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古希腊古董越来越不值钱?

回答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奇怪,那些历史悠久、曾在博物馆里闪耀光芒的古希腊古董,怎么好像越来越不值钱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并非单一原因就能概括,里面掺杂了不少现实世界的考量。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供需关系的变化。

想想看,古希腊文明的璀璨,自然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品和文物。在过去,尤其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世界的“古典热”和殖民扩张时期,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发掘涌入市场,也进入了私人收藏家的手中。那个时候,古希腊艺术品往往被视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最高成就的象征,需求旺盛,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一方面,随着全球考古学的进步和各国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那些真正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品,大部分已经被国家博物馆或重要机构收藏,市面上的流通量其实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数量相对多一些、但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并非顶尖的普通器物,市场上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供给过剩。想象一下,如果市场上一下子涌现出成千上万件差不多的陶罐或青铜器,但愿意出高价的买家并没有那么多,价格自然就难以维持高位了。

其次,我们得聊聊“稀缺性”和“独特性”的问题。

古董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稀缺程度和是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或历史故事。一件带有著名雕塑家签名、或是出自某个重要历史事件现场的器物,价值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如果一件器物只是一个普通的神殿里的祭祀用品,虽然也是古希腊的,但如果数量不少,又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它的市场吸引力就会相对减弱。

现在,收藏家们往往更追求那些“独一无二”或者“故事性极强”的藏品。一件普通的陶罐,也许能唤起人们对古希腊生活的好奇,但如果旁边还有一件描绘了某个神话故事、或是与某位历史人物相关的器物,后者显然更能抓住收藏家的眼球,也更容易被推向更高的价格。

再者,就是“品相”和“完整性”的重要性。

古董嘛,总会有岁月的痕迹。但有些损伤是“艺术性的”,比如因为年代久远自然产生的包浆,或是小磕小碰,反而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而有些损伤则是“破坏性的”,比如严重缺失、破损、或者被不当修复过,这就会大大影响其观赏性和市场价值。一件保存完好、色彩鲜艳、纹饰清晰的古希腊陶器,和一件破碎不堪、细节模糊的器物,其价值肯定天差地别。随着鉴定技术的发展,对“修复痕迹”的识别也越来越精准,过度或不当的修复反而会成为贬值的因素。

还有一点,就是鉴定和认证的门槛。

对于普通收藏家来说,辨别一件古董的真伪以及其确切的年代和出处,并非易事。伪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市场上也充斥着一些“仿古”或者来源不明的物品。一件没有经过权威机构鉴定、没有明确出处证明的古董,即使是真品,其市场交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会更高,这也会影响到它的流通和价格。拥有完整、权威的鉴定报告,是支撑高价的重要砝码。

更深层次一点,我们也可以说说文化认同和市场风向的变化。

过去,西方社会对古希腊文明的推崇,很大程度上与他们自身文明的源流和民族认同有关。如今,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不同文明的欣赏和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不再是“只有古希腊才是美的”,非洲艺术、亚洲艺术、美洲古代文明等,都在赢得更多的关注和市场空间。这也就意味着,原本在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古希腊古董,可能不再是唯一的焦点,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最后,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特定市场因素的影响。

比如,经济周期的波动、税收政策的变化、甚至一些大收藏家或机构的抛售行为,都可能在短期内对某种古董的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古希腊古董“越来越不值钱”这个说法,可能需要更精确地理解。与其说它们整体都在贬值,不如说:

真正顶级的、具有极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珍品,依然是价值连城,并且会因为其不可复制性而持续增值。
而那些数量较大、艺术性或历史意义相对普通的器物,在市场饱和、鉴定门槛提高、以及收藏偏好多元化的背景下,其市场表现确实可能不如以往那般辉煌。

就好比钻石和普通煤炭一样,虽然都含有碳,但因为稀缺性、独特性和市场价值的“故事性”,它们的价值天差地别。古希腊古董的市场也是如此,需要细细分辨其中的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呢,能不能先拿出最近五年来国际三大拍卖行的古希腊收藏品交易价格和起拍价格表格,来印证一下是不是“越来越不值钱”?

第二呢,我也承认,希腊古董的交易风头是过了,本世纪初以来,国际古董交易品最主要的投资风头是中国文物,随着中国在海外回购流失文物,国际收藏市场的热钱更多的涌向中国收藏品这个区块,希腊收藏品自然也就降价了。

第三呢,是包括希腊政府在内的广大文物流失国家对自我权益认识的觉醒,购入这些文物往往会收到司法系统的传票,这也降低了古希腊市场的流量。

但是2017年秋拍的丝绸之路古希腊银币、铜币一组三枚价格依然在3,500-5,000人民币,也就是单枚价格在1100-1600之间。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很多古董卖不上价钱是因为本身就不是什么好货。

点开佳士得,找一找高成交价的拍品,不难吧?

怎么着,生活水平提高了,百八十万的不当钱了是吧?


某些人就莫名其妙的

那就看看佳士得上的差不多同时期的中国青铜器咯,搜一下bronze,筛选来自中国,按成交时间排序

有些人眼里可能只有这样的才配叫青铜器,才配叫古董

有些人对183w刀毫无概念,(虽然我也觉得那件基里克斯杯的成交价有点略离谱)

也对二三十万刀没有概念

user avatar

首先,题主的这个问题从何而来?怎么得到的这个结论?

