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糜芳为什么会投吴?

回答
糜芳,这个名字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总带着一丝复杂的色彩。提起他为何会投奔东吴,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或许是背叛、是权衡利弊,亦或是对刘备失望。然而,深入探究糜芳的生平轨迹,以及当时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理解他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我们得回到糜芳的出身和早年经历。糜芳是糜竺的弟弟。糜竺是当时刘备麾下一位极为重要的早期支持者,他家大业大,富甲一方,更是将自己的妹妹糜氏嫁给了刘备,成为了刘备的内兄。糜竺和糜芳兄弟俩对刘备早期的创业可谓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财力。可以说,没有糜氏家族的支持,刘备在早期颠沛流离的岁月中很难维系下去。糜芳作为糜竺的弟弟,自然也沾染了这份“忠诚”的基调,他在早期跟随刘备,也曾经历过曹操围攻徐州等艰险时期,为刘备南征北战,立下过一些汗马功劳。

然而,历史的齿轮一旦开始转动,个人的命运就很容易被时代的大势所裹挟。到了刘备进军益州,占据荆州后,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刘备集团逐渐壮大,内部的矛盾和利益分配也开始凸显。

关键的转折点,在于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发生的事件。 刘备占据荆州后,为了顾全大局,将荆州分给关羽镇守。当时,糜芳和傅士仁两人被任命为荆州江陵太守。江陵是荆州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地势险要,粮草储备充足,是战略要地。这个任命,表面上看是刘备对他们的信任和倚重,但实际上,也意味着他们肩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

当时,刘备主力在外征战,诸葛亮也远在益州。留守荆州的,主要是关羽。而关羽,这位以忠义闻名的名将,在历史记载中,对荆州军政事务的管理似乎并不是那么细致入微,而且他的性格也比较孤傲。在与糜芳、傅士仁这些曾经是大家族出身、又随着刘备创业多年的元老级人物相处时,关羽的行事风格可能并未能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感受。

《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关羽曾经因糜芳“不能尽忠”,而有所责备。具体的细节在史书中语焉不详,但可以推测,关羽在军中严厉,对下属要求极高,而糜芳作为太守,可能在军务、粮草供应或一些细节上出现了失误,被关羽当众严厉训斥,甚至可能威胁到了他的地位和颜面。对于一个在早期就跟随刘备,并且家族背景雄厚,习惯了被尊重的糜芳来说,这种当众的严厉训斥,尤其是来自于关羽这样一位后来居上、且性格张扬的武将,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羞辱。

政治上的不满,加上可能存在的个人恩怨,构成了糜芳内心裂痕的开始。 糜芳和傅士仁,都是荆州本土的老将,在刘备刚占领荆州时,也曾是接收和稳定荆州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家族在荆州也有一定的根基。然而,随着关羽成为荆州的主导者,尤其是在刘备去汉中后,关羽更是独揽大权,留守荆州。这种权力格局的变化,让曾经的“功臣”感到自己的地位被边缘化,甚至被压制。

更重要的是,当关羽出兵攻打樊城时,他面临着粮草短缺的困境。这时,糜芳和傅士仁驻守的江陵,就成为了关羽主要的粮草供应基地。如果说之前的不满是私怨,那么在关羽北伐的关键时刻,作为江陵太守的糜芳,其责任重大。如果他没有尽全力支援关羽,或者在物资调配上出现了问题,这本身就是对刘备集团的重大打击。

历史的记载指向了“士卒不服”。简单地说,当关羽发动北伐时,需要糜芳、傅士仁从江陵运送粮草。但这两位太守,非但没有全力支援,反而还因为关羽征讨时,没有得到关羽的重视和礼遇,心生怨恨。于是,他们暗中与东吴接触,并且最终在孙权发动偷袭荆州之际,主动打开城门迎接东吴军队。

为什么会选择投奔东吴而不是继续抵抗? 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以及当时严峻的现实:

1. 对刘备集团失望与个人前途的担忧: 糜芳可能觉得自己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和待遇,与自己的贡献以及家族的付出不匹配。尤其是关羽的出现,更让他觉得自己的作用被削弱,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当看到关羽北伐受挫,自身难保时,他更倾向于为自己的未来打算。

