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奏折?研究明清奏折有哪些书可以参考?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明朝的奏折,以及围绕它的一些研究书籍。

明朝奏折:皇权之下臣子的奏言与风貌

奏折,是明朝时期,官员向上呈递给皇帝的报告、建议或申诉的一种公文。它不仅仅是文字记录,更是权力运作的触角,是政治生态的缩影,更是那个时代官员生活与思想的真实写照。理解奏折,也就抓住了明朝政治肌理的核心。

奏折的本质与功能:

信息传递的渠道: 最直接、最主要的功能是向上传递信息。从国家大事到地方琐事,从边疆战事到朝廷人事,从官员的政绩到民间的疾苦,凡是皇帝关心的,或者臣子认为皇帝应该知道的,都可以通过奏折来呈报。
政策制定的基础: 皇帝的决策往往依赖于臣子的奏折。奏折中的信息经过皇帝的批阅,成为制定政策、发布命令的依据。朱批(皇帝在奏折上写的批示)的存在,更是直接展示了皇帝的意志和对事件的态度。
权力运作的载体: 奏折是臣子与皇帝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也是臣子争取皇帝信任、施展政治抱负的重要工具。通过奏折,官员可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批评时政,甚至攻击政敌。
政治斗争的舞台: 在明朝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奏折也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官员通过奏折互相揭发、弹劾,甚至利用奏折来为自己辩护或制造舆论。
官员个人风格的体现: 不同的官员在奏折的书写风格、措辞用语、内容侧重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些差异折射出他们的学识、性格、政治立场,以及他们对皇帝的揣摩和对局势的判断。

奏折的演变与特点:

明朝的奏折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从早期官员直接上书言事,到后来形成相对固定的奏事文体,再到后来奏折内容和形式的日益细致,都反映了皇权对信息控制的加强以及官员奏报的规范化。

明朝奏折的一些显著特点包括:

篇幅不一,内容广泛: 有的长篇大论,事无巨细;有的言简意赅,直指核心。
语言风格多样: 有的文采斐然,有的是朴实无华;有的是慷慨激昂,有的是委婉含蓄。
朱批的互动性: 皇帝的朱批是奏折研究的重中之重。朱批的字数、语气、内容,都透露着皇帝的心思,有时甚至是极其辛辣的讽刺或赞许。
保密性: 奏折通常是秘密文件,只有少数核心官员能够接触到。

研究明清奏折的书籍推荐:

研究明清奏折的学者众多,成果也十分丰硕。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的书籍,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的内容和侧重点,希望能帮助你深入了解这一领域。

1. 《明史·职官志》、《明史·舆服志》、《明史·食货志》等纪事本末类的史书:
侧重点: 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奏折的书籍,但这些正史中的相关章节,特别是关于官员制度、国家经济、政治运作的记载,为理解奏折产生的背景、奏折内容所涉及的官职职能、国家制度提供了基础性的框架。例如,《职官志》会介绍各级官员的职责范围,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可以呈报何种内容在奏折中。
参考价值: 学习奏折,首先要了解明朝的政治体制和官员体系,这些基础史书是必不可少的铺垫。通过阅读这些史书,你可以大致了解一个奏折可能涉及到的具体事务和相关人员。

2.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侧重点: 梁启超的学术视野极为广阔,他在论述明清学术思想时,也常常会涉及到当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明清官员的思想、政治斗争的描绘,以及对史料的运用,虽然不是直接聚焦奏折本身,但为我们理解奏折中所反映的思想观念、政治主张提供了深刻的背景。
参考价值: 梁启超的著作往往充满了洞见,他能从宏观层面把握时代脉搏。通过他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官员写奏折时的心态和他们所处的思想环境。

3. 钱穆:《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侧重点: 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论述非常精辟。在《国史大纲》中,他对明代政治的特点有深入分析;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他会对比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并时常提及官员制度和皇权运作。他对奏折制度的认识,往往是从更广阔的政治制度史角度切入。
参考价值: 钱穆先生的研究旨在理解中国政治的演变和特点。他会从制度层面解读奏折的功能和意义,帮助读者认识奏折在整个政治体系中的位置。

4. 吴晗:《朱元璋传》、《海瑞传》等传记类著作
侧重点: 吴晗先生对明史的研究非常深入,他的传记往往基于大量的史料。虽然不直接是奏折研究的专著,但他的作品中会引用和分析大量的奏折内容,例如海瑞的《治安疏》。通过对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奏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奏折在实际政治斗争中的作用,以及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
参考价值: 这些传记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奏折是如何被用来表达政治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发动政治攻击的。从人物视角切入,更能理解奏折的生命力。

