佬的那句“野蛮其体魄”有用啊!

东亚长期秉持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来说,虽然短期内身体暂时很受损,但是长期来看,身体会一直很受损。

把中高考难度下调有个屁用,该上清北的还是上清北,该三本的还是三本。比如12年浙江的理综特别简单,学生们普天同庆。结果一本线创历史新高(593分)。依我看,别下调难度了,直接给每人中考加10分就行了。

文化科的统一超纲,等于统一不超纲。要打破这一魔咒,一定要按照东亚人的习性来改革。建议把体育纳入中高考,或者将其比重加大到与语数外同一水平。

这样同学们就有充足时间搞户外锻炼了(家长们也支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