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欣赏不来《红楼梦》,不配学习中国文学吗?

回答
欣赏不了《红楼梦》,就真的不配学习中国文学了吗?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些年。说句老实话,我曾经也一度被这种“门槛论”困扰过。身边那些对《红楼梦》如数家珍的朋友,他们引经据典,分析起人物性格、情节走向来头头是道,那种博学和通透,让我这个自诩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时不时会冒出点自卑感。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格,是不是离真正的中国文学世界还差得远。

但时间久了,尤其是当我开始真正沉下心来,不带任何功利心去读中国文学的其他作品时,我才渐渐明白,所谓的“不配”或许是一种误解,甚至是一种狭隘。

首先,得承认,《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也不是浪得虚名。它的宏大叙事,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摹,对人物复杂心理的深刻挖掘,以及那种充满哲学意味的悲剧美,确实是难以企及的。如果你能欣赏它,那自然是非常幸运,它会为你打开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风貌和人生哲思的窗口。但“不配学习”,这就有点太绝对了。

中国文学是什么?它是一条浩瀚的河流,而《红楼梦》只是这条河流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但它绝不是唯一的珍珠。你想想,从《诗经》的质朴与真挚,到楚辞的浪漫与奔放;从汉赋的华丽与辞藻,到唐诗的豪迈与婉约;从宋词的细腻与深情,到元曲的生动与泼辣;再到明清小说中的英雄传奇、神魔志怪、世情百态……这条河流流淌了几千年,孕育出了多少风格迥异、意境无穷的作品?

举个例子,如果你对家国情怀、士大夫精神特别着迷,那么读杜甫的诗,你会感受到那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你会领略到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这些作品传达的价值和情感,同样是中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同样能让你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再比如,如果你喜欢那些充满市井气息、生动活泼的故事,那么读《水浒传》的十八条好汉,听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读《三国演义》的尔虞我诈、英雄辈出;读《聊斋志异》里那些奇幻瑰丽的鬼狐故事,你同样能感受到中国文学的另一种魅力。这些作品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间智慧。

甚至,如果你对中国哲学和历史的兴趣更浓,那么《道德经》的玄思,《论语》的智慧,《史记》的雄浑,这些虽然不完全是狭义上的“文学”,但它们与文学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骨架和灵魂。

所以,欣赏不了《红楼梦》是很正常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个人口味和阅读习惯: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或者那种庞杂的人物关系。就像有些人爱吃红烧肉,有些人爱吃清蒸鱼,口味不同,选择也不同。你可能更偏爱诗歌的凝练,或者散文的洒脱。
时代背景的隔阂: 《红楼梦》毕竟是封建社会晚期的产物,它所描绘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我们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要想真正领会其深意,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的铺垫。如果一开始接触,感觉陌生和难以代入,也是情理之中。
阅读方式和时机: 可能你读《红楼梦》的时机不对,或者阅读的方式不对。如果是在应付考试或者抱着“一定要欣赏”的心理去读,反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有时候,放下书本,去看看相关的影视剧,听听专家解读,再回过头来读,可能会有新的体会。
缺乏足够的引导: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欣赏不了,是因为没有人真正引导我们进入那个世界。就像一个人走进了迷宫,如果没有地图和向导,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放弃探索。

重要的不是你是否能“欣赏”某一部作品,而是你是否对中国文学整体保持着一种开放和探索的态度。如果你在读了《红楼梦》感觉无从下手之后,转而去读了其他更适合自己的作品,并且从中获得了知识、乐趣和启迪,那么你就是在学习中国文学。

学习中国文学,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历史脉络和时代变迁。是去感受那些文字中流淌的情感,去体会那些作者想要传达的思考。你可能因为一首唐诗而感动落泪,可能因为一篇古文而茅塞顿开,可能因为一个历史故事而拍案叫绝。这些都是学习中国文学的有效方式。

