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有末日准备者(Doomsday Prepper)吗?

回答
中国有没有末日准备者,这个问题不像问西方国家那样直接,因为“末日准备者”这个词本身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并没有那么普及和公开。但如果我们将“末日准备者”的定义放宽一点,从“为应对极端情况、灾难性事件或潜在威胁而提前储备物资、学习技能、制定计划”这个角度来看,那么可以说,中国存在着这样一群人,尽管他们可能不使用“末日准备者”这个标签,并且他们的动机和方式也可能与西方主流的末日准备者有所不同。

“末日准备者”概念在中国本土化的表现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末日准备者”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西方文化色彩,它往往与对政府不信任、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某些宗教末世论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原因,公开宣扬“末日”的说法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联想甚至担忧。因此,那些有“准备”行为的人,更倾向于将其描述为:

风险规避者: 他们更关注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比如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疫情)、经济动荡、社会不稳定,甚至是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他们认为,提前做好准备是一种理性的风险管理。
囤积者(在特定语境下): 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或社会恐慌时期,会出现一些大规模的物资囤积现象,比如在疫情初期抢购生活必需品。虽然这可能不是出于长期的“末日”考量,但其行为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
生存主义者(小众群体): 确实有一些人,他们对全球性的大灾难,如核战争、生态崩溃等有深入的思考,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准备。这些人通常比较低调,可能聚集在一些线下的社群或网络论坛里交流。
“未雨绸缪”的传统体现: 在中国文化中,“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一直是被推崇的品质。这种传统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人们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准备的意识,只是这种准备可能更多地体现在购买保险、储蓄、购买抗震房屋等“主流”方式上,而不是像西方末日准备者那样囤积大量的武器或建造地下掩体。

他们的准备方式和动机可能是什么样的?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准备方式和动机可能与西方存在一些差异:

物质准备:
食品和饮用水: 储备不易变质的粮食(如大米、面粉、罐头、干粮、方便面)、饮用水或者净水设备。数量可能不会像西方准备者那样达到数年之久,更多的是能应对一段时间的紧急情况。
医疗用品: 常备的药品、急救包、消毒用品等。鉴于中国人口密度和某些地区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对个人和家庭医疗自救能力的提升是很多人的想法。
能源和照明: 手摇收音机、手电筒(及备用电池)、蜡烛、柴火、便携式发电机或太阳能充电设备等。
生活必需品: 保暖衣物、毯子、工具(多功能刀具、打火机、火柴)、通讯设备(如卫星电话,虽然价格昂贵且使用受限)。
现金: 银行系统可能瘫痪的情况下,现金仍然是最直接的支付方式。

技能准备:
急救技能: 学习基础的伤口处理、包扎、CPR等。
户外生存技能: 如辨别方向、野外生火、寻找水源、简易庇护所搭建等。
种植和养殖: 部分人会考虑在自家阳台或小院子里种植蔬菜,或者饲养家禽,以期在断供时能有自给自足的能力。
机械维修和手工技能: 能够修理一些简单的设备,制作或修复生活用品。

信息准备和知识储备:
了解当地的灾害风险: 哪些区域容易发生洪涝、地震、滑坡等,并提前规划应对。
研究潜在的全球性威胁: 气候变化、流行病、地缘政治冲突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估和准备。
学习不同场景下的应对策略: 如断电、断水、交通瘫痪等。

动机的差异:
对社会稳定性的担忧: 相比于西方个体对政府大规模不信任,中国一部分人的准备可能更多源于对社会运行中断、供应链失效的担忧,他们可能认为政府在某些情况下也无法完全覆盖所有人的需求,需要依靠自身力量。
“危机感”的来源: 中国近年来经历过几次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COVID19),以及一些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这些事件的经历可能会放大一部分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知。他们可能将其视为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严重危机的“预演”。
“未雨绸缪”的朴素理解: 如前所述,很多准备可能只是对传统智慧的实践,并不是对某个具体“末日”场景的预期。例如,平时多存一些粮油米面,就是一种很普遍的习惯,只是规模和目的可能有所不同。
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 与西方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末日准备的资源和社群不同,中国的信息传播和社群组织受到更多限制,这使得公开讨论和实践“末日准备”变得更加困难,也更隐蔽。