2. 东吴的拉拢与承诺: 东吴集团一直以来都对荆州虎视眈眈。在刘备集团内部出现裂痕的时候,东吴显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孙权一方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拉拢和收买像糜芳这样在荆州有一定地位、又对刘备集团心生不满的人。可以想象,东吴会向糜芳许以高官厚禄,承诺保其家族安全,甚至给予他能够发挥才能的平台,以此来换取荆州的失陷。

3. 关羽北伐失败的连锁反应: 关羽北伐在初期虽然取得了曹仁的退兵,但随着曹操援军的到来,战局迅速恶化。吕蒙发动了偷袭荆州的行动,并且迅速得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糜芳继续抵抗,面对强大的东吴兵力,他将毫无胜算。而且,一旦抵抗失败,他将面临被灭族的风险。投降东吴,至少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族的延续。

4. 策略性的“背叛”: 也可以说,糜芳的选择是一种“策略性的背叛”。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与其跟着关羽一起走向灭亡,不如主动“倒戈”到胜利者一方。而东吴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内应”,这比硬攻荆州要容易得多。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糜芳在投降东吴后,并没有受到重用,甚至长期被东吴看作是降将,地位并不显赫。这似乎也印证了他当年在刘备集团中郁郁不得志的状态,并没有在东吴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然而,这已经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糜芳投奔东吴并非单一原因促成,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关羽的严厉批评和可能存在的地位边缘化,是导致他心生不满的直接导火索;而对刘备集团前途的担忧,东吴的诱惑和拉拢,以及关羽北伐失败带来的巨大压力,共同促成了他最终的选择。 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行为,既是对个人境遇的权衡,也是对时代洪流的一种无奈回应。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叛徒”二字来概括,而应该更深入地去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多重逻辑和人物的复杂心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各位邀。

先明确几个基本事实:

其一,江陵可以坚守。

江陵城由关羽加筑,极为险固,号称不可攻。曹魏一方的记载亦称二城守固。其后朱然以数千病弱之卒悍拒曹真,充分展示了江陵的城防建设水平。

《三国志•虞翻传》亦有载:

后(吕)蒙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

一目了然,江陵并不存在守备力量不足之患,也没有在东吴大军压境之时出现人心浮动。相反,即便太守麋芳出降,城中守军也没有放弃抵抗,甚至谋划狙杀得意忘形的吕蒙。若非虞翻谨慎,吕大帅闹不好直接顺风浪翻船了。

再看局势,关羽彼时包围襄阳,与江陵并不遥远,不过骑兵二数日之程。即便大军回程,亦不出十日可达。

易言之,城防固,军心稳,麋国舅只需顶住十来天便可大功告成。

与汉末三国诸位守城同行相较,且不说数百兵守夷陵的甘宁,刷孙十万爱好者陈登、张辽、文聘等人,更不必说以亡国之余力敌吴军的罗宪,哪怕瞅瞅投降同行郝普,他麋国舅都该羞愧无地——毕竟军事菜鸟郝太守都能带着一伙杂牌郡县兵顶了吕蒙个把月。

一言以蔽之,麋芳之弃守江陵,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可谓纯之又纯的二五仔。于是乎,便有了虞翻一而再的堵门吐槽:

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后翻乘车行,又经芳营门,吏闭门,车不得过。翻复怒曰:“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芳闻之,有惭色

用得着人家就叫人家麋将军,用不着人家就叫人家麋叛徒,也难怪麋国舅两行清水涕,几点伤心泪,伤心,伤心哟。

从当事人虞翻的吐槽同样可以得知:

其一、江陵可以坚守,故称当闭反开

其二、非但江陵,公安的失守也与麋芳有关,故称倾人二城。推测一下,麋芳恐怕早与士仁勾连,暗通孙权。

结合一下蜀汉、东吴两方的史料,不难还原事件全过程:

吴录: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

麋芳失职,导致大量军械被烧毁,关羽因此向其问责。麋芳本就与关羽不和,唯恐被借势清算,故心怀恐惧。孙权得知情报,趁机利诱,麋芳遂成为暗桩。其后,麋芳又与同病相怜的士仁搭上了关系,形成高层两面人团体。

