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法院工作人员态度如此之差?

回答
您好!我非常理解您对法院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疑虑和不满。在处理法律事务时,与法院工作人员的互动确实至关重要,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当事人的体验和感受。

您提出的“为什么法院工作人员态度如此之差”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复杂的话题,背后可能牵涉到多个层面和因素。我想从几个角度来和您聊聊,希望能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

一、 工作压力与负荷的叠加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法院工作人员面临的巨大工作压力和繁重任务。法院是一个案件数量庞大、审理流程严谨的机构,而负责处理这些事务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无论是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还是行政人员,都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高度专业化的工作。

案件量激增与资源不足: 很多法院,尤其是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的地区,案件数量持续增长,但人员配备和设备更新却可能跟不上。这导致每个人都可能需要处理比正常负荷更多的案件和文件。
流程繁琐与细节要求高: 法律事务本身就极其复杂,涉及大量的法律条文、证据收集、程序规定和文书制作。每一次的开庭、每一次的文件递交、每一次的咨询,都需要工作人员极其认真和细致,一旦出现疏漏,可能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时间紧迫感: 法院工作有严格的时效性要求,很多案件需要按期审理和判决,这使得工作人员常常处于一种紧迫的状态。在这样的压力下,即使是平日里耐心细致的人,也可能因为要赶进度而显得有些仓促或不那么有耐心。
处理的是复杂且负面的情绪: 法院是处理纠纷和矛盾的地方,接触到的当事人往往处于情绪激动、焦躁不安甚至敌对的状态。工作人员需要同时面对这些负面情绪,保持冷静和专业,这本身就需要极高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日复一日地处理这些情况,很难不受到影响。

二、 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界限模糊

虽然法院工作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但在与普通民众打交道时,他们的角色有时会显得有些模糊。

“官方”与“服务”的冲突: 法院工作人员首先是国家公职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工作纪律。他们被赋予一定的权力来维护司法秩序和程序。在这种“公权力”的角色下,他们的沟通方式可能更倾向于指令性或告知性,而非完全以“服务”为导向。当事人在寻求帮助时,更期望得到的是一种“服务”的态度,而工作人员则可能更侧重于“职责”的履行。
法律术语的沟通障碍: 法律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术语和概念往往是普通民众难以理解的。工作人员需要用相对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法律问题,但有时会因为自身习惯了专业的语言而忽略了沟通的有效性,或者因为觉得重复解释很耗时而显得不耐烦。
对当事人情况的理解差异: 工作人员可能因为接触了大量的相似案件,对某些情况习以为常,而对于第一次经历这些事情的当事人来说,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很陌生甚至令他们感到恐慌。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沟通上的隔阂,让当事人觉得工作人员不够理解他们。

三、 制度与文化的影响

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些制度和工作文化,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作人员的态度。

缺乏有效的服务意识培训与考核: 很多时候,对法院工作人员的培训更侧重于业务技能和法律知识,而在服务意识、沟通技巧、情绪管理方面的培训可能相对不足,或者效果不显著。同时,如果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服务评价和反馈机制,工作人员可能也缺乏改进态度的内在动力。
“铁饭碗”心态的影响(尽管情况在变化): 过去一些传统观念认为,法院等国家机关是“铁饭碗”,工作人员的职业稳定性很高。虽然现在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或个体身上,这种心态仍可能残留,导致他们在面对“服务”时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内部的层级与沟通问题: 法院内部也存在层级和部门划分,信息传递和工作协调的效率也会影响到最终的服务质量。如果内部沟通不畅,或者一些部门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最终也可能体现在对外服务的态度上。

四、 个体差异与不可控因素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法院工作人员态度都差。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的性格、情绪、家庭状况、甚至当天的心情都可能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突发事件与个人情绪: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个人原因而表现出不良情绪一样,法院工作人员也可能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身体不适或其他突发事件而暂时出现态度上的偏差。
沟通技巧的欠缺: 有些工作人员可能本身就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他们可能并非故意态度不好,而是不知道如何更有效地表达自己或安抚当事人。

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认识到问题根源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从社会层面和法院内部来说,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向:

加强服务意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持续进行沟通技巧、情绪管理、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培训,将服务意识纳入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优化工作流程,减轻不合理工作负荷: 审视和简化不必要的流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引入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
建立有效的投诉和反馈机制: 畅通当事人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反馈渠道,并对有效的反馈给予重视和处理,形成监督和改进的良性循环。
关注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减压措施,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应对高压工作环境。
提升透明度,加强公开: 适当公开法院的运作情况和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让公众对法院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它关乎司法公正的实现,也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希望我的这些分析,能够帮助您从更宏观和细致的角度去理解这一现象。如果您有具体的遭遇或者更深入的想法,也非常欢迎您继续分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行政机关轰轰烈烈的开展“最多跑一次”、“告知承诺”、“好差评”等活动后,不得不说现在法院法院可能真的是国家机关中态度最差的那一批。