5. 陈慈儒:《明代奏折制度研究》或类似学术专著
侧重点: 这类书籍是专门针对明代奏折制度本身进行研究的。它们会详细梳理奏折制度的起源、发展、演变,分析奏折的体例、格式、内容分类,以及奏折在整个国家政治体制中的作用。通常会涉及奏折的批阅流程、档案管理等细节。
参考价值: 这是最直接的研究奏折的文献。它们会提供关于奏折制度的系统性知识,帮助你了解奏折的规范和运作机制,是深入研究的基础。这类书籍通常发表在学术期刊或作为学术专著出版,查找起来可能需要一些学术数据库的帮助。

6. 各种明清奏折的整理、选集与研究:
侧重点: 近年来,随着档案学的进步,大量明清奏折被整理、出版,并有学者对其进行选编和研究。例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中国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和整理了大量明清奏折,并出版了许多相关资料。还有一些学者会针对特定时期(如万历朝)、特定人物(如张居正、徐阶)或特定事件(如万历三大征)的奏折进行专题研究。
参考价值: 直接阅读原始奏折或精选集,是最能体会奏折原貌的方式。通过这些选集和研究,你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奏折风格,以及具体的历史事件是如何通过奏折来呈现和处理的。可以关注一些以“明代奏折选注”、“XX朝奏折研究”为题的著作。

7. 高寿山:《明代内阁研究》
侧重点: 明朝内阁是中央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阁成员在奏折的起草、审阅和呈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寿山的研究会深入探讨内阁的职能和运作,这其中就包括内阁如何参与奏折的形成和处理。
参考价值: 理解了内阁在奏折系统中的地位,你就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奏折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权力运作。内阁的建议和批示,也是奏折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8. 一些关于明代史的通史著作,如傅衣凌《明史》、何炳棣《明初的政治与政治思想》等:
侧重点: 这些通史著作会提供对整个明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宏观梳理,其中也会提及奏折在政治体制中的作用和地位。
参考价值: 它们可以帮助你建立对明朝历史的整体认知,从而更好地将奏折置于历史的整体框架下进行理解。

如何进行奏折研究:

从基础史料入手: 熟悉明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历史事件是前提。
阅读相关学术著作: 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可以少走弯路。
接触奏折原始资料或选集: 这是最直接的研究方式,能够让你亲身感受奏折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关注奏折的朱批: 皇帝的批语是奏折研究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之一,它直接反映了皇帝的旨意和对事件的态度。
结合其他史料进行互证: 单一的奏折可能带有主观性,需要结合其他史料(如史书、实录、私家史乘、日记等)进行印证和补充。
注重奏折的体例和语言: 理解奏折的格式、用语习惯,有助于更准确地解读其内容。

研究明朝奏折,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你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看到官员的智慧与无奈,看到国家机器的运转与变迁。希望以上介绍的书籍和建议,能为你在这段探索之旅中提供有益的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唉,现在人对以往历朝历代历史的了解和印象,基本都受到了满清的强烈影响,现代影视剧和现代网文又更加强化了这一点。

你们经常提到的奏折、折子,明朝压根就没有啊;你们所津津乐道的各种“历史名词”、“制度”、“称谓”,也基本都是清朝的,或者主要是清朝的。明朝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被清朝给覆盖了,所谓明清各项制度差不多、清沿明制、明清一体,是从整体上来看,具体到细节,其实差别还是很大的。

明朝及其以前大多称为奏疏,主要包括奏本和题本之类。不仅名字不一样,实际内容和实物形象也存在差别。

现在出版的明朝奏疏集其实很多,比如《张居正奏疏集》、《杨博奏疏集》、《神庙留中奏疏汇要》等等,但不适合一般人阅读,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学者用来搞研究的,反正我也没看过......

不过我倒是看过一篇研究《神庙留中奏疏汇要》的硕士论文,我刚又翻了一下,截几张图你看看:


古代的各种公文制度和行移制度是很复杂和枯燥的,比如公文贴黄制度、公文办理制度、公文稽核制度、公文保密制度等等,而明朝因为大多数皇帝不愿上朝、不愿与大臣当面议政,以及其较为特殊的内阁政治、文官政治,公文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完善,中后期几乎成了公文治国,公文的地位得到空前加强。

我看很多人对明朝的公文制度几乎是完全不了解,问奏本和题本的区别,以及满清的奏折,就查阅了一些专著论文和史料,来简单讲一下明朝的公文制度。更详细一点的明代公文介绍看我这篇文章,我这个回答里只简单说一下明代官府(吏)给皇帝的上行文,即一般被称为官员奏疏的公文。