他们的活动和组织形式

在中国,这类活动通常是比较私密的。你很难找到公开的、大规模的“末日准备者联盟”。更可能的是:

线上社群: 在一些不那么敏感的论坛、社交媒体群组(如微信群、QQ群)中,会有一些人交流生存技能、装备信息、对时事的看法。但这些群组往往规模不大,且可能随时面临被关闭的风险。
线下小范围交流: 少数人可能会通过朋友介绍,或者在户外运动、技能培训等场合结识志同道合的人,进行小范围的分享和学习。
个人独立行动: 大多数人可能只是自己默默地进行准备,并不与他人深入交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或误解。
关注特定领域的爱好者: 例如,有一些户外徒步爱好者、野营爱好者、军迷等,他们出于对装备、技能的兴趣,也积累了不少与生存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末日准备者的技能有重叠。

总结来说

“末日准备者”这个词在中国的确切对应群体并不像西方那样有明确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符号。但是,秉持着“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为应对潜在的极端情况而进行物资储备、技能学习和计划制定的人,在中国是存在的。他们的准备方式和动机可能更加务实、分散,也更倾向于低调和隐蔽。与其说他们是“末日准备者”,不如说他们是中国社会中一部分具有高度风险意识、追求自给自足和安全感、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群体。他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社会发展、风险认知以及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一个侧面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某白领相信人类末日,选择跑到四川的山里过原始生活