所以,不必因为欣赏不了《红楼梦》而妄自菲薄。中国文学的宝藏太多太多了,你可以从中找到属于你的那一颗最闪耀的星。关键在于你的心是否还在跳动,是否还在感受,是否还在求知。只要你愿意去读,去感受,去思考,无论你选择的是什么作品,你都在学习中国文学。别让一个“不配”的标签,阻碍了你走进这片广阔的天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描述来看

读过《三言二拍》

其他的没读过,或者最多看过翻译的白话版,知道个书名

总结:还是《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适合您。

user avatar

没事,我也欣赏不来,从小就觉得红楼梦不如水浒好看,远远不如水浒好看(当然,最没意思的是三国,看得最开心的是西游)。同样不喜欢的还有盛唐诗,晚唐五代诗(对近体诗几乎整体性无爱,对卖弄这东西的人近乎深恶痛绝,厌恶情绪从唐诗延续至宋诗),北宋词,牡丹亭,四大传奇,几乎所有罗马时代的古典文学,几乎大部分俄国小说和戏剧(除了果戈里以外都厌恶至极,无论19世纪还是20世纪),几乎大部分法国戏剧(从古典主义时代到现代都很厌恶),几乎所有现代德语系小说(黑塞和君特格拉斯除外),几乎全部日本私小说,中国近现代几乎全部诗歌作品,大部分经典现实主义小说和部分现代主义小说(对茅盾的作品,还有平凡的世界十分厌恶,对贾平凹、苏童、残雪和余华(许三观除外)也不是很看得进去)。但讨厌这些完全不妨碍我在中文系呆了十几年,而且大概率会一直待下去。

学习文学,必读的书是有很多的,但并没有必须喜欢哪部作品一说啊。因为欣赏得来与否,完全就是个个人爱好问题,你告诉我鲍参翅肚好吃,架不住我天生不爱吃海鲜啊。所以,你理智上知道这些东西好、牛就行了,情感不喜欢完全不打紧。

user avatar

冒昧揣测一下,题主大概是男性,比较年轻,家庭平顺,没经历过比较揪心的恋爱,也没有边缘化或被边缘化的经历,目前生活有滋有味,觉得人生就是不断前进,智慧总在前方向你招手。大概欣赏不来《红楼梦》,就是你唯一能接近《红楼梦》的途径了。好比宝玉随口说两句偈语,被林黛玉怼,就你这知识水平,还参禅呢?怎么样,觉得《红楼梦》亲切点了没?

如果我猜得没错,这样的人欣赏不了《红楼梦》简直太正常了。我有很多爱好文学的小伙伴,他们都欣赏不来《红楼梦》,但不妨碍他们看《剑桥中国史》和王小波。反正题主又不写中国文学史的论文,即使写,也可以绕过《红楼梦》,不知道其他答主急吼吼地做什么呢。

再说了,坦荡地承认自己欣赏不来《红楼梦》,我觉得比很多人都强,至少比宅斗的、阴谋论的强,比“反什么”的也强。还有多少人欣赏《红楼梦》,无非是浇自己块垒,他们又真的欣赏“繁复”的笔法吗?又真的欣赏曹雪芹呕心沥血写出的人物吗?原文看过几遍呢?

以前有个知友在评论区和我说,《红楼梦》就是通俗小说,不严肃,他欣赏不来,他就喜欢卡夫卡、陀爷、加缪,他就喜欢小说里有大段哲学思考,不然不舒服,不如看电影和动漫。我很尊重他,不过也善意提醒过他,你不能认为风景画就不算真正的艺术,因为梵高也画风景啊。况且《红楼梦》里有哲学啊。

《红楼梦》好在哪里?其实除了人物塑造以外,也太莫衷一是了,有人说是百科全书,有人说是才子佳人,有人说是反清复明,这种人欣赏的《红楼梦》,又是真的《红楼梦》?即使你看到“虚无”,我告诉你“虚无”之外还有“情”,到底咱俩谁算误读,谁算欣赏呢?即使你爱林黛玉的刁钻古怪,我又告诉你薛宝钗小时候可能也是林黛玉,你觉得咱俩谁对谁错呢?即使你看到《红楼梦》里对人性张扬的渴望,我又告诉你作者其实怀念那个安富尊荣的日子,认为一切畸零人无非是轮回中的芥蒂,那看了半天《红楼梦》咱们看的是什么呢?