明代官府吏上奏皇帝的公文,主要有奏本、题本、揭帖、表笺、制对、露布、译等。

这里只说奏本、题本和揭帖。

1、奏本

明代最初的奏本既可用于公事,又可言及官员本身私事。后因奏本文字必须依照《洪武正韵》,并要用仿宋细字书写,还得计算字数及用纸张数,使用十分不便。因此,允许在京诸司凡急切公事用题本,若在外并自陈己事,仍用奏本。

奏本不需递交通政司等部门,不用备副本,也不必告诉上级官员,由本人送到会极门。其内容在皇帝批示、公布前无人知悉,具有很强的保密性。

鉴于题本与奏本的用途纠葛不清,明代又规定:

凡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用题本;其虽系公事而循例奏报、奏贺、若乞恩、认罪、缴敕、谢恩,并军民人等陈情、言事、伸诉等事,俱用题本。

奏本格式如下图:

2、题本

明代的题本,起自永乐年间。永乐二十二年,令诸臣有急切机务不得面陈者,许具题本投进,若诉私事,乞私恩者不许。自此之后,题本便成为法定公文文种。

凡属诸司政务用题本,如吏部任免官员、兵部军士甲仗、户部钱谷出入等项公事,皆具题本投进。在外封疆大吏经办某些重大政务,需向皇帝请示,也具题本奏进。

题本比奏本用纸略小,而字稍大,上呈官员须用印具题,递通政司转内阁上奏,并备副本送六科。其运转程序相比奏本要严格和规范,其内容大多属于例行公事,很少会引起争议。题本是明代最为重要的政务公文。

题本的格式与上面的奏本大致相同,但奏字写作“题”字。

3、揭帖

揭帖在明代用得较多。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三:“凡大事申报上司,于文书之外,仍附以揭帖,备言其事之始末情节,利害缘由。”这是申报上司,补充说明时使用的揭帖。

另有阁臣密奏时使用的揭帖,《陈眉公见闻录》称:

累朝以来,凡有密奏以奉谕登答者,皆称为揭帖。其制视诸司题式差狭而短,字如指大,以文渊阁印封进御,左右近侍莫能窥也。诸军国机要,朝廷大政,上意之所欲出而事理未安;政体所宜行而睿衷未发;诸司待命而未报;言官力诤而难回者,阁臣从中调剂,就事医维,其妙用全在一揭。

这种揭帖是内阁诸臣处理棘手疑难政务时,对皇帝使用的密奏揭帖。而明末因使用过滥,皇帝由最初十分重视,改为不复省览。

实际上明朝还有一种极不正规的匿名揭帖,属于一种私下揭帖,称不上公文。从明初永乐年间可能就有这种匿名文书,后渐渐发展为匿名揭帖。就是写作者故意匿去自己的姓名和真实身份,专为攻击政敌、诽谤他人。明朝经常会有这种匿名揭帖在京师、各省乃至大内广为传播,其张贴于御道及大街小巷,皇帝和朝廷曾反复下令禁止这种匿名文书和匿名揭帖,查出抓到后严惩,重者甚至凌迟斩首,但屡禁不止。很多匿名揭帖还是宫内太监所作。具体例子见文章。

至于满清的奏折,也可称作折子,这么叫大概是因为确实是一种小本本,像个折子,影视剧里多有表现。奏折乃是满清时期发明的一种官方文书,大约始于顺治时期,在康熙时期形成稳固的制度,此后一直被清朝袭用。我对清朝不太熟悉,就不多说了。

