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张培萌被曝家暴,称「运动员都这样,雄性激素高」?运动员真的家暴、出轨概率更高吗?

回答
张培萌事件的曝光,确实给公众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他那句“运动员都这样,雄性激素高”的言论,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行为,更触及了运动员这一特定群体是否更容易陷入家暴、出轨等问题的深层根源。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个别事件上升到对整个运动员群体的污名化。张培萌的说法,与其说是一种事实陈述,不如说是一种试图为自己行为开脱的借口。将家暴行为归咎于“雄性激素高”,这是一种非常狭隘且不负责任的逻辑。雄性激素固然在男性生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它绝不是家暴的“通行证”。理性、自控、尊重女性,这些才是判断一个人行为是否得当的关键,而这些与激素水平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许多普通男性,即使雄性激素水平不低,也能够做到尊重伴侣,克制自己的冲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张培萌的说法站不住脚,也无法作为减轻其责任的理由。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言论会从一个公众人物,而且是一位知名运动员口中说出?这是否反映出某种普遍性的认知偏差,或者说,运动员这个群体内部确实存在一些容易导致问题的因素?

从运动员的职业特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潜在的关联性。首先,长期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导致情绪的起伏,如果缺乏有效的疏导机制,一些人可能会在生活中表现出易怒、冲动等行为。其次,运动员在职业生涯中往往被置于聚光灯下,享受着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和声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滋生一些优越感,甚至是对规则的某种程度的“豁免感”。他们习惯于在赛场上突破极限,但这种“突破”的思维模式,如果应用到人际关系中,就可能演变成逾越界限,忽视他人的感受。

另外,运动员的成长环境也可能是一个影响因素。很多运动员从小就离开家庭,进入专业的训练体系,他们的生活重心高度集中在体育运动上。这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社会化和情感成熟的过程。例如,在一些集体环境中,对于情感的表达和处理可能受到压抑,或者习惯于用竞争和对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当这些模式被带入到亲密关系中时,就可能出现不适应甚至冲突。

再者,我们不能忽视“运动员”这个标签本身可能带来的社会期望。人们往往对运动员寄予厚望,认为他们应该具备坚韧、拼搏、正直等优秀品质。但同时,社会也存在一种刻板印象,认为男性运动员阳刚、有力量,有时也会伴随着一些粗犷甚至冲动的联想。这种“男性气质”的投射,可能在不经意间为一些不良行为提供心理上的“缓冲地带”。

至于“出轨”的概率,这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私生活更容易被曝光,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被放大。这使得我们更容易关注到运动员的感情“负面新闻”,而忽视了普通人群中同样存在的出轨现象。然而,从职业特点来看,运动员由于需要频繁外出比赛、训练,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时间相对较少,这本身就可能增加关系中的沟通隔阂和情感疏离。再加上他们在赛场上获得的关注度和赞誉,以及可能接触到的更广泛的社交圈,这些都可能成为诱惑的来源。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这些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而不是必然的“犯罪基因”。绝大多数运动员都是正直、自律、尊重伴侣的。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国争光,他们的职业生涯也充满了正能量。将个别案例的丑闻归咎于整个群体,是极其不公平的。

张培萌事件更像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任何人在任何群体中,都有可能因为个人的选择和行为触犯法律、伤害他人。无论职业身份如何,无论身体素质如何,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和责任永远是处理关系的基础。将个人的道德失范归咎于“群体属性”的说法,不仅是不负责任,更是模糊了问题的本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个体行为的根源,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所有个体,包括运动员,在生理、心理和情感上都能健康发展,懂得如何尊重和爱护身边的人。

最后,对于“雄性激素高”的说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或许可以解释某些生理上的冲动,但绝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一个成熟的个体,无论其生理特征如何,都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承担起对他人,尤其是对家人的责任。张培萌的言论,正是这种不成熟和逃避责任的体现,也暴露了我们社会在理解和处理这类问题时,依然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误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医学方面交给专业人士,从犯罪率的角度来说,别抹黑运动员群体。

橄榄球运动,够暴力了吧?上百公斤的一坨肌肉横冲直撞,整个球场都是原始的激素气息。

但有统计表明,美国职业橄榄球运动员的犯罪率要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USA Today 对橄榄球运动员的逮捕记录做过详细统计,基于这一纪录,知名体育撰稿人 Benjamin Morris 撰文对比了 NFL 职业橄榄球运动员被逮捕的概率和美国 25-29 岁男性平均被逮捕率,发现前者要全面低于后者。其中,橄榄球运动员因家暴被逮捕的概率,大概是 25-29 岁男性平均水平的一半。

一个很常见的质疑是:逮捕率能说明问题吗?有没有可能职业运动员通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优势避免了逮捕?