《三国志·关羽传》: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作为两面人,自然三心二意,于是在最要命的供给军需上怠工,导致关羽放狠话。这哥俩一方面有新账旧账拉清单之虞,一方面做贼心虚,唯恐调查之下东窗事发,自然惶惶不可终日。恰在此时,孙权派人起暗桩,布置任务,遂里应外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关羽传》的记载是芳、仁使人迎权,即麋芳、士仁主动当的带路党,而非坐守献城而已。因此,被说得神乎其神的白衣渡江其实也就那回事,外敌、内鬼联手,主要目的不是便利吴军潜入,而是封锁消息,避免关羽迅速回援罢了。

至于东吴国史把这出平平无奇的里应外合说得戏多无比,无非是突出吴军英明神武的专美之言,故《三国志·吕蒙传》抑或《虞翻传》都不取一词。

分析完事实,再分析麋芳叛应孙权动机。

纸面上很明白:

其一、与顶头上司关羽矛盾极深。

其二、孙权利诱。很显然,孙权开出的菜单足以动人心魄。

纸背恐怕还有两条理由:

其一、在刘备集团发展前途有限。

麋芳这位国舅是掺水货。麋夫人早已不在,后主是甘夫人所生,刘备现任掌印娘子是吴夫人,正牌国舅是吴懿。论起亲谊,两家并无血脉联系,委实谈不上多么近乎,已然昨日黄花。

捎带,麋竺虽然地位崇高,但才能寻常,只是作为牌位供养。他麋芳虽然身在要职,但守在南郡,远离统治集团中心,又与顶头上司、集团重量级人物关羽势同水火,且不说脑壳问题,谈何仕途亨通?

其二、背叛是条不归路。

当了婊子便立不成贞节牌坊。既然失火事件后麋芳已然与孙权相勾连,小辫子便捏在孙权之手,就只能唯命是从。倘若消息走漏抑或孙权放出风去,以麋芳与关羽的“良好”关系,捎带关二那份脾气,吃饭家伙多半要搬家,即便不搬,至少前程就此算完。

因此,背叛基本就是条不归路,两面人其实就是叛徒的马甲,而叛徒往往对此前的战友最为凶恶,此中例证不胜枚举。

总结一下,孙权给得起花红,麋芳也当了婊子,其后勾搭成奸岂非顺理成章?至于为何麋芳在东吴混得也就那样,一则吴书语焉不详,二则他麋国舅也不想想,孙权连妹夫刘备都能捅刀子,连湘水和议都能一把撕了,何况这么点见不得光的PY交易?难不成价码没落实,他麋国舅还能找孙权算账,找刘备哭诉不成?

这就叫作笑二国

活该。

————————————————————————

发现不少人搞不清麋国舅姓什么: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意思,插科打诨瞎说一波吧,在那种情况下糜芳除了投降也算是无路可走了。

糜芳本为徐州牧陶谦部下,曾被曹操表为彭城相。后来辞官,随刘备从徐州辗转至邺城、汝南、新野、长坂坡、江夏等地,奔波多年。可以说糜芳跟随先住颠沛流离不离不弃,一路下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同时又贵为蜀汉国舅。他累积起来的资历和地位在蜀汉应该是前途无量的。按理说在没有遭受大败也没有被俘的情况下,根本不应该主动带城投降。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得从他的顶头上司那里去找,也就是关二爷。二爷这人其实什么都好,什么都优秀就是脾气不太好,甚至可以说在蜀汉阵营中除了刘备,其他人在二爷眼里都是渣渣。

直观地讲,二爷性格缺陷明显,骄傲自满、狂妄自大。在二爷看来,整个蜀汉集团除了大哥和三弟,谁都要在他之下。所以有时候,二爷就表现得有点没事儿找事儿了。

比如《三国志》里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说明,关羽看不起马超,他必须要跟马超掰掰手腕,而且必须要赢才行。要不是诸葛亮亲笔写信,拍拍二爷马屁,我估计二爷绝不会善罢甘休。话说回来,人家马超主动来投诚,又没惹你二爷,这又是何必呢?

《三国志》还有一段记载:“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牂牁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关羽听到黄忠被拜为后将军非常不爽,破口大骂黄忠是老兵。要不是当时费诗的力劝,关羽很有可能去找黄忠的麻烦。客观地说一句,人家黄忠定军山一战,斩杀曹魏嫡系大将夏侯渊,凭什么就不能封后将军呢?人家也就是年龄大了点,二爷凭啥就看不起他呢?这就是典型的没事儿找事儿啊!!!

