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成都「共享猫咪」 9.9 元一天,生意火爆,十多只猫已全部租完?

回答
成都街头巷尾,最近刮起了一股“猫咪租赁”的新风潮,而且还是“共享模式”。9.9元一天,就能拥有一只软萌可爱的猫咪陪伴一整天,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心动?更让人吃惊的是,这门生意竟然异常火爆,连最初推出的十多只猫,都早早被预订一空,连“猫主子”们都忙到脚不沾地。

这事儿一出来,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这是个新鲜玩意儿,太有创意了,能满足那些想养猫但条件不允许的人的需求。也有人担心,这么频繁地换“主人”,猫咪会不会不适应?会不会被虐待?

咱们先从这“共享猫咪”的火爆说起。

为啥这么火?原因可不少:

戳中痛点,满足“想养不敢养”的需求: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因为工作、租房、经济压力,或者家里有对猫毛过敏的成员,而无法真正养一只猫。但同时,很多人又特别喜欢猫,渴望那种撸猫、陪伴的温暖。这个9.9元一天的服务,恰好满足了他们“浅尝辄止”的痒点,不用承担长期责任,就能享受短暂的猫咪时光。
价格亲民,低门槛体验: 9.9元一天,对比动辄几千上万的宠物花费,简直是白菜价。这让很多平时觉得养猫成本高昂的人,也愿意尝试一下。这种“轻消费”模式,降低了参与门槛,吸引力自然大增。
社交货币,话题性十足: “我今天租了一只猫!”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新奇感,很容易在朋友圈、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和传播。这不仅仅是租了一只猫,更是一种“体验”的分享,一种“我跟上潮流”的信号。
情绪价值,治愈心灵: 在压力巨大的都市生活中,猫咪柔软的毛发、慵懒的姿态、咕噜咕噜的叫声,都能带来巨大的情绪疗愈。一天9.9元,就能获得一天的好心情,这笔买卖怎么算都划算。
新鲜感和猎奇心理: “共享猫咪”这个概念本身就足够新鲜,自带话题和吸引力。很多人是出于好奇,想看看这种模式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以及猫咪的表现如何。

那这门生意,背后的操作和考量又是什么呢?

猫咪来源和管理: 这么火爆,肯定得有足够的“猫源”。这些猫咪从哪里来?是店家自己繁育的,还是从收容所领养的?它们的健康状况如何?是否定期体检、疫苗、驱虫?这些都是决定生意能否长久的关键。如果猫咪健康出现问题,或者被不负责任的租客虐待,都会对品牌造成毁灭性打击。
租赁模式和风险控制: 9.9元一天,听起来很便宜,但店家是如何保证盈利的?这里面可能涉及到一个“周转率”的概念,即一只猫被租出去的频率。如果一只猫被租出去的频率很高,即使单价不高,总收入也会很可观。同时,租客需要签订协议吗?关于猫咪的安全、健康,以及万一猫咪走失或者受伤,责任如何界定?这些都是需要提前考虑的。
“共享”的边界在哪里? 什么是“共享”?是猫咪可以在不同的人手中流转,还是大家可以共享一个猫咪账号?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更倾向于“租赁”,即用户花钱买断一段时间的猫咪使用权。真正的“共享”概念,可能在猫咪数量和使用方式上还有待探索。
对猫咪福利的关注: 这是最令人担忧的一点。一只猫咪频繁地与陌生人接触,在一个陌生环境里度过一天,对它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会有什么影响?它们是享受这种“陪伴”,还是会感到压力和恐惧?店家需要一套完善的“猫咪休息和适应机制”,确保猫咪在不工作时,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安抚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比如,设定每天的租赁时长,租赁间隔,以及对租客进行一定的“猫咪行为”培训。

当然,任何新兴事物都会伴随争议和风险。

猫咪福利的隐忧: 就像前面提到的,这是最核心的问题。9.9元一天的价格,很难想象店家能够投入多少成本在猫咪的健康、营养、心理关怀上。如果猫咪只是被当作“商品”来出租,那这种模式就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
卫生和安全问题: 不同的租客,猫咪的接触者也不同,卫生消毒是否到位?猫咪的疫苗接种、驱虫情况如何?如果租客本身携带病菌,或者不爱惜猫咪,也可能造成交叉感染或意外。
消费者权益保障: 如果猫咪在租赁期间生病了,或者发生了意外,租客该如何处理?店家是否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和赔偿机制?
是否只是昙花一现? 这种模式会不会像很多“共享”产品一样,因为模式不成熟、成本过高或者监管问题,最终走向衰败?