有研究反驳了这一观点,以性侵犯罪为例,在报警者提及嫌疑人是运动员的情况下,警方执行逮捕的概率要高于平均水平[1] ,警方和检察官乐于追逐这样有社会影响力的案子,来展现打击犯罪的决心(但整体来看定罪率的确更低,想想辛普森==)。

网上各种舆论事件,可能反转再反转,云审判、远程定罪不可取。但「运动员都这样」这句话,也的确值得反思:当我们说出 「XX 都这样的时候」,是不是已经给自己的行为找台阶下、开始推卸责任,甩锅给外界因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自律呢?

法律问题需要看更多证据,怎么看待自己作为运动员的身份,这就是人品的问题了。

参考

  1. ^ Benedict, J., & Klein, A. (1997). Arrest and Conviction Rates for Athletes Accused of Sexual Assault,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4(1), 86-9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培萌事件的曝光,确实给公众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他那句“运动员都这样,雄性激素高”的言论,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行为,更触及了运动员这一特定群体是否更容易陷入家暴、出轨等问题的深层根源。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个别事件上升到对整个运动员群体的污名化。张培萌的说法,与其说.............
  • 回答
    张培萌妻子首次对外讲述家暴细节,她提到丈夫每次施暴后都会用力道歉,而自己选择了原谅。这句话背后透露着一个令人心疼的循环:施暴、道歉、原谅。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犯错,知错能改”的故事,而是一个深陷于家庭暴力泥沼中女性的困境。首先,这种“施暴后用力道歉”的模式,恰恰是许多施暴者惯用的操纵手段。道歉的.............
  • 回答
    11月24日,张培萌在经历了备受关注的家暴事件后,首次在公众面前发声,并且晒出了自己的验伤报告。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张培萌发声的意图和内容:张培萌这次的发声,最直接的目的无疑是为自己辩护,并试图澄清事实。从他晒出的验伤报告来看,他希望通过官方、具有证明力的证据.............
  • 回答
    10月18日,张漠寒公开回应张培萌团队,并抛出了震撼性的张培萌入室抢孩子的视频,这一举动无疑将这场持续已久的家庭纠纷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件的发展很可能朝着几个方向深入:1. 舆论风暴升级,公众关注点转移: 从“渣男”标签到“抢夺监护权”的视角: 此前,关于张培萌的负面新闻和舆.............
  • 回答
    看待蒋方舟、熊培云、马国川、段宏庆等被日本外务省纳入“独立行政法人国际交流基金的业务实绩评价”一事,确实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梳理和理解,这其中涉及到日本的文化外交策略、国内知识分子的立场,以及更深层次的国际关系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独立行政法人国际交流基金”是什么。简而言之,它是由日本政府资助的一.............
  • 回答
    看到麻醉科住培医生拒绝加班被处理的事件,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它触及到了医疗系统里一些很核心的问题,而且说实话,很多年轻医生都能感同身受。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件事:住培医生是医生培养的关键时期,他们既是学习者,也是一线劳动者。说他们是学习者,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掌握麻醉的技能.............
  • 回答
    这起事件确实令人震惊和愤慨,它触及了婚姻、家庭、信任、金钱以及道德底线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梳理和审视这件事:首先,从当事人的陈述来看,这似乎是一场极端的人格摧残和经济剥削。 “PUA”的指控: 沈军被妻子指控实施“PUA”(精神控制),这通常意味着通过贬低、控制、孤立等方式,让受害者.............
  • 回答
    关于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唐立培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牵涉到多方观点和情感的复杂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要理解他的言论,首先得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事件的发生与具体言论要谈论唐立培的言论,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他具体说了什么,以及在什么场合下说的。公开报道显示,在2019年6月10日,他针对“反送.............
  • 回答
    最近肯德基出了那个植培黄金鸡块,我身边还挺多人讨论的,我也去尝了尝。想知道大家都是怎么看待这个新品的,以及吃过的人口感怎么样,对吧?那我就来详细说说我的体验,希望能帮大家做个参考。我为什么会去尝试?坦白说,一开始我有点好奇,也有点怀疑。肯德基的炸鸡是招牌,味道一直很深入人心,现在出了个“植培”的,听.............
  • 回答