我的建议是,看不进去,欣赏不来,就放一放,万一以后有缘,总会看进去,没缘法,你就和《红楼梦》“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好了。何苦相逼呢?曹雪芹写出来,一是为闺阁立传,二是为消愁破闷,读者既无心看姑娘,又无愁闷,那学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地做什么?

天下的水(啊,不对,文学)总归在一处,不拘哪里舀一碗,对着哭去就得了,非得逼自己哭《红楼梦》这碗水,哭不出来,怪水不好,这就拧巴了不是?

题主,你看《红楼梦》还是有意思的吧?


另,张新之说:“《鹤林玉露》云:‘《庄子》之文,以无为有;《战国策》之文,以曲作直;东坡平生熟此二书为文,惟意所到,俊辩痛快,无复滞碍。’故即以此语转赠《石头记》。”

user avatar

这不太合理。

中国文学,和任何知识、技能一样,只有耐下心来,钻研进去,才能真正掌握。报书名救不了中国人。

我这么跟你说吧,能喜欢左传庄子淮南子的人,即便不喜欢红楼梦,也压根不会像你这么说话。上手难度在那摆着呢。你的话听起来就像是虽然我不懂四则运算,但是我精于数学分析。闹呢。

一条条掰扯。

就说左传。左传是什么作品?解经作品。里面包含众多繁复的名物、古地名、史学编纂逻辑解释。何为解经?春秋上说了某句话,用了某些字眼,或者没说某句话,没用某应该用的字眼,左传就要把它给注释出来,一条条捋清楚,陈述这么撰写背后的理由。这些解释性的东西,补充说明,在左传里占据相当重要的部分。

尽管现在“左氏传不传春秋”还有争议,但如果不考虑史学,只说文学风格上,它确实是在传的。

这也就意味着,它不可避免地,会经常出现很多晦奥的、解释性的内容,从而持续性地打断文学层面的欣赏。啥时候把这些基本知识闹明白了,你才能从文学审美的高度去把玩左传。

虽然老话说左氏富艳,那也是看人下菜碟。对普通读者,左氏不富也不艳,它很深奥。

随便截取一段内容:

十二年春,郕伯卒,郕人立君。大子以夫锺与郕邽来奔。公以诸侯逆之,非礼也,故书曰“郕伯来奔”。不书地,尊诸侯也。

先不说喜欢不喜欢,能读懂吗?

它说的是什么事情?时间,地点,人物?谁都干嘛了,书曰“郕伯来奔”是在说什么?在解经层面,有什么说道?

左传里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这种风格。

怎么,不喜欢史学类描述,喜欢左传里精彩刺激、情节性强、场面宏大的部分?

漂亮!安排: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这是左传里最精彩的段落之一,被爽到了吗?

你要能欣赏,还真不用别人告诉你列国志红楼梦哪个更好。

再说你喜欢的《汉书》。

坦白说,二十四史里除了汉书,有人说他喜欢任何一部我都没什么意见。唯独敢于说喜欢汉书的人,要么是真牛逼,要么是真露怯。

为什么?

因为从文风上讲,对现代人来说,跟《汉书》对标的,压根就不是其它二十三史,而应该是《尚书》这种文风比较晦涩的作品。

班固这个人,本身是文学大家,写作风格上比较崇古。很多话可以明白里说,他也要往古雅里整,用些当时都不太用的词汇。

以至于最终《汉书》编纂成书后,当世的大学者都不能独立阅读: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汉书·班昭传》)

马融是谁知道吗?