总的来说,成都的“共享猫咪”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商业尝试。 它抓住了现代都市人的情感需求和消费习惯,用一种低成本、高体验的方式,打开了一个新的市场。

但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商业利益和创新模式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动物福利的关怀。 如果这个模式真的想要长久发展下去,店家需要在猫咪的健康、安全、心理保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建立一套科学、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否则,这份看起来很美的“猫咪经济”,可能会在一片争议声中,留下深深的“猫咪伤痕”。

未来的成都“共享猫咪”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不妨拭目以待,也希望它能朝着一个更健康、更负责任的方向发展,真正做到“共享”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对生命的消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表面上是爱猫,背后都是赤裸裸的生意。

别的不说,就说一点:

猫换环境可能导致应激,严重的应激甚至会导致猫死亡。

我当时接猫回家,被叮嘱要把它在笼子里关上4-7天不等,让它熟悉环境,才可以慢慢放出来。

这共享猫咪不仅会频繁换环境,还会换主人,此类情况更严重。

“共享”?别说这高大上的,都是生意罢了。

user avatar

看一个商业模式的时候,先想想它的利润要从哪来。

现在,连租个共享充电宝,一天都需要三十多块了,活体宠物猫,日常维护、运输的成本,跟充电宝相比只会多不会少。

那么,利润从哪里来?如果租金本身不能打平成本的话,来钱的路子无非就是三种:

1、引导用户购买其他增值服务或者吸引复购,把 LT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做大;

2、初期通过低价占领市场,然后牟取垄断利润;

3、用租金搞金融。

可以看到,这三种路数,从阳谋逐渐走向阴谋,渐渐超过法律的边缘。

「共享猫咪」这个模式,有没有可能通过搭售宠物食品、宠物用品来增收呢?的确在这么做了:

店主要求租客必须在该店购买猫主粮和用品,花费在两三百元左右。对此,店主的解释到,「猫咪突然换粮,会拉肚子,而且刚换环境就换粮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呵,还真是爱护小动物呢。。。

至于采用掠夺性定价占领市场这个路数,感觉共享宠物玩不通,毕竟是活体动物,服务范围天然存在局限,而且使用频率较低,难以大规模覆盖地面。

第三种路数更激进,直接用账上的租金去玩金融游戏。报道中提到:

共享猫咪需要支付押金,根据不同种类,金额从1200元到上万元不等。

这么一大笔钱放在账上,难道就没有什么大胆的想法?从 ofo 到蛋壳公寓,我们一次次被社会教育,一个企业收到了押金,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是消费者能控制的了。

-

想要人人有猫撸,也很简单:让流浪动物收容救助机构承担这一工作,将收容的流浪猫狗共享出来让人撸(前提是做好免疫措施)。类似的服务,在国外也有借鉴的例子,一些大学会提供定期的「动物治疗」,让流浪动物救助机构定期把猫狗带来让大家撸一天,动物也开心,人也开心,还不花钱。

疫情期间,这种服务甚至还有了远程版本:

但你要说能靠共享猫咪来赚钱,那我就不得不怀疑一下这个模式有没有坏心眼了。

user avatar

谢邀 @桔了个仔

乍看之下,仿佛在变相卖猫

「租客」可能因为押金难退,

或跟猫有了感情,而把「租」猫变成买猫。

很多知友已经提到:

猫频繁更换环境会应激,进而导致生病。

我也就不再赘述,如果你不太了解什么是应激,这里提供一个我之前写的回答供你参考:

商家针对应激问题的回应是:

用来出租的都是适应能力很强的猫,所以不用担心「新家」造成的应激生病问题。

我们姑且接受这一结论

假设用来出租的猫一概不会对「新家」和「新主人」有排斥反应,

再来探讨一下这个所谓的「商业模式」。

◆声明:本回答不针对任何商家,

只针对「共享猫咪」的所谓「商业模式」进行探讨。


一、「共享猫咪」能减少弃养吗?

「共享猫咪」能减少弃养吗?