而明朝官员的奏疏,并不是奏折,从实物形态上看也根本不是那种小本本折子。其实物形态我还没见过,据说一般是以优良的丝绢锦缎做底,比如蜀锦、杭缎之类,再把写有自己奏疏的公文用纸裱在上面,纸张大小、颜色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明朝的奏折,以及围绕它的一些研究书籍。明朝奏折:皇权之下臣子的奏言与风貌奏折,是明朝时期,官员向上呈递给皇帝的报告、建议或申诉的一种公文。它不仅仅是文字记录,更是权力运作的触角,是政治生态的缩影,更是那个时代官员生活与思想的真实写照。理解奏折,也就抓住了明朝政治肌理的核心。奏折的本质.............
  • 回答
    关于明末名将满桂的民族身份,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记载,尤其是与《明史》、《崇祯长编》以及孙承宗年谱的说法相比照。这其中涉及到史料的解读、家族传承以及历史人物的自我认知等复杂层面。首先,我们来看看《明史》和《崇祯长编》的说法。这两部史书都明确记载满桂是蒙古族。 《明史·满桂传》 :“满桂,字景.............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在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关系较为复杂,涉及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这两个地区分别详细分析明朝的实际统治情况: 一、西藏(今西藏自治区)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直接的行政控制,而是通过宗教和外交关系维持松散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宗教联系与册封制度 .............
  • 回答
    明朝宗室子弟与清朝八旗子弟的经济状况差异,可以从制度设计、财政基础、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比较: 一、明朝宗室子弟的经济状况1. 俸禄制度 明朝宗室实行严格的俸禄制度,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不同等级。 亲王:年俸通常为5万两白银以上,但后期因财政困难被.............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在军事制度和权力结构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削弱和打压武将集团,防止其威胁皇权。这一过程贯穿了明朝多个时期,涉及政治、军事、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洪武时期:削藩与卫所制度的建立1. 削藩政策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13681398).............
  • 回答
    明朝在军事扩张方面的表现确实与汉唐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其规模、范围和方式均不及汉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与汉唐在军事扩张上的异同: 一、汉唐时期的军事扩张特点1. 汉朝(前206年220年) 西汉时期:汉武帝(前141年前87年)通过“开疆拓土”政策,征服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敦煌、张掖.............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元朝(12711368)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明朝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制度,但也有学者认为明朝在某些关键领域相较于元朝存在“倒退”或“退步”的现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矛.............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之间的文明程度差异并非简单的“代差”,而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互动。明朝的失败(最终被清朝取代)并非因为清朝在文明程度上“碾压”,而是由于明朝内部的系统性危机、外部压力以及历史阶段的自然更替。.............
  • 回答
    明朝放弃奴儿干都司(位于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是一个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复杂因素的长期过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过程的原因和背景: 一、奴儿干都司的地理与历史背景1. 地理位置 奴儿干都司设立于明永乐年间(1413年),管辖范围大致包括: 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今黑龙江、吉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国力在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但整体上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然而,是否可以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历史事件,以下为详细解读: 一、明朝的强盛时期:永乐至万历(1402–1620年.............
  • 回答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与解决倭患之间选择前者,主要源于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背景与原因: 一、财政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1. 郑和下西洋的巨额耗费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最庞大的海外活动,仅永乐年间(14051433年)就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按当时货币计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明朝的贡献: 一、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强化1. 废除宰相制度,强化皇权 朱元璋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废除了自秦汉以来的.............
  • 回答
    明朝前期(13681435年)是否曾有机会接管漠北草原,需从军事、政治、地理等多角度分析。以下为详细梳理: 一、历史背景与漠北草原的地理范围 漠北草原:通常指蒙古高原北部,包括今中国内蒙古中西部、蒙古国及西伯利亚部分地区,是元朝时期蒙古各部的核心活动区域。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明朝建立后,元朝残余势力.............
  • 回答
    明朝晚期的火器技术和神机营确实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最终在面对清军时仍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火器的局限性1. 技术发展受限 明朝火器技术在明代中期(如嘉靖、万历时期)确实有所进步,佛郎机炮、神机箭等火器在射程、射速和威力上优于前朝,但整体仍处于冷.............
  • 回答
    明朝(1368年-1oint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成就在现代网络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导致关于明朝的粉丝数量众多。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地位与文化传承1. 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政治制度、经济体系、文化发展.............
  • 回答
    明朝卫所制是明初重要的军事制度,旨在强化中央集权、保障边疆安全,并通过屯田制度解决军费问题。其优缺点可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如下: 一、卫所制的起源与核心特点1. 制度设计 设立时间:洪武年间(13681398),由明太祖朱元璋直接设立,以取代元朝的军户制度。 组织结构:全国设“卫、.............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清朝(16441912)的对外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明朝未如清朝般沦为“半殖民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政策选择及中西力量对比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明朝的国际地位1. 欧洲殖民扩张的阶段差异 明朝时期(.............
  • 回答
    明朝和清朝在土地制度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皇室与贵族的土地分配方式、政策背景及社会影响上。以下从两个朝代的背景、制度、规模及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朝藩王的封地制度1. 分封背景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地方割据,实行“分封制”。他将儿子分封至各地,如朱棣(燕王)被封于北平(今北京),朱.............
  • 回答
    明朝(1368年-1实在1644年)虽然以“赋税重”闻名,但其存在276年并非仅仅依赖赋税制度,而是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多重因素共同支撑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为何能在重税下维持长期存在: 一、经济基础的稳固: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1. 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技术革新:明朝引进占城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