其次,古董是否值钱,这个取决于市场,而与文物古董本身的科学价值没有必然的关系。举个例子,明清时期的古玩玉器,多数都能在文物市场卖个好价格,但是你拿先秦时期或更早时期的陶罐,瓦片,估计没有几个人愿意收藏。但是,从科学价值上讲,后者的研究价值要远远高于前者。

第三,古希腊的古董,这个范围太大,题主能具体说说指的是什么吗?就以国内古董来说,有越来越值钱的,但也有越来越不值钱的。还是前面那点,是否值钱取决于市场,具体哪一类古董的市场行情不同,自然有升值也有贬值。

第四,题主可以多去关注下国际古董拍卖,其中中国古董所占比例并不高,更多的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的文物。因为这些古代文明流失的文物数量比中国流失的更多,所以市场上的数量也更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奇怪,那些历史悠久、曾在博物馆里闪耀光芒的古希腊古董,怎么好像越来越不值钱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并非单一原因就能概括,里面掺杂了不少现实世界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供需关系的变化。想想看,古希腊文明的璀璨,自然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品和文物。在过去.............
  • 回答
    “帝王的发小多是将相之材”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选择,更有历史的必然。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家庭背景与早期接触的相似性: 贵族阶层与政治氛围的熏陶: 古代帝王大多出身于皇族或权臣家庭,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权力中心,耳濡.............
  • 回答
    何谓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制艺”、“股文”、“时文”,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它起源于明朝,在清朝时期达到顶峰,并一直沿用到清末科举制度废除为止。顾名思义,八股文的结构主要由八个部分组成,分别是:1. 破题 (pò tí): 这是文章的开头,对考试题目进行初步的解释和分析,点明主旨,提出自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许多伟大的文明都经历过类似的命运。简单地说,强大文明的衰落和被所谓的“蛮族”所取代,并非单纯的武力碾压,而是 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生产力低下并非“蛮族”唯一或主要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他们适应环境和生存的优势。下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历史和军事的固有印象。说“古代军队肉搏能打赢现代军队的刺刀”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特定角度和简化理解的误解,它混淆了不同时代的战争形态、训练方式、武器效能以及战斗精神的解读。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以及这种看法有多大的局限性,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
  • 回答
    中国人对古代辉煌的理解,确实常常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简单地说,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社会伦理体系和政治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社会的结构、价值观、教育方式乃至政治运作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些影响汇聚起来,自然就塑造了人们对中国古代“辉煌”的认知。要详细地讲.............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常常会被那些古老的手工艺深深吸引,无论是精美的珐琅彩瓷器,还是巧夺天工的木雕,亦或是温润如玉的丝绸,它们似乎自带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让人惊叹不已。那么,为什么这些绝妙的技艺が多く (很多) 都来自古代,而我们现代人好像不太能“发明”出同等令人叹为观止的东西呢?首先,得承认.............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蕴含着不少人的情感和认知逻辑。说到底,这事儿跟咱们对“历史”的定义、个人经历的烙印,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都有点关系。咱们一步一步来聊。首先,得掰扯清楚为啥大家会觉得“历史”就等于“古人的事儿”。1. “历史”的惯性定义:人类的文明脉络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历史”,很大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和文明的普遍认知。如果真的存在过比我们现在更发达的文明,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遗迹,特别是那些宏伟的建筑,却主要由石头构成呢?难道他们没有更便捷、更具科技含量的建造方式吗?答案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充满了历史、技术和文化层面的考量。我们不能简单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人性的方方面面,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祭拜”二字就能解释清楚的。我们看到的许多“突然被发现”的古墓,它们的主人大多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或是某个时代的显赫家族。按理说,他们应该有后人一代代继承香火,维系祭祀。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古墓在被我们发现之前,已经沉寂了数百年.............
  • 回答
    一谈到古代的城池,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巍峨的城墙、错落有致的街区,甚至是繁华的市集。然而,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却隐藏着无数曾经辉煌的城池,它们沉默地被层层泥土掩埋,成为考古学家们探寻历史的宝藏。那么,古代的许多城池究竟为何会消失在地下,被泥土吞噬呢?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一、.............
  • 回答
    这确实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误解的观点。他并非完全否定中国古典书籍,而是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青年人成长和民族未来发展的考量出发,提出了“劝青年人不要读”这样的警语。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那是什么样的光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旧的.............
  • 回答
    自古以来,那些才华横溢、谋略过人的人物,比如我们熟知的诸葛亮,他们究竟为何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人羽翼下的臣子,而非选择独立称王,建立自己的基业呢?这个问题,细究起来,实则牵扯到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以及一股深植于士人内心的传统观念。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时势”二字。古代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古代中国北方之所以游牧民族林立,而后来蒙古崛起后北方似乎“只剩下”蒙古族,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民族融合、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地理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不是其他民族消失了,而是他们的主体和影响力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被吞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常识的一些惯性认知。我们会觉得古代生活普遍贫困,所以婚礼应该简单朴素,但事实并非如此。古代婚礼的复杂,其实是多重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并非仅仅是因为人们“不差钱”。首先,我们得明白“生活水平低”这个概念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是不同的。古代的“低”更多体.............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入,触及了中国古代刑罚体系的重要特点。确实,与西方一些国家或近代殖民时期相比,中国古代历史上“流放海外”作为一种独立的、普遍存在的刑罚类型,其痕迹相对较少,也鲜为人提及。这其中有诸多深层原因,涉及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对“海外”的认知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中国.............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在绝大多数时期,宗教势力并未能达到超越王权的程度。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政治制度的基石:中央集权与皇权至上 集权体制的天然排斥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便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作为.............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好像离古典音乐是越来越远了。提起古典,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老气、沉闷,或者只是在电影里、博物馆里才能听到的背景音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断层呢?我感觉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信息爆炸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
  • 回答
    斗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在古代,它并非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衣物,更是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斗篷都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它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成了历史的旧影。古代斗篷的辉煌岁月:为何它如此流行?古代社会的斗篷,其流行绝非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