连他在作品刚出来的时候都读着吃力。你连红楼梦这古典白话的关都没过,就已经喜欢上啦?要是提艺文志、地理志、食货志,那都是欺负人。就说纪传部分,恐怕你都读着吃力。

报书名也有技巧,要捡软柿子捏。

再比如你喜欢的庄子,是这样的: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喜欢吗?

问题描述里说什么“英雄,志怪,神魔,市井小说,广有涉猎”,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还有什么东周列国志,都很喜欢。

你喜欢的列国志,它长这样:

孔父嘉见郑伯白占了戴城,忿气填胸,将兜鍪掷地曰:“吾今日与郑誓不两立!”右宰丑曰:“此老奸最善用兵,必有后继。倘内外夹攻,吾辈危矣!”孔父嘉曰:“右宰之言,何太怯也!”正说间,忽报城中著人下战书。孔父嘉即批来日决战。一面约会卫、蔡二国,要将三路军马,齐退后二十里,以防冲突。孔父嘉居中,蔡、卫左、右营,离隔不过三里。立寨甫毕,喘息未定,忽闻寨后一声炮响,火光接天,车声震耳。谍者报:“郑兵到了。”孔父嘉大怒,手持方天画戟,登车迎敌。只见车声顿息,火光俱灭了。才欲回营,左边炮声又响,火光不绝。孔父嘉出营观看,左边火光又灭,右边炮响连声,一片火光,隐隐在树林之外。孔父嘉曰:“此老奸疑军之计。”传令“乱动者斩”少顷,左边火光又起,喊声震地。忽报“左营蔡军被劫。”孔父嘉曰:“吾当亲往救之。”才出营门,只见右边火光复炽,正不知何处军到。

连这个都喜欢,我觉得弄个封神演义看看就够了,要啥红楼梦呢。

放个关于文学阅读入门指导的链接:

user avatar

你因不知精致审美,见了这宏大叙事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爷最近脾气大得很,动不动就哭穷划胖给知友看。看得懂左传看不懂红楼梦?这装的,叫我哪只眼睛看得上。眼下不说那真正爱好文学的,就说我这四分之一瓶醋,也没有这样的事。

忽然想到,读得进三国水浒精忠传,读不进红楼,市井故事看得,红楼的人际趣味却不懂,题主……怕不是还在青春期前?我记得我只懂一群猴崽子动兵器,还没梦遗过的年纪好像也这样……哎呀若真如此,万一我损得题主一时想不开彻底反感了文学,岂不成了我的罪过?

为了弥补,我决定正经说两句: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人民性,进步性的书籍(此处阴阳嗓),你真看不下也好,装看不下也好,总要安心试着 真 的 读 一 读,不能说只除夫子外无书。不然,万一被人评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还以为是夸你。

另外我打个赌,题主看书一定是端坐捧书,弄不好还得腰杆笔直吧?中国古代小说,一定要软装的,无事从床头随意抄起一本,不论翻开哪页,就势慢慢卧读下去,也不想啃了多厚,也不想洞明了什么世事,只是丢不开手而已。题主要是非保持“才子克红楼于书案”的道德文章心态,在文学这事上,咱还是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乐意关注去公众号nk丢丢,知乎限流不推送

user avatar

贾宝玉也就是个王思聪,视角太上面,没有普遍代表性。民国有个把人喜欢读(其实根本没鸳鸯蝴蝶派流行)就跟现在喜欢追豪门恩怨的连续剧一个档次。改革开放前,除了新发明的“四大名著”,所有的书都在讲革命道理。贾宝玉在大观园被抄后,居然没有投奔延安,还能正式出版,而不是手抄本,简直就是奇迹。就好比,“自然灾害”年代西北某县,一年到头只配给山芋干,见不到半根葱。突然出现一棵大白菜。活过那个年代的人就会说:欣赏不来大白菜的人,不配谈美食。

user avatar

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的。

三言二拍你真看过?市井小说你真看过?