如果放到个人身上来看,也许真的能避免具体某一个人的冲动养猫行为。

但放到整体上看,

如果「共享猫咪」模式真能成功,

反而可能会加重弃养问题

为啥这么说呢?

从个人角度讲,

也许经过「租养」猫咪之后,

感受到了养猫带来的麻烦,

可能会从此放弃养猫的念头,

也许就真的少了一个未来弃养宠物的可能性。

但是从整体上看,

9.9元一天的「租猫」服务大大降低了消费门槛,都不用跟猫本身的售价比,9块9已经比多数猫咖的门票和饮料都还要便宜,

猫价和猫咖消费都可能成为参考点(reference point)[1],让租客感觉到「租猫」很「赚」;

除此之外还降低了决策门槛,即便一千多到上万元的押金可能会被部分扣除,但把猫退还给商家的这条后路,已经规避了「租客」对弃养行为的内疚感(不谈动物福利,弃养也有损社会公德)。

这种「消费门槛+决策门槛」的双重降低

其结果就是,

假如「租猫」业务真的有很多潜在客户的话,

那么短时间内,猫很可能是供不应求的。

也就是市场需求会在短时间内激增,

如果宠物繁殖户们发现猫供不应求,

自然就会增加「产能」

母猫通常一年可以生产一到两次,不太正规的宠物繁殖户会用药物反复催母猫发情,让母猫一年生产数次,因此「产能」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但是宠物繁殖散户的生产通常是盲目的

这就很可能会造成「产能」过剩

在之前以买卖为主的市场环境下,

宠物繁殖散户为了避免「滞销」往往会控制「产能」,这是十几二十年来,市场平衡的结果。

猫的价格加上养猫的繁琐,

不会让买猫者轻易做出决定,

但「租猫」就不同了,

因此「共享猫咪」模式如果真能成功,

很可能会造成大量的「滞销」。

繁殖散户倒是未必会弃养,

但是很可能会贱卖

所以,「共享猫咪」能减少弃养吗?

从个体上看或许可以,

但从整体上看反而可能会加重弃养

二、疑病追踪:

纠缠不清的「犯病现场」

在以往的宠物买卖市场中,

猫买回家生了病,

这病到底是从商家那带过来的?

还是在买回家后感染的?

从来都是一个很难纠缠清楚的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就是知友们常说的:利益相关

[2]在兽医学中,通过宠物主人收集完整的病史至关重要,

这当然是因为猫狗不会说话,

没法描述自己去过哪里,接触过什么猫?

(传染源)

昨天晚上吃了什么,今天早上又吃了什么?

(换粮或吞食异物)

拉了几次肚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打喷嚏的?

(症状出现时间及频率)

有没有舔过地漏排水口?

(寄生虫感染源)

被带回家之后心情如何,有没有被吓到?

(应激发生的时间地点)

而作为唯二能提供宠物病史的两个「猫主人」,也就是租客和商家,全都是「利益相关人士」,自然很难给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证词」。

[3]和当事人或见证人进行访谈,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得需要获得的信息,如发病时间、临床症状、病畜来源和去向等情况,

同时,由于导致猫咪患病到发病的变量太多,

比如病毒潜伏期应激导致免疫力下降等等;

即使体检,

也不能断定猫是患病于买前还是买后。

但在传统的宠物买卖过程中,

买卖双方都可能会为了促成成交

而做出一定的让步,

比如买家特别喜欢某只猫,想拥有,

而不计较得失;

或者商家为了尽快将猫卖出,

而接受病责认定,给买家降价。

但在「共享猫咪」这种租赁模式下,

「买家为了想拥有而让步」和「商家为了促成交易而降价」的情况,可能都很难成立

因为买家不会拥有猫,

而商家如果不扣押金,

可能就赚不回猫的看病钱,

买卖双方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胶着的状态。

可以预见,

在传统买卖业务中难以解决的病责认定问题,

在「共享猫咪」的模式下只会更难解决。

(原回答备份于评论区)

参考

  1. ^ 行为经济学/[美]大卫 R. 贾斯特(David R. Just)著;贺京同,高林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1(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Economics)
  2. ^ 猫内科学:第7版/[加]苏珊•E.利特尔(Susan E. Little)著;张海霞,夏兆飞 主译.—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6(August's Consultations in Feline Internal Medicine,Volume7)
  3. ^ 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陈继明,黄保续 著.—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
user avatar

这跟PIAO猫有什么区别???整个一猫科动物烟花巷啊喂!