1.没人管——没人罚,没人奖。暴力机关是对阶级敌人的暴力机关,去到法院的那是“人民群众”。如果平时有留心过的话,你可能会感受到行政机关面向大众那一面,态度越来越好,尤其是正式的政务大厅。为什么会好?给你描述一下,一个基层的行政机关一般会受到政府督导室、党委督导室、同级纪委、上级政府督导室、上级党委督导室、上级纪委、上级指导部门来来回回的定期巡视、暗访。如果你去政府机关,如果发现工作人员玩手机、脱岗、看电影,你可以掏出手机拍个照、录个视频,但你试试哪怕是在毫无保密必要性的法院立案大厅,哪怕是手机对准窗口都是禁止的,甚至可能是法警招呼。那做得好的法官、书记员、助理法院有没有,有,但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事实,没人奖。你对当事人和蔼可亲,没人奖,你兢兢业业办案能手,没人奖。在这样一个干坏,没人罚,干好,没人奖,只能取决于个人素质。

2.案多人少。基本上可以确定案件数量与工作态度呈现负相关趋势。就拿这个月代理的一个借贷纠纷来说,第一次去的法院,不管你是否同意,交完材料以后强制进入调解程序,给一个诉前调解的登记,然后告知你等通知,这一等起码一个月起步,如果你打电话催的话,只有一句等通知。于是换了法院,当天受理,第二天分配承办法官,收到相关法律文书,立案的时候立案法官还会和你讨论一下案情。但需要指出的法官忙,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案件太多。很多法院的工作人员常常说一个法官每年要办三四百的案件,一个律师一年也就五六十件案件,但律师的一个案件,需要从案件咨询开始,到领取判决止,待案件分配到法官手里时,其实已经是一个比较成型的案件,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做饭一样,律师需要自已一大早就去菜市场抢新鲜的蔬菜,但法官可以等菜全部配好,只用开火炒菜。但案件只是法院工作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漫无边际、不着四六的工作等着,比如文明城市创建期间的马路站岗。

3.法院是所有矛盾的汇集地,导致所有人都呈现一种易燃易爆炸的状态。如果去过法院的人都知道,当事人在没有法官的带领下,基本是没有办法直接进入法官的办公区。法官的办公区和公共区之间一般都是厚厚的大铁门。

PS:建议绝大多数人,最好还是对法院的工作人员保持一个良好的态度,不要总是一种干的了就干,干不了你怎么不辞职的态度,因为公检机关的法官、检察官是真的有离开体制还活的很好的能力,这种态度只会促使劣币驱逐良币。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希望法院里都是秉公执法的法官,工作人员都是依法办事。

user avatar

作为法院工作人员,直面这个问题,我不得不承认你说的是事实。

入职七年来,从书记员到助理到审判员,面对您这个问题,我从未有过这种无力感。

这个问题说的是法院工作人员群体,无意间刷到后我却感觉在啪啪啪大耳瓜子打我自己的脸。

曾几何时,怀揣梦想,从高中开始励志法学,四年本科,过法考,考公,熬五年工作经验,过遴选,人大任命,心中梦想终成真。

披法袍,执法槌,立天平,梦想成真的快感怂恿着,裹挟着,推动着我努力再努力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再是口号,而是我余生奋斗的工作目标。

我斗志昂扬,我踌躇满志,我一腔热血。

我丢弃未满一岁的儿子,把所做的业余时间都给了工作。

我放弃了所有与审判无关的个人生活,用案件和法条把自己填满。

我可以6点起凌晨睡甚至梦里都是自己承办的案件,恨不得全天都在工作。

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答当事人和来访者的所有问题。

……

但我现在有些撑不住了。

我说哑了我的喉咙

我倾尽了我的心血

我作贱了我的职业

我辜负了我的梦想。

我每天十个庭仍然阻挡不了未结案件200+的事实

我除了审判还有会议,绩效,综治,送达,保全,信访,改发,审委会……

我回答完这个当事人和来访者的问题,接下来还有无数当事人和来访者

我看不得弱势群体权益无法被法律庇佑

我看不得正义无法伸张

我看不得我不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所以

我的口头禅变成了

“您记一下,我只说一遍,我说的每一个字都很重要”

“第一,诉状得自己写,我不是法援也不是律师也没有时间帮您写”

“第二,您这个案件管辖应该在……”

“第三,你应该准备的证据包括……”

“第四,诉讼费不高,如果实在负担不起可以申请减免缓”

……

当然,我已经做不到满面笑容

做不到给您沏杯茶,坐下来慢慢说

甚至有时会急匆匆,冷冰冰。

您有时候也会投诉我。

而我还要再多花费几分钟写信访报告。

有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会这样。

自己总结了一些原因

在此不表,辩解就是狡辩。

无论如何,代表我的同事,代表我法律战线的战友,跟您说声对不起。

态度很差,巨差。

但先别着急表达自己的观点,听他说完,他态度不好,但回答您的问题没有任何利益纠葛,往往中立而且专业。

先别着急反驳他,他的判决是需要经过二审,裁判文书网,庭审直播网,人民群众,纪检监察层层检验。

……

今天下个早班,两天没看到儿子了,回来一看儿子已经睡了

头脑模糊的情况下写下以上。

胡言乱语,没头没尾,没内容没内涵。

就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