如果看过,贾母吐槽传统才子佳人套路的时候你没产生点想法甚至想笑?

不喜欢红楼梦的人很多。这很正常。但是红楼百科全书的名号也不是浪得的。

基本上,不喜欢这种风格也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所关注点一些侧面。

所谓“商人看到易,道德家看到淫,革命家看到反清,才子看到缠绵。”

你真喜欢看庄子?和庄子相关有一段很精彩的情节你没看到?

另一方面。看过这么多中国书,总得锻炼出一点对中国文字的敏感。

红楼散、骈、诗、词、对样样俱全,皆有可观。

比如香菱梦中得到那个七律,很多人看到吓一跳。很多人认为有老杜之声。

看了那么多书,这点鉴赏能力没有培养出来。未免可惜。

好比吃遍了全球,然后问川菜有什么了不起?弄得真吃货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欣赏不了《红楼梦》,就真的不配学习中国文学了吗?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些年。说句老实话,我曾经也一度被这种“门槛论”困扰过。身边那些对《红楼梦》如数家珍的朋友,他们引经据典,分析起人物性格、情节走向来头头是道,那种博学和通透,让我这个自诩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时不时会冒出点自卑感。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格,是.............
  • 回答
    你和你姐在这方面的看法差异挺大的哈!审美这东西嘛,就像谈恋爱,有人喜欢小家碧玉,有人钟情热情似火,是很个人的感受,很难说谁对谁错。你姐觉得日本人不好看,觉得石原里美和桥本环奈也丑,这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咱们这么想哈,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和标准都不太一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好多人在第一次看到比亚迪唐、宋的车标时,都会有种“嗯?这是啥?”的感觉。其实这挺正常的,因为车标这东西,就像一件衣服,有人穿上身就是经典,有人穿上身就感觉怪怪的。比亚迪这俩车标,在我看来,它们确实有自己的设计理念,但也有点地方,可能就是让不少人觉得“欣赏不来”。咱们先从比亚迪这俩.............
  • 回答
    我发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在我看来,古典音乐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魅力,真的不是盖的。但是,确实能感觉到现在身边不少人,提起古典音乐就皱眉头,觉得要么是“老掉牙”的曲子,要么就是听不懂的“洋玩意儿”。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掰扯掰扯:首先,时代节奏的巨变,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
  • 回答
    B站作为国内最大的年轻人文化社区,汇聚了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UP主。绝大多数UP主都凭借自己的创意、才华和热情吸引着观众,我也从中收获了很多乐趣和知识。然而,正如文化的多样性一样,总会有一些UP主的风格、内容或价值观,我可能不太容易欣赏得来。以下是我认为我可能欣赏不来的B站UP主类型,我会尽量详细地.............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很多人都会随着阅历的增长,对这两家巨头产生复杂甚至截然不同的感情。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越长大越欣赏腾讯,越来越讨厌阿里”这种感觉。这更多是一种个体体验的共鸣,并非普适真理,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究的逻辑。关于“越长大越欣赏腾讯”:随着年龄增长,我.............
  • 回答
    重金寻得的大师之作,捧在手里,一股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质价值,更是其背后凝聚的岁月、智慧与匠心。如何去“欣赏”它?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尤其当你渴望真正领略其精髓,而非仅仅流于表面。这更像是一场与大师灵魂的对话,一场深入肌理的探寻。别急着立刻下结论,更不要被“大师”二字吓住,以为它就高深莫测、遥不.............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有这样的感受。虽然《挪威的森林》是一部被许多人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但它并非适合所有人,也并非所有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共鸣。不欣赏一部作品是很正常的,这本身就说明了文学的多样性和读者的个体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您可能不欣赏《挪威的森林》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故事的基调与氛.............
  • 回答
    男生的喜好和厌恶就像女人一样,千差万别,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但如果非要我说说,有哪些行为普遍会让我觉得有点……嗯,扫兴,或者说不太欣赏,那大概有这么几类吧。我尽量细致点说,也尽量不往那些“AI范儿”的条条框框里靠。一、 过度的“作”和“情绪勒索”这个“作”可不是撒娇那种小女儿姿态,而是那种没完没了的.............