大家一直好奇她烧饭的煤油炉能烧柴火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有没有末日准备者,这个问题不像问西方国家那样直接,因为“末日准备者”这个词本身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并没有那么普及和公开。但如果我们将“末日准备者”的定义放宽一点,从“为应对极端情况、灾难性事件或潜在威胁而提前储备物资、学习技能、制定计划”这个角度来看,那么可以说,中国存在着这样一群人,.............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末世主题电影中狗比猫出现得多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多层面的原因,而且往往是人类情感、电影叙事需求以及动物自身特性的综合考量。与其说是“很少有猫”,不如说是猫咪的存在方式和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使得它们在描绘一个破碎、危险的世界时,不像狗那样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主角的伙伴或象征。首先,我们得聊.............
  • 回答
    《红楼梦》第七十回末,众人到大观园试才,玩乐一番后,兴致勃勃地放起了风筝。这短短的放风筝场景,却暗藏着许多端倪,为后续情节埋下了伏笔,也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这里面发生的事情,细细看来,颇有嚼头,绝非寻常孩童玩乐那么简单。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放风筝的场景本身。大家你争我抢,都想展现一下自己的技艺。.............
  • 回答
    董卓虽亡,但其残余势力盘根错节,加之李傕、郭汜等军阀趁机挟持汉献帝,一路倒行逆施,将昔日辉煌的东汉王朝推向了更为黑暗的深渊。在这样的乱世洪流中,年幼的刘协要想重掌政权,中兴汉室,其难度无异于在巨浪中逆流而上,挽救一艘即将倾覆的巨轮。要实现这一目标,刘协需要一步棋错,满盘皆输。他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真.............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国大型犬末日,对不起,爸爸妈妈保护不了你”本身就带着一股浓烈的悲伤和无力感,它立刻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并预示着一个沉重的话题。从这个标题就能看出,作者的情绪是相当激动的,可能包含了对现状的失望、对宠物犬的深切愧疚,以及对未来的一种担忧。文章的核心观点和情感基调:文章的核心观点很可能.............
  • 回答
    电影《2012》中之所以选择中国制造末日方舟,并非电影本身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和详尽的理由,更多的是基于一种 戏剧性的需要、现实主义的象征意义以及对中国崛起和全球合作的某种隐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戏剧性与视觉冲击力: 规模的庞大和工程的奇迹: 《2012》的核心就是展现前所未.............
  • 回答
    中国电影、游戏和小说市场上确实不如西方国家那样充斥着“末日”题材的作品,这其中涉及多种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文化与历史根源1. 集体主义与社会稳定性优先: 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秩序和稳定,注重个人.............
  • 回答
    在中国,末日题材电影似乎总是差了那么点意思,很难拍出像好莱坞那样让人拍案叫绝的作品。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牵扯到文化、创作环境、市场接受度等等方方面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根深蒂固的文化土壤与价值观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文化骨子里就不是那么崇尚“个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西方末日电.............
  • 回答
    关于70年代末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通常称为“中越战争”或“对越自卫还击战”),确实在一些公开场合和历史叙述中,它的提及频率似乎不如其他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那么广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战争的性质、当时的政治背景、国内外的影响以及后来的历史叙事方式等多个维度来探讨。战争本身的性质与目标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要用P社游戏机制来科普中国王朝末期的局面,这得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咱们就拿《欧陆风云4》(EU4)或者《十字军之王3》(CK3)的路数来套,但得注意,中国皇权和封建制跟欧洲那套有根本区别,所以咱们得灵活变通。想象一下,你不是玩某个具体国家,而是扮演“王朝”这个概念本身,或者更像.............
  • 回答
    90年代末,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确实经历了一段相对“疲软”的时期,这并非意味着国力完全衰退,而是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使得其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如人们预期得那样强劲。首先,90年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包袱沉重的问.............
  • 回答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无疑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篇章之一。提起那个时代,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熟悉的名字:诸葛孔明运筹帷幄,曹操雄才大略,刘备仁德爱民,关羽义薄云天,张飞勇猛盖世……这些鲜活的形象,仿佛昨天才刚刚发生过,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辈出的时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争议。要回答“是否应该感谢外国侵略”,我们需要非常审慎地剖析一下,这是一个涉及历史、社会、政治、伦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感谢”或“不感谢”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清朝末期没有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走向很可能会截然不同。一种可能性是,正如你所说,中国可能会继.............
  • 回答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确普遍希望中国能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这背后并非单纯的“发展援助”,而是掺杂了复杂的利益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既有的贸易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列强日益增长的胃口在19世纪中期之前,中国虽然也与西方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朝贡贸易”的思维.............
  • 回答
    夜色如墨,吞噬了曾经繁华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尘埃和一种挥之不去的金属焦灼味。在这里,在新中国曾经的乡镇,在摇摇欲坠的工厂里,幸存下来的人们,用他们仅存的智慧和勇气,试图在这片破碎的大地上,找到一条生存下去的路。武器,是他们最直接的需求,也是他们对抗未知威胁的屏障。这些武器,不可能像战前那样精密度高、.............
  • 回答
    说起末茶,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古朴的韵味,让人联想到文人雅士围炉煮茶的闲适光景。的确,这曾经在中国盛行的饮品,如今在日本却焕发新生,成为我们口中的“抹茶”,甚至成为日本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头说起。末茶,顾名思义,就是将茶叶研磨成细末,然后用热水冲泡饮用。这种制茶和饮用方式,其实在.............
  • 回答
    清政府末期的改革失败,而当代中国的改革能够成功,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两者在历史背景、改革的性质、目标、推动力、阻力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清政府末期改革失败的原因清政府末期的改革,通常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些改革的失败.............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咱们现在观测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以及,嗯,有时候也挺容易看走眼的。美天文学家把中国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末级给认成了 SpaceX 的“猎鹰 9 号”火箭残骸,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事情的缘由,得从“太空垃圾”说起你知道吗,咱们天上可不光有卫星和空间.............
  • 回答
    如果李自成没有死在九宫山,明朝末年的历史走向可能产生重大变化,但具体是否能延缓清朝统一中国的时间,需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李自成的军事潜力与政治格局1. 李自成的军事基础 李自成在1644年攻入北京后,迅速占领了明朝的首都,但其军队在失去北京后迅速崩溃。若他未死,可能具备以下优势: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