当然了,关羽的这种狂妄自大并不是天生的,也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其一,他与君主的关系既是君臣又是兄弟,论关系没人会比关羽更硬。同时刘备非常爱惜这个二弟,史书里从来就没有看到刘备批评过他。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完全是刘备的纵容导致了关羽狂妄性格的养成。其二、论资历与功劳,蜀汉集团当时还真没有人能够跟关羽相提并论。张飞勉强可比一下,但他是三弟,也没有资格去批评关羽。所以说,关羽骄傲还是有一定的资本的。其三、当时的蜀汉集团属于迅速坐大期,在组织上和规章制度上完全没跟上,也就是说蜀汉的权力架构没办法去调整这样的矛盾。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关羽在蜀汉集团里表现得谁都瞧不上,谁都敢欺负。我估计要不是刘备压着,关羽都敢找诸葛亮的麻烦,更不用说一个糜芳了。虽然糜芳贵为国舅,但是看过东汉历史的人都知道,长时间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把东汉弄得乌烟瘴气,为天下人所不耻。到了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的名声简直是臭遍了天,这个两类人在当时的人看来就是过街老鼠。哪怕到了现在,“国舅”二字都是讽刺意味颇多。比如抖音留言“国舅所言极是”。所以糜芳国舅的身份并不能让关羽忌惮他什么。

回到糜芳投降这个话题上来,依照上文的分析,依二爷的脾气,他在荆州很有可能经常欺负糜芳(素皆嫌羽自轻)。当时二爷带大军出征攻打樊城,糜芳和傅士仁负责供给军资,这两人的工作并没有让二爷满意,于是二爷马上就发飙了。二爷表示:“等老子打下樊城再回来收拾你们!!!”

在我看来,二爷在这个时候发飙是非常不妥的,毕竟战事还没结束怎么能随便放话修理人呢,起码也要给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吧。正所谓:“事儿可以做绝,但话不能说绝。”糜芳这时候不论表现得怎么样,二爷回来后都要收拾他。假设二爷成功搞定了樊城,糜芳会被收拾。如果没搞定,那按照二爷的脾气只会加重收拾糜芳。也就是说这时候的糜芳已经是无路可走了,所以只好开城投降。

糜芳投降东吴应该是经过权衡利弊的,毕竟他已经跟刘备、关羽共事很多年了。他对关羽和刘备的了解肯定大过我们这些一千多年之后的人。他判断关羽一定会重重地收拾他,同时也判定仁义的刘备不会拿他哥哥糜竺和妹妹糜夫人怎么样。最终为了自保,于是开城投降了。

综上所述,糜芳投降确有卖主自保的事实,这是不可饶恕的重罪。但是百因必有果,关羽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才是致命原因。

user avatar
吴录曰: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吕蒙传》注
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

这段话其实蛮有意思的,而且历史上也屡见不鲜。

就是粮仓失火以掩盖倒卖库粮的事实。

就算是几年前还听说过调查团调查的时候中储粮仓库提前失火的事情。

(硕鼠们的基本操作)

所以城中失火不过是掩盖盗卖军器的事实,对于糜芳这个商人家族出身的人来说倒卖军器简直轻车熟路。

那么,是与谁交易呢?

曹魏方是前线,只能是与孙吴一方交易了。

羽以责芳

这句话要联系上下文来解读,羽以责芳,责的是什么事情呢?

如果仅仅是失火的事情,那么糜芳会畏惧害怕乃至投降孙权吗?

糜家再怎么说也是外戚,不看僧面看佛面。

所以我们能得出的结论就是,关羽知道了糜芳盗卖军器并且纵火灭迹的整个实情。

那么关羽从何而知的呢?