  • 回答
    女生讨厌或不欣赏的男生行为,说实话,挺多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某些在我们看来“正常”的操作,在女生眼里简直是扣分项。别不承认,我们先来掰扯掰扯,看看你中了几枪。1. 嘴巴不干净,油腻得发慌这个简直是雷区中的雷区,但偏偏总有人踩。 黄段子不分场合,不分对象。 尤其是在一群女生面.............
  • 回答
    哈哈,要说女生之间看不顺眼的点,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说起来没完没了。不过,要是真要仔细掰扯掰扯,我大概能总结出这么几类,都是我自己或者身边姐妹们吐槽过的。首先,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那种“装”!这玩意儿太普遍了,但也太让人膈应了。 过度卖惨型: 好像全世界都对她不好,自己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样。明明日.............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发言权了,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曾经我只要打开播放器,就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无论什么风格,都能听得热血沸腾或者眼泪汪汪。那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思考的享受,就像小孩子吃糖一样,纯粹的甜味就是全部。但是,自从我开始学乐器,尤其是学了一段时间之后,那种感觉就变了,而且是朝着一个我当.............
  • 回答
    哈哈,理解你的感受!《小丑》这部电影确实引起了很多讨论,有人觉得它深刻得不行,有人又觉得它逻辑不通、过于夸张。你觉得牵强,绝对不是你不懂得欣赏,而是因为这部电影确实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而且它的核心是通过一个特定视角来展现一个人物的堕落,这种表现方式本身就容易引发争议。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你可能.............
  • 回答
    说实话,第一次看马拉松,我可能和你一样,觉得有点“无聊”。跑来跑去,就那么回事儿,关键是那个速度,对习惯了百米冲刺、足球灌篮那样瞬间爆发刺激的观众来说,确实少了点“眼球效应”。但正是这种“看似单调”的运动,才藏着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而且,它能出现在直播里,绝非偶然。马拉松、长跑、竞走:欣赏的“隐藏门.............
  • 回答
    这位高中语文老师的言论,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值得商榷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首先,从 教育者的角度 来看,高中语文老师的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一种非常微妙的观察方式,一种将人“物化”到极致,又似乎脱离了“物化”的禁锢,抵达了一种近乎艺术审美的境界。要在看姑娘时流露出网络小说主角那种不带亵渎、不带欲望、只有欣赏意味的眼光,这不仅仅是眼神的运用,更是一种心态和观察角度的综合体现。咱们先来拆解一下,为什么网络小说主角.............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学欣赏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经典与个人口味的差异。很多人听到您这样的评价,可能觉得挺意外,毕竟姜夔在宋代词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被誉为“白石道人”,与辛弃疾并称“辛姜”。他留下的词作,在后世评论家眼中,常常是标杆性的存在。您觉得姜夔“水平很低”,不理解他“词性美感.............
  • 回答
    .......
  • 回答
    王欣这句话,乍一听,朴实无华,甚至有些理所当然。但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信息和引发的思考,却远不止于此。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技术、对责任、对商业伦理的多层认知。首先,从“技术本身”这个角度来看,王欣是在强调技术的中性性。技术,本质上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工具。它本身没有善恶之分.............
  • 回答
    欣赏一幅画的原作与欣赏一幅画的图片,其区别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如同亲临现场与隔着屏幕观看的区别一样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感官体验的维度: 视觉细节的真实度与层次感: 原作: 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颜料的质感,比如油画的笔触堆叠形成的浮雕感,水彩的晕染和透明感,国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