这模式不就是以“玩腻了可以退”为卖点,变相鼓励不和宠物建立亲密联系?

既然不鼓励建立亲密联系,那么也不需要情感投入,宠物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玩物”。

不需要猫有“猫格”,也不鼓励把它当个活物。

可以看作是长了毛有体温可移动的猫形充气娃娃。



有人说到猫咖:

猫咖好歹管饭管驱虫提供一个相对靠谱的养猫环境,这个模式下怎么保障每只猫猫受到良好对待?

“日租”模式本质是弱约束力的短期领养协议,领养人是否符合领养条件,怎么确定?怎么考核?怎么约束?


靠押金约束?哦,看了下,需要不菲的押金,看来又是个靠押金池玩融资的互联网局而已…



鉴于评论区很多人说猫就是个玩物。

见仁见智吧…这个事儿我不做评论,因为真的是个人想法,也不涉及公序良俗啥的,爱咋想咋想,犯不上党同伐异。

所以… 不赞同您随意,但犯不着阴阳怪气。

我也没骂您不是?

我的想法见上,逻辑辩论啥的免了,有精力可以去别家 ☝

user avatar

啊这,小猫咪都要007了么?我想起了那个去上班顺路把猫送到猫咖打工的段子,没想到这地下吸猫业务都发展到这样了,真是生活不易,猫猫叹气。

猫的天性就不合适共享,猫是领地意识非常强的动物,每到一个新地方都要有几天的适应期,租来租去会让猫长期处于焦躁的状态,导致肠胃紊乱等各种症状。严重的应激反应是会致命的,长期共享下去猫猫只有死路一条。

当然,反正商家不在乎,活着挣租金,死了挣押金,怎么都不亏,小猫咪没有坏心眼,商家的心眼可坏着呢。

另外,这9.9元的租金就是个噱头,本质就是想卖猫粮。店家要求租客必须在该店购买猫主粮和用品,理由是“猫换环境不会应激,换猫粮才会“,这就是欺负猫猫不会说话,把顾客当猴耍。资本家连猫咪都不放过,在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强行创造出了猫粮的需求,可真是会做生意。

养猫确实可以有效治愈心情,香香软软的猫猫会默默等你,会卖萌,会暖被窝,不会不让你打游戏,除了看不起人什么都好。建议喜欢猫的话还是自己养一只吧,真爱猫的哪会这样折腾。

user avatar

这帮租猫的需要被社会毒打以后才能长大,店主的生意虽然有点缺德,但是收拾这些人再好不过。

好镰刀碰上好韭菜。

坐等纠纷爆发,反正这事里出现撕逼的话我绝对不同情消费者。

user avatar

猫咖、猫狗儿童乐园、还有现在这个租猫生意。

本质上跟东南亚某国的母猩猩时租生意一样。

街头耍猴也差不多。

别碰这种生意,对心理、气运不好。

user avatar

对人不利了,比如抓伤咬伤人、毁坏了贵重物品,店方是否承担相应责任?

对猫不利了但非租猫者自身主观故意导致,如意外感染猫瘟、猫传腹等疾病导致猫需要大量费用治疗甚至死亡,或者因反复更换环境而吓死,租猫者是否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猫本身的卫生、健康有没有标准?有没有权威监管方的监督和证明?

官司一打起来,这种店直接不用开了。


1、猫一直服务于一个家庭;
2、共享猫咪需要支付押金,根据不同种类,金额从1200元到上万元不等
3、必须在该店购买猫主粮和用品,花费在两三百元左右。对此,店主解释到,“猫咪突然换粮,会拉肚子,而且刚换环境就换粮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原来是CaaS(Cat as a Service)。和我想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user avatar

这让我想起我爸小的时候买鸭子的故事。

卖鸭人表示只有母鸭子需要交钱,公鸭子不需要交钱。

但是鸭子小的时候区分不出来公母,需要长大一点才能看出来。他会先让所有想买鸭子的人挑鸭子,等到鸭子长大一些来收费。

但是如果鸭子被养死了怎么办呢?死鸭子当然都算作母鸭子。

当然,大部分鸭子都被养死了。


所以共享猫咪的本质就是10只死1只就收回成本了,死两只赚到,死三只发财,死的越多越划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