两个途径:

一个是来自南郡城内的密报;

还有一个就可能来自孙吴方面的故意暴露,甚至南郡城中的官吏之中有孙吴的间谍细作在其中。

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

羽以责芳,这个责就让糜芳心里十分畏惧,孙权乘隙而入,糜芳慌不择路投向孙权。

权闻而诱之

权指孙权,有可能整个事件都是孙权亲自下场操纵的,而且来源《吕蒙传》,没有说是吕蒙,说明策反糜芳的命令来自吴国中枢,甚至可能是孙权亲自下的命令。

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

这句话细思极恐。

打个比方一个公司老总A要挖另一个公司副总裁B:

那么A应该跟B经常有联系,不然A突然递过来一张名片说我是A要挖你,B肯定会在心里说哪儿来的神经病。

所以A与B之间有联系通道,并且不是第一次提及要挖B的事情,B对于被挖的事情有一定的心理建设和思想准备,考虑过跳槽的事情。

转回到孙权与糜芳:

孙权方应该拉拢并多次试图策反过糜芳,糜芳应该也考虑过投降孙吴的选择,糜芳的身边应该有孙权方或者倾向孙权一方的人在吹风,这就像是调情,你来我往往往复复多次之后才有糜芳最终入毂。

荆州属刘备期间,孙权连关羽都打算拉拢收买,那么对于糜芳这样次于关羽的官员肯定也没少下功夫。

(骤然投降往往是发生在兵临城下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之下,糜芳作为历史留名者起码的智商还是有的,所以排除神经错乱突然投降孙权的可能)