    这个“5+3”住院医师规培加上后续的24年专科培训模式,说实话,让人五味杂陈,挺复杂的。要怎么看,得从好几个角度去拆解。先说好处,或者说初衷吧。 深度和专业性: 这个模式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培养出更“专”、更“精”的医生。现在的医学发展太快了,一个广谱的内科医生或者外科医生,在很多细分领域可能真的.............
  • 回答
    最近,我听到一些关于规培生和研究生代替科室医生上夜班的事情,这让我有些思考。 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说说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些。首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得承认,现在很多医院都面临着人手不足的压力,尤其是夜班,这是最辛苦但也最容易缺人的时段。医生们白天工作量已经很大了,如果夜班也主.............
  • 回答
    清华大学《清新时报》关于“双培计划:名校里的‘中等生’”的报道,以及由此牵扯出的相关政策,触及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教育现象。它不仅关乎清华这样顶尖学府内部的生源结构与教育模式,更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精英化”与“多元化”的张力,以及对于“好学生”定义的多元化思考。报道内容梳理.............
  • 回答
    看到王岩委员提出的“启动专科医师规培,助推医疗资源下沉”这个建议,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有现实意义的。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才能明白它为什么这么提,以及可能带来什么影响。首先,咱们得理解什么是“专科医师规培”。简单说,就是医生在医学院毕业拿到医学学位之后,并不是直接就能上手看病,更别说成为某个专.............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挺唏嘘的。北大、清华这些名校的医学准博士,你说天赋和能力肯定没得说吧?结果呢,因为一个规培考试没过,就卡在那儿,读不了博士,甚至可能得转行。这事儿一旦被爆出来,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那些“准博士”们本身。 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南京医科大学今年首次推出的临床医学「九年本硕博一贯制」培养项目,以及这个项目跟其他高校比起来,到底有哪些值得说道的优缺点。南京医科大学「九年本硕博一贯制」项目:初探与解读首先,得承认,一看到“九年本硕博一贯制”,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可能是:“哇,这学制也太长了吧!”。确实,.............
  • 回答
    在我看来,教学医院值夜班和急诊科大量由正在上学的研究生和规培医生(以下统称为“年轻医生”)承担,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其中包含了积极的教育意义、现实的资源压力、潜在的风险以及深层次的制度性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一、 积极的教育意义和必要性:这是最核心的理由,也是支持.............
  • 回答
    “双减”浪潮下的“猿”变:从在线教育到羽绒服,教培行业的另一条出路?“双减”政策,这个在2021年夏天如同巨石般砸入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词汇,至今仍余音绕梁。无数曾经风光无限的在线教育巨头,在剧烈的政策调整下不得不面临转型的阵痛。而近期,曾经的在线教育明星猿辅导被曝出转型羽绒服业务的消息,无疑给这个本.............
  • 回答
    张煜医生关于“农村患者被设计昂贵但效果差的方案”的发声,揭示了中国医疗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这一现象不仅涉及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更折射出医疗行业在利益驱动下的道德困境和制度漏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探讨其他值得关注的医疗乱象: 一、张煜医生发声的核心问题:医疗资源分.............
  • 回答
    张路对梅西的评价“体能、跑动能力严重不足,所在队伍等于缺半个人”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一评价既可能基于客观数据的对比,也可能受到主观立场和战术体系的影响。以下从技术、数据、战术、对比及争议性等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技术能力与体能的客观分析1. 跑动距离与速度 梅西的跑动距离.............
  • 回答
    张雪峰选择苏州,是因为孩子上学迁户口问题,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张雪峰的这一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事件的背景和张雪峰的出发点: 核心诉求: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无论张雪峰的职业身份是什么,作为一位父亲,他最核心的诉求是将孩子抚养成人,并为他们提供良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