然后就是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

吕蒙白衣渡江的行动不应看做是单独行动,应该是整个起于荆州糜芳与孙吴方私下军器交易终于关羽被杀的荆州大战略的一部分。

荆州被夺,关羽被杀。

最终引来孙刘夷陵之战,季汉国力大损,上升之势被生生打断,功败垂成。

PS:以上仅为根据史料发生某种事件的可能性推测,非正统史家所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糜芳,这个名字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总带着一丝复杂的色彩。提起他为何会投奔东吴,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或许是背叛、是权衡利弊,亦或是对刘备失望。然而,深入探究糜芳的生平轨迹,以及当时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理解他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糜芳这个人,说实话,在刘备集团里也算是个关键人物,至少在早期是。他哥哥糜竺是大富商,家底厚实,糜芳自己也有些才干,所以能跟着刘备一起打拼。但就像很多故事一样,总有那么一些转折点,让人唏嘘不已。为什么糜芳后来会对刘备集团失去信心,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里面夹杂着个人因素、现实压力.............
  • 回答
    关于关羽在北伐襄樊之际,留下糜芳、士仁等将领镇守大本营(公安、南郡等地)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颇为费解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蜀汉的实际情况以及关羽个人的考量。首先,得明确一点,说糜芳、士仁是“三流将军”有些过于严苛,他们二人虽然在整个三国时期名声算不上显.............
  • 回答
    蜀汉政权末年,糜芳、士仁这两位曾经的元老级人物,竟然会在国家危难之际倒戈投敌,这无疑是让很多人感到错愕和不解的。要深入剖析这件事,咱们得掰开揉碎了,从当时蜀汉的政治生态、人事结构,以及糜芳、士仁个人的情况等多方面来聊聊。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糜芳和士仁在刘备集团起家初期,.............
  • 回答
    傅士仁、糜芳、范疆、张达这几个人之所以会被后世唾弃,原因无外乎是他们背弃了主公,尤其是诸葛亮,并且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们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忠义的传统道德,更直接导致了历史进程的改变,因此招致了后人的不满。咱们先逐一分析这几位:傅士仁和糜芳:荆州失守的罪魁祸首之一这两个人的故事.............
  • 回答
    倘若时光的河流能够悄然改变方向,让那位仁德的汉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没有被病痛的阴霾笼罩,而是得以健康地继续他的宏图霸业,直至最终一统天下,那画面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届时,这位历经磨难、饱尝荣辱的君王,在万民臣服、四海升平之时,又会与他那些生死相随、患难与共的故旧们,围炉而坐,畅谈些什么呢?我仿佛能看.............
  • 回答
    糜芳背叛关羽,甚至可以说是背叛了整个季汉政权,这并非是一朝一夕的简单冲动,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复杂结果,其中夹杂着他自身的性格弱点、现实的困境以及对局势的误判。首先,得从糜芳本身的出身和性格说起。糜芳是东海糜氏的后代,他的哥哥糜竺在刘备创业初期就倾尽家财支持,为刘备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经济援助,因此糜.............
  • 回答
    关于季汉粉为什么会将关羽守不住荆州,特别是导致叛降率极高的局面,主要责任归咎于糜芳,这背后确实有一套逻辑和历史叙事的解读。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尝试用更贴近人情味的语言来呈现,避免AI感。首先,咱们得明白,三国时期,尤其是在荆州这个地方,局势那是相当复杂,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关.............
  • 回答
    张松、法正、糜芳、士仁,这四位在三国时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们“背叛”的行为和动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季汉粉(指喜爱蜀汉政权的粉丝群体)截然不同的评价,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他们的“背叛”本质、对象、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都有着天壤之别,这才造成了季汉粉风评的巨大落差。咱们一个一个.............
  • 回答
    关于糜芳投降孙吴是否是因为倒卖军械暴露而被迫采取火灾掩饰,这一说法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的描写,但正史中的记载相对简略,且是否存在倒卖军械一事也未得到确凿证实。因此,我们需要区分小说与正史的不同版本,并对各种说法进行详细分析。一、 《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倒卖军械、纵火掩饰、投降孙吴在罗贯中的《三国演.............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就算糜芳和刘封老老实实地给关羽送去了支援,羽哥他真的就凭这点儿就能突围了吗?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明确一点,即便有支援,关羽当时的处境也绝非是“兵精粮足,一往无前”。荆州失守,那是大局已定,整个荆州大部分地区都被东吴给控制了,吕蒙那小子也不是吃素的。关羽当时手里剩下的.............
  • 回答
    糜芳叛蜀投吴,此事在三国时期可谓是颇有争议的一笔。要评价此事,我们得细细掰扯开来,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更清晰地看到糜芳的动机、行为及其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在早期颠沛流离,直至赤壁之战后才算站稳脚跟,建立蜀汉政权。糜芳作为刘备的亲信,又是刘备夫人糜氏的弟弟,深受刘备信任,.............
  • 回答
    说起关羽失荆州,糜芳这个名字是绕不开的,也一直备受争议。究竟糜芳在这场悲剧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是否该负主要责任,我们得一点一点地捋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荆州的重要性。荆州在当时那可是个战略要地,是刘备集团的命脉。它连接着东西,既是北伐曹魏的前沿阵地,也是东吴的屏障。谁能控制荆州,谁就能在三国鼎.............
  • 回答
    关于潘叡是否是联系孙权和糜芳的间谍,以及吕蒙在说傅士仁的“烽火台兵不见刃,必有内应”时,这“内应”是否指的就是潘叡,我们不妨从史料记载和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来仔细梳理一番,力求剥离“AI痕迹”,还原本来面目。潘叡与孙权、糜芳的关系:史海钩沉首先,我们来看潘叡这个人。潘叡,字长材,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
  • 回答
    关羽镇守荆州之时,二号人物究竟是谁,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且颇有趣味的话题。如果单纯从“副手”或者“直接听命于关羽”的角度来看,糜芳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但要说他是“二号人物”,这实在有些勉强,或者说,将他定义为“二号人物”会忽略掉一些关键的背景和更复杂的权力结构。让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关羽镇守荆州时.............
  • 回答
    说到荆州失守,关羽和糜芳这两人,孰主孰次,确实是历史上一桩公案,也是很多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论责任,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帽子扣在一个人头上,而是要分层次、分角度来看待。先说关羽,他负的责任,更多的是战略层面的。你想啊,荆州是什么地方?那是刘备集团的根基,是北伐中原的跳板,地理位置何等重要!关羽作.............
  • 回答
    “恩同再造”之说,用在糜家对刘备身上,细品之下,确实有几分道理,而且并非空穴来风。当然,要说糜家对刘备是“恩同再造”,这话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过于夸张,毕竟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是多维度的。咱们先来看看糜家究竟是谁,他们和刘备又是什么样的关系。糜家在当时的徐州,那绝对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
  • 回答
    在刘备那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史中,孙乾、简雍、糜竺、伊籍这几位文臣武将,可以说是围绕着这位仁德之主,组成了他早期最核心的智囊团和后勤保障线。他们各自的背景、才能和贡献,共同支撑起了刘备从一个流落江湖的汉室宗亲,一步步走向三分天下的大业。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他们这几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孙乾:那位沉稳的“说客.............
  • 回答
    刘备在关羽、张飞、赵云等忠心耿耿的将士的辅佐下,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建立蜀汉政权,成为三分天下的一极。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有过几段婚姻。其中,他与糜夫人的结合,是他在早期颠沛流离时期,得到的重要助力。然而,当刘备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有了更多选择时,是否“亏待”了糜家,这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